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微粒皮移植治疗大面积烧伤创面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面积烧伤后往往自体皮不足,造成创面感染难以控制及创面持续过度丢失,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及创面愈合效果差,自体微粒皮与异体(种)皮混合移植是目前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有效覆盖的主要手段。本科2008年2月-2009年3月采用微粒皮移植辐照猪皮覆盖术治疗大面积烧伤患者15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寻找深度大面积烧伤的早期治疗方法。方法 大面积深度烧伤于4~5天即行切痂,以异体甘油皮为支架,将有限的自体皮制作成微粒皮后均匀地复合植于创面。结果 对8例共14个肢体2个躯干进行早期切痂后异体甘油皮+自体微粒皮的复合移植,成活后的创面平坦、外观平整、颜色淡红或近似正常皮肤,触软、收缩少。结论 异体甘油保存皮+自体微粒皮复合移植是大面积深度烧伤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交联型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微粒皮复合移植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早期切痂创面的疗效。方法:选择2001-09/2006-10在珠海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就诊的中面积和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16例共48个观测创面,患者均知情同意。患者于伤后3~5d休克期平稳渡过后行肢体创面切痂术,自体微粒皮移植组观测24个创面,均位于复合皮移植组创面的邻近或对侧肢体相同部位。①复合皮移植组:切痂创面用交联型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由江苏启东医疗用品研究所提供) 自体微粒皮复合移植 异体皮覆盖。②自体微粒皮移植组:切痂创面用自体微粒皮移植 异体皮覆盖。术后6周异体皮脱落,两组散在肉芽创面行小邮票状皮片补充移植修复创面。术后定期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及收缩率,并行创面组织学检测。结果:两组48个创面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两组异体皮成活情况相近。②术后6周,复合皮移植组患者的创面愈合率均显著低于自体微粒皮移植组(P<0.05);经补充植皮后即术后8周两组创面愈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移植术后6,8,12周,复合皮移植组患者的移植创面收缩率均显著低于自体微粒皮移植组[(10.28±2.36)%,(16.25±3.78)%;(15.68±1.79)%,(30.42±3.65)%;(22.07±1.39)%,(42.83±2.74)%(P<0.05)]。④术后8周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复合皮移植组创面愈合处上皮化良好,胶原纤维排列有序,基底膜结构完整;自体微粒皮移植组上皮层仍较薄,细胞分化不良,真皮内胶原排列较紊乱。结论:交联型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微粒皮复合移植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早期切痂创面,能够抑制瘢痕增生,改善创面愈合质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用作微粒皮的覆盖物除异体皮外包括猪皮、羊皮、自体焦痂、凡士林油纱布等,由于猪皮皮肤结构与人体相近似,价廉易得,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微粒皮覆盖物。目的:观察脱细胞猪皮为覆盖物的微粒皮移植术运用于大面积深度烧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采用早期切(削)痂术或肉芽创面清创后,行自体微粒皮移植、以脱细胞猪皮为覆盖物,移植后观察覆盖物脱落以及创面修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术后脱细胞猪皮与创面粘贴良好,术后5~7d首次换药见脱细胞猪皮呈黄褐色或紫黑色,脱水干燥,猪皮下偶有少量积液,开窗引流后猪皮未溶解脱落;三至四周脱细胞猪皮干燥坏死、与创面逐步分离,猪皮脱落后创面完全愈合,鲜有创面裸露,创面愈合后瘢痕较轻,外观及弹性可。提示,脱细胞猪皮可替代大张异体皮成为微粒皮移植术的理想覆盖物,可使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修复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用作微粒皮的覆盖物除异体皮外包括猪皮、羊皮、自体焦痂、凡士林油纱布等,由于猪皮皮肤结构与人体相近似,价廉易得,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微粒皮覆盖物。目的:观察脱细胞猪皮为覆盖物的微粒皮移植术运用于大面积深度烧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采用早期切(削)痂术或肉芽创面清创后,行自体微粒皮移植、以脱细胞猪皮为覆盖物,移植后观察覆盖物脱落以及创面修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术后脱细胞猪皮与创面粘贴良好,术后5~7d首次换药见脱细胞猪皮呈黄褐色或紫黑色,脱水干燥,猪皮下偶有少量积液,开窗引流后猪皮未溶解脱落;三至四周脱细胞猪皮干燥坏死、与创面逐步分离,猪皮脱落后创面完全愈合,鲜有创面裸露,创面愈合后瘢痕较轻,外观及弹性可。