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春光油田新近系沙湾组主力生产层段为曲流河沉积,古河道频繁迁移改道,形成了砂体横向尖灭快及纵向叠置复杂的空间分布特点,砂体内部结构特征刻画已成为精细挖潜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井网密度小给储集层构型表征带来了较大难度。以地震和测井资料为基础,综合现代沉积特征,在“砂中找泥”思路指导下,利用地震沉积学地层切片技术对沙湾组曲流河储集层进行了多级次精细构型解剖。研究认为,废弃河道沉积、河道高程差异以及河道间细粒沉积可作为单一河道边界的典型区分标志。研究区内平面上共发育8个点坝,点坝砂体垂向上呈多期侧叠式分布,侧积层泥岩发育。各点坝内部侧积体的规模、倾向、倾角和水平间距经由现代沉积定量分析得以表征。研究区整体为多条同体不同期河道迁移改道叠加形成的大面积复合点坝沉积,为油田后期单砂体剩余油的进一步挖潜提供了理论依据,亦丰富了稀井区储集层构型及单砂体定量表征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小井距井网条件下,通过精细储层沉积学研究,确定了孤岛油田馆陶组河流储层油砂体和单砂体的宏观储层特征。河流砂体分为主河道、决口水道、充填河道和边缘河道4种微相砂体单元,岩石相主要为粉细砂岩相,成岩胶结程度低。单期河道砂体主要表现为曲流河性质,河道宽度与厚度用单期河道砂体宽度和厚度描述,二者之间为线形关系,砂体内部结构符合点坝侧积体的堆积规律。河流砂体不同微相单元决定了油田高含水期储层物理特性的总体规律。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塞160井区为浅水三角洲沉积,砂体以河道沉积为主,具有连片分布特征,但在开发过程中注采对应性差,连片砂体内部构型及叠置样式复杂。以现代沉积、数值模拟为基础,结合岩心、测井及动态资料,对安塞油田塞160井区长611小层沉积相及砂体开展精细解剖,明确了其内部砂体构型特征,并划分了砂体演化期次。研究结果表明:(1)塞160井区为典型曲流河浅水三角洲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支流间湾4种沉积微相。(2)研究区平面上浅水三角洲发育典型的指状河口坝砂体,河道多数分布在河口坝中间,形成“河在中间、坝在两边”的平面分布样式。(3)垂直物源方向上,分流河道多深切但未切穿河口坝,形成了“河在坝上走”的河-坝组合样式;顺物源方向上,单一河口坝砂体前积形成了复合河口坝砂体。(4)不同河口坝之间发育泥质或物性隔夹层,导致连片砂体不完全连通;单一河口坝砂体长度为280~1 400 m,宽度为200~420 m;同期河口坝规模(长宽比)及前积倾角相似,不同期次河口坝表现为顺物源长度及前积倾角减小,宽度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孤岛油田馆陶组河流砂体储层宏观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小井距井网条件下,通过精细储层沉积学研究,确定了孤岛油田馆陶组河流储层油砂体和单砂体的宏观储层特征。河流砂体分为主河道、决口水道、充填河道和边缘河道4种微相砂体单元,岩石相主要的粉细砂岩相,成岩胶结程度低。单期河道砂体主要表现为曲流河性质,河道宽度与厚度用单期河道砂体宽度和厚度描述,二者之间为线性关系,砂体内部结构符合点坝倒积体的堆积规律。河流砂体不同微相单元决定了油田高含水期储层物理特性的总体规律。  相似文献   

5.
辽中凹陷X油田东营组为一套砂岩相对发育的正常三角洲沉积。以岩心、地震、测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岩心相和测井相研究,确定了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和席状砂为油田主要砂体成因类型;探讨了砂体成因类型与储层物性之间的关系,确定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为有利成因砂体。根据对主体区东二下段Ⅱ油组主力含油层段进行挖潜目标的研究,建议调整井部署在离物源相对较近的、以河口坝沉积为主的有利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6.
华池油田华152井区长13砂岩组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发育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两个亚相,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及前三角洲泥5类微相,各微相总体上呈由北向南展布,前三角洲泥发育于研究区南部;储层物性及含油性研究表明,研究区储层物性和含油性受沉积微相控制,总体上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砂坝的储层物性及含油性均好于远砂坝及支流间湾.  相似文献   

