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宇 《新闻采编》2010,(2):19-20
会议新闻是党报的必有新闻,但同时会议报道也是困扰党报的一个老问题。就会议报道本身来说,它是通过报道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要讲话,宣传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工作任务,让读者了解会议的中心议题。但有时固定的会议报道思路、模式和手法,影响了受众对党报的评价,如何改进会议报道,解决困扰党报的这个老问题,一直以来是党报新闻宣传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地市级报纸上的会议报道,长期以来总是一副严肃面孔,标题都是某某会议召开,某某会议举行,某某会议开幕,内容则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开了一个什么样的会,某某领导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然后是领导讲话摘编一二三等等。这种程式化的报道,记者不愿意写,读者不愿意看,处在两难境地。作为党委机关报,报道会议是责无旁贷的,不是不报的问题,而是及时、准确地报道的问题,所以在采编会议新闻时,常常使老记老编们为怎样报道而为难发愁。  相似文献   

3.
改进会议报道,增强党报的权威性、可读性,这是摆在党委机关报面前的一个老课题。在中宣部最近举办的省级党报总编辑研讨会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兄弟省市党报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种种探索,取得了不少好经验。这里,我就湖南日报的一些做法谈点认识。 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准确、及时地把党和政府召开的重要会议精神,传达到群众中去,这是党委机关报义不容辞的责任。事实上,我们党和政府一个时期的重大决策,一项重大的工作部署,往往是通过会议的形式,一层一层地贯彻到群众中去的。报道这样的会议,正是作为党的耳目喉舌的机关报发挥优势的机会,必须积极主动地尽力做好。正因为如此,广大读者早已把党委机关报当成了解党和政府在一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窗口,党和政府也把党委机关报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基层党报记者,本人认为,最难写的新闻就是会议报道,而会议新闻恰恰又是县级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的新闻写活了,整张报纸就跟着生辉增色,如写的呆板和模式化,便会影响读者的情绪,其宣传功效也会大大降低。那么,如何才能让会议报道改变老面孔又不弱化宣传的功能同时给读者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呢?笔者认为,记者在写作会议新闻之前,首先要处理好如下几种关系。一是要处理好紧扣主题与多向思维的关系。一般来讲,每个会议都有其鲜明的主题,丢掉主题,也就达不到会议报道的目的。但是,一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宣传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鼓足干劲,实现今年更大跃进的指标,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于1月29日至2月3日,在合肥召开了地方报纸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地、市、县报纸总编辑(或副总编辑),和部分编辑、记者。省直属机关的新闻出版机关的干部也出席了会议。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桂林栖,候补书记。宣传部长陆学斌分别在会上做了报告。桂林栖同志在报告中指出:在去年空前大跃进形势的推动下,我省各级地方党报,有了很大的跃进。报纸在党委的领导下,对各个运动和党的各项事业的规模。声势和群众的冲天干劲,都作了大量的突出的报道,从而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跃进。全省所有的地、市、县都办了报纸,宣传报道也比  相似文献   

6.
陆峰 《新闻通讯》2010,(6):24-26
时政报道历来是党报的重头戏,是党报发挥主功能的重要手段,各级党报都非常重视。对时政新闻的报道,现在从国家通讯社到省级党报乃至地市级媒体,一般都安排有相对固定的记者团队,并称之为“跟班记者”。时政报道由相对固定的记者承担,会比较熟悉相关情况和相关程序,有利于准确高效顺利地完成新闻报道任务。  相似文献   

7.
党和政府的会议报道是党报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党报记者采访的重要内容,如何发掘会议信息资源,搞好会议报道,是摆在每一位记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在此,笔者就改进会议报道谈几点看法。深入挖掘新闻资源报道好党委政府的会议活动,党报责无旁贷,但是会议报道很容易流于公式化、程式  相似文献   

8.
会议新闻是各类报纸尤其是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报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而党政中心工作大多是通过一系列会议进行安排部署.但是,目前很多会议报道并不令人满意,内容冗长空洞、报道形式千篇一律,读者不爱看.这就需要传播者要注重会议报道的新闻性,创新会议报道的多样化形式,增强会议新闻应有的指导性,寻找新闻与宣传的"黄金结合点".  相似文献   

9.
正会议新闻是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还是党报重要版面的"重头戏"。如何做好会议新闻的报道,一直是困扰各媒体新闻记者的一个问题。因为一篇好的会议新闻不只是人们想象中——开个会,拿份材料,回报社抄抄材料,最后检查一下出席会议的领导人名单有没有漏报,排序有没有错误那样简单。面对同一个会议,如果记者泛泛地报道会议,就会流于形式,流于空洞的说教。这些陷入"程序化"的报道,往往千篇一律,稿件标题甚至是内容都很容易与其它媒体"撞车",结果就是让  相似文献   

