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中应用内窥镜小切口采集大隐静脉(SVG)的微创技术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患者,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术(endoscopic vein harvesting,EVH)。观察手术情况及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平均采集时间为(35.6±11.8)min,全组大隐静脉无损伤,术后无下肢切口感染、裂开、液化、疼痛,术后早期下肢的水肿不明显,平均卧床2d,术后平均住院天数6d。结论:内窥镜辅助下微创大隐静脉采集术创伤小,能明显减少术后下肢切口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内窥镜辅助下大隐静脉采集术(endoscopic vein harvesting,EVH)与常规切开法(open vein harvesting,OVH)获取大隐静脉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EVH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1年7月80例行CABG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根据大隐静脉获取方式,将患者分为EVH组40例与OVH组40例,观察术前、术中及术后指标。结果:EVH组与OVH组术中及术后观察资料相比,手术时间(P=0.370)、搭桥总数(P=0.819)、大隐静脉修补次数(P=0.474)、术后机械通气时间(P=0.080)、术后住院时间(P=0.994)、二次开胸止血率(P=1.000)、围术期死亡率(P=1.000)、住院总费用(P=0.078)及不良事件发生率(P=1.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OVH组相比较,EVH组下肢切口长度(P <0.001)明显缩短,术后下肢切口疼痛(P <0.001)、麻木(P=...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大隐静脉采集技术(EVH)在冠脉搭桥术(CABG)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收治200例CABG患者,依据大隐静脉采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EVH,对照组采用传统大隐静脉采集法(CVH)。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桥血管损伤情况。结果观察组修补血管数多于对照组(P〈0.01),桥血管损伤程度轻于对照组(P〈0.01),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CABG术中应用EVH可提高大隐静脉采集质量,且不增加静脉采集时间及手术时间,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内窥镜下与常规切开采集大隐静脉应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中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4月,对124例采用内镜下取大隐静脉行CABG(EVH组),在膝关节中部做2cm切口,应用米道斯内窥镜血管采集系统游离获取大隐静脉,并与同期110例采用传统切开法取大隐静脉行CABG(常规组)进行比较,对比2组总手术时间、术后下肢切口并发症、恢复行走时间、患肢疼痛麻木感及肿胀、术后住院天数、手术费用。结果总手术时间EVH组为(273.5±34.7)分,常规组为(279.1±27.9)分,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EVH组术后下肢切口并发症(12例)与常规组(37例)相比明显减少;EVH组患肢疼痛麻木感16例及肿胀20例与常规组(分别为48、57例)相比明显减少;EVH组恢复行走时间(2.6±0.2)天比常规组(3.8±1.3)天明显缩短;EVH组术后住院天数(10.4±0.7)天比常规组(13.3±2.6)天明显缩短;EVH组手术费用比常规组增加约1.3万元。结论 CABG中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能够减少创伤,明显降低术后下肢并发症,减轻术后下肢切口疼痛及肿胀、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但增加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初学者学习内镜大隐静脉获取术(EVH)的可行性及学习曲线.方法 选自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行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120例行内镜大隐静脉获取术,按手术时间分为6组,各20例患者.比较获取时间、静脉长度、手术结果等情况.结果 本研究长度-时间指数由G1组的0.41±0.08显著提高到G6组的0.85±0,03,这一变化也就代表了微创内镜大隐静脉获取术(EVH)的学习曲线.下肢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切口数随着手术例数的积累呈下降趋势,静脉修补个数无差异和组织学评估结果均证实所获取的静脉质量可靠.结论 EVH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经80~100例的学习之后即可熟练掌握,满足临床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内窥镜和常规切开两种方法采集的大隐静脉组织学变化。