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目的建立未成熟鼠脑白质损伤模型并研究脑白质损伤与少突胶质细胞间关系。方法3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组。实验组结扎左侧颈总动脉,术后吸6%氮氧混合气4h,假手术组仅分离左侧颈总动脉,分别于术后24h、48h、72h、11d取脑。采用HE染色、免疫荧光双标记观察新生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少突胶质细胞凋亡;>1月龄鼠测试行为、记忆能力的改变。结果缺氧缺血导致脑白质疏松和脑室扩大等病理变化,深部白质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数在损伤后24、48、72h较对照组增多(P<0.05),48、72h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1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鼠出现生长发育延迟及神经行为功能缺陷。结论采用3日龄大鼠单侧颈总动脉结扎联合低氧模型研究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在3日龄未成熟大鼠慢性缺氧缺血脑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90只3日龄SD未成熟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慢性缺氧缺血(HI,n=50)组。对照组仅切开颈部皮肤,HI组结扎双侧颈总动脉造成新生大鼠慢性缺氧缺血脑损伤,采用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未成熟大鼠脑损伤时少突胶质细胞营养因子IGF-1和受体的表达、脑组织病理变化和白质细胞凋亡。结果:3日龄未成熟大鼠慢性缺氧缺血脑损伤后IGF-1及其受体呈现动态变化。HI组在术后3~5 d(生后6~8 d) IGF-1表达阳性的细胞减少,IGF-1受体表达却有增高趋势,变化以胼胝体和脑室周围白质部位明显,术后7~14 d(生后10~17d)时逐渐恢复。同时脑白质出现液化疏松、脑室扩大等形态学病理变化,凋亡细胞计数在损伤后增多,以48 h最为显著。结论:提示IGF-1在3日龄未成熟大鼠慢性缺氧缺血脑损伤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早产儿脑损伤的防治提供了实验依据。[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 7(3):193-197]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损伤对未成熟脑脑室下区神经新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3日龄新生大鼠脑缺血后脑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 SVZ)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其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的变化,了解未成熟脑缺血性损伤后SVZ的自身修复作用。方法:3日龄新生Sparuge-Dawley大鼠9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结扎双侧颈总动脉,造成脑缺血模型。采用5-溴脱氧尿嘧啶(BrdU)腹腔注射标记新生细胞,免疫荧光双标记方法观察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SVZ新生细胞(BrdU+)、新生神经干细胞(BrdU+/Nestin+)及新生少突胶质细胞(BrdU+/O4+)的变化。结果:①神经干细胞增殖变化:实验组缺血后SVZ BrdU+细胞增多,术后4 d达高峰(253.1±49.3),与同时间点对照组(133.5±17.7)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双标结果显示SVZ BrdU+细胞大多为神经干细胞(Nestin+细胞)。②神经干细胞分化变化:实验组缺血后35 d新生少突胶质细胞(BrdU+/O4+阳性细胞)数目增加,主要分布在胼胝体(56.0±7.2)、隔核(45.0±11.9)、纹状体(34.5±4.2)、嗅球(46.5±6.6),与对照组(17.0±6.4,20.5±5.0,14.5±5.8,23.5±8.4)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①缺血性损伤可激活SVZ神经干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②未成熟脑SVZ具有损伤后自身修复作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5):397-400]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3日龄大鼠缺氧缺血(HI)处理制备脑损伤动物模型,探讨HI对大鼠脑室周围白质神经细胞凋亡及其对未成熟大鼠远期脑发育的影响。方法完成实验的112只3日龄SD大鼠,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6只。实验组大鼠结扎右侧颈总动脉,HI后予60 mL·L-1氧气、940 mL·L-1氮气处理4 h。对照组仅分离右侧颈总动脉,不予结扎和缺氧处理。HI后12 h、24 h、48 h、72 h、7 d、14 d及28 d各组处死8只大鼠,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观察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情况,HI后28 d对大鼠进行行为能力测定。结果实验组大鼠在HI过程中及HI完成后均有躁动、反应差等异常表现,体质量增长明显慢于对照组。实验组HI 12 h时可见细胞形态和细胞器结构变化,细胞凋亡、坏死;7 d可见胼胝体变薄;14 d可见少突胶质细胞减少,胞体萎缩;28 d可见髓鞘萎缩,稀疏,有坏死灶。实验组凋亡细胞数HI 12 h时开始增加,3 d达峰值,7 d开始下降,14 d、28 d恢复正常;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68,P<0.05);与对照组比较,HI 12 h、24 h、3 d、7 d凋亡细胞百分比均显著升高(Pa<0.05),14 d、28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0.05);实验组大鼠28 d悬吊实验、斜坡实验均较对照组减退。结论 HI可导致大鼠脑白质神经细胞凋亡增加,并影响其远期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动物模型,阐述脑白质损伤后脑室下区(SVZ)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3日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对照组(n=40),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BCAO)制作缺血性脑白质损伤动物模型。电子天平测量术后不同时点体重、脑重变化;HE染色和快蓝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TUNEL方法检测SVZ细胞凋亡。