提示,脱细胞猪皮可替代大张异体皮成为微粒皮移植术的理想覆盖物,可使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修复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延期断层浅筋膜创面(脂肪层)皮肤移植术治疗大面积Ⅲ度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行早期(1~3 d)削痂术,滚轴刀削除创面坏死组织至健康的浅筋膜界面,行异体(种)皮移植过渡,以后根据异体(种)皮排异脱落、移植床血运重建和自体供皮情况,有计划的更植自体皮。观察患者总体治愈情况、创面愈合效果及创面愈合后的外观及功能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共16例,无一例出现死亡,治愈率为100%。于术后2~3周创面愈合,多数瘢痕较轻,外形饱满,功能满意。功能部位植入大张皮片有3例出现局灶性坏死,通过换药愈合创面。少部分小皮片坏死,皮片间的肉芽组织过度生长,通过刮除高出的肉芽组织,并行换药治疗,创面愈合。随访16例功能部位植皮患者中,13例其皮肤外观、弹性及功能恢复良好,3例有轻、中度的功能障碍。结论:大面积Ⅲ度烧伤采用延期断层浅筋膜创面皮肤移植术,既可有效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又可减轻瘢痕形成,且功能部位早期得以良好修复,从而提高创面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7.
甘油保存异体皮在特重化学烧伤创面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甘油保存异体皮在特大面积深度化学烧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8例特大面积三乙基铝所致的深度烧伤,应用甘油保存异体皮覆盖创面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患者在同一天内收治,8例均为男性.年龄19~46岁,平均年龄为29.25岁,创面面积80%~97%,平均为90%,其中Ⅲ度面积在50%~95%,平均为55.63%。其中7例伴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术,6例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均在急诊室行补液、输血等支持治疗,彻底清创,行焦痂切开减压术,创面予SD—Ag外敷,并均在3~7d内分别分次行切痂术并采用甘油保存异体皮(GPA)覆盖创面,然后有计划地分别分次行自体皮片移植取代甘油保存异体皮,采用邮票植皮法和异体皮打洞自体皮嵌入移植法。切痂次数为2~3次,平均2.5次,植皮数为2~10次,平均7.2次。供皮区均为头皮,取皮次数为2~10次,平均7.2次。结果:2例因呼吸系统严重灼伤而分别于伤后13d和28d死于呼吸系统并发症,其Ⅲ度创面分别为30%和60%,死时的创面覆盖率分别为100%和80%。其余6例2个月后创面基本为自体皮片所覆盖,皮片愈合良好,皮片存活率约70%~90%,平均80%。头皮愈合良好。结论:甘油保存异体皮是大面积深度化学烧伤创面一种较好的临时覆盖物,它可以改善创面血供条件,为自体皮片移植做准备,提高自体皮片移植的存活率,为大面积深度化学烧伤的治疗赢得了时间,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特点和效果。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治疗的108例大面积烧伤患者根据个体情况分别采取保痂分次肉芽创面植皮、切痂微粒皮移植、削痂微粒皮移植三种治疗方法,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保痂分次肉芽创面植皮组(63.5±9.6)d,切痂微粒皮移植组(52.8±7.6)d,削痂微粒皮移植组(49.8±8.3)d。保痂组病程长,并发症发生率高,感染死亡几率大;切痂组手术病程短,但手术损伤重,愈后外观差,术后功能康复影响大;削痂组创面病程短,预后外观欠佳,术后功能影响相对小。结论伤后及时清除坏死组织,进行有效的覆盖,可减轻感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救治成功率,并且能有效缩短病程,减少医疗费用。削痂微粒皮移植治疗大面积III度烧伤,保留了皮肤及脂肪组织的部分功能,减轻了损伤,愈后外观和功能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面积烧伤患者采用一期四肢切削痂自体微粒皮移植术与分次切削痂自体微粒皮移植术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大面积烧伤患者12例作为观察组,手术分2次进行,首次优选2个肢体,创面切削痂后自体微粒皮移植加脱细胞异种真皮基质覆盖,712 d后剩余2个肢体再行相同手术方法治疗;大面积烧伤患者13例作为对照组,四肢行切削痂自体微粒皮移植加脱细胞异种真皮基质覆盖一期完成。对比观察两组病例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手术人数、术中切削痂面积、术中输液总量、输注浓缩红细胞数量、30 d皮肤愈合率、痊愈时间、创面脓毒症、死亡率、住院费用。