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时长强蓝光照射后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8周龄健康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3、6、12h实验组(n=12),对照组大鼠接受自然光照,实验组大鼠每日分别接受465±5nm、1000±100lx蓝光照射3、6、12h,连续光照8wk。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及石蜡病理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并分析不同方位及不同分层视网膜厚度、组织结构和功能变化。结果:OCT检查示,各组大鼠视盘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厚度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且除对照组和3h实验组上方视网膜厚度无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各方位视网膜厚度比较均有差异(P<0.05);各组大鼠平均视网膜总厚度、内界膜(ILM)-内核层(INL)厚度、外丛状层(OPL)-光感受器外节段(OS)厚度、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厚度比较均有差异(P<0.05),其中各组大鼠平均视网膜总厚度、OPL-OS厚度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对照组分别与3、12h实验组...  相似文献   

2.
徐金华  林琳  王育良  柏玉洁 《眼科研究》2012,30(11):994-998
背景 Cry2存在于哺乳动物视网膜上,是生物钟振荡器环路中重要的调控因子. 目的 探讨光照节律改变对大鼠视网膜中Cry2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清洁级健康无眼疾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个组,正常对照组大鼠在自然昼夜光线照明下喂养,实验组大鼠饲养在光照控制室内,大鼠活动平面光照度为(533±16) lx,设定每日光照明(6:00 ~24:00)、暗(24:00 ~6:00)循环交替时间为18 h/6 h,持续时间为3个月.于实验后3个月时在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的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Cry2蛋白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ry2mRNA在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正常对照组大鼠喂养3个月时视网膜各层结构清晰,排列整齐,而实验组大鼠视网膜萎缩变薄,排列紊乱.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表明,正常对照组大鼠光感受器细胞外节膜盘结构清晰,内节线粒体嵴连续,外核层细胞核形态规则,但实验组大鼠光感受器内外节结构紊乱,外节膜盘间隙增大,出现溶解、空泡变,光感受器内节线粒体空泡变,视网膜外核层细胞核染色质浓集,部分出现核碎裂、边集,核膜皱缩、内陷.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2个组大鼠Cry2蛋白均在视网膜节细胞及内核层部分细胞的细胞质和核膜阳性表达,实验组大鼠Cry2蛋白表达评分为(0.833±0.197)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700±0.2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实时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中Cry2 mRNA表达量为0.962±0.125,实验组为0.615±0.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 533 lx的光照强度长期节律性照射可导致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视网膜中Cry2的表达下调有关,调整Cry2的表达是否是临床上稳定生物节律的一个重要环节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高眼压模型形态学改变,为复方卡波姆成功构建高眼压模型提供形态学证据。

方法:SD清洁级大鼠50只,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大鼠40只、空白组大鼠10只。通过前房注射10μL复方卡波姆溶液方式造模,实验组大鼠在模型成功后再次随机分为3组,各组在高眼压1、2、3wk时间点分别处死并取材部分大鼠模型,观察视网膜和视神经病理结构、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实验组模型在1、2、3wk时间点均出现高眼压的视神经、视网膜损伤。电镜下正常视神经轴索、髓鞘结构完整,无明显溶解情况; 高眼压下的视神经轴索消失,髓鞘排列紊乱,阶段性溶解或脱髓鞘变性,胶质细胞增生。光镜下正常视网膜各层结构分明,各层无明显水肿,未见炎症细胞; 高眼压下的视网膜细胞排列紊乱,外核层增厚,内、外丛状层增厚,内核层增厚,出现空泡状结构,节细胞数目减少,节细胞层和神经纤维层水肿,小胶质细胞增生,血管膜毛细血管扩张,出现炎症细胞。电镜下正常视网膜细胞器结构较为完整,无明显细胞增生,线粒体结构正常,膜盘结构较为完整; 高眼压下视网膜节细胞层小胶质细胞增生,节细胞结构模糊,细胞器结构消失; 细胞凋亡,线粒体肿胀,胞浆空泡变性,视细胞外节膜盘断裂或溶解; 并且损伤程度与高眼压时间呈正比。

结论:高眼压模型的视网膜、视神经形态学改变证明,复方卡波姆溶液前房注射构建高眼压模型成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光损伤对大鼠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自制光照箱。取健康成年SD(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实验组。正常对照组大鼠饲养在12 h明12 h暗的正常环境中;实验组大鼠首先暗适应24 h,后采用5 000 lx照度的可见光照射48 h,再暗适应24 h。麻醉大鼠,时间约30 min。首先,应用视网膜电生理(ERG)检测大鼠视网膜功能;其次,取出大鼠眼球后放入眼球固定液或4%多聚甲醛,制作石蜡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结构变化,冰冻切片行TUNEL染色,分别应用光镜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B)检测光损伤后视网膜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含量。结果 HE染色显示光照后视网膜外核层较正常明显变薄,颞侧较鼻侧视网膜损伤较重;TUNEL染色显示光损伤后视网膜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多;qRT-PCR及WB显示光损伤后视网膜组织表达TNF-α增多;ERG显示光损伤大鼠视网膜功能明显降低。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光照后视网膜外核层损伤是导致视...  相似文献   

5.
