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分离与采集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我院自 2 0 0 3年 11月至 2 0 0 4年 1月收治的 2 7例AMI患者 ,入院后在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 (药物与介入治疗 )基础上随机给予包涵体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包涵体型G CSF ,商品名 :惠尔血 )或分泌型G CSF(商品名 :金磊赛强 ) ,30 0~ 6 0 0 μg d皮下注射连续 5d ,第 6天分离外周血干细胞 ,进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观察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AMI患者在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4 4 4 % (12 2 7) ,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 2 5 9% (7 2 7) ,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AMI患者经G CSF动员后 ,分离与采集外周血干细胞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PBSC)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CHF)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自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共入选CHF患者14例,CHF 患者入院后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 (药物与介入f台疗)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商品名:惠尔血),300~600 μg/d, 皮下注射,连用5 d。第6日经美国 Baxter 公司生产的 CS3000PLUS 血细胞分离机,分离 PBSC 悬液57 ml,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未做任何处理,常规经皮经腔导管技术建立一支或多支狭窄动脉通道,利用 OVER THE WIRE球囊封闭缺血相关动脉,并将分离的 PBSC 经 OVER THE WIRE 导管中心腔注入缺血相关动脉远端。在PBSC动员时观察有无骨痛、乏力、皮疹、发热、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便秘),心绞痛或心哀加重,及一些少见的并发症: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在外周血干细胞分离及采集过程中观察有无低钙性口唇麻木、抽搐、迷走神经反射性面色苍白、晕厥、心绞痛发作、心衰加重等;在自体 PBSC 经冠状动脉回输过程中可出现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窦停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颤,低血压等。结果:在 PBSC 的动员、分离、采集及回输中总的不良反应11例,其中PBSC动员时不良反应占28.5%(4/14),骨痛占21.4%(3/14),发热占7.1(1/14);PBSC分离时的不良反应占28.5%(4/ 14),低钙性口唇麻木占21.4%(3/14),心绞痛发作占7.1%(1/14):PBSC经冠状动脉回输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占21.4%(3/14),频发室早占14.1%(2/14),血压下降占7.1%(1/14)。结论: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经冠状动脉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可行性与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入选AMI患45例,随访6个月13例。AMI患入院后在常规治疗(药物与介入治疗)基础上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e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300~600μg/d皮下注射,连用5日。第6日分离外周血干细胞混悬液57ml,经皮经腔导管技术建立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 related artery,IRA)通道,利用球囊封闭IRA,并将分离的外周血干细胞悬液经导管中心腔注入IRA。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分离及回输过程中观察有无不良反应产生。术前和术后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全心功能及对局部心肌节段运动评分。结果在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分离、采集及回输中发生不良反应共30例,其中发生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占38%(17/45);在外周血干细胞分离和采集时占17%(7/41);在回输过程中占20%(8/41)。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移植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0.44、0.56,(P=0.008);移植前后心室壁运动积分指数分别为1.23、1.11,(P=0.100);移植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分别为52.4、52.0,(P=0.591)。结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治疗急性AMI安全可行.能显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但对左心室重构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可行性与近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共入选AMI患者45例,AMI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药物与介入治疗)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CSF或分泌型G-CSF(商品名惠尔血,金磊赛强),300~6μg/d皮下注射,连用5天.第6日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外周血干细胞悬液57毫升,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未做任何处理,常规经皮经腔导管技术建立梗死相关动脉(IRA)通道,利用OVERTHEWIRE球囊封闭IRA,并将分离的PBSC经PBSC经over the wire导管中心腔注入IRA.术前、术后6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全心动能及局部心肌节段运动评分.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病例13例显示移植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D)分别为0.44、0.60,(P=0.008);移植前后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ISM)分别为1.23、1.11,(P=0.100);移植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DD)分别为52.42、52.00,(P=0.591)结论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可行,能显著改善左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自2003年11月至2005年1月共入选AMI患者70例,随机分为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35例。干细胞治疗组在常规AMI治疗(药物与介入治疗)基础上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皮下注射动员自体骨髄干细胞,连用5天,第6天分离外周血干细胞悬液,将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经OVERTHEWIRE球囊导管中心腔注入梗死相关动脉(IRA),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照组经AMI常规方法(药物与介入)治疗。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经冠状动脉回输过程中观察其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移植前及移植后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形态及心功能变化,室壁节段性运动积分;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6个月时干细胞移植组心脏收缩末容积(ESV)明显减小[(63.8±23.9)ML比(52.6±20.3)ML,P=0.01],舒张末容积(EDV)无显著性变化[(134.2±36.7)ML比(119.2±30.3)ML,P=0.07];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增高[(50.0±8.2)%比(57.1±7.8)%,P<0.001];左室壁节段性运动积分指数(WMSI)明显减低[(1.219±0.190)比(1.101±0.118),P<0.001]。对照组介入术前及术后6个月随访ESV、EDV、LVEF及WMSI均无统计学差异(P=0.490、0.259、0.117、0.395)。两组术后6个月生存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在PBSC动员、分离、采集及回输中总的不良反应共25例次,其中动员时不良反应占37.1%(13/35),分离和采集中的不良反应占14.3%(5/35),经冠状动脉回输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占20.0%(7/35)。