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及总手术植皮面积、手术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每次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RBC用量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0 d皮肤愈合率提高,痊愈时间、创面脓毒症、死亡率、住院费用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次手术时间缩短1.135 h,平均手术次数减少0.5次。结论大面积烧伤患者行四肢分次切削痂自体微粒移植加异种皮移植治疗,可明显减轻对患者的二次打击,同时保证了自体微粒皮移植密度,从而促进了创面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此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大面积深度烧伤后创面修复是临床治疗的重点,植皮面积大,供皮区少,已成为创面修复的难点,自1985年张明良教授开展微粒植皮以来,自体微粒皮移植是目前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有效修复的主要手段之一,国内外报导愈来愈多。本院2005~2008年应用自体微粒植皮技术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3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自体微粒皮及脂肪混合移植治疗大关节深度烧伤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大关节深度烧伤感染患者80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植皮手术方法治疗,治疗组采用自体微粒皮及脂肪混合移植治疗。结果经过观察,术后30d、60d创面愈合率,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经过治疗后,两组的CD3+、CD8+含量水平都有明显增加,CD4+含量水平有明显降低,但是治疗组的改善程度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体微粒皮及脂肪混合移植治疗大关节深度烧伤在近期能提高治疗创面愈合率,在远期能改善患者免疫状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林谦  王劲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7):1225-1227
【目的】探讨载抗生素同种异体骨条植骨结合支架外固定在治疗伴严重软组织挫伤的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5例伴严重软组织挫伤的开放性、粉碎性胫腓骨骨折患者(GustiloⅢB型、ⅢC型)采取急诊清创、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同时一期局部植入载万古霉素同种异体骨条,术后抗感染,对症、局部换药处理,术后1周开始膝、踝关节保护性功能锻炼。术后6~8周复查,骨折临床愈合开始扶拐下地负重。每隔4~6周复查一次X线片,骨折愈合拆除外固定支架。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18个月。【结果】按照Johner-Wruhs评分标准,35例患者中29例患者皮肤软组织44面愈合良好,无术后感染,无局部不良反应,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患肢功能基本恢复。3例患者创口皮肤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瘢痕愈合。3例患者出现感染及骨髓炎、骨不连,后经抗感染、置管冲洗、感染控制后植骨等措施亦予以修复。【结论】载抗生素同种异体骨条局部植入,结合支架外固定治疗伴皮肤软组织挫伤之胫腓骨开放骨折,可以有效控制感染,促进骨折愈合,减少骨不连及骨髓炎的发生,有效缩短治疗周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银离子敷料联合水凝胶促进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选择2007-05/2009-05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住院烧伤患者104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应用银离子敷料联合水凝胶序贯换药;对照组采用1%磺胺嘧啶银冷霜抹在凡士林纱布上外敷,于伤后7,10,15,17,21 d进行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观察记录创面愈合情况及速度、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换药时创面痛感、肉芽破坏情况.结果:治疗组创面细菌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浅Ⅱ度创面愈合时间比对照组平均缩短三四天,治疗组深Ⅱ度创面愈合时间比对照组平均缩短五六天.治疗组创面愈合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加快(P<0.05).两组均无药物不良反应,治疗组创面换药时无明显疼痛感,肉芽组织无明显破坏.