蓝光诱导的光感受器细胞凋亡与c-Fos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宽谱蓝光诱导Lewis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后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及c-Fos蛋白的表达。方法:8~10wk龄雌性Lewis大鼠24只,在循环光环境下饲养并随机分为6组。暗适应24h后,5组接受3012×115Lux的宽谱蓝光(400~500nm)照射1h,光照后予暗适应并于0,6,12,24及48h颈椎脱位法处死大鼠,摘除眼球;另1组为正常对照组,不予光照。采用透射电镜及TUNEL试剂盒检测视网膜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视网膜内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蓝光可特异性引起大鼠光感受器细胞凋亡和光感受器细胞内c-Fos蛋白的表达上调。光照后外核层细胞开始出现凋亡,24h达峰值,大量光感受器细胞出现核固缩并可见凋亡小体形成。c-Fos蛋白的表达在时间与空间分布上与TUNEL阳性细胞基本一致,在同一时间点,二者呈正相关(r =0.905,P <0.05)。结论:蓝光可诱导大鼠光感受器细胞凋亡,视网膜外核层中c-Fos蛋白的表达上调对视网膜蓝光损伤后光感受器细胞凋亡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蓝光照射对C57BL/6J小鼠视网膜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探讨非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模型。方法采用投币法将20只8周龄清洁级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蓝光照射组。蓝光照射组小鼠暗适应24 h后暴露于10000 lx蓝光下5 d,正常对照组小鼠按12 h/12 h正常光照/黑暗的周期饲养于正常光照环境5 d。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活体检查各组小鼠视网膜厚度变化,采用视网膜电图(ERG)检查各组小鼠视网膜功能变化。于光照结束后24 h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并制备眼球壁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小鼠视网膜中视紫红质(Rho)、紧密连接蛋白(ZO-1)和β-catenin蛋白表达。结果蓝光照射组小鼠视网膜上部和下部距视盘200、400、600、800和1000μm处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蓝光照射组小鼠暗适应和明适应b波振幅分别为(305.50±41.52)μV和(119.50±6.67)μV,分别低于正常对照组的(415.50±28.77)μV和(139.75±8.26)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小鼠RPE细胞呈正六边形,视网膜各层形态规则,Rho、ZO-1和β-catenin荧光较强;蓝光照射组小鼠RPE细胞形态不规则,ZO-1染色减弱或消失,β-catenin染色和Rho蛋白荧光强度减弱。结论蓝光照射小鼠视网膜变薄,视网膜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构建后不同时间视网膜组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影像学的变化及相应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特点。方法 采用成年SD大鼠,通过前房灌注法建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模型建立后0h(正常对照组)、2h、12h、24h、48h、168h分别行视网膜OCT检查及HE染色检查,并使用OCT测量大鼠视网膜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血再灌注2h组OCT显示各层次结构相对正常;缺血再灌注12h、24h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水肿、厚度增加,各层结构的分界已不能清晰显示,呈逐渐加重趋势;48h组水肿达高峰,至168h组,各层结构显示不清。缺血再灌注12h、24h、48h、168h组视网膜厚度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168h组视网膜厚度明显减少,萎缩明显。HE染色检查提示正常对照组各层视网膜组织排列整齐;缺血再灌注2h组,视网膜轻度水肿,偶见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和内核层空泡变性;缺血再灌注12h及24h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层均出现大量空泡,厚度增加;缺血再灌注48h组水肿到达高峰;168h组神经节细胞层核浓缩,缺血再灌注明显增加,细胞数量减少、视网膜变薄。结论 OCT与传统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相比较,虽然不能够提供更为详尽的组织学资料,但在活体组织中OCT可显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后视网膜组织结构整体的变化,无创简便,在动物实验及临床运用上均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红、绿、蓝、白四种不同波长人工发光二极管(LED)光照对大鼠视网膜的影响。方法 45只3周龄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分为空白对照组,以及1000 lux和2000 lux照度下的红光照射组、绿光照射组、蓝光照射组、白光照射组,每组各5只。空白对照组大鼠自然光线下饲养1个月,不同光照组采用相应波长LED进行光照,每天照射10 min,连续1个月。