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中国杧果炭疽菌复合种对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对国内不同地理来源的杧果炭疽菌的EC_(50),比较其敏感性的差异。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对供试136个菌株的EC_(50)范围分别为0.001 4~0.364 0 mg/L和0.000 1~0.031 7 mg/L,平均值分别为(0.051 2±0.003 8)mg/L和(0.004 5±0.000 5)mg/L,其敏感性频率不符合正态分布。吡唑醚菌酯对广东杧果炭疽菌的平均EC_(50)与对云南杧果炭疽菌的平均EC_(50)存在显著差异。对广东菌株的平均EC_(50)最高,为0.069 4 mg/L,对云南菌株的平均EC_(50)最低,为0.034 7 mg/L。除海南种群外,咪鲜胺对不同地区菌株间的平均EC_(50)无显著差异。对海南菌株的平均EC_(50)最高,为0.007 5 mg/L,对福建菌株的EC_(50)最低,为0.002 6 mg/L。供试的13种杧果炭疽菌中,吡唑醚菌酯对Colletotrichum scovillei的平均EC_(50)最低(0.012 4 mg/L),对C. musae的平均EC_(50)最高(0.081 8 mg/L);咪鲜胺对C. asianum的平均EC_(50)最低(0.002 0 mg/L),对C. cordylinicola的平均EC_(50)最高(0.029 6 mg/L)。我国杧果炭疽菌对吡唑醚菌酯与咪鲜胺均较为敏感,且不同种、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吡唑醚菌酯对福建省草莓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防治潜力和应用前景,采用室内生测法测定草莓炭疽病菌对该菌剂的敏感性及其与6种不同杀菌剂之间的交互抗性。结果显示,吡唑醚菌酯对福建省5个地区分离的62株草莓炭疽菌菌株的EC50介于0.086~0.879μg/mL之间,总变异系数为10.24,且符合正态分布,以其平均值0.363μg/mL为敏感基线的菌株抗性比值均低于5;此外,吡唑醚菌酯EC50与多菌灵、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咪酰胺、咯菌腈、甲基硫菌灵的EC50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福建省不同地区草莓炭疽病菌群体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虽存在一定变异,但仍均较敏感;吡唑醚菌酯与其他6种杀菌剂间不存在交互抗性,可用于防控草莓炭疽病。  相似文献   

3.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草莓炭疽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并分析了旁路氧化与胶孢炭疽菌对Qo Is类杀菌剂敏感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无旁路氧化酶(alternative oxidase,AOX)专化性抑制剂水杨肟酸(SHAM)作用时,吡唑醚菌酯对采自浙江临安、建德、诸暨3地的65株草莓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EC50Q)值在0.09~24.26μg/m L之间,平均为6.65μg/m L;当有50μg/m L的SHAM存在时,其EC50[EC50(Q+S)]值在0.06~48.98μg/m L之间,平均为10.58μg/m L。旁路氧化的相对贡献值F[F=EC50Q/EC50(Q+S)]最低为0.02,最高为11.17,平均为0.96,其中78.46%的菌株的F值1。进一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不同敏感性的草莓和葡萄炭疽病菌在吡唑醚菌酯处理下其AOX基因表达的时间动态。结果显示:吡唑醚菌酯处理能诱导AOX基因的表达,在处理后6~12 h内,各菌株AOX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强,但表达量的差异与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表明,旁路氧化在不同病原菌中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和吡唑醚菌酯的靶标基因序列,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水杨肟酸对B. dothidea 菌丝生长的作用, 探讨了添加或不添加水杨肟酸的情况下病原菌对吡唑醚菌酯敏感性的变化; 并测定了不同产区的80株B. dothidea 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以及440株B. dothidea 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 然后, 扩增并分析了具有不同敏感性的菌株的细胞色素b基因 (Cytb) 序列?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水杨肟酸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同?添加40 μg/mL水杨肟酸不影响吡唑醚菌酯的EC50?菌株的敏感性频率符合近似正态分布, 各产区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没有显著差异, 吡唑醚菌酯平均EC50为(2.95±2.11) μg/mL, 没有检测到抗性菌株?靶标基因序列分析表明, Cytb基因在F129?G137和G143位密码子上没有产生点突变, 首次发现在143位密码子后有内含子插入?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分别使用42.4%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SC(健达)、42%肟菌.戊唑醇SC(拿稳敌)、22.5%啶氧菌酯SC(阿砣)、35%氟菌·戊唑醇SC(露娜润)、25%吡唑醚菌酯EC(凯润)、50%咪鲜胺锰盐WP(施保功)、45%咪鲜胺EC(施保克)等7种药剂在百色市和南宁市对杧果炭疽病进行试验。第三次施药后7 d调查结果,百色试验区上述药剂对杧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为别为70.67%、50.85%、49.66%、51.82%、47.43%、70.21%和69.85%,南宁实验区的防治效果别为73.19%、53.78%、51.40%、51.84%、48.91%、70.86%和70.21%。第三次施药15 d后,百色试验区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9.89%、44.60%、35.44%、42.70%、41.14%、68.70%和68.61%,南宁试验区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37%、44.47%、36.81%、41.57%、41.22%、70.79%和70.37%。生产上使用42.4%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SC(健达)3 0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WP(施保功)1 500倍液和45%咪鲜胺EC(施保克)1 000倍液喷施果实3次,间隔10 d一次,均能较好的防治杧果炭疽病。