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吸收夹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可吸收夹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21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病人,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钛夹组,另一组为可吸收夹组,用此来封合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并且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使用可吸收夹与使用钛夹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术中出血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可吸收夹在封合管腔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方面与钛夹相比有同样效果,且能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2.
Hem-o-lok结扎夹与钛夹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使用Hem-o-lok结扎夹与钛夹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对比分析,探讨Hem-o-lik结扎夹的优越性.方法 随机将182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分成两组,第一组使用Hem-o-lok结扎夹闭合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第二组使用钛夹.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及并发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在术后异物不适感和影响影像学检查方面第一组优于第二组.结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使用Hem-o-lok结扎夹优胜于钛夹,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夹在术后早期脱落后其管腔残端的安全性情况. 方法利用钛夹和可吸收夹将40只兔的左侧颈动脉和右侧颈外静脉夹闭并剪断, 1、2、4、7、14天后再移去钛夹和可吸收夹,测量管腔残端能否抵制管腔内高压. 结果钛夹与可吸收夹在术后早期闭合管腔的能力大小为:钛夹>可吸收夹. 结论腹腔镜手术应正确封合管腔,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使手术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4.
选取我院因急性阑尾炎而接受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的患者525例,根据术中阑尾残端处理方式分为包埋组(腹腔镜下阑尾根部丝线结扎,荷包缝合包埋阑尾残端)及非包埋组(阑尾根部给予可吸收夹夹闭2次)。比较2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均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包埋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非包埋组(t=8.313,P=0.001),住院费用明显低于非包埋组(t=2.591,P=0.013);2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中两种阑尾残端的处理方法均安全有效,可吸收夹夹闭阑尾残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更短,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可作为推荐手术方法;腹腔镜下荷包包埋虽然可节省患者治疗费用,但对操作者要求较高,手术时间较长,术中需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夹在术后早期脱落后其管腔残端的安全性情况。方法:利用钛夹和可吸收夹将40只兔的左侧颈动脉和右侧颈外静脉夹闭并剪断,1、2、4、7、14天后再移去钛夹和可吸收夹,测量管腔残端能否抵制管腔内高压。结果:钛夹与可吸收夹在术后早期闭合管腔的能力大小为:钛夹>可吸收夹。结论:腹腔镜手术应正确封合管腔,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使手术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手术应用Inion S-1?生物型可吸收钉板对比传统钛质钉板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方法2010年1月~2014年4月,收治患者33例行颈椎前路手术,其中A组12例,采用Inion S-1?生物型可吸收钉板固定,B组21例采用钛质钉板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1年VAS疼痛评分、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以及两种钉板对于影像成像的影响、相邻节段退变情况,植骨融合率,并发症。结果3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5个月,平均16.2个月。A、B两组在术后1周、3个月、1年VAS疼痛评分、JOA评分和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体间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100%。B组3例出现相邻节段退变。无内固定失效、失败、脱落、松动、折断等并发症,远期均无迟发型食道瘘出现。两组术后1年融合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术中应用Inion S-1?生物型可吸收钉板能取得和钛质钉板相同的近期疗效。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应用传统钛质钉板术后内植物松动、融合过程中的应力遮挡、影像干扰等常见缺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total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TLH)术中子宫血管缝扎的疗效、安全性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78例行TLH患者随机分成子宫血管缝扎组(n=26)、子宫动脉游离结扎组(n=26)和子宫动脉电凝组(n=26),比较三组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病率等情况。结果78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术后无1例并发症发生。子宫血管缝扎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病率等方面与子宫动脉游离结扎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子宫血管缝扎组在手术时间和术后病率等方面与子宫动脉电凝组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0.05),但出血量较后者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子宫血管缝扎应用于TLH,有效阻断了子宫血供,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其疗效确切可靠,在TLH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快速康复外科模式与传统围术期模式在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应用于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169例,其中对照组85例予传统围术期模式,观察组84例予快速康复外科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3、6、12、24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6.0%vs对照组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h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12、24h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应用于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可改善患者围术期舒适度,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中3种不同阑尾根部处理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治疗的96例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法分为A组(提出式荷包包埋法)、B组(腹腔镜下丝线打结法)和C组(可吸收夹夹闭法),每组各32例。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和B组患者治疗费用显著高于A组,且C组患者治疗费用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但B组和C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出式荷包包埋法、腹腔镜下丝线打结法和可吸收夹夹闭法处理阑尾切除术中的阑尾根部均安全可靠,临床可结合患者病情、本身状况及术者手术能力而定。  相似文献   

10.