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110例,分为内窥镜静脉采集组(EVH组,48例)和常规切开静脉采集组(CVH组,62例),比较两种静脉采集方法的切口局部并发症情况,光镜下观察静脉管壁的结构完整性,应用扫描电镜观察静脉内膜,评估内膜损伤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VH组患者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VH组(P〈0.05),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两种方法采集的血管组织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VH组对静脉壁的损伤情况与CVH组相似,但能够明显减少患者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1985年德国的Hauer首先将腹腔镜技术引入治疗下肢静脉疾病,开展了腔镜筋膜下交通静脉手术(subfascial endoscopic perforator surgery,SEPS)[2].与传统的linton法相比,具有手术切口远离病变区操作,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回顾分析2002~2003年我院进行的26例、32条肢体内镜下大隐静脉交通支断离术,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胡建强  秦永文  郑兴 《上海医学》2001,24(7):402-402
患者男性 ,5 2岁 ,因反复心前区疼痛 8年 ,加重半个月于 2 0 0 0年 9月入院。患者高血压病史 8年 ,吸烟史 6 0 0年支。 1996年 9月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病情稳定后冠脉造影示 :LAD及RCA近中段多处狭窄 ,LCX近段轻度狭窄 ,遂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RCA大隐静脉桥 ,LAD左内乳动脉桥。 1998年 6月患者因心绞痛住院行冠脉造影 ,显示 :LAD近段闭塞 ,LCX近中段两处狭窄 80 % ,RCA中段闭塞 ,内乳动脉桥光滑无狭窄 ,大隐静脉桥与RCA吻合口处狭窄 90 %并行PTCA ,无残余狭窄 ,术后症状缓解。本次又因心绞痛加重入院 ,入院…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糖尿病对原位大隐静脉血管病变的影响并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TNFAIP8)家族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新鲜的大隐静脉标本(CABG术中留取),按患者健康状况分为正常对照组(NG组)和糖尿病组(DG组),检测每条血管的物理特性及血管细胞与组织学形态特征,以及TNFAIP8和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因子2(TIPE2)在原位大隐静脉中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血管物理特性:组织含水量无差异(P>0.05),热皱缩温度NG组>DG组(P<0.05), 断裂强度 NG组>DG组(P<0.01);血管细胞与组织学形态特征:生物学稳定指数NG组>DG组(P<0.01);弹性纤维含量(RE) NG组>DG组(P<0.05);胶原纤维含量(RC) DG组>NG组(P<0.05),血管管壁僵硬度(C/E)、血管中膜结缔组织基质在环行平滑肌中的体积密度(CC/MC) DG组>NG组(P<0.01);TNFAIP8和TIPE2在各组原位大隐静脉血管中均有表达及分布,DG组>NG组。结论 糖尿病对原位大隐静脉血管病变有不利影响,而TNFAIP8家族在糖尿病原位大隐静脉病变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内镜方法获取大隐静脉的手术护理,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5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按获取大隐静脉的方法分为传统组114例,内镜组38例。传统组仅采用常规护理,内镜组术中采取CO2低压力,术后弹力绷带短时加压。结果两组患者皮肤切口长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传统组并发症率与内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获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护理技术性要求较高,适当的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临床效果满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分析应用内窥镜取大隐静脉技术(ESVH)时静脉管径差异对手术进程及血管条件所造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至2012年于我院进行的内窥镜取大隐静脉管径(SV)病例80例,根据术前超声测量的SV管径差异将病例分为A组(管径<3mm,19例)与B组(管径≥3mm,61例),记录内窥镜手术所用时间及单纯采集静脉时间,及血管分支数、结扎分支数、修补分支数、桥血管长度等血管条件指标。术后光镜下观察两组静脉内膜结构,扫描电镜观察静脉内膜损伤,TUNEL法检测两组细胞近期凋亡。结果   小静脉管径组有更多的分支(A:12.9±3.2;B:6.3±4.1,P<0.05),冠状动脉搭桥所用桥血管长度、各组修补所占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窥镜取SV耗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59.5±12.8)min;B:(41.9±15.4)min, P<0.05],而其单纯静脉采集时间无差异(P>0.05), 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检测血管组织学差异,血管损伤组织学差异更显著(P<0.05),TUNEL凋亡检测示近期血管凋亡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大管径SV相比,管径<3mm的SV应用ESVH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同时对血管也造成相应的损伤, 其采集更适合应用传统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2.