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山东省辣椒炭疽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延缓其抗性发展及降低防治成本,在该省主要辣椒产区采集并经单孢分离获得175株尖孢炭疽复合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病原菌群体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同时测定了吡唑醚菌酯与甲基硫菌灵、多菌灵、代森锰锌、戊唑醇和咯菌腈5种杀菌剂分别混用对尖孢炭疽复合种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对尖孢炭疽复合种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EC50值范围分别为0.056~0.530和0.002~0.027 μg/mL,平均值为(0.273 ± 0.067)和(0.014 ± 0.019)μg/mL,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可作为田间抗性监测的敏感基线;不同采集地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采自菏泽市的菌株敏感性最高,而采自潍坊市的菌株敏感性最低;吡唑醚菌酯与甲基硫菌灵按体积比1:3和3:1复配,对抑制尖孢炭疽复合种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按体积比1:3混用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增效系数分别是4.82和3.94。结果可为吡唑醚菌酯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海南芒果蒂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瑞  赵磊  符瑞  陈芷岑  林晓翠  杨叶 《植物保护》2018,44(4):188-193
从海南芒果主产区采集分离蒂腐病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首先采用区分剂量法检测供试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抗药性,然后再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对蒂腐病菌的EC_(50)。结果表明:95株芒果蒂腐病菌中有56株在含10mg/L吡唑醚菌酯的PDA培养基中菌落直径大于空白对照的40%,抗性频率为58.95%,来自不同产区的芒果蒂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频率差异不大。吡唑醚菌酯对供试菌株的EC50在3.12~1525.43mg/L之间,呈连续性正态分布,而抗性最高的菌株的EC_(50)是最敏感菌株EC50的488.92倍。敏感菌株、低抗菌株、中抗菌株及高抗菌株的平均EC_(50)分别为:5.39mg/L、45.34mg/L、144.72mg/L和514.46mg/L。海南芒果蒂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杀菌剂已经产生严重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闽南地区4个薏米产区72株薏米叶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并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测试了吡唑醚菌酯对薏米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对供试菌株的EC50值范围为1.11~5.06 μg/mL,平均值为 (3.44 ± 0.98) μg/mL,且其EC50值频率分布为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该EC50平均值作为闽南地区薏米叶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盆栽防效结果表明,喷施有效剂量为250 μg/mL的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薏米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78.2%~79.7%) 较好,与喷施有效剂量为500 μg/mL的50%异菌脲悬浮剂的防治效果相当,显著高于喷施有效剂量为800 μg/mL的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结果为薏米叶斑病化学防治有效药剂的选择与合理使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杀菌剂对玉米穗腐病菌的毒力及毒素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筛选防治玉米穗腐病同时减少病原菌毒素积累的化学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涂布平板法分别测定了4种药剂多菌灵、百菌清、吡唑醚菌酯和氰烯菌酯对玉米穗腐病的3种主要致病镰孢菌拟轮生镰孢菌、层出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4种药剂对其毒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层出镰孢菌菌株127-1和禾谷镰孢菌菌株125-3的最佳产毒时间为第10天。供试4种药剂对3种镰孢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范围为0.18~5.71μg/m L,对孢子萌发的EC50值范围为0.02~8.14μg/m L,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3种镰孢菌产伏马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的影响不尽相同,吡唑醚菌酯浓度在1~500μg/m L时能够抑制拟轮生镰孢菌和层出镰孢菌产生伏马毒素,氰烯菌酯能够在0.05~0.8μg/m L浓度范围内显著抑制禾谷镰孢菌产生玉米赤霉烯酮,当多菌灵浓度为0.05~0.5μg/m L时,几乎可以完全抑制禾谷镰孢菌产生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中国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二甲酰亚胺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及其田间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两类杀菌剂的代表药剂异菌脲和吡唑醚菌酯对分离自该省7个玉米产区的73株玉米小斑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异菌脲和吡唑醚菌酯均较为敏感,其EC50值范围分别为0.168~2.990和0.017~6.583 μg/mL,平均值分别为(1.003±0.533)和(1.437±1.490)μg/mL,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均为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该平均EC50值(1.003±0.533)和(1.437±1.490)μg/mL分别作为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异菌脲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田间防效试验表明,采用有效剂量分别为750和150 g/hm2的50%异菌脲悬浮剂(SC)和25%吡唑醚菌酯乳油(EC),分别喷施2次,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效均较好,分别为61.51%~70.69%和69.54%~78.98%,与喷施2次有效剂量为150 g/hm2的25%丙环唑EC的防效相当,且均高于喷施2次有效剂量分别为1 875和2 000 g/hm2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WP)和80%代森锰锌WP的防效。