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对4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针刺丘墟、悬钟、解溪、阳陵泉穴,得气后在4穴针柄上连接电针仪,随电针的跳动可见足背屈外翻做不自主、节律性的外展运动。结果:本组40例,痊愈13例,显效20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结论:电针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电针治疗。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均能改善中风后足下垂症状,但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更有助于中风后足下垂患者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针刺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亚锋 《光明中医》2009,24(7):1313-1315
通过观察针刺结合康复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患者四肢肌群及髋内收肌张力的影响,确立改良Ashworth量表及髋内收肌张力评分为观察指标,明确其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为进一步规范和扩大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于1996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标准"将7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随机分入康复治疗对照组,和在此基础上加针刺的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各观察指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判定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疗效.结果:针刺结合康复治疗组较对照组及自身前后对比,改良Ashworth量表及髋内收肌张力评分均有显著差异.结论: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中风后痉挛患者四肢肌群及髋内收肌张力,而对照组则不能改善髋内收肌张力,由此可知单纯康复治疗可以改善小肌群张力过高的情况,而对髋内收肌等大的肌群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4.
中风后足内翻的特点及针刺康复治疗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风后足内翻多由于肌肉牵张反射的控制紊乱所致。虽然部分足内翻患者也具有一定的行走能力 ,但由于受其异常步态的影响 ,结果妨碍了踝部功能的进一步恢复。本文阐述了中风后足内翻的基本特点 ,并针对其特点设计了相应的针刺康复治疗对策。旨在提高患者对踝关节的控制能力 ,克服足内翻 ,进一步改善步态。中风后足内翻的特点足内翻多出现于中风急性期后 ,下肢肌力开始恢复 ,肌张力也由低下变为亢进或已进入痉挛期 ,并出现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 ;中风病灶多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供血区内 ,如基底节区、内囊和相应的大脑皮层区 ;临床表现为足内翻并…  相似文献   

5.
电针刺激神经干治疗中风偏瘫痉挛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吴勇 《湖北中医杂志》2005,27(12):38-39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高。患因偏瘫出现肌肉痉挛后误治、失治,可使肢体长期处于痉挛状态而致残。笔运用电针刺激神经干治疗中风偏瘫痉挛期,能明显减少致残率,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针刺和低频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痉挛状态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针刺和低频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疗效。方法:采用修改的Ashworth痉挛评定级、简化FIM评价法分别评定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考察针刺和低频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和单纯康复训练,对中风病偏瘫患者的影响。结果:针刺和低频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状态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和低频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在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67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5例,康复对照组32例。结果治疗组在Brunnstrom、Ashworth分级、Fugl-meyer积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熏蒸、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综合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疗效优于常规康复组。  相似文献   

8.
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3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比较不同取穴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7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同时以修订的Ashworth量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作观察指标,观察评定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夹脊穴在缓解中风患者肢体痉挛方面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9.
肌张力增高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以肢体痉挛为主要表现,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本次研究选用虫芍舒筋汤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来源于2010 年1 月至2011 年12 月就诊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门诊及住院的中风偏瘫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观察对象.按首次来诊的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观察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对照组(对照组1)、中药对照组(对照组2),3 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0.
邵明璐  李明  姜曼 《四川中医》2014,(2):143-144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介入针刺治疗对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差异,找出针刺治疗的最佳时机,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将纳入的45例患者按发病时期分为3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分别对3组患者进行下肢Fulg—meyer评分,并于治疗后评定有效率。结果:3组治疗后比较,A组痊愈率、有效率最高;各组治疗前后Fulg—meyer评分均有升高,其中A组升高幅度最明显,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内翻出现后,针刺介入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针刺结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方法:选择30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采用针刺结合康复技术针刺治疗,30天为1疗程,2个疗程后,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后比较,用x2检验,P〈0.01,具有极显著差异。结论:针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在脑中风后遗症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将156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8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者给予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43%优于对照组的83.33%,观察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17.19±7.2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67±6.3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促进病情缓解,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探讨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疗效评价指标。方法:按照随机、对照、盲法的临床试验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29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3组:治疗1组74例采用针刺治疗(穴取患侧肩、曲池、外关等),治疗2组75例采用针刺(同治疗1组)配合康复训练(同对照组),对照组80例采用康复训练(采用Bobath易化技术);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系统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显示3组基线状况良好,分组均衡,可比性强(P>0.05)。以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治疗1组总有效率为63.01%(46/73),治疗2组总有效率为66.67%(50/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4.00%(33/75),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MAS运动功能量表进行评估,治疗2组功能改善优于治疗1组和对照组,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治疗2组改善程度优于治疗1组和对照组,但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强化康复对中风后遗症期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探讨对于中风后遗症期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强化康复治疗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将60例中风后遗症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对照组31例(最终完成研究30例)。对照组给予家庭康复治疗,治疗组住院给予强化康复治疗,2组疗程均为40 d。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以及Barthel指数评定2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较本组治疗前提高,其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强化康复治疗可改善中风后遗症期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中风后遗症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早期针刺康复治疗中风病42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3年来,在总结早期针刺、康复治疗中风病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改进,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309例,对照组116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8%,对照组总有效率71.5%。结论:经统计学处理,X^2检验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治愈率、好转率及总有效率各方面,都非常显著的优于对照组。可见对中风病早期进行针刺康复治疗是比较可靠而有效的方法,且本法成本低,便于操作,因此,是目前临床中对中风病人最佳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临床应用焦氏头针配合选择性取穴及偏瘫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48例,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焦氏头针,在健侧头部运动区、感觉区行手法治疗,隔日一次。同时视患者具体症状表现,加取其它穴位针刺治疗。在体针治疗方面分为三期进行治疗,Ⅰ期以传统针刺取穴,Ⅱ期在患者肌张力降低的肌群部位取穴,用常规刺法,Ⅲ期取穴方法同Ⅰ期。以1个月为1个疗程,间隔1周后再继续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48例患者中治愈32例,占66.70%;有效13例,占27.10%;无效3例,占6.20%;总有效率93.80%。结论:头针、体针、偏瘫康复疗法三者有机结合比单纯的针刺或偏瘫康复治疗更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阴经为主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足三阴经为主,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每组针刺一次为30min,10次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结论:针刺足三阴经为主对中风后足内翻的治疗及下肢功能的恢复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任督脉穴位配合局部有效穴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病人随机分成调任督配合局部针刺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治疗七周后观察两组患者Ashworth分级法、国内简化的FuglMeyer(FMA)运动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改善肌张力增高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同时5周后运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调任督配合局部针刺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痉挛状态,显著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取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腹针配合火罐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中风后肢体麻木的7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腹针配合火罐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体针方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针配合火罐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针灸在中风偏瘫后足下垂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收治的中风足下垂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康复疗法,观察组给予针灸联合西医康复疗法,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积分肌电值和三维步态空间参数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9. 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 92%,组间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Fugl-Meyer和Bathel积分)、积分肌电值(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腓肠肌内侧、腓肠肌外侧)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临床症状积分和积分肌电值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三维步态空间参数步幅、步速、步频均上升,步宽减少,且观察组三维步态空间参数改善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灸可以有效提高中风偏瘫后足下垂患者的运动功能积分、日常生活功能积分和积分肌电值,显著协调和平衡患者步态,提高中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