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晚期支架失败制约了金属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远期疗效,潜在原因在于完成抑制血管弹性回缩和新生内膜过度增生的功能后,支架继续在血管内存在已无必要;相反,永久存在的金属支架可能有诱发炎症反应、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及支架断裂等风险,还可能影响血管正常舒缩功能。因此,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BRS)的理念应运而生,被称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针对冠心病的治疗,形成了从生活方式的改善到理想化的药物治疗,再到内科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的优化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心脏支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0余年来,支架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广泛使用的过程,经历了四次技术革命~([1])。1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四次技术革命1977年Gruentzig教授完成了世界上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相似文献   

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被确立为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最有效策略之一。 近年来,生物可吸收性血管支架已经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前景。然而,其与金属支架的性能仍然存在争议。本文旨在对生物可吸收冠脉支架研究进展及展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 冠心病患者目前的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种。其中PCI能够疏通冠状动脉管腔、增加心肌血流灌注、改善冠心病治疗效果及微创等优点,现已成为临床救治冠心病的重要手段。目前临床上PCI使用的支架以永久性支架为主,包括金属裸支架及以不锈钢和钴铬合金为基础的药物洗脱支架(DES)。但它们都没有从根  相似文献   

5.
已有系列临床研究证实生物可吸收支架(BV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药物洗脱支架相比,BVS的优点是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率较低,但在减少支架内血栓方面并无优势,可能与不充分的抗血小板治疗、支架厚度及支架扩张不全有关。该文主要介绍BVS中应用经验较多的Absorb支架。  相似文献   

6.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出现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已成为冠心病介入领域的一个难题。ISR首选治疗方式主要为药物洗脱球囊(drug-eluting balloon,DCB)和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但两者均存在着各自的局限,且再次发生ISR的风险仍会很高。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scaff old,BRS)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第四次变革,或许能给ISR患者带来崭新的治疗策略。本文将主要介绍ISR病变的治疗现状、BRS在ISR病变中的应用探索、腔内影像学技术指导BRS治疗ISR病变及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7.
支架置入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冠心病治疗手段,可成功恢复血管血运,但再狭窄一直影响着远期效果,血管内膜过度增生是主要原因。药物洗脱支架预防再狭窄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最突出的是晚期血栓形成。新生内膜增生过度导致的再狭窄,与支架涂层药物对正常内皮细胞的非特异性抑制导致的晚期血栓形成,是支架置入术面临的主要矛盾。生物可吸收支架,包括可吸收聚合物支架以及可吸收金属支架,有望解决这一难题,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8.
AIDS心理和行为干预的循证医学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参照国内外研究,从循证医学角度综述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的不同心理反应.对HIV感染者实施心理关怀、情感治疗和社会支持.借鉴他国经验,广泛、深入的全民健康教育;反对歧视HIV/AIDS;对患者的知识教育、道德教育、行为干预;全身支持疗法;发展咨询等服务;启动非政府组织力量是目前干预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生物可吸收支架作为一种创新型支架产品,由于其植入后可完全吸收,进而可恢复血管正常生理功能,被誉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第四次革命”。在上市之初便被寄予厚望,然而先前的临床效用结果并未达到其预期。近年来,大量的临床数据为新一代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现总结既往研究经验,并就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最新研发进展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肺动脉高压处理的循证医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动脉高压(PAH)其定义包括静息状态下肺动脉压>25mm Hg(1mm Hg=0.133kPa)和(或)运动状态下肺动脉压>30mm Hg。世界卫生组织(WHO)将PAH分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或PPH)和继发性肺动脉高压。PAH临床表现为右心功能不全、进行性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疲劳和周围性水肿,通常呈进  相似文献   

11.
冠状血管内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正>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1977年Gruntzig发明了PTCA治疗冠心病,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纪元。人们希望有一种冠状动脉支架,既可以有像药物洗脱支架一样的低再狭窄率,同时又有较好的远期安全性。生物可吸收支架目前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1]。目前临床上研究的可吸收支架主要有2种:即多聚合物型可吸收支架和可吸收  相似文献   

13.
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s,BVS)是在金属裸支架、药物洗脱支架之后,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BVS可以被生物体逐渐降解吸收,能够避免金属永久支架导致的血管局部炎性反应,降低支架置入后远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目前对于BVS的研究仍未成熟,由于材料和制作工艺的限制,如何降低BVS支架的厚度、确定支架最佳降解时间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4.
他汀类药物抗炎作用的循证医学证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他汀类药物的降脂效应带来的临床益处已获得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他汀类药物的抗炎效应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拟从基础医学和循证医学两个方面抗炎效应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循证医学即认真、慎重地将在临床研究中得到的最新、最佳的证据用于处理个别的病人。循证医学的过程包括提出具体临床问题、寻找证据、评价证据的科学性和应用证据解决病人问题四个步骤。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部分是评价证据的科学性和可用性。那么,如何评价治疗性研究的循证医学证据,如何为病人选择正确的治疗措施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极大推动了心脏病学的发展[1-4],近40年经历了数次跨越式发展。1977年世界上首例经皮冠状动脉(冠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由Gruentzig教授完成,10年后,Sigwart教授于1986年完成了世界首例冠脉支架置入术,随后金属裸支架、药物洗脱支架等相继应用于临床。近年来研究发现,药物支架存在增加患者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这些  相似文献   

17.
现代药物洗脱支架的术后再狭窄率及支架内血栓风险显著下降,明显改善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远期预后,但是为了保持狭窄动脉的通畅,血管内不得不置入永久支架;永久支架置入所致的血管炎性反应、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及支架区域血管生理功能的部分丧失都是无法避免的陷阱。生物可吸收支架仅仅提供暂时的血管管腔支撑随之便逐渐消失,目前市场已经有多种生物可吸收支架正在进行临床评估及临床前期评估,其中两种已获得了欧盟认证,一种已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证。本文旨在对目前主要生物可吸收支架进行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18.
循证医学证据与脑血管病临床决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有人认为,循证医学已被公认为21世纪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21世纪的临床医生如果不具备循证医学知识是会落伍的。还有人认为,循证医学从根本上改变了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思维模式,循证医学的应用标志着一个新的医学时代的到来。真是这样吗?其实,自从1992年JAMA发表循证医学工作组对“循证医学”的全面阐述的文章以来,各国专家,尤其是临床医生从各个角度批评、反对  相似文献   

19.
循证医学证据与脑血管病临床决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著名循证医学创始人之一Guyatt[1]提出了“Evidence-based medicine”,即“循证医学”的概念,在随后的十几年里,循证医学迅猛发展。临床医生熟悉并正确运用循证医学证据和基于此建立的临床指南,对于提高临床决策的正确性和医疗质量至关重要。为此,本刊自2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