背景: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植入后患者恢复较好,且效果与微型钛内固定相似,并且由于其可吸收性,不会作为异物长期存在体内,无需二次手术,并且不影响骨的应力,不会出现骨组织萎缩的现象,并发症较传统金属内固定少。 目的:比较微型钛内固定系统与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对下颌骨骨折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海南省人民医院口腔科门诊收治的90例下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固定所用材料不同分为微型钛组与生物可吸收组。微型钛组患者采用微型钛固定系统内固定骨折,生物可吸收组患者采用生物可溶性微型接骨板内固定骨折部位。 结果与结论:生物可吸收组患者内固定后3个月骨折稳定的良好率明显高于微型钛组;微型钛组患者内固定后颞下颌关节功能和内固定后1年髁状突移动的幅度明显高于可吸收组。结果说明2种方法治疗下颌骨骨折均有良好临床疗效。但微型钛内固定操作简单,稳定性较好,可吸收性内固定可以减少异物对机体的反应防止骨质疏松,联合颌间牵引后其稳定性也较为理想。因此临床应用哪一种材质进行内固定应视病变情况及患者意愿决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黄平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4,46(5):1045-1046+1091
目的:探究不同术式子宫全切术对患者术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妇科于 2019 年 5 月至2022 年 4 月期间收治的 100 例行子宫全切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8 例,开腹下开展子宫全切术)和实验组(52 例,腹腔镜下开展子宫全切术).分析对比两组的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以及性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性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开展子宫全切术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提升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脾叶动脉DSA影像学解剖在LS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脾叶动脉DSA影像解剖的观测,积累脾叶动脉影像学解剖资料,为腹腔镜脾切除术(LS)提供合理的脾蒂血管处理方法。方法:选择非脾脏疾病患者37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脾动脉造影,采集正位DSA资料。进行脾动脉、脾叶动脉分支类型和脾动脉末段内径、脾叶动脉内径、脾叶动脉长度的观测。结果:脾动脉在脾门处分支类型有分散型31例(83.78%),集中型6例(16.22%);脾叶动脉分支类型有二支型30例(81.08%),三支型6例(16.22%),多支型1例(2.70%)。脾动脉末段内径平均(5.43±1.20)mm,脾上叶动脉内径平均(3.63±0.73)mm,脾下叶动脉内径平均(3.61±0.82)mm,脾叶动脉长度平均(33.76±15.78)mm。结论:脾动脉末端内径最大值、脾叶动脉内径最大值均远小于大号钛夹夹闭范围;LS术中能够分离出足够长度的脾叶动脉行血管结扎。因此,LS时钛夹 线结扎脾叶动脉的“腹腔镜下脾蒂二级血管离断术”处理脾蒂血管安全可行,更符合我国目前医疗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两种方法处理阑尾根部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可吸收夹与腔内丝线结扎处理阑尾根部的优缺点。方法同期122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随机分为可吸收夹法及腔内丝线结扎法处理阑尾根部两组,每组61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22例手术均成功完成,无并发症发生,可吸收夹处理阑尾根部较腔内丝线结扎法手术时间短(P〈0.01),但住院费用高(P〈0.01)。结论腹腔镜下可吸收夹法及腔内丝线结扎法处理阑尾根部都是安全可靠的,术者选择哪种方法处理阑尾根部要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阑尾根部的具体情况及术者的腔镜下操作的熟练程度而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Hunt-Hess低分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4例Hunt-Hess低分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手术组(33例)和介入组(21例),手术组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介入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瘤颈残余率和复发率。结果 2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mRS评分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患者治疗费用及术后1年瘤颈残余率均高于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Hunt-Hess低分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均安全、有效,但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瘤颈残余率相对较高,且患者需要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目前治疗Hunt-Hess低分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仍倾向于采用显微外科夹闭术。  相似文献   

15.
