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湿式高强度喷射混凝土材料配比和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剑波 《混凝土》1994,(5):23-28,33
本文从混凝土流变性和稳定性出发,研究了混凝土的工作性,可泵性和喷敷性,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法、流变性试验、稳定性试验和实际泵送试验,确定了湿喷泵送混凝土的最优配比及材料配比对工作性的影响规律。试验了混凝土制备新工艺,水泥裹泵砂法和水泥裹石法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对高效减水剂的掺用效果作了检验。  相似文献   

2.
文中研究了预拌混凝土常用胶凝材料的品质对混凝土可泵性的影响。进行不同比表面积水泥、矿粉、粉煤灰混凝土压力泌水率、坍落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泥中矿物混合材的品种、水泥比表面积、水泥凝结时间、矿物掺合料种类及品质对混凝土的可泵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中用予以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唐琼  李谦 《福建建筑》2011,(1):86-88
本文采用调优操作最优化方法、正交试验设计法、综合评分法对低水胶比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并用MATLAB统计软件进行计算,成功配制出工作性和抗压强度都较好的低水胶比高性能混凝土。对影响低水胶比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和力学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确定出配制低水胶比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最显著影响因素和最优配合比,所得结论为低水胶比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金矿破碎、易风化的围岩支护难度大等特点,采用湿喷混凝土技术实施机械化施工。研究了水泥掺量、纤维掺量、水灰比及砂率对湿喷混凝土可泵性及强度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方法,讨论了掺合料对湿喷混凝土坍落度、扩展度、抗压与抗折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加水灰比能显著提高湿喷混凝土的坍落度,纤维用量增大对强度变化不明显但其对扩展度影响较大;砂率增大虽然能够增大混凝土的流动性但是强度呈下降趋势;通过极差分析结果得出了影响混凝土强度的显著因素及最优配合比,该配合比成功应用于实际工程。  相似文献   

5.
以自密实混凝土(SCC)的工作性及28 d抗压强度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了低胶凝材料SCC性能的因素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试验设计的水胶比、砂率、粉煤灰和矿粉掺量对低胶凝材料SCC的工作性及28 d抗压强度的影响均不显著,但水胶比与粉煤灰掺量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且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所制备的低胶凝材料SCC具有优异的工作性、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坍落扩展度经时损失仅为8.1%,初始坍落扩展度与J环扩展度差值为20 mm,离析率为4.9%,后期强度增长幅度大,抗水与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好。  相似文献   

6.
对混凝土强度等级、聚丙烯纤维掺量、粉煤灰掺量三个因素进行了正交试验,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研究了三因素对聚丙烯纤维混凝土(PFRC)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土基体强度和粉煤灰掺量对PFRC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起到了正向的影响,粉煤灰的掺入较大程度提高了PFRC塌落度.聚丙烯纤维对PFRC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影响甚小,但改善了基体的韧性破坏形态.  相似文献   

7.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时无砂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比较先进的快冻法评价无砂混凝土的抗冻性,实验结果袁明:集灰比影响非常显著。集料粒级次之。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现浇轻质泡沫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和性能,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胶结材、泡沫剂等主要因素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程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水泥和泡沫剂掺量对泡沫混凝土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阿蓬江大桥的主桥高墩超高泵送混凝土设计和施工要求,开展了机制砂配制高墩混凝土试验研究。通过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对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与可泵性、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配制的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与可泵性良好,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可满足超高泵送施工要求;硬化混凝土的强度与耐久性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采用粉煤灰代砂法掺入再生混凝土,并进行配合比设计,研究各材料用量与混凝土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粉煤灰混凝土28 d 抗压强度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水灰比、再生骨料掺量、粉煤灰代砂量、减水剂掺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正交试验比较详细地研究了低水灰比高强复合水泥的制备工艺,确定了以硫铝酸盐水泥为基材的高强复合水泥的制备工艺参数。借助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SEM)等研究了高强复合水泥在不同水化龄期的组成和性能。  相似文献   

