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多数学者主张手术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以恢复肩锁关节周围稳定结构的正常解剖,使之在无张力的条件下愈合。 目的:观察锁骨钩板置入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5-12/2008-06宜昌市夷陵区医院骨科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56例,采用锁骨钩钢板置入进行治疗,分别于置入前、置入后1年取出内固定前、取出内固定后3个月采用目测类比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Constant肩关节评分系统评分进行评定,比较钢板置入前后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变化及有无并发症发生。 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30个月,平均20个月。均在1年左右取出锁骨钩钢板,行喙锁韧带修复者32例,未行喙锁韧带修复者24例。取出内固定后肩锁关节脱位复发2例,均未行喙锁韧带修复。本组有2例出现肩痛、异物感,无内固定失败病例。术后1年取内固定前目测类比评分较术前降低,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Constant肩关节评分系统评分较术前升高(P < 0.01);取内固定后3个月目测类比评分较术后1年取内固定前降低,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Constant肩关节评分系统评分较术后1年取内固定前升高(P < 0.05)。提示锁骨钩板置入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操作简单,创伤较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内固定。  相似文献   

2.
背景:踝关节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Danis-Weber B型骨折所占比例较大,对外踝的解剖复位以及选择适合的内固定物是修复成败的关键。 目的:观察解剖型钢板和空心螺钉联合内固定修复踝关节内外侧面骨折的解剖复位效果。 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32例Danis-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内固定方式外踝均选用钢板螺钉固定,内踝骨块均选用双螺纹加压螺钉固定。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及Kofoed踝关节评分对患者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以目测类比评分评定修复后疼痛程度的改善,根据影像学结果分析内固定后对线对位的生物力学水平。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6-24个月随访,所有病例均骨性愈合。治疗后随访6个月患者踝关节AOFAS评分、Kofoed评分及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影像学结果显示,内固定后对线对位良好。有1例感染患者,其他无不良反应。提示应用解剖型钢板和空心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踝关节内、外踝双踝骨折,可发挥解剖钢板与空心螺钉各自的特点及生物力学优势,使骨折达到踝关节的解剖复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自制爪形卡压钢板与空心钉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前瞻性地将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科收治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32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施以自制爪形卡压钢板固定术(16例)和3枚空心钉固定术(16例)。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VAS疼痛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38个月,平均21.2个月。两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VAS疼痛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末次随访时ASE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制爪形卡压钢板组优于空心螺钉组。 结论 自制爪形卡压钢板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内固定牢靠,便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功能恢复较空心钉内固定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背景:肱骨近端骨折最佳修复方法目前仍存争议。尽管不同的内固定方式被用于修复肱骨近端骨折,但是所有内固定方法均存在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如螺钉切割琥珀螺钉退出、骨不连及肩峰撞击征等。考虑到传统内固定的缺点,作者设计了一种新型肱骨近端翼式解剖钢板用于修复肱骨近端骨折。目的:评估肱骨近端翼式解剖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采用自制新型肱骨近端翼式解剖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0例,骨折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24例,三部分骨折31例,四部分骨折5例。按Constant-Murley评分评定肩关节功能,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评定患肩疼痛度。结果与结论:60例患者内固定后获得12-24个月随访,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5.3±2.7)周。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为45-98分,平均(81.5±14.6)分。肩关节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为0-7分,平均(0.9±0.9)分。60例患者中共有11例(18%)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5%)发生螺钉穿出肱骨头关节软骨骨面、1例(2%)出现螺钉轻度退出、5例(8%)发生肱骨头内翻成角畸形(其中2例合并有螺钉穿出软骨面)、2例(3%)发生肱骨头坏死、1例(2%)发生肩峰撞击征,1例(2%)发生切口浅表感染。未出现肱骨头坏死、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提示自制新型肱骨近端翼式解剖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肱骨近端骨折,可以取得满意的固定效果,能够有效降低内固定后肩峰撞击征的发生,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是值得推荐的一种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 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骨质疏松是中老年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常导致内固定松动而致内固定失败。而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是预防螺钉松动的有效办法,主要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肱骨近端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是通过空心螺钉通道将骨水泥注入肱骨头松质骨中,使螺钉及骨质有良好的整合作用、防止螺钉松动,同时对疏松的骨质起到支撑作用,防止肱骨头塌陷。 肱骨近端骨折:是指大结节基底部以上部位的骨折,包括外科颈;Neer 和Codman 将肱骨近端分成4个基本解剖结构:大结节、小结节、肱骨干、肱骨头,大小结节间的结节间沟是肱骨近端骨折复位的标志性结构。