张志刚  高源  田伟 《沈阳医学院学报》2009,11(4):243-245,250
小隐静脉(small saphenou svein,SSV)是一重要的下肢浅静脉,关于其形态变异,国内外曾有多例报道。近几年来,随着人体解剖学、超声诊断学、血管外科学、显微外科学的不断发展、移植技术的不断成熟,小隐静脉在临床医学上的运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3.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8,(2):192-194
目的:旨在评价国产明视插管软镜辅助经皮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ICU行经皮气管切开术的患者44例,随机分为经皮气管切开(PDT)组和使用国产明视插管软镜辅助经皮气管切开(GPDT)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PDT组和GPDT组手术操作时间和术中血流动力学及血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T组导管一次性置入成功率、切口出血、导丝打折率与GPDT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国产明视插管软镜辅助经皮气管切开操作简捷,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4月在郑州大 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接受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20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EVH)66例为研究 组,男性35例,女性31例,年龄60.30±7.92岁,体质量69.77±10.66 kg;同期行开放获取大隐静脉(OVH)的139例为对照组,男性 109例,女性30例,年龄59.20±8.37 岁,体质量71.16±9.91 kg。结果20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EVH组围术期死亡2例,死亡 率为3.03%;OVH组死亡5例,死亡率为3.60%,两组围术期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OVH组围术期发生急性心梗3 例,发生率为2.16%,EVH组1例,发生率1.52%,亦无统计学差异;低心排综合征OVH组4例(2.88%),EVH组2例(3.03%),无 统计学差异。术后随访OVH组有8 例再发心绞痛,发生率为8.80%;EVH组5 例,发生率为8.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3)。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无再发心梗;2年静脉桥血管通畅率,OVH组为83.59%,EVH组为82.22%,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73)。结论EVH在减低术后下肢伤口并发症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中期通畅率同常规手术组无统计学差异,而远期临床效 果仍需进一步临床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一般仰卧位和肩下垫枕仰卧位时插管软镜在困难气道患者经鼻插管中的临床应用,探讨插管体位对插管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困难气道患者1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一般仰卧位组(对照组)和肩下垫枕的仰卧位组(实验组),每组84例,全身麻醉下行经鼻气管内插管。记录2组患者首次插管成功率、总成功率、插管时间和插管时直接看到声门的比率,同时记录2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插管前、插管过程中和插管后1 min和5 min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插管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患者首次插管成功率(94.0%,79/84)明显高于对照组(71.4%,60/84)(P<0.01);实验组患者插管总成功率(98.8%,83/84)与对照组(97.6%,82/8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插管时间明显缩短(P<0.01),插管软镜通过鼻后孔后不需要调整按钮即能直接看到声门的比率明显升高(P<0.01)。与基础值比较,2组患者在插管前和插管过程中MAP和HR均明显降低(P<0.01),插管后1 min和5 min时回到基础值(P>0.05);2组患者在各时间点MAP和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明显咽痛、声音嘶哑和鼻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下垫枕可使插管软镜在困难气道患者经鼻插管中应用的成功率更高,用时更短。肩下垫枕仰卧位是插管软镜经鼻插管时一个较好的操作体位。  相似文献   

16.
经大隐静脉途径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延祥  张强  娄尧强  孟路阳  王晓栋 《浙江医学》2006,28(4):264-266,320
目的探讨经大隐静脉途径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的优越性。方法2003年9月至2005年1月对46例单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大隐静脉途径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并与2002年9月至2003年10月32例行经皮股静脉穿刺途径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经大隐静脉途径组切口长度(1.4±0.2)cm,无一例术后发生局部皮下血肿,仅1例术后发生术侧股静脉血栓形成;经皮股静脉穿刺途径组切口长度(0.4±0.1)cm,术后发生局部皮下血肿9例,股静脉穿刺处血栓形成7例。经大隐静脉途径组局部皮下血肿和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经皮股静脉穿刺组明显为低(P<0.05或0.01)。结论经大隐静脉途径是一种可选择的全新的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途径,与经皮股静脉穿刺途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