取各组大鼠左眼视网膜行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取各组大鼠右眼视网膜行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中PARP和GFAP的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照度1000 lux时,红光照射组、绿光照射组、蓝光照射组、白光照射组大鼠视网膜TUNEL染色均未见明显的细胞核阳性染色;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各组大鼠视网膜中cleved-PARP及GFAP蛋白相对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照度为2000 lux时,除空白对照组和红光照射组外,绿光照射组、蓝光照射组、白光照射组大鼠视网膜TUNEL染色后视网膜感光细胞层均可见细胞核点状阳性着染,提示存在DNA的降解断端;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蓝光照射组大鼠视网膜中cleved-PARP蛋白表达量(1.414±0.192)较空白对照组(0.624±0.148)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光照射组(0.660±0.067)、绿光照射组(0.764±0.127)、白光照射组(0.748±0.160)大鼠视网膜cleved-PARP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组大鼠视网膜中GFAP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照度2000 lux、每天10 min光照1个月,蓝光照射的大鼠会出现视网膜光损伤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丙烯醛( AC)诱导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 CNV)的形成。方法:选取远交群大鼠( SD)12只,随机将大鼠分为三组,即空白组,AC诱导4wk组和AC诱导8wk组,其中空白对照组每日200μL新鲜自来水灌胃,实验组为200μL AC溶液(2.5 mg/kg/d)每日灌胃,分为诱导4wk组和8wk组,取材后视网膜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及HE染色。结果:空白对照组及AC诱导4 wk组均见RPE-Bruch膜连续性完整,未见明显异常;AC 诱导8 wk 组发现 RPE-Bruch膜连续性缺失,脉络膜新生血管长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结论:长期使用AC可以诱导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0.
背景 近年来研究表明,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视网膜疾病可达到传统577 nm激光光凝的治疗作用且对视网膜组织损伤小,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和敏感的靶细胞尚未完全阐明. 目的 探讨和比较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与577 nm激光光凝视网膜后成年中华黑兔视网膜组织形态学变化,为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光凝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抽签法按照视网膜光凝条件不同将26只中华黑兔分为正常对照组(2只)、577 nm激光组(6只)和阈下微脉冲激光组(18只),其中阈下微脉冲激光组按照激光工作负载率的不同亚分为9%、12%和15%阈下微脉冲激光组,每组各6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光凝后行彩色眼底照相及OCT检查,摘取兔眼球壁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兔脉络膜和视网膜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 彩色眼底照相和OCT显示正常对照组兔眼视网膜组织结构清晰.9%阈下微脉冲激光组OCT扫描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稍模糊;12%阈下微脉冲激光组光凝斑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轻度水肿,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稍模糊;15%阈下微脉冲激光组可见光凝斑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明显水肿,RPE层局限性隆起;各阈下微脉冲激光组彩色眼底照相均未见光凝斑.577 nm激光组兔眼彩色眼底照相可见灰白色光凝斑,OCT扫描层面可见视网膜呈多灶性隆起,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模糊,伴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与正常对照组兔眼相比,9%和12%阈下微脉冲激光组兔眼脉络膜血管变形或出血,但视细胞形态结构、双极细胞层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层未见明显改变;15%阈下微脉冲激光组视细胞扁平状膜盘肿胀,双极细胞层和RGC层未见明显改变;577 nm激光组兔眼视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RGC层结构紊乱,RPE层变薄.结论 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对脉络膜层和RPE层具有高度选择性,视网膜光凝后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损伤程度轻微,既可发挥治疗作用,又不损伤视网膜神经上皮;577 nm激光视网膜光凝可对视网膜全层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11.