7.
华池油田华152井区长3^1砂岩组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发育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两个亚相,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及前三角洲泥5类微相,各微相总体上呈由北向南展布,前三角洲泥发育于研究区南部;储层物性及含油性研究表明,研究区储层物性和含油性受沉积微相控制,总体上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砂坝的储层物性及含油性均好于远砂坝及支流间湾。  相似文献   

8.
曲流河点坝、废弃河道级次构型表征对丰富曲流河储层构型模式、指导油气田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渤海湾盆地孤岛油田中12—斜检3011井区馆陶组为例,基于分频智能反演技术识别曲流河点坝与废弃河道。首先,通过地震资料分频处理,依据振幅与砂体厚度之间的关系优选最佳频段地震资料,采用支持向量回归(SVR)的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分频反演;其次,在利用反演数据体平面属性刻画复合河道砂体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河道边界的地震、测井等响应特征预测单一曲流带;最后,以废弃河道泥质半充填的样式为指导,选取目的层上、中、下部的反演属性切片进行RGB融合,建立废弃河道识别模板,并在定量模式约束下识别点坝和废弃河道。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机器学习的分频反演技术能够充分利用不同频段地震信息与测井信息,提高了反演结果的分辨率,可指导河道边界识别;(2)采用RGB融合技术融合河道不同位置的反演属性切片,能够辅助判别砂体之间的空间组合关系,有助于井间废弃河道识别;(3)在地震资料主频为38 Hz的情况下,利用基于分频智能反演的曲流河点坝与废弃河道识别技术在研究区目的层复合曲流带中共识别了4个单一曲流带、13个废弃河道和...  相似文献   

9.
利用岩心、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在扇三角洲前缘内部构型级次划分及识别单一河道砂的基础上,精细解剖泌阳凹陷双河油田Ⅶ10小层扇三角洲前缘的构型。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复合砂体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溢岸砂3类构成单元,单一砂体构型界面为泥粉砂质夹层、钙质砂砾岩夹层以及泥砾岩夹层。研究区砂体的拼接样式分为河口坝-河口坝拼接、河口坝-辫状水道拼接、辫状水道-辫状水道拼接以及辫状水道-溢岸砂拼接等4种类型。应用三维视窗内多视角栅状组合技术在小层内识别出3条单一河道及其相应河口坝和溢岸砂,单一河道宽度为100~150 m,具有从北向南逐步交叉合并并分流的变化规律。油田现有的井网不能有效地控制单一河道砂体分布,需要缩小井距,沿单一河道完善注采系统,以提高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曲流河储层是我国石油资源的重要载体,但是目前研究主要还停留在微相级别,叠置点坝的划分对比研究还稍显薄弱。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方法,通过分析河道砂体顶面高程差、出现不连续河间砂体、过井地震剖面的波形差异、平面上的砂体厚度差异等四个方面,有效地在复合河道中划分出单一河道。通过对砂体垂向沉积层序、砂体厚度分布及废弃河道位置的分析可以识别出点坝沉积;利用"砂顶泥岩厚度法"可以快速识别地下废弃河道,确定点坝沉积的边界;根据Leeder计算河流满岸宽度经验公式及点坝长度与河流满岸宽度的相关公式可以确定点坝沉积的规模。  相似文献   

11.
曲流河点坝砂体内部建筑结构三维地质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由于砂体内部泥岩夹层的存在导致以河道砂体为主的储层依然有一定未动用的可动油。综合应用地质、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结合剖面分析、水动力条件等研究,应用RECON软件和Petrol软件实现了大庆油田北三区西部砂体内部侧积夹层的三维数字化表征,建立了曲流河砂体倾斜状泥岩夹层的三维地质模型,并最终实现了对曲流河点坝侧积夹层的半定量描述,进一步深化了对喇萨杏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程度,对以后该类储层挖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确认识曲流河点坝砂体的形态和规模,对井间砂体连通认识、流体运移路径分析及剩余油高效精准挖潜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源区现代白河为例,利用ArcGIS软件对白河卫星影像的31个典型点坝砂体进行矢量化,建立点坝砂体规模参数的基础测量数据表,并通过坡降划分选取典型点坝曲流段进行刻画,在曲率划分的基础上探讨了点坝砂体规模与河道宽...  相似文献   

