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为有效抑制高碳蜡原油井筒内壁蜡沉积,确保采输过程安全高效,以镇北侏罗系高碳蜡区块为研究对象,对油样析蜡点、SARA组分、蜡样熔点及碳数进行分析,评价现有清蜡剂的适应性,优选耐高温、耐高矿化度微生物嗜蜡菌,研制新型固体防蜡剂并进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侏罗系高碳蜡原油凝点高、胶质沥青质含量低,蜡样均为饱和烃,碳数在C25以...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49株嗜碱和耐盐碱放线菌的细胞组分,形态学、生长pH和耐盐性进行了研究。22株菌为嗜碱菌,其余27株为耐碱菌,除两株菌外,都能耐受4%的NaCl,41株能耐受7%、17株能耐受10%,3株可耐受15%的 NaCl。37株菌为Ⅰ型细胞壁.全细胞水解液无特征性糖,其余12株菌的胞壁组分出现异常,出现meso-DAP和Gly。其中两株菌仅出现meso-DAP和Gly,4株菌出现迹量的迹量的L-DAP,两株菌的meso-DAP比L—DAP少.4株菌两种类型的DAP含量相近。  相似文献   

3.
目前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菌种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方面,有关混合菌驱油实验和矿场试验方面的研究甚少.对混合菌采油效果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并进行了矿场试验.室内实验研究表明:所选用的DQ7、DY3两株实验菌,具有降解原油中重质烃类、生成表面活性剂和气等性能,可使原油黏度降低,凝固点下降.现场试验效果表明:所用混合菌可有效疏通井筒及近井地带石蜡和胶质沥青质的沉积,降低原油黏度,改善原油的流动性能,从而减缓结蜡速度,有效提高原油产量.  相似文献   

4.
对多种实验室常用的基因工程宿主菌(大肠杆菌、酵母菌、农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在不同质量浓度丁醇培养基中比生长速率进行比较,发现原核微生物耐受丁醇的极限质量浓度为16 g/L,其中革兰氏阳性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特性优于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杆菌和农杆菌;而真核微生物啤酒酵母在丁醇质量浓度为16 g/L时表现突出,相对比生长速率接近不加丁醇时的50%.鉴于枯草芽孢杆菌和啤酒酵母具有良好的丁醇耐受特性,在利用基因工程生产丁醇时,可以将它们作为基因工程的宿主菌,以解决一般宿主菌耐受丁醇质量浓度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T3菌株为代表菌株对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对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的培养特性比较发现:本菌在鲜血琼脂和TSA固体培养基上生长较好,在TSB液体培养基和BHI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较好;测定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在TSB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表明:培养16~20h活菌数达到最高峰,24h后活菌数大幅下降,这一生长规律为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的大规模培养奠定了基础;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在生理盐水、磷酸盐缓冲液和TSB液体培基中4℃保存的存活曲线表明:本菌在以上介质中前期不易死亡,后期死亡较快。并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法解决了该菌即时计数的问题,为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的动物实验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本研究测定了该菌对中华幼鳖和银鲫的致病性,其LD50分别为8.40×10^8CFU和8.63×10^8CFU.  相似文献   