12.
使用沙漠砂制备了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沙漠砂掺量、粉煤灰掺量、可再分散性乳胶粉掺量、纤维掺量以及水胶比对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优配合比。采用单因素试验法探讨了石英砂取代沙漠砂对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纤维掺量是影响沙漠砂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抗压、抗折强度指标最显著的因素;相比于石英砂,使用沙漠砂制备的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的抗折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均得到提高,但抗压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13.
针对湿喷混凝土的特点及作用机理,对影响湿喷混凝土泵送性因素进行研究。通过混凝土坍落度试验,对比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扩展度,得到了水泥掺量、聚丙烯纤维、水胶比和砂率与湿喷混凝土可泵送性之间的关系。通过极差、方差和回归分析得出,水胶比和砂率为显著影响因素,且当水泥为400 kg·m-3、聚丙烯纤维为1 kg·m-3、水胶比为0.54和砂率为0.69时湿喷混凝土泵送性最好。同时,通过SPSS软件得出泵送性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确定了湿喷混凝土泵送特性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湿喷混凝土现场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不添加矿物掺合料,以5种组分(水泥、砂、碎石、水及减水剂)配制五组分高强混凝土,国内外目前尚无统一成熟的方法.首先对Mehta等推荐的五组分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试验验证,然后以此为基础,将砂率(质量分数)和设计强度系数作为变化因素,利用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拟合计算,得出适用于C65,C70,C75,C90五组分高强混凝土配合比的最佳砂率和最佳设计强度系数,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可利用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C65,C70,C75,C90五组分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相似文献   

15.
混凝土配合比对收缩影响的正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混凝土配合比中3个独立变量即水固比、水灰比和砂率对其收缩及相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原材料和环境条件下,水固比是影响混凝土收缩的最主要因素,水灰比次之,砂率影响程度最小;采用功效系数法进行多指标正交分析,确定了混凝土最优配合比选择范围;研究了集灰比、浆集比对混凝土收缩的影响,指出存在使混凝土收缩最小的集灰比及浆集比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再生粗骨料材料性质对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水灰比、单方用水量和砂率等参数的影响;通过对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建立了考虑再生骨料取代率影响的水胶比计算公式,考虑再生骨料吸水率和取代率影响的再生混凝土单方用水量计算公式,以及考虑再生骨料空隙率、取代率和表观密度影响的再生混凝土砂率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再生骨料取代率、空隙率和吸水率对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参数的影响较大;所得公式形式简单,反映了再生粗骨料的特点,提高了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精度,为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进行某水电站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试验与研究,采用极差分析(直观分析)与方差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对试验数据整理分析,判断并找出影响机制砂混凝土强度和工作性能(坍落度)的主要因素,从而对不同强度机制砂混凝配合比进行优选,经优化选取的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具有良好的复现性,可供工程建设者参考使用,并且该方法具有试验次数少,试验周期短,试验数据分析科学合理等特点,可作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优选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在多因素影响下,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面的实现手段.采用以正交设计试验作为学习样本模拟真实系统的方法,来模拟完全试验;同时,以部分试验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自组织神经网络分类计算,构成学习样本来模拟真实系统,也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此项研究除提供了人工智能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外,还在具体研究问题的背景下,为神经网络理论在确立学习样本的方法上寻求了一个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EPS保温砂浆配比试验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提高EPS保温砂浆产品性能的同时,注重其成本的控制.从吸水率、抗压强度、导热系数等指标出发,通过正交设计和statistica数学软件分析的方法寻找到了EPS保温砂浆的较佳配比.新配方成本与原配方成本相比降低了1.7%,且其性能有一定提升.  相似文献   

20.
小沙湾黄河大桥地处内蒙古,当地难以找到符合标准的砂和碎石,所选用的山砂含泥量比较高,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早期强度有较大的影响.对小沙湾黄河大桥主桥箱梁C55混凝土配合比和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山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两次掺加减水剂的施工工艺,配制的C55混凝土工作性能良好、早期强度高,满足了工程进度要求的4d进行预应力张拉,该混凝土已在小沙湾黄河大桥得到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