陈胜  刘珂  秦珊  刘身文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8):1385-1388

目的:探讨蓝光和白光分别光照不同时间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ARPE-19)细胞增殖的影响,为进一步检测光照损伤过程中相关因子的变化情况,研究光照损伤过程中的信号转导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收集生长状态良好的ARPE-19 细胞进行实验,制作CCK-8标准曲线,确定实验合适的ARPE-19细胞密度及CCK-8试剂的反应时间。将细胞分为避光组、蓝光组、白光组,分别光照 3、6、9h,再避光培养12h后采用CCK-8 法检测不同光源光照不同时间对ARPE-19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结果:通过CCK-8标准曲线选择每孔细胞数量为20 000个,CCK-8溶液作用4h后测量相应吸光度值。CCK-8检测结果示,避光组、蓝光组、白光组三组细胞光照不同时间细胞增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蓝光组细胞光照3、6、9h,各时间点细胞增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细胞增殖率逐渐降低。白光组细胞光照3、6、9h,各时间点细胞增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光照3h和6h细胞增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光照9h分别与光照3、6h细胞增殖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53、0.120)。白光光照3~6h细胞增殖率呈下降趋势,而光照6~9h细胞增殖率呈现上升趋势。相同光照时间,蓝光组和白光组细胞增殖率均低于避光组,且蓝光组细胞增殖率均低于白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光照能抑制ARPE-19细胞的增殖,其中蓝光光照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白光,且随光照时间的增长,细胞增殖率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枸杞多糖对蓝光诱导损伤的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hRPE)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蓝光诱导建立hRPE细胞光损伤模型,分别用不同浓度的枸杞多糖(分别为0.01,0.1,1mg/mL)对体外培养的hRPE细胞进行干预,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实验组的细胞线粒体活性氧和凋亡率。实验组分为正常对照组、光照损伤组以及不同浓度枸杞多糖(0.01,0.1,1mg/mL)干预组。结果:线粒体活性氧检测:正常对照组荧光强度最小;蓝光损伤组荧光强度最大,不同浓度枸杞多糖处理组荧光度与蓝光损伤组强度相比,荧光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nexin V-FITC/PI凋亡检测显示不同浓度枸杞多糖干预组凋亡细胞数量与蓝光损伤组凋亡细胞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mg/mL枸杞多糖干预组凋亡细胞数量与对照组凋亡数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杞多糖能抑制蓝光诱导损伤的hRPE细胞的凋亡,1mg/mL枸杞多糖抑制蓝光诱导的hRPE细胞凋亡的作用更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线粒体产生活性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蓝光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ARPE)细胞铁死亡的发生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ARPE-19细胞接受405nm蓝光50mW/cm2辐照度照射不同时间,分为对照组、16.3J/cm2组、32.6J/cm2组和65.2J/cm2组;将65.2J/cm2组定为高能量蓝光照射组,进一步分为对照组、高能量蓝光照射组和高能量蓝光照射+铁死亡抑制剂组,CCK-8检测细胞活力,试剂盒检测细胞内谷胱甘肽(GSH)含量、二价铁离子浓度及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GPX4和xCT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蓝光照射导致ARPE-19细胞活力下降呈剂量依赖性,高能量蓝光照射导致细胞内GSH含量下降,二价铁离子浓度和MDA含量上升(均P<0.05);加入铁死亡抑制剂可部分恢复蓝光照射组细胞活力和GSH含量,减少MDA含量,降低二价铁离子浓度(均P<0.05);蓝光照射组GPX4和xCT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加入铁死亡抑制剂后蛋白表达量不同程度恢复(P&...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硫辛酸烟酸二联体(N2L)对蓝光致SD大鼠视网膜损伤的防治作用及最佳药物剂量,探寻其可能存在的保护机制。方法:选取150-200 g的SPF级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蓝光损伤组、N2L低剂量组(1.0 mg/kg)、N2L中剂量组(2.5 mg/kg)、N2L高剂量组(5.0 mg/kg)及生理盐水组,每组各6只。正常对照组12 h明暗循环饲养,其余组每日接受9 h日常光照,3 h波长455 nm、强度3000±50 lx蓝光照射及12 h黑夜来建立损伤模型,持续14 d。同时每日腹腔注射1 mL对应剂量的药物。14 d后,所有组常规12 h明暗循环再饲养5 d,采用视网膜电图检查。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制备标本,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外核层厚度;CheKineT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SOD活性;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视网膜Caspase-3、醌氧化还原酶1(NQO1)、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Bcl-2和Bax蛋白表达量。结果:蓝光损伤组暗视ERG 3.0、10.0 (cd·s)/m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兔角膜基质细胞(CSCs)体外移植兔角膜后的存活时间。方法:体外培养原代兔CSCs,并行细胞免疫组化鉴定,利用慢病毒载体(LV)携带标记基因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转染兔CSCs,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后细胞生长状态及荧光强度,体外动物实验,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行LV-EGFP标记的兔CSCs细胞悬液角膜基质注射,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角膜基质注射,转染后1wk,1mo取材冰冻切片观察移植的CSCs荧光,石蜡切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结果:LV-EGFP转染兔CSCs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24h后可见少量荧光,96h和110h荧光较强,转染后的CSCs与正常CSCs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转染后1wk,1mo实验组中角膜基质层中可见绿色荧光,对照组中无绿色荧光;石蜡切片1wk实验组见明显上皮细胞增生及角膜轻微水肿,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转染后1mo实验组上皮细胞增生减弱,未见角膜层水肿;对照组1wk,1mo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LV-EGFP标记的兔CSCs行体外角膜基质移植,可在角膜中至少存活1mo,且与邻近组织相容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波长的蓝光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的影响。

方法:将体外培养的ARPE-19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447nm蓝光组、456nm蓝光组、468nm蓝光组,对照组细胞于常规条件下培养,蓝光组细胞使用光强为200Lx的OLED蓝光背光源照射72h,利用细胞活/死染色实验、CCK-8实验、Real-time PCR等方法比较不同波长的蓝光对细胞形态、细胞活性、增殖能力及视循环功能指标和炎症指标mRNA表达的影响。

结果:蓝光照射后,ARPE-19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细胞融合减少。蓝光波长越短,对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越明显,细胞内增殖标志物Ki-67 mRNA表达越少,视循环功能指标卵磷脂视黄醇酰基转移酶(LRAT)、视黄醛结合蛋白(CRALBP)、视黄醛脱氢酶(RDH)、光受体视黄醇类结合蛋白(IRBP)mRNA表达下调越明显,细胞内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白介素-6(IL-6)mRNA表达水平上调越明显。

结论:不同波长蓝光对RPE细胞均有损害作用,且蓝光波长越短,其损害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17.