研究结果可为田间玉米小斑病化学防治有效药剂的选择与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玉米小斑病菌对这两种药剂的田间抗药性风险评估及抗性监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对2019年采集自云南省3个滇黄精产区的炭疽病菌进行形态学及ITS序列分子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0株黄精炭疽病菌对氟啶胺、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从滇黄精炭疽病病叶上分离得到的40株炭疽病菌可能分别属于炭疽菌属中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果生炭疽菌C. fructicola、博宁炭疽菌C. boninense和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其中果生炭疽菌29株,占总分离菌株的72.5%,为优势病原菌。3种杀菌剂对 40 株供试菌株的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氟啶胺、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EC50 值分别介于0.028~0.53 mg/L、0.018~2.69 mg/L 和 0.158~2.57 mg/L 之间,即供试菌株对氟啶胺的敏感性高于其对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目前,3个滇黄精产区的炭疽病菌尚未对氟啶胺、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苯醚甲环唑对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不同发育阶段的毒力,并建立中国南方主要梨产区(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和福建)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基线,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苯醚甲环唑对6个代表性菌株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影响,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评价了苯醚甲环唑对该病菌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0株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对果生炭疽菌菌丝生长和芽管伸长的抑制效果较强,而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较弱,其平均EC50值分别为(0.33±0.03)、(2.61±0.26)和(29.87±1.31)μg/mL。160μg/mL的苯醚甲环唑对梨果生炭疽病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防效分别为92%和79%,而1000μg/mL的多菌灵则分别为51%和23%。来源于中国南方主要梨产区的120株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均表现为敏感,EC50值范围0.27~1.12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偏态分布,其平均EC50值(0.59±0.02)μg/mL可以作为我国南方主要梨产区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基线。本研究结果为监测梨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的田间抗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梨产区应用该药剂防治炭疽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金线莲炭疽病的病原菌,根据科赫法氏则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的病叶进行了病原菌分离,确定其致病性后,结合形态学特征及基于肌动蛋白基因 (actin gene-ACT)、β2微管蛋白基因 (β2-tubulin gene-TUB2)、几丁质合酶基因 (chitin synthase A gene-CHS-I)、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dehydrogenase gene-GAPDH) 和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 (ITS) 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对该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炭疽菌菌株在金线莲离体叶片上表现出的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相似,证明所分离的菌株为引起金线莲炭疽病的致病菌。根据病原菌的菌落、分生孢子及附着胞形态等初步判断其为长直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igasporum;进一步基于ACT、CHS-I、GAPDH、ITS和TUB2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的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确定了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为长直孢炭疽菌。离体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咪鲜胺、戊唑醇、肟菌酯、氯苯醚酰胺、苯醚甲环唑、丙硫菌唑、氟啶胺、甲基硫菌灵和百菌清对供试病原菌的EC50值分别为0.0145、0.240、18.2、29.9、0.114、0.402、0.0191、2.80和38.5 μg/mL,其中咪鲜胺和氟啶胺的抑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4.
