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黑龙江流域博物馆是为全国唯一一座界江流域博物馆,全方位展示了黑龙江流域文明及萝北地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显现了黑龙江流域文明的特殊风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为新时期的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文从黑龙江流域博物馆文物保护视角浅谈库房标准与陶器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
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黑龙江的历史,与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开发建设黑龙江流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样黑龙江大片土地的陷落,也与黑龙江将军频繁移治有一定关系。本文拟就黑龙江大片土地的陷落及与黑龙江将军频繁移治的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黑龙江流域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更没有军事防务设施。即便元朝在今瑷珲地方设过失宝赤或色布奇万户府。明朝沿黑龙江流域设了很多卫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皇清职贡图>的学术价值及乾隆年间黑龙江流域各族的史料,据此阐释了乾隆朝黑龙江流域各族的流向.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流域满族历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流域是满族及其先民的发源地.从文献记载来看,满族先民是黑龙江流域最早的开发者,为黑龙江流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祖国东北边疆的巩固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在历史上.满族及其先民先后建立了渤海、金朝和清朝三个政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入关前,清(后金)对黑龙江流域各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是入关前清朝对黑龙江流域各族实行安抚政策的主要组成部份,在有清一代的民族政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个政策的实施,无论在当时及其以后,对黑龙江流域的统一和巩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试就清入关前提出“和亲”政策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影响诸方面,加以概要的论述,旨在说明“和亲”政策的实施,对黑龙江流域的统一和巩固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黑水世居民族文化》丛书和《中国北方捕猎民族纹饰图案与造型艺术》丛书作为黑龙江地域民族文化图书的集大成之作,不仅填补了黑龙江流域民族文化研究的空白,彰显了黑龙江流域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无限魅力,而且为提升龙江形象及推动边疆文化大省建设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金代黑龙江流域的农业和手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11~12世纪初,女真族崛起于黑龙江流域,建立了大金政权,黑龙江流域出现了历史上的又一次经济大发展时期,其中农业和手工业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金统治者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耕地面积的扩大、粮食产量的提高、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家畜家禽饲养业的繁荣和农产品的商品化,以及金属冶炼技术和手工工艺的提高等方面。成为黑龙江流域古代历史上最繁荣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8.
清代前期,黑龙江流域地区以畜牧、渔猎经济为主,只在大河谷地建立了一些分散的农垦据点。乾隆以后,第二松花江平原农耕区逐渐形成而且不断扩展,至清代末年,农业种植经济在松嫩平原占据了主导地位,为近现代黑龙江流域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第二松花江平原农耕区的形成与扩展第二松花江是连接辽河流域与黑龙江流域的水陆交通要道,清初经营黑龙江地区时调兵运粮就走这条水道,其后修建的驿路交通线也大致沿其河谷走向。其流经地区平原广阔,土地肥美,农垦条件很好,乾隆初年,大量关内贫苦农民冲破封禁,越过柳条边移垦这…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鄂伦春族》《黑龙江鄂伦春族》是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黑龙江省民族研究学会副理事长韩有峰先生撰写的一部专著。《黑龙江鄂伦春族》是“黑龙江流域民族历史与文化丛书”中的一部,是全面研究和介绍黑龙江省鄂伦春族的一本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抢救黑龙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紧迫性,指出该文化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全力以赴地抢救、挖掘.最后提出抢救黑龙江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具体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论民族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其理论建设相对薄弱。本文针对民族历史地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认为民族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民族实体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 ,它既包括与民族实体相关的人文现象 ,也包括与之相关的自然地理现象 ;民族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理论研究、部门研究和综合研究三个方面 ;民族历史地理学应视为一门新兴学科 ;在方法论方面民族历史地理学研究应遵循综合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区域性原则和动态过程性原则 ,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则可兼采并用  相似文献   

12.
壮族历史文化遗产是壮族人民在特定区域和历史环境中辛勤劳作、共同创造并传承的具有壮族特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的总称。随着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部分主体缺乏对壮族历史文化遗产内在价值的深刻认识,过度追求经济价值,致使壮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存在失衡。因此,如何在开发壮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的同时,致力于其文化价值的保护,使其具有独立的文化属性而不是经济的附庸,并进一步探究壮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途径,是当前对壮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历史人类学简论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历史人类学即人类学的“历史化”,是从文化的角度考察历史。历史人类学强调文化的历史向度,强调历史的多元特征、历史的文化解释和记忆对于历史制作的重要性。历史人类学的意义在于指出一些主流的历史决定论自身的历史缺陷。从历史人类学出发对具体个案进行重新解读,使他们有可能赋予历史过程本身一定的反思价值。  相似文献   

14.
历史记忆与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中国的人类学者更多的是应用历史记忆于研究对象中,但是,对于历史记忆究竟在人类学的哪些方面产生可值得探讨的影响则缺乏更多的理论研究。本文认为,历史记忆有利于人类学理解历史的真实,有利于加深对人类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了正确阐明历史研究的民族关系问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我们依据美国人类学界所界定的学科范围,将体质人类学、比较语言学提取出来,再添加上我国史学领域的姓氏学,便可以构成一门学科:历史比较人类学。历史比较人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横跨历史比较体质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历史比较语言人类学(比较语言学)以及历史比较姓氏人类学(姓氏学)三个学科。历史比较人类学,有别于以往的人类学,一是排除了社会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增添了姓氏学;二是将源自于比较语言学的历史比较法推广到体质人类学和姓氏学中。历史比较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生物体谱系;历史比较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是: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人类学的研究目标是:从体质、姓氏、语言入手,构造人类的群体谱系  相似文献   

17.
历史人类学:从历史文本到意义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作者“人类学的人本研究”系列论文之一。考察了历史民族志的社会文化本体研究和后殖民人类学历史文本的多声道反思;论述了历史人类学的主观建构和批判的属性;认为主体的意义的历史是历史人类学的本质,意义的主体及其能动应是历史人类学研究的本体。  相似文献   

18.
跨界民族的历史记忆是其民族集体认同的记忆形式,表现为族群群体对祖先的历史的追忆以及其社会建构行为,本身具有的集体性、变动性、差异性和承继性的特点.研究发现,跨界民族的保守性历史记忆对族际关系甚至国家间关系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积极引导历史记忆有助于跨界民族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9.
西夏开国人口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认真研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对西夏开国人口作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考察和论述 ,认为由于史料采信等原因 ,以往研究与历史事实多有出入 ,存在不少问题。文章进而指出 ,特定的历史与地理条件决定了西夏自建国伊始即是一个“土地有限 ,人民有数”的地方性民族割据政权 ,其开国兵力不过 30余万 ,人口总数则仅及百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