于晓彦  曲勃  张劲松 《眼科研究》2007,25(10):750-753
目的观察AcrySof Natural人工晶状体(IOL)对视网膜的保护作用。方法以蓝光照射猪眼杯后极部视网膜,光照强度为20J/cm2及40J/cm2,设空白对照。照射方式:单独光照、透过AcrySof一片式IOL、透过AcrySof NaturalIOL,照射后培养眼杯48h,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相同光照强度下,单独光照组及AcrySof一片式IOL组视网膜各层损伤比无光照组及AcrySof NaturalIOL组明显,而透过AcrySof NaturalIOL照射组与无光照组相比,视网膜仍有部分损伤,但损伤明显较单独光照组及AcrySof一片式IOL组轻。照射方式相同时,40J/cm2组比20J/cm2组损伤明显。结论20J/cm2与40J/cm2光照强度的蓝光均可造成新鲜离体猪视网膜的急性光损伤,且随能量增加,损伤加重。AcrySof一片式IOL与单独光照相比,视网光损伤程度相似。AcrySof NaturalIOL与AcrySof一片式IOL相比,可减弱蓝光造成的视网膜急性光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蓝光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利用35W白色冷光灯加用蓝色滤光片建立蓝光损伤体外培养的RPE细胞模型,蓝光控制波长在470~520nm,光照强度控制为2000Lx左右,光照时间控制为24~96h,利用CCK-8法检测RPE细胞的增殖能力,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RPE细胞中miR-103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蓝光照射组的RPE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蓝光照射组的RPE细胞内的miR-103含量较对照组增加;miR-103过表达时,RPE细胞的增殖能力减退,降低miR-103的表达时,细胞增殖能力增强;降低miR-103的表达能够减弱蓝光对RPE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论:蓝光通过上调miR-103抑制RPE细胞的增殖,miR-103可能成为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视网膜变性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9.
N-乙酰半胱胺酸对大鼠挫伤性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在大鼠挫伤性视网膜病变中的表达,以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自由落体法制作视网膜挫伤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模型组24只及治疗组24只。每组按挫伤后不同时间段分为1,3,7,14d,每个观察时段6只大鼠。HE染色光镜观察视网膜组织学变化,应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视网膜挫伤后视网膜组织Bcl-2/Bax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挫伤性视网膜病变的损害主要集中在神经纤维层。挫伤后视网膜组织水肿,细胞紊乱,胞浆空泡样变,视网膜组织变薄,细胞丢失。NAC治疗组视网膜水肿程度有所改善,细胞紊乱,胞浆空泡样变,细胞丢失有所恢复。正常组及NAC治疗组视网膜组织Bax均未见表达,Bcl-2低表达。视网膜挫伤后1d时Bax表达开始增多,3d强阳性表达,7d表达有所减少,14d时表达进一步减少。Bcl-2低表达,未见明显变化。NAC治疗组各观察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与视网膜挫伤组相似,但表达明显减弱,两组相比较,于挫伤后1,3d和7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在各时段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有所增强,两组相比较,于挫伤后1,3d和7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大鼠挫伤性视网膜病变中,NAC能够改善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损害并通过调节Bcl-2/Bax蛋白表达而抑制细胞凋亡,对视网膜挫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