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近年来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概况,按药物不同的抗病毒作用特点进行分类,分别介绍了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药物,抗肝炎病毒药物,抗疱疹病毒药物,抗巨细胞病毒药物,抗流感病毒药物,其中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药物从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细胞进入抑制剂以及免疫调节药几个方面:抗肝炎病毒药物从生物类药物,核苷类药物,免疫调节药几个方面,抗流感病毒药物从M2抑制剂及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两个方面分别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2.
新型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琨  谢蓝 《药学学报》2006,41(8):689-693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艾滋病、疱疹、肝炎等病毒性疾病的首选药物,其作用靶点是RNA病毒的逆转录酶或DNA病毒的DNA聚合酶。它们模拟天然核苷的结构,竞争性作用于酶活性中心,嵌入正在合成的病毒DNA链中,终止DNA链的延长,从而抑制病毒复制。然而该类药物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耐药性、毒副作用大、吸收差和代谢快。故一些新的侯选药物近年相继进入临床试验(表1)。本文拟介绍新型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其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3.
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感染是目前许多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甚至癌症的病因,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抗病毒的药物治疗已有近30年的历史,由于病毒进入机体后,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和繁殖,能抑制病毒繁殖的药物对宿主细胞或机体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抗病毒药物的发展与抗生素相比较为缓慢.但近几年在抗病毒药物方面仍有不少的新药出现,本文根据药物作用的特点,分述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4.
国内抗病毒中药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广辉 《广东药学》2005,15(6):69-71
本文介绍了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概况,对抗病毒中药针对引起疾病的症状及病理特点进行分类,分别从抗呼吸道病毒、抗疱疹病毒、抗肝炎病毒、抗柯萨奇B3病毒等方面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了今后抗病毒中药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慧萍  王冬梅 《中国药事》2005,19(12):762-765
近年来新的抗病毒药物不断出现,但病毒性感染的发病率仍持续不衰,特别是80年代初艾滋病及其原病毒的出现,对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开发提出了紧迫的要求.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病人往往对其他病毒感染很敏感,如单纯疱疹病毒(HSV)、巨细胞病毒(CM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等等.因此,治疗HIV感染的同时也要给予抗这些病毒的药物,这样就进一步推动了抗病毒药物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核苷类药物在病毒类疾病的治疗中占据重要位置。此文综述了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开发状况、作用特点及新型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策略等  相似文献   

7.
人们在与病毒的长期斗争中取得了不少重要成就,一些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过程及其致病机制相继得到阐明。随着病毒学研究的进步,许多抗病毒治疗药物不断出现并被用于临床,人们治疗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流感和疱疹病毒感染等病毒性疾病也由此取得了明显进步。然而,面对众多病毒性疾病,人们现有的有效治疗措施仍然极为有限。加强病毒学研究以加深对病毒致病机制的认识是研发新型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关键。本文介绍目前对临床常见病毒的研究与治疗进展,强调病毒学研究的进步在促进抗病毒治疗药物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概况,对抗病毒中药针对引起疾病的症状及病理特点进行分类,分别从抗呼吸道病毒、抗疱疹病毒、抗肝炎病毒、抗柯萨奇B3病毒等方面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了今后抗病毒中药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唐广辉 《今日药学》2005,15(6):69-71
本文介绍了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概况,对抗病毒中药针对引起疾病的症状及病理特点进行分类,分别从抗呼吸道病毒、抗疱疹病毒、抗肝炎病毒、抗柯萨奇B3病毒等方面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了今后抗病毒中药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陶佩珍 《中国新药杂志》2002,11(11):842-846
对临床应用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及进展进行了综述,其名包括核苷类转录酶抑制剂齐多夫定,去羟肌苷,扎西他滨,司坦夫定,拉米夫定,阿巴卡韦、tenofovir及2个复合制剂双汰芝和trivizir;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奈韦那平,地位韦啶及efavirenz;蛋白酶抑制剂沙奎那韦,利托那韦,茚地那韦,奈非那韦,安普那韦及复合制剂Kaletra。  相似文献   