中国芒果炭疽病菌复合种对苯醚甲环唑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芒果炭疽病是芒果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本文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来自不同芒果产区的芒果炭疽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 苯醚甲环唑对供试的136个菌株的平均EC50为(1.46±0.14)mg/L, 其中, 最小值为0.09 mg/L, 最大值为9.74 mg/L, 其敏感性频率不符合正态分布?苯醚甲环唑对不同采集地区菌株的平均EC50无显著差异, 对贵州的菌株平均EC50最高, 对海南的最低?供试的芒果炭疽病菌包含13个种, 其中, 苯醚甲环唑对Colletotrichum cordylinicola的平均EC50最低, 对C.gloeosporioides 的平均EC50最高?  相似文献   

15.
8种杀菌剂对核桃炭疽病病原菌胶孢炭疽菌的室内毒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核桃炭疽病是目前危害山东省核桃生产的主要病害。为筛选防治该病害的高效药剂,在确定了最适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的基础上,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8种常用杀菌剂对胶孢炭疽菌的毒力,评估了温度对咪鲜胺和戊唑醇毒力的影响,检测了17个胶孢炭疽菌菌株对咪鲜胺和戊唑醇的敏感性,同时评价了这2种杀菌剂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结果显示:在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28℃下,供试8种杀菌剂中,咪鲜胺、戊唑醇和三唑酮对供试菌株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平均EC50值分别为0.07、1.45和3.04 mg/L;异菌脲、代森锰锌和咪鲜胺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强,平均EC50值分别为21.07、25.14和25.18 mg/L。咪鲜胺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受温度影响较小,而戊唑醇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随温度降低而增强;供试17个菌株对咪鲜胺和戊唑醇均有较高敏感性,平均EC50值分别为0.08 和 1.03 mg/L。建议在核桃炭疽病发病的不同时期,轮换使用咪鲜胺、戊唑醇、三唑酮、异菌脲和代森锰锌等杀菌剂,以有效控制该病害。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草莓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炭疽属真菌(Colletotrichum spp.)引起的炭疽病是草莓育苗期的主要病害,在世界各地普遍发生。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湖北省内17个不同地区采集分离的103株草莓炭疽病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咪鲜胺对湖北省草莓炭疽病菌的EC50值分布范围为0.014 2~0.215 6μg/mL,平均值为(0.093 8±0.029 9)μg/mL,其敏感性频率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该EC50平均值作为湖北省草莓炭疽病原菌群体对咪鲜胺敏感基线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百日草炭疽病的病原菌,依据柯赫氏法则,对采集的病叶进行病原物分离并进行分离菌株致病性试验.确定菌株的致病性后,结合菌落形态,初步判断其为炭疽菌.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扩增获得肌动蛋白基因(actin gene,ACT)、几丁质合酶基因(chitin synthase A gene,CHS)、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g...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拮抗菌对香蕉炭疽病的抑菌活性并探讨其与化学药剂混用的可行性,本研究采用紫外线-亚硝酸钠复合诱变的方法对短短芽胞杆菌Bb5911进行诱变,并测试了其与咪鲜胺混配对香蕉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最佳诱变条件为在距离20 W紫外灯50 cm下照射15 s,然后经300 mmol/L NaNO2诱变处理60 min。经过2次复合诱变后得到突变株5B37-3的抑菌活性最强,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12.41%。咪鲜胺对突变株5B37-3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20.83 μg/mL。连续转接7次,突变株5B37-3的抑菌活性无明显降低。抑菌谱测试结果表明,突变株5B37-3对1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比出发菌株均有提高,提高率18.20%~239.27%。对香蕉炭疽病防治的试验结果表明,突变株5B37-3的防效明显高于出发菌株,最高为66.55%。突变株5B37-3与10.42 μg/mL咪鲜胺溶液复配后,香蕉贮藏15 d,其防治效果为72.76%,与333.33 μg/mL咪鲜胺溶液防效相当;至香蕉贮藏17 d,其防治效果显著低于333.33 μg/mL咪鲜胺溶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