约87%的患者骨折发生于低能量损伤,可能和骨质疏松相关。肱骨近端骨折是目前第三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同时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难点。 背景:为解决骨质疏松骨折行内固定可能出现的螺钉切出、松动、把持力不足等并发症,目前一种新的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结合PHILOS锁定钢板被用于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但国内应用该技术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鲜见报道。 目的:比较新型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22例,其中男8例,女14例,年龄68-88岁,其中10例行骨折切开复位新型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另12例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头置换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进行肩关节目测类比评分及肩关节Constant评分等。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试验获得贵州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7(02)号。 结果与结论:①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0±1.6)个月;②两组术中未出现骨水泥毒性反应、栓塞等并发症;内固定组术后1例出现肩关节僵硬,两组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异位性骨化、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未出现螺钉拔出及切割等不良反应;③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少于肱骨头置换组(P < 0.05);④两组术后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与肩关节Constant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新型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可获得与人工肱骨头置换相近的临床疗效,是部分可能需行肩关节置换患者选择内固定治疗的一种治疗方法补充。 ORCID: 0000-0002-8139-1175(佘荣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背景:既往有许多学者研究单独的肱骨大结节骨折及其手术方式。但是,对于肱骨大结节劈裂骨折(Liu-GangⅣ型)合并肩袖损伤,几乎没有学者进行深入的细化研究。目的:比较切开复位改良的跟骨接骨板系统联合缝线锚钉和PHILOS锁定内固定系统联合强生2#号线治疗肱骨大结节劈裂骨折合并肩袖损伤(Liu-GangⅣ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22年5月30例肱骨大结节劈裂骨折合并肩袖损伤患者(Liu-GangⅣ型)的病历资料,分为改良的跟骨接骨板系统联合缝线锚钉组(A组)和PHILOS锁定内固定系统联合强生2#号线组(B组),每组15例。记录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术后末次随访(> 1年),评估其疼痛目测类比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肩关节外展、前屈、外旋和背伸活动。结果与结论:(1)A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小于B组(P <0.05);(2)两组目测类比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3)术后末次随访A组患者前屈功能优于B组(P <0.05);A组外展功能...  相似文献   

7.
文题释义:肱骨近端骨折:属于发生率较高的骨折,骨折位置在肱骨外科颈以远1.0-2.0 cm到肱骨头关节面之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肱骨近端骨折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肱骨近端骨折的最佳治疗方式也存在争议。   锁定钢板联合异体腓骨:依次切开皮肤、组织,暴露肱骨近端,选择合适的异体腓骨插入髓腔,利用同种异体腓骨的支撑作用及克氏针的撬拨作用临时复位肱骨近端骨折处,之后采用合适大小的锁定钢板对骨折端进行固定。 背景:肱骨近端骨折的最佳治疗方式一直存在着争议,其中使用锁定钢板的开放复位内固定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一种常用方法,近年有许多研究指出锁定钢板联合异体腓骨可以获得更好的刚性结构。 目的:系统评价锁定钢板联合异体腓骨与锁定钢板单独使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截止至2020年1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集锁定钢板与锁定钢板联合异体腓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对比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国际Cochrane协作组提供的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锁定钢板组与锁定钢板组联合异体腓骨组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评分、Constant评分、肱骨头高度丢失值、颈干角变化值、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二次手术率、螺钉切出率及肱骨头坏死率方面的差异。结果与结论:①纳入8项研究,共623例患者;②结果显示,锁定钢板联合异体腓骨和单纯锁定钢板在术后随访末期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评分(95%CI:4.29-6.84,P < 0.05)、Constant评分(95%CI:6.46-15.10,P < 0.05)、肱骨头高度丢失值(95%CI:-3.24至-2.07,P < 0.05)、颈干角变化值(95% CI:-7.20至-5.95,P < 0.05)、并发症总发生率(95%CI:0.18-0.51,P < 0.05)及螺钉切出率(95% CI:0.13-0.65,P < 0.05)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③但2种方法在二次手术率(95%CI:0.13-1.14,P > 0.05)及肱骨头坏死率(95% CI:0.41-2.11,P > 0.05)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提示锁定钢板联合异体腓骨与单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评分、Constant评分、肱骨头高度丢失值、颈干角变化值、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螺钉切出率方面更具优势,但在二次手术率及肱骨头缺血性坏死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ORCID: 0000-0003-2626-8833(涂冬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背景:对于肱骨小头骨折的治疗临床上已经达成初步的共识,就是对有移位的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但是对于选用何种入路以及采用何种内固定物才能达到最佳的固定效果目前尚存争论。目的:探讨经肘前入路Herbert螺钉置入内固定对有移位的肱骨小头骨折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骨科2008年8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有移位的肱骨小头骨折患者12例,均采用经肘前入路Herbert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按Bryan-Morrey分型:Ⅰ型8例,Ⅱ型3例,Ⅲ型1例。