11.
抗真菌药研究进展与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广泛使用,器官移植术后、肿瘤化疗,特别是艾滋病的广泛传播,机体免疫力降低,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大大提高,深部真菌感染已成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病和死亡最常见的原因。由于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也愈来愈  相似文献   

12.
<正> 微生态学(Microecoloy)于1977年由德国学者Volker Rush提出,是一门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层次生态规律的学科,在医学保健、疾病预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广谱高效抗生素的应用,放疗、化疗的广泛使用,使人体正常菌群发生改变和失调,  相似文献   

13.
微球制剂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梅  张自强 《齐鲁药事》2006,25(4):234-236
随着制剂技术的发展,微球制剂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本文综述了药物微球的制备方法及临床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4.
利尿剂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钟烨  丁峰 《上海医药》2009,30(7):293-296
利尿剂从开始使用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目前仍广泛地用于临床。当今对利尿剂的临床评价已逐步走上循证医学轨道,以大量的临床试验、荟萃分析评价利尿剂的效果以及对疾病发展、预后的影响和不良反应。本文阐述利尿剂在临床常见疾病中应用的进展、利尿剂的不良反应和新型利尿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The paper considers the main trends in development and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investigations of glutamatergic drugs, including the glutamate synthesis and release inhibitors, NMDA receptor antagonists, AMPA receptor antagonists and positive modulants, and 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 ligands.  相似文献   

16.
美国2007年批准的抗肿瘤、抗感染和抗病毒新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培奇 《上海医药》2008,29(6):277-280
2007年间,美国FDA共批准了17个新分子实体.其中包括4个抗肿瘤新药二甲苯磺酸拉帕替尼(lapatinib ditosylate/Tykerb.以下简称为拉帕替尼)、坦西莫司(temsirolimus/Torisel)、伊沙匹隆(ixabepilone/Ixempra)和尼洛替尼(nilotinib/Tasigna),2个抗感染新药热他莫林(retapamulin/Altabax)和多利培南(doripenem/Doribax)及2个抗艾滋病毒新药马拉韦罗(maraviroc/Selzentry)和雷特拉韦钾(raltegTavir potassium/Isentress).  相似文献   

17.
镇静催眠药的使用由早期的苯巴比妥类向苯二氮革类、由苯二氮革类向非苯二氮革类发展.本文通过对三类镇静催眠药的作用机理、药动学、不良反应、适用人群,注意事项做一简要的对比、阐述,为临床更加合理的使用镇静催眠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中,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对糖皮质激素用药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回顾研究,分析我院住院SARS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90例患者分为利巴韦林 激素治疗组(n=53,治疗组)和单用激素治疗组(n=37,对照组),比较两组糖皮质激素的用药时间.结果:治疗组糖皮质激素用药时间为(21.5±7.4)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7.1±3.8)d(P<0.01).但利巴韦林用药时间的长短对糖皮质激素的用药时间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减少患者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9.
胡章海 《安徽医药》2017,21(5):785-788
非正常凝血可导致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抗血栓药物能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该文依据抗血栓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对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和溶栓类抗血栓药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抗组胺药物应用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抗组胺药物治疗过敏性疾病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第 1代抗组胺药物嗜睡的不良反应而影响了它的临床应用 ,2 0世纪 80年代后生产的第 2代抗组胺药物具有H1受体选择性高、无镇静作用与组胺作用分离等特点 ,称非镇静抗组胺药 (NSA)。但第 2代抗组胺药仍有一些不良反应 ,尤以心脏的毒性作用 ,这与抗组胺药物相互作用、药动学、以及药物的分子结构有关。 1997年新型抗组胺药物———非索非那定 (fexofenadine)问世 ,它是作用快、疗效高、相对安全低毒的抗组胺药。非索非那定的开发 ,为寻找既无中枢镇静作用 ,也无心脏毒性的抗组胺药物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