6.
嗜盐嗜碱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盐嗜碱菌是嗜盐古菌中重要的组成类群,不仅为微生物生理,遗传和分类及生命科学和相关学科许多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课题,也为生物进化,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文章主要讨论了嗜盐嗜碱菌的分类和嗜盐嗜碱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用全DNA转化法构建多功能石油降解菌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嗜蜡的不动杆菌4-1 作为受体菌,经溶菌酶破壁后,用嗜胶的假单胞菌Z17 的全DNA 转化,经再生后用只含高胶油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转化子不动杆菌ZH20.破壁及再生的最佳条件为:溶菌酶浓度1.5m g/m L,37℃水浴保温40m in,破壁率为93.8% ,再生率达到30.2% ;转化条件为:30% PEG6000,50m m ol/LCaCl2 ,于37℃保温20m in.ZH20 具有嗜高胶油和高蜡油的双重性状,50℃条件下使高胶油粘度降低22.2% ,使高蜡油的凝固点降低2.5℃,且保持了受体菌的耐热和耐盐性能.液蜡培养基连续传代10 次,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8.
降凝剂对蜡晶晶格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考察了丙烯酸二十二酯降凝剂对原油中蜡相变过程的蜡晶晶格参数的影响.分离出的蜡结晶为正交晶型的晶体,晶面距为0.4156 nm,结晶度为70.5%,表现为长程有序;原油组分中胶质和沥青质的存在增大了蜡晶转化成斜方晶型的趋势,使蜡晶的晶面距增大,蜡晶表现为短程有序,这种转化依赖于原油组分的性质和含量;降凝剂降低蜡晶体的有序度,晶面距增大到0.4190 nm,57%的蜡转化为斜方晶型,降低了蜡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导致原油凝点和粘度降低.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剪切(泵的强剪切和管道的弱剪切)对原油流动性的内在影响机理,给新管线建设及管线安全运行提供决策依据,采用气相色谱、核磁共振、DSC热分析和偏光显微镜等分析方法,对5种原油的组成、蜡结构、析蜡点和蜡晶形态进行分析;按照参考文献报道的模拟实验方法,评价泵强剪切和管道弱剪切对5种原油添加降凝剂后的原油流动性影响。结果发现,在析蜡温度点以上,原油中仅有极少量的蜡晶析出,泵强剪切和管道弱剪切对原油的流动性无影响。在析蜡高峰温度区内,原油中有大量的蜡晶析出,泵强剪切对原油流动性有恶化作用;管道弱剪切对原油流动性的影响与原油的组成(蜡含量、胶质沥青质含量)和蜡的结构(碳数分布、支链度)有关,既对某些原油的流动性有改善作用而对某些原油的流动性有恶化作用,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析蜡高峰温度区内的剪切对蜡晶形态和蜡晶生长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实验考察了丙烯酸二十二酯降凝剂对原油中蜡相变过程的蜡晶晶格参数的影响。分离出的蜡结晶为正交晶型的晶体,晶面距为0.4156nm,结晶度为70.5%,表现为长程有序;原油组分中胶质和沥青质的存在增大了蜡晶转化成斜方晶型的趋势,使蜡晶的晶面距增大,蜡晶表现为短程有序,这种转化依赖于原油组分的性质和含量;降凝剂降低蜡晶体的有序度,晶面距增大到0.4190nm,57%的蜡转化为斜方晶型,降低了蜡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导致原油凝点和粘度降低。  相似文献   

