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室性心动过速(以下简称室速)可分为规律型及不规律型两类。前者包括经典的阵发性期外收缩性室速、并行心律性室速及自搏心律性室速(加速性室性自搏心律);不规律型室速则包括快慢交替型室速、扭转型室速及其它。可以认为扭转型室速是介于期外收缩性室速与心室纤颤之间的一种类型。Mac Wieciaxus 氏在1923年及Wiggers 在1929年就观察到这种心律紊乱,称之为假性室颤1949~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先天性QT延长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发作方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5例因反复晕厥而确诊为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病人的心电图 ,其中 16例记录到尖端扭转型室速开始发作的图形。结果 共记录到尖端扭转型室速 14 9阵 ,130阵为间隙依赖性。结论 间隙依赖性尖端扭转型室速曾经被认为是后天获得性QT延长综合征标志 ,研究表明其在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尖端扭转型室速发作中也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室速的体表心电图诊断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与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伴差异性传导(差传)的鉴别一直是体表心电图领域讨论的热点,这不仅牵扯到两种心动过速的鉴别,还涉及到两种早搏的区别,即室早与室上性早搏伴差传的区别。在长达近百年的争论与探求中出现过Wellens方法、Brugada方案、Akhtar标准等众多的方法。本文参考了这些经典文献,结合我们的体会,提出一个临床医师及心电图医师简单而切实可行的意见。一、宽QRS波心动过速的相对发生率:宽QRS波心动过速临床并非少见,主要包括两大类:室速及室上速伴差传(或束支阻滞)。但两者的相对发生率以室速为多数。Akht…  相似文献   

4.
笔者观察到在窦性P 波后出现的室早(RonP 现象)也常发生室速。对225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入院后持续48小时心电图监视。共有54例(男34,女20)发生了室速或室颤,其中5例是不伴有室速的室颤,其余49例室速中出现室颤3例。在这54例中入院前用了心得安者有17例。室速时的窦性心率82±17次/分,服心得安的17例是72±13次/分。49例病人共发生了212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室速无人区电轴发生率及无人区电轴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确诊冠心病并在常规心电图或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记录到室性心动过速的72例患者,应用振幅法测量QRS额面电轴,比较室速发作时电轴与其窦性心律时电轴的差值,心肌梗死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电轴的差值,以及无人区电轴组与非无人区电轴组二者差值。结果87阵室速中23阵心电轴位于无人区,发生率无显著性别差异(p>0.05)。无人区电轴发生率右束支阻滞型室速高于左束支阻滞型室速(p<0.01),心肌梗死组室速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不同部位心肌梗死无人区电轴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室速发作时与窦性心律电轴的差值为101.86±55.51°,其中差值>40°者72阵(82.76%)。结论冠心病患者宽QRS心动过速时新出现无人区电轴,或室速与窦性心律电轴差值>40°可做为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室性心律失常机制和防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室性心律失常虽没有室上性心动过速那么多见 ,但属于致命的心律失常 ,因此在防治上显得特别重要 ,至今在治疗上争论甚多。故仅就现今在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室速 /室颤 )防治上一些看法 ,作一简要地介绍。一、室速 /室颤病因和机制室速的病谱范围很广 ,从发生 3个室性早搏 (室早 )到持续 10 0次 /min以上、起自希氏束分叉以下宽QRS波的心动过速 ,都称室速。持续时间不足 30s自限性的室速称为非持续性室速 ,持续时间 30s以上 ,不加干预不易中止者称持续性室速。心动过速发作中保持一种QRS波形者称为单形性室速 ,表现 2种或连…  相似文献   

7.
经食管心室起搏诊断及终止室速的相对功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性心动过速(VT)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对某些药物难以控制的室速以往多采用腔内电生理的方法诊断及治疗,或电击复律。1969年 Burack 首创经食管心室起搏。近年周德麟报告经食管心室起搏(TEVP)治疗药物难治性室速有良好效果。我院近年对3例顽固性室速进行4例次 TEVP,体会到 TEVP不仅可以终止室速而且有助于分析判断某些室速的发生机制,为选择预防性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单中心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现状,探索室速患者临床治疗的规范化问题。方法临床资料来源于单中心三年住院的室速病例,室速的诊断根据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检查确定。结果入选患者430例,其中结构性心脏病室速患者235例(54.7%),特发性室速患者168例(39.1%),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17例(3.9%)以及其它原因室速患者10例(2.3%)。在结构性心脏病室速患者组排在前三位的病因依次为右室心肌病、冠心病和扩张型心肌病。单形性室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组较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组更常见。抗心律失常药物为主要治疗措施,其中β受体阻滞剂为首要选择。导管消融在结构性和无结构性心脏病室速患者组分别为28.5%和63.1%;而ICD植入在结构性心脏病持续性室速患者中达26.8%,在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中占5.6%,但是在特发性室速患者中没有接受ICD治疗的病例。结论住院的结构性心脏病室速患者病因依次为右室心肌病、冠心病和扩张型心肌病。β受体阻滞剂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室速患者的首要治疗选择;在室速的非药物治疗中,导管消融是特发性室速的主要选择,而ICD是结构性心脏病持续性室速的重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常是心室纤颤的先兆,若处理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室速的治疗方法有多种,本文旨在介绍几种治疗室速简易可行、实用有效的物理方法。 (一)心前区捶击治疗室速 Sclarovsky等报道15例室速患者,在56次室速发作中,使用心前区捶击法使36次室速发作得以终止,陈景钱等采用心前  相似文献   