结论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PBSC治疗AMI可以在近期有效地减少心肌梗死缺血面积,减轻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CSF)动员剂(分泌型与包涵体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骨髓血干细胞动员效率。方法一组予以包涵体型G CSF(商品名惠尔血)300μg(包涵体型G CSF组),每日2次,皮下注射,连续5天;另一组予以分泌型G CSF(商品名金磊赛强)300μg(分泌型G CSF组),每日2次,皮下注射,连续5天。第6日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外周血干细胞悬液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的细胞数量。结果给G CSF前及给G CSF后第3、4、5、6天两组间外周血中细胞表面标记蛋白CD34+细胞数量和白细胞计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应用两组不同的动员剂后,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与动员时间变化曲线显示曲线高峰在动员后第5天;在包涵体型G CSF组,CD34+细胞数量与时间变化曲线高峰为第5天,但在分泌型G CSF组,CD34+细胞数量与时间变化曲线显示CD34+细胞数量在3~4天内呈急剧升高趋势,但在第5天后升幅明显减缓;显示分泌型G CSF组动员后外周血中干细胞下降较慢;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白细胞计数变化呈正相关(r=0.835),与性别、体重、年龄及AMI发生时间无显著性相关。结论在AMI患者中应用两种不同G CSF动员剂,两组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率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探讨其安全性。方法对44例AMI患者在药物治疗与介入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600μg/d,皮下注射,连续5d;或分泌型GCSF600μg/d,皮下注射,连续5d,观察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在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过程中共发生不良反应16例(36.4%),骨痛6例(13.6%),低热3例(6.8%),皮疹、乏力、心力衰竭或心绞痛加重各2例(4.5%),脾栓塞1例(2.3%)。结论GCSF动员过程中近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痛,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AMI已成为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G-CSF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与安全性.方法我院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45例AMI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药物与介入治疗)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CSF(商品名惠尔血),300~600μg/day皮下注射,连续5天,第6日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外周血干细胞,然后进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进一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天行外周血WBC计数检查,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的细胞数量.并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观察有无骨痛,乏力,皮疹,发热,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便秘),心绞痛或心衰加重等并发症发生,及一些少见的并发症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结果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天外周血中WBC量分别为(8.42±2.59)×109/L、(31.28±8.34)×109/L、(35.24±9.38)×109/L、(37.03±13.07)×109/L、(35.34±14.68)×109/L、(20.35±9.22)×109/L;CD34+量分别为(14.89±11.46)×106、(67.78±50.88)×106、(124.79±136.13)×106、(208.92±206.97)×106、(206.10±184.57)×106、(66.63±56.56)×106;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天外周血中WBC、CD34+量与动员时间变化曲线均显示曲线高峰在动员后第五天;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WBC数量变化呈正相关(r=0.940),与年龄变化呈负相关(r=-0.398).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不良反应占37.8%(17/45),其中骨痛发生率为15.6%(7/45),低热约6.7%(3/45),乏力约4.4%(2/45),皮疹约4.4%(2/45),心衰加重约4.4%(2/45)自发性脾栓赛约2.2%(1/45);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G-CSF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安全可行,且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WBC变化曲线高峰均出现在第五天,且WBC与CD34+细胞数量之间具有正相关,与体重、性别、AMI时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与安全性。方法:我院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45例AMI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急性心肌梗塞 (AMI)药物与介入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CSF(商品名:惠尔血)或分泌型G-CSF(商品名:金磊赛强),300~600μg/d皮下注射,连续5 d,第6 d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外周血干细胞,然后进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进一步治疗AMI。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 4、5、6、7 d行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检查,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 的细胞数量。并在外周血干细胞同时观察其副作用。结果: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 d外周血中WBC数量分别为 (8.42±2.59)×109/L、(31.28±8.34)×109/L、(35.24±9.38)×109/L、(37.03±13.07)×109/L、(35.34 ±14.68)×109/L、(20.35±9.22)×109/L;CD34 量分别为(14.89±11.46)×106、(67.78±50.88)× 106、(124.79±136.13)×106、(208.92±206.97)×106、(206.10±164.57)×106、(66.63±56.56)×106; 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 d外周血中WBC,CD34 量与动员时间变化曲线均显示曲线高峰在动员后第5 d;患者外周血中CD34 细胞数量与WBC数量变化呈正相关(r=0.835),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不良反应占37.8%(17/45),其中骨痛发生率为15.6%(7/45),低热约6.7%(3/45),乏力约4.4%(2/45),皮疹约4.4%(2/45),心衰加重约4.4%(2/45),自发性脾栓塞约2.2%(1/45);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AMI患者应用G-CSF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安全可行;外周血中CD34 细胞数量与WBC变化曲线高峰均出现在第5 d,且WBC与CD34 细胞数量之间具有正相关,与体重、年龄、性别、AMI时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冠脉搭桥术(CABG)联合经冠状动脉桥血管及心外膜下注入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32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例。观察组术前5 d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进行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动员及扩增。CABG术前24 h进行PBSC的采集和浓缩。两组均在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观察组在完成血管桥吻合后,经桥血管及心外膜下注入PBSC。术前1周及术后3、6个月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检测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心肌灌注情况。结果术后3、6个月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两组患者LVEF、LVEDD均较术前改善,组间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程度更大(P均〈0.05)。术后6个月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显示两组患者充盈缺损区域均较术前缩小,观察组较对照组充盈缺损区域缩小程度更明显(P均〈0.05)。结论 CABG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安全可行,患者术后心肌灌注和心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