13.
河流相砂体横向相变快,连续性和连通性差,储层非均质性强,严重影响了河流相储层的开发效果。依据储层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对苏里格气田苏 14 井区盒 8 段河流相砂体展布与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苏 14 井区盒 8 段属于早期辫状河沉积向晚期曲流河沉积逐渐转化的沉积背景,其主要沉积微相包括河道滞留沉积、心滩、边滩、决口扇、天然堤、河漫砂及泛滥泥。 受基准面升降与沉积物供应的共同作用,该区河流相砂体演化呈阶段性变化,大致经历了辫状河繁盛发育期、辫-曲共存转化发育期及曲流河繁盛发育期 3 个阶段,其中辫状河繁盛发育期的心滩砂体与辫-曲共存转化发育期的心滩及边滩砂体是主力含气储层。 研究区优质储集砂体的发育受沉积微相展布与基准面旋回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延长组长 8 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重要的储集层之一。 通过岩心观察以及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的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长 8 油层组进行了精细的沉积相分析,确定长 8 油层组属于辫状河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并从中识别出主河道、分流河道、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分流间洼地、河口坝及远砂坝等沉积微相。 在精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和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以相当于小层砂体的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并分析各类成因砂体的发育、组合和演化特征及展布规律。 研究结果可为该区长 8 油层组的储层预测和岩性油藏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精细的沉积、层序资料。  相似文献   

15.
在运用Miall的建筑结构分析法定义了辨状河砂体6级界面的基础上,通过水动力成因分析等方法在砂砾质、砂质辨状河心滩中识别出心滩充填(CB)、顺流加积底形(DA)、心滩尾缘(CBL)、落於层(FS)和泛滥平原泥(FF)等5种结构要素(其中心滩尾缘是尝试性初次提出),并建立了心滩沉积模式和4种单井心滩结构要素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6.
复合砂体构型理论及其生产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中海油提出并形成了复合砂体构型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系统介绍了复合砂体构型理论提出的背景、基本概念、主要内容、表征方法和实践应用,探讨了复合砂体构型理论的意义。运用探地雷达证实了常见的构型单元往往是点坝复合体,当达到地震可分辨尺度时,一般对应于单一河道带或复合河道带,相当于小层或砂层组级别,这个级次的砂体定义为“复合砂体”,在油田开发中作为一个独立开发单元。复合砂体是由于河谷盆地构造变化从而造成可容空间和物源供给之间突变而引起的,地貌学上的阶地地貌证明了沉积作用和复合砂体构型样式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复合砂体构型界面、构型单元、构型模式、规模特征以及控制因素,明确了构型界面的现代沉积地貌标志。如何进行精细复合砂体构型表征关系到能否正确描述剩余油分布和量化开发指标,进而完善注采井网、提高加密调整井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以河流相沉积模式和复合砂体构型理论为指导,以预测和表征储层内部渗流屏障为目的,基于海上油田开发的资料基础和技术手段,提出了开发地质新概念——储层不连续界限,即由于沉积、成岩和构造等因素,在储层内部形成的对流体流动产生影响的各类界限统称,其中沉积成因的不连续界限是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河流弯道中的螺旋流及其对河床与堤岸产生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岩心观察,结合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文安斜坡外带东三段的沉积微相类型、平面展布特征以及沉积演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三段为曲流河沉积,主要发育河床亚相和河漫亚相,沉积微相类型为河道充填、边滩和河漫滩;河道砂体受河流控制,具有明显的分叉与汇合现象,呈弯曲条带状分布,边滩发育于河道内弯处,河漫滩大面积分布于河床外侧;河流由河道下切、河道侧积向泛滥平原化演化;与斜坡构造背景相配合的河道侧缘和边滩顶部砂体有利于形成岩性和岩性-构造油气藏。  相似文献   

19.
塔河油田阿克亚苏三叠系下油组为厚层的上泥下砂的良好储盖组合,主要发育缓斜坡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三角洲平原亚相上的辫状河道、心滩和前缘亚相的河口坝构成了下油组的主砂体。实际勘探表明,厚层块状的河道砂体、河口坝往往是地下水层的主要载体,油气主要产于顶部的薄层心滩砂体内,形成上油下水的局部低幅度次生油气藏。究其原因,首先是沿断裂运移来的油气主要聚集在上部的上油组和中油组的河道砂体中,下油组充注程度不高;其次是下油组连通性很强的河道砂体网络发育,造成油气容易运移输送,而不易聚集成藏,只有在低幅构造上发育的心滩尖灭砂体内才能形成油气聚集,加之运移距离远,形成零星发育的低幅构造—岩性油气藏。因此,确定心滩砂体的分布范围和低幅构造的叠合关系,弄清连通河道砂与断裂的时空匹配关系等因素,才是阿克亚苏三叠系下油组进一步勘探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