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制作6种试验饵料,粗蛋白含量分别为32%、36%、40%、44%、48%和52%,其它必要营养成分相同,在盐度为15~16ppt的半咸水和32~34ppt的海水中,将864尾斑节对虾,分别放入48个水族箱中(每个容积为45×60×60cm),用以上饵料分别喂养8周,每日投饵量为虾体总重的8%,分两次投喂。水温控制在26~29℃,每周换水2/3,并清除  相似文献   

2.
虽然日本长期以来普遍用活饵料培养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幼体,但与稚虾相比,几乎不了解幼体的营养需要量。最近,我们成功地用角叉藻聚糖作粘合剂(Carrageenan MBD)的人工配合饵料把对虾幼体从溞状期培养到后期幼体期,这表明幼体的正常发育需要在饵料里有磷脂和甾醇等成分。  相似文献   

3.
夏花青鱼饵料中的最适蛋白质含量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酪蛋白、结晶氨基酸、鱼肝油、糊精、纤维素粉等加上适量的维生素、矿物混合剂所组成的精制饵料,以青鱼夏花为试验对象,经过八个星期的喂养试验,从生长、增重和饵料利用率等指标来评定,青鱼夏花的最适蛋白质含量应为41%。蛋白质含量太高,反而减慢生长,降低成活率,同时似乎还对鱼类有毒害影响。蛋白质含量较低,虽然能很好地利用蛋白质,但鱼生长缓慢。6%以下的蛋白质含量甚至出现减重现象。根据本次试验结果,可以认为二龄青鱼和老口青鱼应用饵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为33%和28%是适当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军曹鱼——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适合在热带亚热带网箱养殖鱼类的饵料中最适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进行了两期生长实验。在第1期的生长实验中,在以鱼粉为基础饵料中添加酪蛋白代替淀粉,使饵料形成含蛋白36—60%的梯度,7种饲料据估算是等能量的。经过8周的生长实验,投喂含44%、48%和52%蛋白质的几种饲料的稚鱼(实验开始时体重33g)的体重增长及饲料转化率均优于其他几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44.5%蛋白质含量处,体重增长率达到顶峰,这被认为是最适合于稚鱼生长的饵料蛋白质水平。在第Ⅱ期生长实验中,给稚鱼投喂含脂肪3-18%的7种等氨和等能量的饵料,稚鱼(初始体重41g)的生长率在脂肪含量为30h时最低,随着饵料含脂量的升高,鱼体增重率逐渐升高,然后下降,采用折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当脂肪含量达到5.76%时,鱼的生长达到一个转折点,超过这个转折点,一直到实验的最高浓度18%,鱼的生长情况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5.
黄颡鱼饲料脂肪的最适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鱼油/豆油(1∶1,W/W)为脂肪源,配制脂肪含量为5.21%、7.23%、9.27%、11.31%、13.33%、15.37%的半纯化饲料,投喂体重约8g的黄颡鱼40d,用于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对黄颡鱼生长及饲料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脂肪含量<11.31%时,鱼体的相对增重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与脂肪含量呈正相关,当脂肪含量>11.31%时,鱼体的相对增重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与脂肪含量呈负相关。肝体比和肌肉渗出损失随着脂肪添加量的增加而持续上升。脂肪水平对以上各项指标有显著性影响(P<0.05)。综合各项指标,可以确定黄颡鱼饲料脂肪的最适含量为11.31%。  相似文献   

6.
军曹鱼稚鱼饲料蛋白质和脂肪的最适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军曹鱼--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适合在热带亚热带网箱养殖鱼类的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最适含量,进行了两期生长实验。在第I期的生长实验中,在以鱼粉为基础饲料中添加酪蛋白代替淀粉,使饲料形成含蛋白36-60%的梯度,7种饲料据估算是等能量的。经过8周的生长实验,投喂含44%、48%和52%蛋白质的几种饲料的稚鱼(实验开始时体重33g)的体重增长及饲料转化率均优于其他几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摄食含44.5%蛋白质的饲料的稚鱼,体重增长率最高,这被认为是最适合于稚鱼生长的饲料蛋白质水平。在第II期生长实验中,给稚鱼投喂含脂肪3-18%的7种等氮和等能量的饲料,稚鱼(初始体重41g)的生长率在脂肪含量为3%时最低,随着饲料含脂量的升高,鱼体增重率逐渐升高,然后持平。采用折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当饲料脂肪含量达到5.76%时,鱼的生长达到一个转折点,饲料脂肪含量超过这个转折点至实验的最高浓度18%时,鱼的生长情况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7.
饵料对卤虫,金丝鱼和对虾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饵料对卤虫(Artemia salina)、金丝鱼(Tonichthys albonubes Lin)和对虾(Penaeus orientalis)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中的脂肪酸影响到上述养殖对象体内的脂肪酸。为了提高养殖对象体内Omega—3(ω—3,也有用n—3)多烯脂肪酸含量,可以选择富含ω—3多烯脂肪酸的生物饵料,也可用富含ω—3多烯脂肪酸的人工配合饵料。  相似文献   

