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珠江水政监察遥感信息系统框架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珠江流域水政监察需求出发,阐述了珠江水政监察遥感信息系统建设的原则、依据、内容,设计出该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该系统利用3S技术,以珠江水政监察空间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以珠江水政遥感监测为重点,实现珠江河口监测、跨省河流监测、国际河流监测、水政执法管理和遥感影像服务等一系列功能,为珠江水政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为科学判定省界缓冲区水质超标影响范围及程度,保证珠江流域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的公正、公平性,根据珠江流域主要跨省河流水资源特征及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工作基础,拟定了珠江流域省界缓冲区水质超标影响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所提计算方法科学,结果合理,在珠江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中具有实用性,能为珠江流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水利部分别以水规计[2017]40、41号文批复了《北盘江流域综合规划》及《南盘江流域综合规划》。这是水利部依据国务院关于流域综合规划审批授权,在全国率先批复的两条跨省(自治区)河流综合规划。其中,南盘江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主源,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麓,跨滇、黔、桂三省(自治区),流域面积56880平方公里;北盘江是西江水系的一级支流,跨滇、黔两省,至贵州省双江口与南盘江  相似文献   

4.
珠江流域片涉及面广,河流水系众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省际河流(包括省界河流和跨省河流)的上下游、左右岸各地市竞相开发利用水资源,在防洪、灌溉、排水、供水、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存在相互作用、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通过对珠江流域片各水事纠纷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预防和调处水事纠纷提出相应的意见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覃超  吴保生  汪舸  傅旭东  赵璐  李丹 《水利学报》2022,53(2):176-187
山区河流地貌由流域来水来沙和地质地貌等下垫面背景因素决定,基岩限制性河段与冲积河段相间分布,这些河流是否存在稳定的河相关系,是山区河流地貌演变研究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六大水系共129个水文测验断面的实测流量和实测大断面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青藏高原六大水系的沿程河相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同一河段与...  相似文献   

6.
跨省河流(含省际界河)动态监测系统为珠江水政监察遥感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具有珠江片跨省河流信息管理、遥感动态监测成果发布和河道巡查管理等功能。该系统利用UML实现了建模设计,模型由用例模型、类模型及行为模型组成。介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7.
首次利用卫星遥感影像,以计算机和3S技术为平台,采取人机交互判读的数字化作业方式,对全省河流分布状况、自然特征,以及河流流域中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等环境状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调查。初步建立了全省及各市、流域水系等不同层次的河流管理信息数据库,为全省河流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相对以往人工调查、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成果更加科学和准确。  相似文献   

8.
为给岩溶地区河流河岸整治设计提供可靠基础资料和数据依据,需对各堤段地质条件进行综合研判评价。以贵州省江口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工程为例,设计采用地表地质测绘、地质坑槽探和高密度电法等综合勘察手段,对治理河段河岸工程地质条件及物理地质现象进行工程地质分段与评价。地质勘察查明整治河段出露地层多为第四系砂卵石层及残坡积层,岸坡稳定,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可为治理方案优化设计和施工组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河流滨岸带在净化水体、截留污染、景观休闲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分析鄱阳湖五河不同河段滨岸带的生态水利功能,从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方面构建了滨岸带功能分类体系,综合运用遥感、GIS等空间信息技术,对鄱阳湖五河典型河段的滨岸带进行了地表覆盖解译和功能分区,进一步分析鄱阳湖五河典型河段滨岸带现状及横纵向的空间差异。基于典型河段滨岸带现状分析,探讨了滨岸带生态水利功能在河流纵、横向上的空间分区,最终结合不同河流不同河段的特点给出针对性的生态水利治理建议,为实施流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分区管理、区域产业布局、生态防灾减灾、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珠江流域入河排污口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江流域开展入河排污口调查,摸清了流域内主要河流入河排污口的数量、分面、废污水排放量及污染物入河量,评价了排污口的水质及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建立了河流的纳污资料数据库。为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监督管理、规划、站网优化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关于汾河断流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汾河的古代历史谈起,阐述了汾河历史上曾经水量盈高,30年代起,汾 了定量观测资料。从掌握的实测资料看,汾河最早出现断流的时间为1958年,但没有出现过全河性的断流,断流最严重的河段在中游的义堂水站,1958-1994年37a中,该站有29a发生过断流现象。汾河断流除使沿河取用水陷入困境外,给水环境、防汛也带来严重。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直河段长度公式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弯道环流理论,将环流强度衰减到0.1%作为判断上游弯道工程送溜作用消失的标准,根据环流表面流速沿程衰减公式计算出上下游相邻对应弯道工程之间的直河段长度。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整治流量下弯道工程下游的直河段长度相当于整治河宽的1.2倍,明显小于目前许多河段治导线的直河段长度,只有通过工程措施改变上述状况,才能有效控制河势。  相似文献   

