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1.8 mm微切口的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后效果,并与传统3.2 mm普通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进行比较,探讨微切口超乳手术的效果和优势。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白内障手术患者51例(51眼),其中21例(21眼)行1.8 mm微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微切口组),30例(30眼)行3.2 mm普通切口的超乳手术(普通组)。同时,在各组内分别按照晶体核硬度的不同,再划分为中低硬核组(Ⅱ~Ⅲ级核)及高硬核组(Ⅳ~Ⅴ级核)。记录各组中患者术中超声乳化能量及其时间,术后第1天、第1周、第1月进行观察随访,随访检查内容包括裸眼视力、主客观验光、非接触眼压、裂隙灯、眼底镜、角膜地形图。结果 (1)在不考虑手术方式的情况下,中低硬核组术中所使用超声乳化能量及时间明显小于高硬核组(P<0.05);但相同核硬度情况下,微切口组与普通组的超声乳化能量及时间无明显差别(P均>0.05);(2)视力恢复情况:术后第1天,中低硬核组视力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高硬核组(P<0.05),但术后第1周及第1月,视力恢复良好率无明显差别(P>0.05);在相同核硬度的情况下,术后第1天、第1周及术后第1月,微切口组与普通组视力恢复良好率无明显差别(P均>0.05)。(3)术后散光变化:术后第1天及第1周,微切口组明显小于普通组(P<0.05),但术后第1月,两组的散光变化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与普通切口手术相比,1.8 mm微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后早期散光更小,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硬核白内障患者98例(98眼),依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9例(49眼)。对照组采用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试验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裸眼视力为0.1~0.3的比例、裸眼视力为0.4~0.8的比例较低,裸眼视力为0.8~1.0的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角膜散光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核白内障患者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可提高裸眼视力,降低角膜散光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介绍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手术配合。方法 对145例(146眼)行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患者,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正确设置超声乳化仪参数、保证充分的灌、流液量和有效灌吸等配合。结果 145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维持前房深度稳定,均无切口热烧伤,手术疗效良好。结论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特别是超声乳化仪使用的准确配合,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分析不同切口下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及对患者视力水平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100例(100眼)。按照切口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行3.0 mm标准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术,观察组行1.8 mm微切口同轴超声乳化吸除术。对比两组乳化情况、康复有效率、眼压、视力水平、泪膜功能、角膜散光度、并发症发生率、预后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整体康复有效率、预后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视力水平、泪膜功能和角膜散光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白内障患者的超声乳化能量、有效超声乳化时间、治疗前后眼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 mm微切口同轴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显著优于标准切口手术,能够改善患者视力水平,提高患者康复有效率和满意度,优化患者的整体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分析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46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采用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进行治疗,观察术中超声波乳化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视力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变化。结果:术中超声波乳化时间为28~80s,平均为48s。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4.4~4.9者18眼,4.8以上者共28眼。术中末见明显并发症,术后3服角膜轻度水肿,治疗后消失。5眼术后3个月出现后发性白内障。结论: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是一种操作安全、可靠、疗效好的白内障手术方式,对硬核性白内障尤其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行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治疗效果及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并分析影响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到2022年12月榆林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50例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患者选择的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n=100)与对照组(n=50)。对照组采取常规超声乳化吸除术,观察组采取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内皮细胞数目与眼压水平。并将观察组的100例患者依照术后视力恢复情况进行分组,分为<0.05组(n=17),0.05~0.2组(n=56),>0.2组(n=27),分析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的单因素,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的多因素。结果 手术后,两组视力<0.05患者比例均较手术前减少,视力>0.20患者比例均较手术前增加,且观察组视力<0.05患者比例为17.00%,低于对照组(34.00%),视力>0.20患者比例为54.00%,高于对照组(1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78例硬核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取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2个月,对照组有1例(2.56%)、治疗组有11例(28.21%)裸眼视力达到1.0~1.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2个月的散光度为(0.89±0.3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9±0.57)(P<0.05)。治疗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08%(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效果显著,不仅能促进患者裸眼视力及散光度的改善,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自内障吸除术的手术配合。方法对145例(146只眼)行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患者.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正确设置超声乳化仪参数、保证充分的灌注液量和有效灌吸等配合。结果145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维持前房深度稳定.均无切口热烧伤,手术疗效良好。结论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特别是超声乳化仪使用的准确配合,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随着白内障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 ,超声乳化技术广泛的开展 ,手术小切口亦将普遍应用于临床 ,而传统的大切口将被小切口取代之。实践证明 ,白内障手术的切口愈小 ,术后散光就愈小 ,视力恢复也快。为了解角膜缘大切口 ,巩膜隧道手法小切口和超声乳化术 3种不同手术方法的术后结果。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 110例 (133只眼 ) ,其中男 5 2例 ,女 5 8例 ,白内障囊外摘除大切口 18例 ,2 1只眼 ;手法小切口 5 0例 ,6 2只眼 ;超声乳化吸除术 42例 ,5 0只眼。年龄 47~ 80岁 ,平均年龄、大切口者 5 9.8岁 ,小切口 6 2 .9岁 ,超声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表面麻醉下经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各种类型白内障812例(832眼)在表面麻醉下经透明角膜10:00~12:00位作3.2 mm切口,在03:00或9:00位角膜缘用15°穿刺刀作0.3~0.6 mm辅助切口,超声乳化吸除皮质及核,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术后观察视力、切口、前房、人工晶状体位置及眼底。结果术后第1、7天,1个月和3个月,最佳视力(矫正或裸眼)≥0.5者分别为448只眼(53.85%)、505只眼(60.77%)、624只眼(75.00%)和582只眼(70.00%)。无1例人工晶状体位置发生偏移。并发症:术中后囊膜破裂8例,术后黄斑囊样水肿3例,角膜失代偿2例。