8.
前已报道,鲤鱼与虹鳟不同,把脂肪和碳水合物作为饵料的能源,可以很好地利用;添加脂肪使可消化能(DE)含量由320千卡增至460千卡也能生长,饵料效率和蛋白质利用率几乎不差。因此,这次研究鲤鱼饵料的最适能  相似文献   

9.
<正> 本文报告了用酪肮饵料经充分饲育的平均体重4.3克的鲤鱼,在水温23±1℃下饲养28日,求出了蛋白质量22—41%、碳水化合物5~50%,脂质5~15%,可消化能量在310~450千卡/100克的鲤鱼饵料中可消化能量·日蛋白质比(DE/P)。结果为:鲤鱼饵料中最适量为31—32%,DE含量在310千卡/100克以下时蛋白质实际利用率降低,DE最适含量为310—360  相似文献   

10.
团头鲂幼鱼在摄食添加不同脂肪源脂质的饵料饲养4周后,脂质添加组团头鲂体重增加快,与对照组比均有显差异;试验组鲢鱼油添加组和大豆油添加组的鱼体增重速度快,相对增重率分别为113.9%、117.9%,饵料系数分别为2.43、2.24。鲱鱼油添加组及对照组的相对增重率分别为98.1%、85.1%:饵料系数分别为2.84、2.95。鲢鱼油添加组鱼体脂质作用最好;大豆油添加组鱼体背部肌肉脂质积累较好;而鲱鱼油添加组有内脏脂质积累的表现。这说明,改变饵料的脂肪源及提高饵料中脂质含量可影响团头鲂幼鱼的生长和组成,鲢鱼油是优良的团头鲂饵料脂肪源。  相似文献   

11.
赵昂 《水利渔业》1996,(1):45-46
关于对虾养殖天然生物饵料利用的报导很少。笔者对此课题做了一些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报导如下。回基本情况福建省连江县大宫饭垦区东面九区沿隔提9、10号虾池,面积均3.3ha,在池子较浅处各划出0.67ha作为饵料生物培养试验之用。由于建池和筹备时间迟,饵料生物培养只有7天时间,且一半是阴雨天。水温18℃、盐度比重1.017-1.018.使用肥效较快的碳酸氢控和过磷酸钙,初次施肥浓度氮10×10-4%、磷肥1×10-4%.第一次水殊30cm,水钱是为了充分利平阳光.使底层生物繁生。换设z4天后水色转缓,发现绿藻偏多.硅藻励,>.及时斓绕了…  相似文献   

12.
13.
<正> 印度尼西亚是对虾饵料的主要消费国,据美国大豆联合公司1989年预测,其饵料消费量在10万吨左右,其中70%为进口饵料。这些饵料主要来源于10个国内饵料公司及19个外国饵料公司(主要是台湾、也有中国及德国饵料公司),因多数是用于精养的高质饵料,所以价格相当昂贵。为适应对虾生长过程中对营养物质需求的变化,大部分厂商都可提供2~3种不同饵料:前期饵料(蛋白质  相似文献   

14.
<正> 饵料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比例是否合理,决定着该种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特别是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比例尤为重要。根据金泽昭夫和手岛新一的实验结果,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和某些鱼类一样,色氨酸、组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  相似文献   

15.
<正> 饵料是对虾生长的物质基础,要实现对虾的精养高产,必须解决养虾饵料。目前主要采取“培养基础饵料”、“广开饵料来源”、“推广配合饵料”三项措施。  相似文献   

16.
对虾配合饵料的研究和应用是国内外对虾养殖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是农牧渔业部水产局重点攻关项目之一。1979、1980年我所承担了省科委、省水产局下达的对虾配合饵料的研究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通过两年重复试验筛选出“802”和“821”配合饵料配方;二、配合饵料加工工艺的研究;三、配合饵料与鲜饵料交替投饵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了国外在对虾营养需求量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在对虾的人工饵料中,蛋白质含量应达40~50%,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分别为10%和20%,矿物质和维生素也应视不同情况适量添加。  相似文献   

18.
一、饵料的用料配比要合理。凡生物,其所需营养均有一定的比例。配合饵料,即是根据投喂对象所需营养把不同营养源按一定比例混合而制成。营养比例适合,也即用料配比合理,才六能促进生物生长,减少成本,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因此,在加工对虾配合饵料中,一定要注意各营养成分的配比,动植物性原料相搭配。原则上要求对虾饵料的蛋白质成分应不低于40%。二、饵料的用料要粉细。对虾口小,肠道细。如果饵料粗糙  相似文献   

19.
团头鲂饲料中最适蛋白质含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采用直线回归和抛物线回归两种方法求出最适点作为团头鲂饲料蛋白质最适需要量的范围,即21.05-30.83%。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