11.
由于黏度大、流动性差等,稠油开发和集输面临较大的困难,而利用微生物改善稠油的性能比业界的传统做法更为经济、环保。从辽河油田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嗜蜡菌(ZL 7),优化出其最佳培养温度为45 ℃,培养周期为7 d;含菌体的富集培养液(菌悬液)处理稠油7 d后,对稠油有较明显的降黏、除蜡的作用;利用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FBRM)监测稠油的粒径长度分布(CLD)与粒径分布(DDD),发现稠油小粒径所占比率上升,大粒径所占比率下降,粒径平均值较之前有所下降,有利于稠油乳状液的制备及分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白音查干凹陷稠油物性及地化特征研究,认为该凹陷稠油宏观上具有高密度、高粘度、高凝固点、低饱和烃含量,饱和烃与芳烃比值小的特征;微观上烷烃色谱及生物标志物特征提供了稠油为两期混合油,成熟度属低~较成熟油的信息.利用同位素技术恢复了达-6井稠油密度,并根据生物标志物及物性特征将该凹陷稠油划分为三级降解油,结合油气藏分布规律及地化特征认为生物降解是造成该凹陷原油稠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采用灰色关联熵分析法研究了稠油黏度及其族组成、有机杂原子、金属元素和主要官能团的关联,探讨了物系黏度随稠油分散系统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沥青质是影响稠油黏度的最主要的因素,稠油体系中沥青质聚集分相的形成特性取决于稠油体系的物理结构,即稠油胶体构造的稳定性.胶体稳定性越高,沥青质越不容易从稠油分散体系中聚集沉淀.②在沥青质分子单元叠积过程中,由沥青质的杂原子因素、过渡金属因素、芳香环结构因素和脂肪性侧链因素共同决定的化学作用的影响是第一位的,其中芳香环结构因素和杂原子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而由稠油体系不稳定性构成的物理作用的影响则居于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原油全烃色谱分析可将原油中正构烷烃间的绝大部分异构体分离开 ,进而将原油的细微差异区分开。分析对比相同和不同成因类型的原油及源岩中分子量烃(主要是 C8~C14)特征 ,指出不同成因类型的原油指纹差异大 ,而相同成因的原油指纹相似。分析了生物降解程度不同的原油指纹特征 ,初步建立一些可反映生物降解程度的中分子量烃化合物。以大港油田港东地区为例 ,研究中分子量烃在油/油及油/源对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加蓬A油田6口油井油样的蜡含量、倾点、黏度、析蜡点和屈服值等指标.通过测定这些影响原油流变性的关键指标,得出,加蓬A油田的原油为高含蜡、高倾点原油,蜡组分中高碳重质组分权重很大;蜡含量高达34.04%以上,平均倾点为28℃,平均析蜡点为47.5℃,平均屈服值为159.11Pa.防蜡剂FLO-1在加量为100×10-4时,对TST-B09H井油样的防蜡率可以达到91.86%,对于NZOB-Z05H井油样可以达到81.47%.这为加蓬原油的开采、运输、加工等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数据,也为油井现场清防蜡工作,特别是对化学清防蜡剂的筛选提供直接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从30个土样中筛选出3株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它们为DCH-16,DCH-19和DCH-20,7天后原油降解率分别为75.6%,80.3%和73.2%.经鉴定,分别是脂肪酸芽孢杆菌属Alicycolobacillus,芽孢肠状杆菌属Sporomaculum和盐芽孢杆菌属Halobacillus.将此3株高效降解原油菌在原油培养基中进行混合培养,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混合菌原油降解效果优于单菌.将混合菌株(DCH-19 DCH-20)用于处理原油时,原油降解率达89.1%;用于胜华炼油厂废水处理时,原油降解率为80.2%,表明该混合菌株有较好的降解原油能力.  相似文献   

17.
辽东湾海域原油及生油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辽东湾海域在不同的构造部位及同一构造的不同层系,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很大.不同层系及同一层系生油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亦不完全相同.以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为基础,并综合其它资料,对辽东湾海域的原油及生油岩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区不仅有低成熟原油、成熟原油,并且还发现有未成熟原油.这可作为今后勘探的目标之一.该区沙三段生油岩分布广,沉积厚度大,母质类型好,成熟度高,为主要生油层系.  相似文献   

18.
菌株HBS-4是从油藏分离的1株芽孢杆菌,该菌株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脂肽和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物质.可将发酵液的表面张力降低到25.6 mN/m.在细菌与原油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生物表面活性剂不仅具有分散、乳化原油的作用,而且有协助细菌代谢原油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在pH值5~12之间保持稳定,当pH值小于5时,会逐渐失活,所以控制发酵液的pH值,有利于细菌对原油的降解.原油与细菌作用12 d后,原油的沥青质和芳烃组分被转化和降解, 相对含量分别降低了2.89%和17.39%,原油的饱和烃∑C21/∑C22 比值由开始的0.39升为1.36, 长链的饱和烃被降解为短链的饱和烃.  相似文献   

19.
所谓含蜡原油结构是指一定条件下原油中蜡晶颗粒相互连接所形成的一种充满整个体系的网络。采用流变学测试及分析技术试验研究含蜡模拟油的特征温度、粘温特性、流变特性,采用偏光显微技术分析含蜡模拟油凝胶状态时的微观结构。试验结果表明:含蜡原油在一定条件下明显存在结构,共形成与原油所含蜡分子的大小与数量、蜡晶颗粒的对称性及大小密切相关,含蜡原油结构的存在是其粘异常和流动性丧失的主要根源。这为含蜡原油降凝降粘途径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