13.
黄河、辽河两条河流都具有多沙冲积性、宽浅散乱的游荡型河段、局部河段呈地上河以及洪水暴涨暴落和防洪任务重等共性,整治目的也基本相同,因此采取的整治方案、整治措施也具有类似性。  相似文献   

14.
伊洛河夹滩地区对伊洛河入黄洪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洛河河道两岸堤防的存在使夹滩地区的滞洪作用不同于天然滞洪区,它不仅对人黄洪水起滞洪削峰作用,而且对洪水总量还略有削减。不 同时期堤防的建设标准及河道条件不同,夹滩地区的滞洪作用也不同。经过1935、1937、1954、1958、1982年实测洪水资料的分析知,夹滩地区对入黄洪水的滞洪作用与洪水量经大小、洪水过程胖瘦、堤防决溢程度等因素有关,在现状堤防条件下,如何再发生1954、1958年量级的洪水,在确保洛洛北大堤安全的情况下,有计划地使用夹滩及南岸滞洪共滞洪,则夹滩地区对入黄洪水的削峰率可达20%~25%。但夹滩地区的容量有限,因此对洪水总量的滞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北洛河水沙、黄河小北干流淤积分布、两河水沙遭遇情况进行分析,对改道后北洛河水沙对黄渭洛河汇流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了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黄后,一般情况下对黄渭洛河汇流区不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对窟野河河流各级阶地基座顶面高差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各级阶地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的幅度变化在沿河方向上分段具有开口向下,对称轴铅直的二次抛物线特性,其性质、幅度和中心位置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各次抬升幅度的区域差别随时间呈阻尼式减小。同时,新构造运动的区域差异与流域现代土壤侵蚀强度的区域分异基本吻合,即抬升幅度大的地区土壤侵蚀强度亦大。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河型及其成因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通过分析塔里木河水沙条件、遥感地形河势资料 ,作者深入研究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河型及其成因 ,指出和论证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存在着游荡型、弯曲型和过渡型三种河型 ,阿拉尔至沙雅县鹿场附近河段 (新其满河段以上河道 )为游荡型河道 ,新其满下游的曲毛格金至恰拉水文站 (新其满河段以下河道 )为弯曲型河道 ,恰拉以下属于不规则的弯曲型 (微弯 )河段 ,沙雅县鹿场至曲毛格金河段 (新其满河段 )属于过渡性河段 ;河道边界条件和来水来沙条件仍是决定塔里木河河型的主要因素 ,其中由塔里木河两岸密灌林和胡杨林形成的密疏植被边界条件在形成干流不同河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桑干河河道特征及水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干河是我省的第二大河流,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的洪水,给沿河两岸人民造成了很大的灾害。从建国以来一直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河道治理规划,目前河道行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本文通过对桑干河逆州段河道特征及水文进行分析研究,为将来进行系统的河道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回顾山西省治河历程和经验,就如何规范建设项目管理、河道管理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设性建议,即:推动和促进工程建设与依法治水协调发展;建立管理机制,全面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加大水法规宣传力度;统筹规划,全面推动河道工作向法制化转轨;抓好水政监察队伍的规范建设.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