结果实验组体重、脑重增长明显慢于对照组(术后7d体重15.89±0.82g比23.41±1.25g,t=40.51;脑重0.85±0.11g比0.98±0.09g,t=7.38,P<0.01)。HE染色可见实验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侧脑室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大(术后14d21.5±6.0mm2比13.8±2.9mm2,t=9.32,P<0.01)。快蓝染色可见实验组纹状体髓鞘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术后14d42.9±5.3比81.8±7.1,t=35.43,P<0.01)。术后48hSVZ细胞凋亡增多,72h达高峰,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多(术后72h69.1±3.5比44.0±2.3,t=48.37,P<0.01)。结论BCAO制作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模型成功;脑白质损伤早期细胞凋亡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动物模型,阐述脑白质损伤后脑室下区(SVZ)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 3日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对照组(n=40),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BCAO)制作缺血性脑白质损伤动物模型.电子天平测量术后不同时点体重、脑重变化;HE染色和快蓝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TUNEL方法检测SVZ细胞凋亡.结果 实验组体重、脑重增长明显慢于对照组(术后7 d体重15.89±0.82 g比23.41±1.25 g,t=40.51;脑重0.85±0.11 g比0.98±0.09 g, t=7.38,P<0.01).HE染色可见实验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侧脑室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大(术后14 d 21.5±6.0 mm2比13.8±2.9 mm2,t=9.32,P<0.01).快蓝染色可见实验组纹状体髓鞘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术后14 d 42.9±5.3比81.8±7.1, t=35.43, P<0.01).术后48 h SVZ细胞凋亡增多,72 h达高峰,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多(术后72 h 69.1±3.5比44.0±2.3, t=48.37, P<0.01).结论 BCAO制作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模型成功;脑白质损伤早期细胞凋亡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种不同方式建立的新生期缺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大鼠模型的异同,为深入研究早产儿脑白质损伤选择理想的动物模型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对3日龄Wistar大鼠采用3种不同的缺氧缺血方法建立脑白质损伤模型,分别为:左侧颈总动脉结扎伴低氧(6%O2) 30 min、左侧颈总动脉结扎伴低氧(6%O2)4 h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伴低氧(8%O2)30min.比较各组大鼠脑病理形态学变化、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眼部变化.结果 左侧颈总动脉结扎伴低氧(6%O2)30min侧脑室周围白质组织结构稀疏模糊但无坏死灶;左侧脑室周围白质区GFAP免疫染色强度[(5 021.63 ±358.92) OD]增加程度最低(P <0.000 1),MBP免疫染色强度[(18488.63 ±1 822.62) OD]降低程度最低(P<0.000 1);左侧睁眼时间延迟.左侧颈总动脉结扎伴低氧(6%O2)4 h侧脑室周围白质区可见坏死灶;GFAP免疫染色强度为[(6 069.13 ±458.61) OD],MBP免疫染色强度为[(15003.38 ±1 559.11) OD];左侧睁眼时间延迟.双侧颈总动脉结扎伴低氧(8%O2)30 min双侧脑室周围白质区见囊性坏死灶;左侧GFAP 免疫染色强度[(6 194.50 ±432.69) OD]增加程度最高(P <0.000 1),MBP免疫染色强度[(10119.35±735.16) OD]降低程度最显著(P<0.000 1);双侧睁眼时间延迟且双眼出现白内障改变.结论 左侧颈总动脉结扎伴低氧30 min方法更适宜轻型脑白质损伤研究;左侧颈总动脉结扎伴低氧(6%O2)4 h及 双侧颈总动脉结扎伴低氧(8%O2) 30 min更适于严重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病例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GRP78被认为是内质网应激的一个敏感标志,caspase-12是内质网应激诱导调亡的关键分子。该研究探讨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时GRP78 mRNA和caspase-12 mRNA表达的变化及caspase-12介导的内质网应激在脑白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进入实验的大鼠共96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9只,实验组制备脑白质损伤动物模型,分别于缺氧缺血后0,2,4,6,12,24 h及72 h处死,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实时PCR技术检测GRP78 mRNA及caspase-12 mRNA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GRP78 mRNA在缺氧缺血后2 h表达开始上升,6 h达峰值,缺氧缺血后2,4,6,12,24,72 h表达均增加(P<0.05)。实验组caspase-12 mRNA在缺氧缺血后6 h开始表达上调,缺氧缺血后6,12,24 h均增加(P<0.05)。结论: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时,实验组GRP78 mRNA及caspase-12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且表达升高有时序性。表明缺氧缺血导致内质网应激反应被激活,内质网应激可能是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的发病机制之一。[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8):691-694]  相似文献   

9.