观察患者内固定后骨折愈合、肘关节功能恢复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经过2年随访,12例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10例,良2例。绝大多数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无内固定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提示经肘前入路Herbert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有移位的肱骨小头骨折效果满意,内固定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存在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针对老年肱骨大结节骨折固定治疗多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或张力带内固定等方法治疗。目的:观察可吸收螺钉加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6例老年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及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可吸收螺钉加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均获随访,时间为半年至4年。治疗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为优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无畸形愈合,治疗期间无死亡的病例发生,其中治疗组在固定时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证实,可吸收螺钉加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大结节骨折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能提供更稳定的固定,具有更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但切开复位固定造成软组织剥离广泛,肩袖破坏重。闭合穿钉固定失败率高、骨折再移位等缺陷。目的:探讨应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解剖型外固定支架修复肱骨近端骨折的技术方法,分析其在不同类型肱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特点及安全性。方法:作者针对肱骨近端特殊的解剖结构,自主研发了一种肩关节外固定支架。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在天津医院创伤科因肱骨近端骨折行闭合复位、经皮穿针解剖型外固定支架(自制)治疗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Neer分型,其中肱骨2部分骨折19例,3部分4例,伴有大结节撕脱骨折,均为新鲜骨折,均采用闭合复位穿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后定期随访,随访期间进行影像学评估、疼痛及功能评价,得出功能恢复情况,确定最终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23例患者均在8周内初步骨折愈合。治疗后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为0.8分。末次随访患者平均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ASES)评分为(91.7±2.6)分,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88.3±4.7)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评分为(31.9±3.1)分,简明肩关节功能测试(SST)系统评分平均为(9.6±2.4)分。12例患者肩关节功能(UCLA评分)评估为优,良9例,差2例,治疗后优良率达91%。提示应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钉解剖型外固定支架修复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固定稳定、软组织损伤小的特点。规范闭合穿钉的角度及进钉点,从三平面交汇固定,呈弓状固定,与外固定支架连接能达到较稳定的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对肱骨中下段骨折主要采用复位内固定治疗,内固定入路方式主要有3种:前外侧入路(包括改良上臂前外侧入路)、后侧入路以及内侧入路。目前临床对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修复入路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对比加压钢板及螺钉前外侧入路与内侧入路内固定修复肱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90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前外侧入路加压钢板及螺钉置入内固定,试验组行内侧入路加压钢板及螺钉置入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以及肩关节和肘关节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内固定后术中失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和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切口感染、骨不连、慢性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提示内侧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加压钢板及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肱骨中下段骨折效果相当,且前者术中失血量更少,可有效弥补传统修复方案的部分缺陷,可以考虑作为肱骨中下段骨折内固定的修复入路方式之一。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背景:踝关节是人体最重要的关节之一,其中内踝骨折十分多见,对该类骨折的修复方式有多种,常用也是较为传统的为切开复位内固定,随着骨折修复的理念转变,目前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固定日趋流行,然而两种方式的疗效对比仍需大量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对比切开复位内固定与经皮空心加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内踝骨折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方法:纳入广东省信宜市人民医院骨科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单纯内踝骨折患者63例,根据修复方案分为两组,切开复位内固定组29例,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组34例。分别于入院时、修复后3个月按照Kofoed评分标准进行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定。 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3-12个月。切开复位内固定组29例中27例切口甲级愈合,2例切口乙级愈合;骨折解剖复位29例,复位不良0例。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组34例中切口均甲级愈合,解剖复位均固定良好。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按照Kofoed评分,3个月随访时,切开复位内固定组踝关节评分满意率为97%,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组满意率为100%。提示切开复位内固定与经皮空心加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内踝骨折均有肯定的疗效,但经皮空心加压螺钉置入内固定创伤小,可减少感染率,有利于早期踝关节功能恢复锻炼。  相似文献   

13.