结论:银离子敷料联合水凝胶序贯治疗Ⅱ度烧伤创面具有显著抗菌及促进创面肉芽组织和上皮再生、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背景:13射线皮肤损伤创面难愈,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13射线皮肤损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①选用SD雌性大鼠3只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细胞生长至第5代,DAPI标记细胞,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②选3月龄清洁级SD雌性大鼠47只,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应用直线加速器产生的β射线(45Gy)单次照射大鼠臀部皮肤40rnm×30mm,建立急性深Ⅱ度β射线皮肤损伤动物模型,创面出现后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注入大鼠创面皮下及真皮层;对照组13射线照射同治疗组,创面出现后注射安慰剂,用法同治疗组。正常组为正常大鼠。光镜下观察治疗后1,2,3,4周各组大鼠创面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31、CK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与结论: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加快(P〈0.05)。治疗组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悬液后1-4周CD31、CK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阳性细胞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促进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的愈合,缩短创面愈合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异种脱细胞真皮(s-ADM)移植联合自体刃厚皮片(auto-OTS)移植修复手部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8月我院手部深度烧伤患者7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6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auto-OTS移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s-ADM移植治疗。比较两组创面细菌量、皮片存活率、创面愈合时间、手部功能优良率、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皮片存活率94.44%高于对照组77.78%,创面细菌量少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部功能优良率91.67%高于对照组72.22%,VS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56%低于对照组25.00%(P<0.05)。结论 s-ADM移植联合auto-OTS移植修复手部深度烧伤创面,可减少创面细菌量,提高皮片存活率,促进创面愈合,提高手部功能优良率,减轻瘢痕增生,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背景:大面积烧伤往往需要削痂清除痂皮,但削痂手术往往会导致人为因素除去过多的残留再生皮肤组织.目的:观察磨痂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对残留皮肤组织中表皮干细胞标记物角化蛋白19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对比观察,于2002-10/2004-01在广西医科大学完成.对象:烧伤整形外热烧伤科患者40例,年龄18~37岁,平均烧伤面积为15%~45%,深Ⅱ度烧伤面积为15%~30%.随机分组方法分为磨痂组(n=20)、削痂组(n=20).方法:磨痂组采用电动磨痂仪对创面进行磨痂,由浅入深磨去坏死组织,至创面基底呈现红色充血,有珠状的小出血点为止.削痂组采用滚轴削痂刀对创面进行削痂,削至创面基底呈瓷白色、组织致密,湿润面有光泽,无网状血管栓塞和呈灰暗棕色的无光泽组织,放松止血带后可见密集点状出血较均匀,但有时因操作原因削痂过深,基底露出脂肪组织.两组创面术后用辐照猪皮覆盖.主要观察指标:取术前、术后小块创面组织以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标皮肤再生组织中标记物角化蛋白19的表达,在100倍光学显微镜下,任意选取5个视野计数细胞团的表达数;观察两组创面愈合时间,记录超过4周不愈合的肉芽创面,需要再次手术植皮修复创面.结果;磨痂保留了较多的真皮组织,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皮肤附件.削痂后创面基底组织有薄层网状组织残田及部分毛囊及汗腺,有些标本视野中可见无真皮组织,为脂肪组织.细胞团的表达数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前及术后创面均有创面残留皮肤组织中标记物角化蛋自19表达,磨痂组术前、术后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削痂组术后较术前数量减少(P<0.05);磨痂组创面较削痂组提前愈合(P<0.05).需要手术植皮创面磨痂组2处,削痂组8处(P<0.05).结论:应用磨痂术治疗烧伤深Ⅱ度创面能有效掌握磨痂深度,对组织损伤小,与削痂比较保留更多的再生皮肤组织,通过表皮干细胞的再生,利于创面再上皮修复,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7.