早产儿脑损伤以脑室周围白质损伤及其髓鞘化障碍为特征,脑室周围白质损伤主要形式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lamacia,PVL),且主要是未成熟少突胶质细胞的消耗导致PVL.未成熟少突胶质细胞成熟、成髓鞘过程对于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预后有重要影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脑中含量最丰富的神经营养因子,在脑中分布广泛.BDNF主要通过与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B结合起作用,影响少突胶质细胞的发生及成髓鞘过程.该文主要讨论BDNF与早产儿缺氧缺血脑白质损伤中少突胶质细胞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脑缺氧缺血时少突胶质细胞损伤的机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缺氧缺血是造成新生儿脑白质损害的常见原因 ,与脑瘫、智力低下等神经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少突胶质细胞是脑白质的重要成分 ,故研究少突胶质细胞对缺氧缺血性损伤机制及其防治对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少突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形成细胞 ,它包绕神经纤维轴突而形成髓鞘 ,对轴突正常快速电传导等功能起重要作用。少突胶质细胞的前体细胞主要来源于前脑脑室下区 (SVZ) [1] 。依据抗原表达、形态和功能 ,少突胶质细胞系可分为先祖细胞、早期少突胶质祖细胞、晚期少突胶质祖细胞、未成熟少突胶质细胞、成熟少突胶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 (BMSCs)脑内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4只7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HIBD组(n=12)和移植组(n=12),后两组大鼠结扎左颈总动脉后低氧暴露2 h制作HIBD模型,移植组大鼠在HIBD后24 h在大鼠脑立体定位仪下,将体外培养3~5代的SD大鼠BMSCs用Hochest 33324标记24 h后脑内移植于左侧海马。日龄45 d时处死大鼠,用荧光显微镜观察BMSCs在脑内的存活及BMSCs的O4的阳性表达。行髓鞘碱性蛋白(MBP)检测左侧胼胝体和皮质下白质MBP表达,行O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左侧侧脑室周围和皮质下白质O4的表达。结果:BMSCs移植后37 d,移植部位及左侧皮层区(损伤侧)均可见到胞核蓝色的BMSCs,移植细胞表达O4的阳性率为(3.70±1.09)%。HIBD组左侧(损伤侧)胼胝体和皮质下白质MBP染色变浅,有不同程度的髓鞘脱失改变,左侧侧脑室周围和皮质下白质O4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移植组胼胝体和皮质下白质MBP染色较深,部分有髓鞘脱失改变,相同部位O4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稍减少,比HIBD组明显增加,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BMSCs脑内移植对HIBD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发病中神经干细胞变化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干细胞(NSCs)的变化规律。方法:取新生7日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组和缺氧缺血组。每组再根据处死时间点随机分成3 h,6 h,1 d,3 d,7 d,14 d,21 d 7个亚组(n=10)。缺氧缺血组大鼠分离并结扎左颈总动脉,置于密闭缺氧箱2.5 h,缺氧组不结扎血管,仅缺氧2.5 h。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海马、皮层及纹状体区阳性NSCs数。结果:正常7日龄大鼠脑组织存在NSCs,且呈明显的区域性分布,在10日龄后数目逐渐减少。缺氧组及缺氧缺血组大鼠NSCs较正常组增多,差异有显著性,在缺氧后3d(10日龄)时达高峰,后逐渐减少,缺氧组在缺氧后21 d(28日龄)时仍高于正常组。结论:H IBD发病中早期NSCs增殖;NSCs随着病情的演变开始减少;早期采用NSCs干预治疗可能为临床治疗H IBD提供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对维持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动态平衡和肺免疫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地塞米松对急性肺损伤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目前仍不清楚。该研究探讨急性肺损伤时及应用地塞米松干预后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方法:72只21 d SD幼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急性肺损伤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肺损伤组的幼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4 mg/kg)以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地塞米松治疗组在注射LPS 1 h后腹腔注射地塞米松(5 mg/kg)。每组随机选取8只幼鼠分别于注射LPS或生理盐水后24、48、72 h处死。取左肺下1 mm3的肺组织固定于2.5% 戊二醛中待透射电镜检查。结果:注射LPS 24 h后,肺损伤组大鼠AT II细胞微绒毛消失,板层小体数量增加。24 及48 h 板层小体呈指环状绕核排列。48 h出现巨大空泡变性样的板层小体。细胞核形态不规则,部分核边界不清。72 h 板层小体数目明显减少,核仁从细胞核消失,一些细胞核出现核溶解。注射LPS 后24 h地塞米松治疗组板层小体聚集在AT II细胞内同侧,并于该侧发生“胞吐”现象。48 h线粒体肿胀、聚集,脊断裂, 板层小体数目减少。72 h板层小体数目增多,并重新呈指环状绕核排列。结论: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一系列变化呈时间依赖性。地塞米松能减轻急性肺损伤中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损伤和促进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功能恢复。[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6):521-52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新生大鼠脑结构和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48只7日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及运动组。HIBD组和运动组建立HIBD模型,运动组于建模2周后开始4周的运动康复。检测各组大鼠运动功能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观察脑重变化和突触超微结构,计数海马CA1区存活锥体细胞并检测磷酸化CaMKII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水平。结果:运动组大鼠运动功能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均优于HIBD组,和假手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IBD组大鼠海马突触前膜囊泡减少,突触间隙增宽,突触后致密物变薄,而运动组未见明显异常。HIBD组、运动组大鼠左侧脑重及海马CA1区存活锥体细胞均较假手术组低,HIBD组又较运动组低(P<0.01)。运动组大鼠海马CA1区磷酸化CaMKII和BDNF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HIBD组。结论:运动康复可促进HIBD大鼠海马神经元存活,增强突触可塑性,改善其受损的空间记忆能力。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5):363-367]  相似文献   

15.