背景: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年轻股骨颈骨折患者效果较好,但有关金属植入物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效果较少见报道。目的:比较采用不同金属植入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1998-01/2008-12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237例,年龄60~96岁。采用空心加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32例,解剖钢板置入内固定23例,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41例,双极股骨头置换111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0例。比较各组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空心加压螺钉、解剖钢板、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并发症发生率均高明显于双极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治疗(P0.01);空心螺钉组、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优良率明显低于双极股骨头置换及全髋关节置换治疗(P0.001,P0.01)。结果提示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应首选人工关节置换(双极股骨头置换或全髋置换),对GardenⅠ型可选用空心螺钉固定,转子间骨折Jensen-EvansⅠ~Ⅱ型可选用动力髋螺钉及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置入内固定;Jensen-EvansⅡ~Ⅲ型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关节置换是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背景: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钢板是肱骨近端骨折最常用的固定方式,但临床上其失败率仍较高,螺钉的合理置入是影响内固定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目的:探讨在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肱骨头螺钉的分布特点及对内固定失效的影响。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采用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124例,其中男16例,女108例,年龄≥60岁,根据其术后是否出现内固定失效分为正常组(101例)和内固定失效组(23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内侧柱完整性、钢板高度、颈干角、是否置入肱骨距螺钉、肱骨头螺钉数量,并根据术后数字X射线摄影正位片将肱骨头分为8个区,收集患者肱骨头螺钉在各区螺钉分布特点,绘制螺钉分布热力图。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内侧柱完整性、钢板高度、颈干角、是否置入肱骨距螺钉、肱骨头螺钉数量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2)但热力图显示,在正常组中肱骨头螺钉分布均匀,主要分散在4,6,7区;而内固定失效组的螺钉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4,...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制新型双叶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以解决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大、小结节的固定问题,并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评估其固定肱骨大、小结节的稳定性。方法取12具新鲜冰冻带肩袖肌的肱骨标本,编号后随机分成A、B两组,建立相同的肱骨大、小结节骨折模型。其中,A组用新型双叶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B组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系统(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缝线缝合固定,小结节同时加用1枚3.5 mm空心螺钉固定。分别对两组标本进行肩胛下肌、冈下肌及小圆肌、冈上肌牵拉实验及大、小结节抗拉实验测试。结果肩胛下肌牵拉实验:A组在180 N拉力以及疲劳实验后位移均明显小于B组(P0.05)。冈下肌及小圆肌牵拉实验:两组在150 N拉力以及疲劳实验后位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冈上肌牵拉实验:两组在90 N拉力以及疲劳实验后位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节抗拉实验:A组失效载荷明显大于B组,且A组失效位移明显小于B组(P0.05)。大结节抗拉实验:两组在失效载荷、失效位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新型双叶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对肱骨小结节的固定效果较缝线+空心钉螺钉固定更坚强,具有能同时固定大、小结节的优势。研究结果为临床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背景:对于较为复杂的肱骨近端骨折,临床中多采取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关于何种固定方式更有优势目前仍无定论。目的:比较第3代multiloc髓内针、普通弯型肱骨髓内针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Neer 3、4部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22年3月在镇江瑞康医院接受治疗且进行术后随访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Neer3、4部分)患者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57-74岁,其中13例接受第3代multiloc髓内针内固定治疗,12例接受普通弯型髓内针内固定治疗,13例接受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观察3组骨折愈合时间、目测类比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上肢功能障碍DASH评分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与结论:(1)38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3组间术后7 d的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3组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2)3组间术后1,3,6,12个月的患肩前屈上举、外旋、内旋、外展角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的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螺钉、张力带、肱骨大结节锁定钢板)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其稳定性,为临床肱骨大结节骨折内固定物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取18具保留肩袖肌的新鲜冰冻成人肱骨尸体标本,建立肱骨大结节骨折模型后,随机编号分为3组,分别采用螺钉、张力带及肱骨大结节锁定钢板技术固定大结节骨折块,牵拉冈上肌,测试力-位移曲线,记录2组参数:大结节移位5 mm时力的大小(load to 5 mm yield point, LtYP)及失效负荷(load to failure, LtF)。