结论表面麻醉下经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手术时间短、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位置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对术后视力及眼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50例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的患者展开分析,根据切口位置不同分为对照组(84眼,颞上方巩膜位置做切口)和观察组(80眼,角巩膜缘上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位做切口),各75例。比较两组的裸眼视力、眼压、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泪膜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3个月,观察组的裸眼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7 d、术后1、3个月,两组的眼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7 d、术后1、3个月,观察组的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的BUT明显长于对照组,SⅠt明显短于对照组,SDE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患眼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在实施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中以角巩膜缘上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位为切口位置能够使患者裸眼视力得到更显著的改善,促进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降低,减轻对泪膜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Toric IOL)植入和角膜缘松解切开术(limbal relaxingincision,LRI)矫正白内障低中度角膜散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月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散光矫正治疗的白内障低中度角膜散光9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78例硬核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摸球法将其分成参照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和研究组(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各39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两组视力0.5~1.0的患者占比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研究组的眼压、散光度均低于参照组(P<0.05)。术后,两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均低于术前(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视力、眼压及散光度,促使瞳孔区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青光眼术后硬核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3年4月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青光眼手术后硬核白内障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4例(75眼),对照组46例(61眼)。观察组患者应用巩膜隧道小切口超声劈核后手法娩出核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碎核进行治疗。对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观察和记录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前房深度,眼压和角膜内皮细胞平均计数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视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前房深度分级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前房深度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眼压与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下降不显著(P〉0.05),而对照组则下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33%(16/75)和21.31%(13/61),经对症治疗后均得到控制和恢复,2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巩膜隧道小切口超声劈核后手法娩出核治疗青光眼术后硬核白内障,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和前房深度,安全性较高,且在改善前房深度和减少角膜细胞损伤方面优于超声乳化碎核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普拉洛芬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白内障术后发生干眼症的患者94例随机分为普拉洛芬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47例。普拉洛芬组采用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rhEGF滴眼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干眼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长度、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和泪液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普拉洛芬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12%,显著低于联合治疗组的97.47%(P<0.05)。治疗后,两组干眼症状评分均降低,且联合治疗组显著低于普拉洛芬组(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BUT、泪液分泌长度显著长于普拉洛芬组,FL评分显著低于普拉洛芬组(P<0.05)。治疗后,两组泪液IL-1β、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联合治疗组低于普拉洛芬组(P<0.05)。结论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rhEGF滴眼液可促进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泪膜修复、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干眼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联合普拉洛芬治疗糖尿病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86例糖尿病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联合普拉洛芬治疗。比较两组的干眼症状评分、临床疗效、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长度、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及泪液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的干眼症状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干眼症状评分均降低,且联合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BUT、泪液分泌长度和FL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BUT、泪液分泌长度长于对照组,F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IL-1β、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IL-1β、IL-6、TNF-α水平下降,且联合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联合普拉洛芬治疗糖尿病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切口对2型糖尿病患者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为临床疗效评价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907—2011--10行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的2型糖尿病患者112例185眼,根据不同的手术切口将患者分为三组,其中角巩膜缘切口组37例(60眼,A组),透明角膜切口组40例(69眼,B组),巩膜隧道切口组35例(56眼,C组)。各组资料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三组术前术后1、7、14、30、90d的角膜知觉、干眼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S)及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指标的变化。结果:三组角膜知觉和干眼症状评分在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A组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及C组术后1、7、14dBUT较术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0.0,5),其余各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7、14d,B组BUT较A组及C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c组FLS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7d,B组高于A组和C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d三组的Sit值达高峰,随后逐渐降低,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角巩膜切口对泪膜的稳定性影响小,对并发白内障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囊袋收缩综合征(capsular contraction syndrome,CCS)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治疗的白内障2015例(2117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个月内CCS发生情况分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