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台风灾害及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7,自引:7,他引:37  
中国是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本文对影响和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活动的特征、台风灾害特点及其形成规律作了分析,并讨论了台风灾害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结果指出,影响中国的台风灾害具有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群发性显著、影响范围广、成灾强度大等特点,这类灾害主要由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风暴潮及其引发的灾害链所造成。台风灾害不仅造成大批人员伤亡,而且对中国各个经济部门都有严重影响,它所  相似文献   

2.
人类活动是生物圈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的重要特征就是人口城市化。地球岩石圈、水圈、气圈不断变化,其中许多剧烈变化,表现为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对人类形成威胁。自然灾害反映了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城市化。这种相互作用越来越紧密,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  相似文献   

3.
太湖流域水灾演变与环境变迁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新石器时期以来,太湖地区的水灾发生机制和表现形式严格受控于海、地、气系统的能量均衡和转换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遵循由海洋优势性向海面控制基准下陆源洪水的演变过程.愈接近现代,成灾和干扰因素愈趋复杂,逐渐呈现出水灾与环境相互反馈使水灾加深(岗身体系形成并完善,太湖形成并扩张以来),以及人类活动、水灾与环境三者间相互反馈使水灾频度加大等趋势(尤其自南宋以来).提出了相对高海面的水灾控制基面效应和太湖水灾扩张效应等观点.  相似文献   

4.
辽宁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省,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农业灾害和林业灾害部比较频繁。本文在总结上述灾害的基础上,指出了辽宁自然灾害的特点,即自然灾害的分布严格受自然地理和地质构造条件的控制;人类生产活动恶化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从而加速了灾害的发生和发展;灾害类型多,成灾面积广;灾害的频度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自然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自然灾害统计资料,对天津市20世纪中各种自然灾害,特别是干旱、雨涝、冰雹、风暴潮、地震、地面沉降等6种主要自然灾害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市20世纪以来干旱、雨涝、冰雹、风暴潮、地震灾害发生的频繁性、波动性和空间差异性,以及干旱和地面沉降灾害的区域性和日趋严重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主要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强度空间分布特点,并结合区域孕灾环境分异状况,将天津市划分为3个灾害区,对各区的孕灾环境和自然灾害区域组合特征进行了简要评价,提出了自然灾害综合防治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威胁.我国幅员辽阔,自古以来就是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影响范围大、发生频率高等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在城市聚集,增大了城市风险的暴露度,扩...  相似文献   

7.
数字减灾系统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自然灾害是人类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本文道德澄清了自然灾害与灾象的概念,分析了当代自然灾害产生的特征,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提出了建设减灾系统的设想。数字减灾系统是一种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技术等作为主要技术支撑,用数学和物理模型通过多维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灾象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和作用于人类环境形成自然灾害全过程的信息化的计算机系统,它既可用于为  相似文献   

8.
发展中国家灾害经济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何爱平 《灾害学》2000,15(2):91-96
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技术落后,酱稀缺,抗灾能力低,防灾意识不强,加多不合理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过度干预以及发达国家转嫁环境灾害和社会危机,致使发展中国家产生灾害的潜在因素日益增加,灾害的成灾损失越来越严重,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经济因素对灾害的影响都在日益加深,形成恶性循环。本文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防灾减灾就采取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武隆县地质灾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隆县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城镇之一,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广,危害程度大,严重地制约着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大量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从地形地貌、岩土体性质、地下水、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总结了地质灾害成灾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力求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自然灾害链实例分析及综合减灾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2002年江西省自然灾害进行综合实例分析,提出了大部分自然灾害是以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为始发源头,并以灾害链形式演变发展的成灾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自然灾害的成灾机制,并提出了综合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1.
Toxicdisastersrefertoseriouspoisoningeventsthatoccursuddenly ,causeseverecasualtyandeconomiclossesandproducesignificantpoliticalinfluence.The 2 0thcenturyhaswitnessedfrequenttoxicdisastersinmanypartsoftheworld .ThepublicationofCarson’sbook《SilentSpring》i…  相似文献   

12.
Thedevelopmentanddistributionoflandslides Tibet,themainbodyoftheQinghai XizangPlateau ,isoftencalled“theridgeoftheroofoftheworld” .Ithasabroadterritoryandverycomplexanddiversifiedlandforms,withanaveragealtitudeofover 4 0 0 0m .Theclimateisspecialhere,varyingd…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xtent to which economic development decreases a country's risk of experiencing climate‐related disasters as well as the societal impacts of those events. The paper proceeds from the underlying assumption that disasters are not inherently natural, but arise from the intersection of naturally‐occurring hazards within fragile environments. It uses data from the International Disaster Database (EM‐DAT), 1 representing country‐year‐level observations over the period 1980–2007. The study finds that low‐income countries are significantly more at risk of climate‐related disasters,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exposure to climate hazards and other factors that may confound disaster reporting. Following the occurrence of a disaster, higher income generally diminishes a country's social vulnerability to such happenings, resulting in lower levels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This implies that continued economic development may be a powerful tool for lessening social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4.
1994/1995全球重大自然灾害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4/1995年是6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经济损失最大的两年。作者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全球这两年的重大自然灾害的分布及灾情作了统计。结果表明,90年代全球重大自然灾害的经济和保险损失存在上升趋势。最后,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自然灾害对深圳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灾害科学研究的深入,城市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快速城市化的深圳,其自然灾害方面的研究更有必要。深圳市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等3类,它们是自然变异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深圳的建设发展中,自然灾害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限制了土地利用和开发的规模,加大了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成本;二是对城市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危害,使深圳的生态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造成退化。最后针对深圳市自然灾害的特点,阐述了它们的防治原则。  相似文献   

16.
水旱灾害对我国农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徐乃璋  白婉如 《灾害学》2002,17(1):91-96
水旱灾害首先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粮食产量的大幅减产还会波及到整个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研究自然灾害不仅要注意因灾损失的自然因素,同时要联系造成灾害的社会、经济、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进行自与非自然因素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7.
宁波市水旱灾害孕灾环境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宁波市水旱灾害形成的主要因子,认为水旱灾害是在天气气候因子、地貌因子、水文因子、土壤植被因子、社会经济因子、防洪抗旱能力因子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水旱灾害的形成,自然条件固然重要,但形成严重灾害,则与人为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镇江市边坡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镇江市边坡地质灾害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在分析该市边坡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基本特征 的基础上,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镇江市边坡地质灾害是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原则和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我国自然灾害损失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伴随全球的气候变暖、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以及人口的膨胀,人类将面临日益严峻的灾害损失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同时我国的灾害补偿方式与手段较为单一和落后,构建科学的灾害补偿机制与模式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从理论和实证上讨论了自然灾害及其效应,并比较了国家灾害补偿机制、市场风险转移和分摊机制,以及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混合机制及其特点.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应该建立政府诱导型的自然灾害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