脑室旁白质损伤是早产儿特征性脑损伤,也是早产儿最重要的脑病类型之一。其病理变化主要包括脑白质的凝固性坏死、少突胶质细胞损伤、髓鞘损害、轴突损伤以及坏死部位出现反应性胶质化和小胶质细胞浸润等,这些病变与新生儿期后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密切相关。早产儿脑室旁白质软化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与脑血管发育未成熟和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损伤易感性有关。本文通过文献复习对早产儿脑室旁白质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为临床预防和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是缺氧缺血(HI)后引起一氧化氮过量产生的主要限速酶,该研究通过观察HI后神经胶质细胞凋亡及iNOS表达的变化,探讨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WMD)的发病机制。方法:将112只2日龄未成熟大鼠随机分为WMD组和假手术 (对照) 组,建立新生大鼠WMD模型,分别于HI后1 h、3 h、6 h、12 h、1 d、3 d及7 d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iNOS的表达,TUNEL法测定胶质细胞凋亡。结果:与对照组比较,WMD组iNOS于HI后1 h表达开始上升,1 d达到高峰;神经胶质细胞凋亡于HI后1 h显著增多,在HI后1 d达到高峰。结论:WMD新生大鼠中iNOS的表达显著增高可能导致神经胶质细胞的凋亡,参与HI后WMD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海马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新生 7 日龄 Sprague-Dawley 大鼠 180 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模型组及电刺激组,每组各 60 只。参照 Rice-Vennucci 法制备 HIBD 模型,电刺激组大鼠于造模后 24 h 开始给予电刺激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对照组及模型组不予电刺激,相应时段仅予捕捉固定。各组分别于电刺激 3 d、7 d、14 d、21 d取海马组织,免疫组化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电镜观察胶质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免疫组化显示模型组及电刺激组 GFAP 的表达在 3 d 时较对照组即有升高,7 d 达到高峰,在14 d、21 d 时表达仍较对照组高,电刺激组 GFAP 的表达在各时间点均较模型组低;电镜发现模型组神经胶质细胞水肿明显,细胞器减少,电刺激组较之肿胀较轻,且细胞器完整。结论:电刺激可抑制神经胶质细胞的过度增生,减轻缺氧缺血后细胞的结构性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 ,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之一。该实验研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时脑皮质神经细胞内磷酸肌酸 (PCr)、ATP和总腺苷酸池 (ATP +ADP +AMP)的变化。方法  7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 (n =6 )和HIBD组 (n =6 0 )。HIBD组新生鼠分别于缺氧缺血 (HI)后 0 ,2 ,4 ,6 ,8,1 0 ,1 2 ,2 4 ,4 8h和 72h断头 (每个时间点 6只 ) ,取左侧顶枕部脑皮质 ;假手术对照组新生鼠于假手术后 4h断头。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脑皮质高能磷酸物质的含量。结果HIBD组新生鼠HI后 0hPCr,ATP和ATP +ADP +AMP即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或 0 .0 5 ) ,并于缺氧缺血后0~ 6h出现第 1次低谷 ,分别为对照组的 5 1 % ,71 % ,5 0 % ,缺氧缺血后 8~ 1 2h分别恢复到对照组的 92 % ,83%和83%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以后又下降到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 ,并于缺氧缺血后 2 4~4 8h下降到第 2次低谷 ,分别为对照组的 5 8% ,6 1 %和 32 %。结论 新生大鼠HIBD后 2 4~ 4 8h皮质神经细胞出现第 2次能量代谢衰竭 ,能量代谢变化可作为判断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干预手段是否有效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