结果3组标本(螺钉组、张力带组、肱骨大结节锁定钢板组)在大结节移位5 mm时力的大小分别为(377±86)、(499±90)、(793±52) N,3组标本间LtY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锁定钢板组LtYP远大于螺钉组(本研究中仅3例在内固定失效前位移达到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定钢板组LtYP相比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张力带组LtYP相对螺钉组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3组标本失效负荷分别为(744±112)、(908±93)、(979±143) N,3组标本间Lt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定钢板组LtF相对螺钉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张力带组LtF相对螺钉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锁定钢板组LtF与张力带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肱骨大结节锁定钢板组相对螺钉组及张力带组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力学优势,锁定钢板将为临床治疗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提供新的、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背景:恢复桡骨远端骨折稳定性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和外固定支架固定法效果均不十分理想。采用微创手术修复桡骨远端骨折创伤较小,全螺纹空心钉可增加骨折断端的稳定性,有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微创全纹空心螺钉加压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适用于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骨折累及关节面但骨折块小于等于2块的患者。目的:试验假设微创闭合复位与全螺纹空心螺钉内固定修复桡骨远端骨折的稳定性更好,更有利于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方法:以前瞻、随机、对照方法设计临床试验方案,将中国辽宁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骨外科门诊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随机等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为C型臂X射线机透视辅助微创闭合复位与全螺纹空心螺钉加压内固定组,常规切开复位(包括掌侧和背侧切开)与锁定钛板内固定组,均固定24周。主要结局为术后24周骨折端X射线以及CT检查;次要结局为以PRWE问卷功能评分评估腕关节功能,以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评估骨折愈合速度,以目测类比评分变化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程度。试验在北美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NCT02784678)。试验经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讨论:研究试图证明以微创闭合复位复合全螺纹空心钉内固定方法修复桡骨远端骨折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更有优势,修复后骨折断端稳定性好,可早期开展腕关节功能康复而有利于功能恢复,若试验结果达到此目的,将为桡骨远端骨折的外科干预手段提供更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背景:螺钉、克氏针张力带钢丝、髓内钉、三叶草钢板等置入内固定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欠佳,常出现螺钉固定不牢或松动等现象,影响肱骨头血运与肩关节外展功能。 目的:观察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结合Osteoset人工骨植入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结合Osteoset人工骨植入治疗22例肱骨近端骨折病例。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随访12~24个月均骨性愈合,根据Neer疗效评分标准,优13例,良7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1%;治疗后X射线显示所有肱骨近端骨折及肩关节脱位均获得了满意复位。说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结合Osteoset人工骨植入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背景:经典的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软组织损伤较大,钢板放置于外侧困难,多放置于肱骨前外侧,固定位置不是最理想。目的:探讨经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安全可行性。方法:选取2008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骨科收治的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114例,均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按不同入路分为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组和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组各57例,比较两组手术创伤、骨折愈合、疗效及功能恢复(肩关节Constant评分)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完成至少8个月的随访。与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组比较,经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骨折均能如期愈合,肩关节的前屈、外展、抬肩活动以及上臂外侧皮肤的感觉功能均没有受影响,肩关节Constant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经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是可行又安全的。另外,依据Neer肩关节评分系统评估疗效,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组优良率达91%,明显高于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组的75%(P0.05)。因此可以将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作为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首选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