10.
中央电视台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的意见》高度重视,所有部门、所有栏目在中宣部、广电总局布置的当天就都迅速传达了文件精神,传达了各级领导对改进相关报道工作的要求,使文件涉及会议宣传报道的相关精神和内容及时准确地传达到位、传达到基层、传达到个人,让每一位编导、记者、策划、摄像人员都掌握和领会文件精神,落实到具体宣传报道工作中去,切实改进报道工作。  相似文献   

11.
王杰  刘明 《新闻前哨》2002,(9):46-46
会议足一座新闻“富矿” 会议新闻在党报的宣传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常有读者议论:我们就不喜欢看会议新闻,今天书记讲话,明天市长强调,都是一个套路,没什么看头,也常有些记者感叹说会议报道没意思,很难写出好东西,参加会议报道吃力不讨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读者和记者都不喜欢会议新闻的情况呢?主要是一些记者没有掌握好会议报道的  相似文献   

12.
会议新闻是地市党报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中,会议新闻往往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过多过滥。受“文山会海”影响,有时在第一版会出现四、五条会议消息。 二是冗长空洞。有些报道没有新闻价值,只是重复人们熟知的信息;有的则无中心、无重点,把会议新闻写成了会议记录。 三是报道形式千篇一律。 事实上,党委、政府召开的会  相似文献   

13.
谈会议报道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读者普遍反映党报的会议新闻过多、过长,写法公式化,空话套话很多,读起来枯燥无味。作为党委、政府喉舌的党委机关报,如何进一步突破会议报道的惯有模式,提高宣传报道的效果,更加充分地发挥党报的引导舆论、指导工作的喉舌作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提高会议新闻的可读性,应在形式、内容、写法上力求突破。  相似文献   

14.
对各级党报来讲,搞好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是必须承担好的一项重要职能。因此,几乎所有党报都设有相应的部门或记,专门负责会议活动的报道工作。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这一条线的记基本上都是承担指令性、突击性的采访报道任务,政治责任重、原则要求多、交稿时间急,尤其是受报道内容所限,往往难以写出可以获奖的新闻作品,终年忙忙碌碌、精神高度紧张却鲜有职业成就感,长此以往就会产生有别于其他记的心理误区。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学习理解上深化,在宣传阐释上深化,在贯彻落实上深化;重在领导带头,贵在深入持久,关键在进一步转变作风、端正学风、改进文风,在求真、务实、落实上下工夫,在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学用相长上下工夫。作为地方党报,及时报道地方党委政府召开的各种会议,把党委、政府的决策和部署及时传递给广大干部群众,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然而,多年来,受种种因素影响,会议报道成了党  相似文献   

16.
会议报道在党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会议报道的重要性源于会议是集中信息、经验、智慧和作为决策、部署的重要场所,是各级党委、政府研究和推动工作的重要方法和形式。因此,从中央媒体到省、市级报纸,都把会议新闻作为一个重要的报道内容,在报纸版面上占有较大的份额。当前,《驻马店日报》上数量较大的会议报道,让很多记者包括老记者“雪...  相似文献   

17.
会议报道是党报的主要报道任务之一,不光党报的性质要求它必须服务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而中心工作大多会通过一系列会议进行安排部署;而且,笔者一直从事时政类报道,从实践中看,党报都自觉对会议报道给予非常重视。与此同时,会议报道如何获得"读者"和"领导"的双重满意,一直是党报工作者探讨的热点话  相似文献   

18.
党报与会议报道关系密切。地市党报如何做好会议报道,笔者认为,首要的是地市党报记者,尤其是时政记者要在思想上重视,正确认识会议新闻报道。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会议活动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目前部分地市党报记者对会议报道存在的误区,进而就正确对待会议和会议报道提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陈颖 《中国记者》2024,(1):104-105
<正>采写人大新闻,会议报道是绕不过去的槛。因为人大俗称有“三会”,分别是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人大常委会会议、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三会”都是法定必须召开的会议。虽说会议是重要的新闻源,但对记者而言,把会议当作新闻富矿还是贫矿因人而异。由于人大开会注重法定程序,按部就班,形式内容都相对固定,很容易让跑会的记者“审美疲劳”。一旦记者思想只停留在会议程序和领导讲话上,采写的报道充斥着工作性、程序化的内容,自然乏善可陈,甚至枯燥无味。  相似文献   

20.
一到年底,各种会议请贴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向新闻记者手中。对于记者而言,哪些会议值得去报道,哪些会议不需要去,对会议的哪些内容值得大书特书,哪些内容需要舍弃,这就需要记者对报道的选题、角度和切入点进行选择。而选择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就要求到会的记者在整体的会议里,擅长截取其中的新信息点进行报道。而这个点必须是贴近实际。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