10.
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一般认为属于恶性心律失常,常伴有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易发展为心室纤颤,是引起猝死的原因之一.室速的病因、机制及类型不同,它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不同.但大多数室速持续时间短,常规心电图难以测得.而动态心电图记录时间长,信息量大,室速的检出率较常规心电图明显提高.我院自2006年以来经12导联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1645例,其中检查出室速62例,现对动态心电图中记录到的室速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特征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患者术后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简称室速/室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植入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CRTD)的患者51例,随访(39.4±22.3)个月,19例ICD/CRTD记录到持续性室速和或快室速、室颤,为室性心律失常组;32例ICD/CRTD未记录到持续性室速和或快室速、室颤事件,为非室性心律失常组。分析ICD/CRTD植入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因素以及两组患者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并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51例ICD/CRTD植入患者月随访中,发现有19例(37.3%)ICD/CRTD记录到室速/快室速/室颤,而且ICD/CRTD给予恰当治疗(ATP或电击),其中3例经历了室速电风暴。对ICD/CRTD植入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和临床事件发生作多因素分析发现,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术后12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显著相关(r=0.149,P=0.047),ICD/CRTD术后住院/死亡的发生与缺血性心肌病(r=17.643,P=0.045)、可达龙(r=14.672,P=0.013)、室性心律失常(r=21.561,P=0.046)显著相关。结论术后12个月LVEF值的显著提高可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缺血性心肌病及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会增加ICD/CRTD植入患者术后住院/死亡的发生,而可达龙可有效降低住院/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治疗6例。3例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用激动顺序,射频消融均获成功,成功靶点均位于左室间隔中后部,在靶点处均记录到较QRS波提前(28.6±10.8)ms的P电位消融成功后P电位仍存在。3例右室特发性室速(IRVT)用起搏,在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处起搏,起搏12导联心电图QRS图形与自发性室速的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两步法阻断冠状动脉血流制备犬心肌梗塞模型,以超速起搏及程控期前刺激诱发及中止室速,并记录电刺激后的恢复周长变化。分别给予利多卡因、乙吗噻嗪及鼻搏定,评价其电药理学效应。在心肌梗塞亚急性期分别观察到两类室速,一类是多形不规则快速性室速(平均室速率>200次/分)。另一类是单形规则较缓慢室速(平均室速率<200次/分)。结果表明这两类室速具有不同的电生理学及电药理学特性。本文认为,多形性室速的确切发生机制不是触发激动或折返激动而源于异常自律性增高。单形性室速起因于触发激动,系迟发性后除极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起搏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器质性心脏病并发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7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包括肥厚型心肌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1例。所有患者均为单形性室速。7例患者均在起搏标测下在室速折返环出口或病灶起源点行多靶点消融。以标测过程中出现与临床QRS波形态相同或相似的短阵室速或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为有效消融靶点。结果7例患者中4例为右室流入道室速,2例为左室流出道室速,1例为左室流入道室速。其中1例室速发生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1例程序刺激及药物不易诱发(术中仅记录到1次与临床发作相同的短阵室速)。7例患者分别完成消融3~10个靶点,其中2例手术失败。1例患者1周后再次行射频消融手术失败。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4~38(平均29.5)个月,其中6例患者在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情况下(包括1例2次手术者)无室速复发。结论起搏标测指导下行多靶点消融能有效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单形性室速;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室速或程序刺激及药物不易诱发的室速起搏标测更有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右室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及其随访结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右室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射频消融的近、远期疗效。