负压伤口治疗技术用于53例慢性伤口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评价负压伤口治疗技术用于各类慢性伤口的效果.方法 入选Ⅳ度压疮、外伤伤口、术后切口和糖尿病足溃疡共计53例69处,清创后采用一致性操作流程和- 125mmHg(1 mmHg=0.133kPa)负压及间歇吸引模式治疗21d,有手术指征者转外科治疗,无手术指征者按标准湿性疗法治疗至愈合.观察治疗7d、14d、21d后伤口面积、深度、温度、pH值变化及100%肉芽覆盖时间和治愈率.结果 负压封闭辅助闭合(VAC)治疗后伤口治愈率78.26%(54/69),平均愈合时间(94.00±63.26)d,其中30例43处伤口负压治疗结束后继续接受湿性疗法治愈,10例11处伤口负压治疗结束后转外科手术治愈.12例负压治疗好转后回家继续治疗,随访5个月,愈合5例5处.总治愈率85.51%(59/69).负压治疗4类慢性伤口21d时的伤口温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H值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肉芽覆盖时间平均为(22.96±12.20)d.结论 VAC治疗对不同类型慢性伤口均有效,能够营造有利于伤口愈合的温度和酸碱度,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伤口收缩及愈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皮肤慢性溃疡处注射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和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对皮肤的再生和重建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6—8周龄SD大鼠17只,取其中1只大鼠,采用全骨髓法体外分离培养BMSC,取传至第3代细胞,移植前48h行DiI荧光标记。剩余16只大鼠麻醉后制作全层皮肤缺损模型,于其背部脊柱两侧制作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并随机分为4组。A组局部注射异体BMSC悬液联合PRP治疗,B组局部单纯注射异体BMSC悬液,C组局部单纯注射PRP治疗,D组局部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治疗7、14d采集标本观察结果。采用大体观察、苏木素一伊红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体外分离培养的BMSC具有成脂、成骨、成神经分化潜能。在治疗后7、14d,A、B、C组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D组,A组愈合时间比B、C组缩短。组织学观察发现A组新生真皮相应时间点的厚度、血管和胶原纤维均明显多于其他3组。结论在皮肤慢性溃疡处联合应用异体BMSC和自体PRP,能加速真皮的修复和重建。  相似文献   

19.
张弩  张春  刘世清 《中国临床康复》2014,(18):2933-2938
背景:对于同种异体骨移植后排斥反应引起的伤口持续渗液,采用传统换药方式处理存在频繁换药、不能完全封闭伤口等问题。 目的:对比传统换药与负压封闭引流处理同种异体骨移植后排斥反应引起伤口渗液的效果。 方法:选择同种异体骨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引起的伤口渗液患者45例,按患者意愿分为两组治疗,试验组27例,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对照组18例按传统换药处理。对比两组换药次数、创面愈合时间及伤口感染率。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平均换药次数为1.22次,伤口平均愈合时间为16.26 d,伤口感染率为4%;对照组平均换药次数为9.78次,伤口平均愈合时间为21.06 d,伤口感染率为28%。两组间换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及伤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同种异体骨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引起的伤口渗液,可减少换药次数,缩短伤口愈合时间,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生物新材料细菌纤维素与深Ⅱ度烧伤大鼠皮肤的创面愈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研究表明细菌纤维素有利于皮肤组织生长和限制感染,为制备用于烧伤患者和慢性皮肤溃烂患者的生物敷料及临时皮肤提供有利条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细菌纤维素作为烧伤敷料的可能性.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实验,于2008-06/12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完成.材料:菌株M12经30℃恒温静置培养6 d发酵可产生不溶性的凝胶膜,用0.1 mol/L的NaOH溶液,100℃煮沸20 min,去除液膜中的菌体和残留培养基后,即得乳白色半透明的细菌纤维素膜.方法:用自制烫伤仪于30只SD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各制造2.0 cm×2.0 cm大小的皮肤烫伤,随机选择一侧为治疗侧,表面敷以细菌纤维素膜,用1号手术缝线缝扎固定于周围皮肤上,另一侧为对照侧,不予包扎.主要观察指标:术后4,7,14,21,28 d计算伤口愈合率.光镜下观察皮肤损害及愈合情况.结果:所有实验动物无死亡,均未出现创面感染,术后21 d治疗侧伤口愈合率高于对照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他时间点两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组织学观察两侧病理损害和愈合程度在各个时间点无明显差异.结论:细菌纤维素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促进烧伤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