子宫动脉插管栓塞在妇产科良性疾病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子宫动脉插管栓塞是治疗妇科及产科各种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生殖道及盆腔出血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局部保守治疗失败后行双侧的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结扎术 ,对于子宫动脉结扎后仍有顽固性出血的病人 ,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 ,则行子宫全切术 ,病人失去了再生育的机会。手术治疗的缺点包括髂内动脉结扎的失败率高 ,需全身麻醉 ,术后易有并发症如感染、出血及输尿管损伤。六十年代 ,诊断性血管造影术是用于胃肠道手术探查止血失败 ,以明确动脉出血病灶的部位 ,随后有了多种经皮穿刺治疗胃肠道出血的方法 ,包括动脉内注入血管收缩剂 ,Wholey气囊…  相似文献   

16.
选取子宫肌瘤、腺肌病、卵巢肿瘤、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行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43例为治疗组(LAVH组),选取同期开腹子宫全切术40例为对照组(TAH组),两组患者年龄、疾病类别、病情程度、子宫大小、合并症、临床表现及既往史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均行妇检、B超检查、诊断性刮宫以排除子宫恶性病变.结果,LAVH组43例患者手术成功41例(95.34%),中转开腹2例;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并且无1例感染,无并发症发生.LAVH治疗安全性高、创伤小、痛苦轻、康复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可吸收胸骨钉逐渐在临床应用,但在胸骨骨折和心脏术后胸骨固定应用可吸收胸骨钉的临床效果报道较少。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中应用可吸收胸骨钉关胸的效果。 方法:15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手术结束后,其中95例采用常规钢丝固定胸骨,作为对照组;另55例在常规钢丝固定胸骨的同时放置可吸收胸骨钉,作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杜冷丁用量、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率、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 结果与结论:随访3-8年,两组均未见胸骨感染及胸骨不愈合现象。试验组杜冷丁用量、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 < 0.05);两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率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中使用可吸收胸骨钉固定是可行的,并不会增加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宫颈锥切术后再行子宫全切术的手术间隔时间对手术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0月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宫颈锥切术后行子宫全切术76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间隔时间不同分为三组,宫颈锥切术后72 h内行子宫全切术的22例患者设为A组;宫颈锥切术后72 h~4周行子宫全切术的患者25例设为B组;宫颈锥切术后4周以上行子宫全切术的29例患者设为C组,比较三组之间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体温、手术并发症。结果 三组之间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之间术后体温≥38℃的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术后体温≥38℃的天数多于A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4.00%,分别高于A组的13.64%和C组的1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锥切术后72 h~4周行子宫全切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感染率高,应避免在此时间段手术。  相似文献   

19.
陈宸  蒲军 《医学信息》2019,(8):116-118122
目的 通过对比腹膜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全切术与腹膜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治疗醛固酮腺瘤患者的相关指标,为临床应用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治疗醛固酮腺瘤患者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3例醛固酮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2例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全切术,71例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术后随访1~41个月,平均15.7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皮质醇不足发生率、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血压缓解率及复发率。结果 肾上腺全切组手术时间为(117.00±47.00)min,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37%,术后住院时间为(5.20±3.10)d,均高于肾上腺肿瘤切除组的(78.00±32.00)min、0、(4.00±1.1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皮质醇不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切组和肿瘤切除组术后血压缓解率分别为90.63%和81.6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切组复发率为0,低于肿瘤切除组的4.23%,但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鉴于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良好的手术效果,技术上安全可靠,虽然有较小概率复发可能,仍是醛固酮腺瘤患者的一个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下普通钛夹吻合夹对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8 年 5 月至 2022 年 5 月期间实施食管癌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 6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手段差异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传统的保守治疗,27 例)和研究组(内镜下普通钛夹吻合夹治疗,33 例).分析对比两组的围术期相关指标、相关检验指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白蛋白等)、术后1 m内并发症以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治疗后住院时间、瘘口愈合时间及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相关检验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半年后研究组的生活质量显著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内镜下普通钛夹夹闭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能减轻患者的炎性反应程度,改善营养状态,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