方法34例右室室速患者经受了射频消融,其中诊断为特发性右室室速29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全(ARVD)5例。结果28例特发性右室室速消融成功,1例失败;5例ARVD患者诱发出9种室速,5种室速消融成功,另4种室速失败。随访显示,28倒特发性右室室速中2例分别于射频消融术后的12和15个月发生新的室性心律失常,进一步检查证实1例为ARVD,另1例为扩张型心肌病。ARVD患者组中2例室速复发。结论右室室速射频消融的结果取决于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对于特发性右室室速消融术后再发或出现新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需注意排除ARVD或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道射频消融治疗心肌梗死(MI)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4例,探讨其标测方法和消融效果。方法 4例病人均为男性,64岁、75岁、73岁和60岁。分别于前壁心肌梗死后19天、45天、3天和10天出现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室性颤动(室颤),经血运重建、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室速、室颤仍反复发作。病例1、3、4的单形或多形室速、室颤均有频发室性早搏诱发,病例2植入ICD后服用胺碘酮和β-受体阻滞剂使反复发作的室速暂时得到了控制,但ICD植入一月后室速再次频繁发作。室速均呈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伴心电轴左偏。标测和消融方法为在左心室内标测到室早或持续室速时最早激动处后进行射频消融。结果病例1、3、4均可记录到呈右束支阻滞(RBBB)伴电轴左偏和/或右偏形态的室早,在这3例患者中室早均可诱发室速。在频发室早下行标测和消融,激动标测显示3例患者的室早最早激动处在左心室中下部位,室早时浦肯野纤维电位提前体表心电图QRS波40-50ms,且窦性心律时在同一部位可记录到清晰的提前QRS波群的浦肯野纤维电位。3例分别于最早激动处且标测到浦肯野纤维处放电6次、8次和16次,均成功消融室早。病例3因为出现了另一形态的室早,于左室前内侧反复消融5次,另一形态室早亦消融成功。病例2中没有记录到室早,心室程序刺激诱发2种形态室速,呈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伴有电轴左偏。在左心室内标测到浦肯野纤维提前室速起始最早60ms处进行消融,成功消融室速。4例分别随访7年、6年、4年和6个月,病例1和病例3无室速和室颤复发,病例2有1次ICD放电,病例4复发室早诱发短阵室速,但无持续性室速、室颤和晕厥发生。结论 MI后频繁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可能由起源于左室浦肯野纤维网的室早或室速所诱发,经导管射频消融室早或室速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术中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的患者进行特征性分析。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庆春院区心内科所有接受房颤消融术的患者(1484例),依据术中是否合并室上速分为合并室上速组和未合并室上速组,分析性别、年龄、房颤类型是否与房颤消融术中合并室上速的关系。同时,以年龄50岁和65岁为界点,再次进行分层分析。术中合并室上速组患者明确机制后同时行慢径改良或旁路消融,进行长期随访。结果房颤消融术中合并室上速共41例(41/1484,2.76%)。其中,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29例,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2例。女性房颤组合并室上速(25/505)明显高于男性组(16/979,4.95%对1.63%,P<0.001);≤50岁房颤组合并室上速(8/133)的患者明显高于>50岁组(33/1351,6.02%对2.44%,P=0.016);阵发性房颤组合并室上速(29/741)的患者明显高于持续性房颤组(12/743,3.91%对62%,P=0.00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50岁、阵发性房颤是房颤消融术中合并室上速患者的高危因素(女性:OR=0.292,95%CI 0.151~0.565,P<0.050;≤50岁:OR=0.301,95%CI 0.131~0.689,P=0.004;阵发性房颤:OR=0.456,95%CI 0.230~0.906,P=0.025)。结论房颤消融术中患者应同时行电生理检查排除室上速,尤其是年龄较轻的女性阵发性房颤患者。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通常是继发于缺血性、瓣膜性、先天性心脏病或原发性心肌病的致命性心律失常。而特发性室速则指发生于无明确心脏病或致心律失常因素存在的基础上的一种室速。早在1962年,就有人相继报道了无器质性心脏病依据的阵发性室速。Lsech等在1967年报道了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复发性、持续性室速。后又有人详细描述了此类室速多发于青年人。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不少学者已引用特发性室速一词。确定特发性室速,必须先确定患者不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目前大多数医院是通过下列方法确定:①体检无异常心脏  相似文献   

19.
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有多种类型,可由不同病因和诱因引起,熟悉各型室速的心电图和临床特征,找出不同病因和诱因,分别予以纠正或减轻,是成功地防治室速的关键。室速的诊断室速的临床表现随发作时室率、室  相似文献   

20.
室速是发生在希氏束分叉以下的一组快速性心律失常 ,频率≥ 10 0次 min ,常规心电图中难以检测到。我们对 2 4h动态心电图 (DCG)资料中的 43例室速患者进行重点分析 ,以探讨室速的发生与临床症状的规律。1 资料与方法从 1997年 1月~ 2 0 0 0年 6月 ,我们共收集到有室速的动态心电图 43例 ,男2 6例 ,女 17例 ,平均年龄 (5 8 4± 7 7)岁。在 2 4hDCG中每例均发现连续 3次以上的室早。以美国DMS -Ⅳ型记录 2 4h动态心电图 ,通过计算机回放分析处理。2 结果本文 43例DCG共监测到室速 167阵 ,发作范围 1~ 3 1阵 ,频率为 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