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桂枝汤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创,并收录在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现整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以其原方及其加减方的形式反复出现多达几十次,其临床应用之广可见一斑。鉴于桂枝汤及其加减方之疗效确切,所以被历代医家广为推崇,并被誉为古今第一大方。桂枝汤对中医学的贡献不仅局限于临床,且对后世医家组方用药以及中医基础理论和辨证思维的发展等方面贡献也颇多。本文仅就现今临床比较常用的桂枝汤及其加减方,从源和流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
周强  陶琳  张声生 《北京中医药》2018,37(5):421-423
经方在临床应用甚广,从桂枝类方、柴胡类方、半夏类方、泻心汤类方、茯苓类方、其他方剂等6个方面介绍29首经方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运用;并根据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和辨证分型总结经方临床运用的基本原则,为经方治疗本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方剂学是阐明方剂的作用机理和研究临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涉及面广,上及中基、下连临床各科,是桥梁科目。为临床最实用的一门基础学科。然,方剂的应用,必须在辨证的前提下,而后立法选方用药。所以,方与法是彼此不能分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本文仅从学方必需学法、学习方与法的要求,以及方与法的关系等方面加以论述,以请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4.
黄芪建中汤配伍特点及临床应用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芪建中汤为张仲景治疗“虚劳里急,诸不足”所创,该方组方严谨,寓意深远,倍受历代医家重视。笔者从该方的配伍特点及临床应用方面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期为辨证运用本方提供借鉴,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试论"七方"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少卿 《江苏中医药》2004,25(10):46-48
“七方”指大方、小方、急方、缓方、奇方、偶方和复方,是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而提出的7种处方原则,指导着中医临床各科辨证施治、处方遣药,在针灸临床,对于处方取穴和施术,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古人有“韩信用兵,多多益善”的说法。实际临床针对复杂疾病,应用单方小方往往很难取得较好疗效,经常需要合方大方的临床思维。临床应用合方大方之时,应该依据疾病病情而定,重视把握其适应证,合理地进行药物配伍。因此,只要适合疾病病情,谨守病机,临床应用合方大方也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南京中医药大学王灿晖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在60余年的临床与科研教学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辨证思路及组方特色。王灿晖教授在古方启发下,结合长期临床实践创制了健脾益胃方,临床治疗胃癌前病变疗效显著。从制方思路、配伍特色、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健脾益胃方进行剖析,探析王灿晖教授健脾益胃方治疗胃癌前病变经验,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8.
紫癜性肾炎中医药诊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紫癜性肾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专方治疗三方面探讨紫癜性肾炎的诊断、治疗等情况,为临床准确辨证、对证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吴鞠通提出的三焦辨证在明确温病病变部位、阐释温病发展特点、指导临床选方用药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三焦失畅与多种皮肤病有密切关系,通过梳理三焦辨证的源流、三焦辨证的应用及其与皮肤病的关系,明确三焦辨证在皮肤病诊疗中的价值,深入发掘深层次内涵,指导皮肤病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0.
神志病患者临床表现复杂,临床应用经方治疗此病可遵循六经辨证方法、合理合方,本文主要介绍经方合方辨治神志病的临床思路,主要从解表、化瘀、从厥阴论治三方面论述,并附上临床验案三则,以期引发读者思考及临床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6个方面介绍经方临床运用的体会,包括经方治病的着眼点、张仲景的用方思路、经方的加减原则、经方的误治、经方的不良反应、经文中"差"的理解等临床中医师所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方剂配伍中之"反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反佐”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在阐明“反佐”涵义的基础上,举例论述了寒热互佐、补泻互佐、散收互佐、润燥互佐、行止互佐及以升佐降等配伍方法。旨在为临床中正确运用“反佐”配伍法及谴药组方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全面分析南京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门诊中药饮片处方的用药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南京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门诊中药饮片处方,从每月处方中随机抽取500张,12个月共抽取6000张处方,按照《处方管理办法》《中药饮片处方用名》《江苏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和中药饮片调剂规程的有关规定对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6000张处方中,不合格处方有550张,占处方总数的9.2%。其中问题最严重的是处方中中药饮片超过规定剂量使用的不适宜处方,占不合格处方总数的50.5%;其次是未注明药物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的不规范处方,占43.3%;每剂味数过大的超常处方占42.9%;中医诊断,包括病名与证型缺失的不适宜处方占11.1%;煎剂用法、用量不适宜的处方占10.5%;毒麻贵细饮片用量不合理的处方占7.3%。结论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应规范中药饮片处方管理,制定并实施干预和改进措施,提高中药饮片处方质量,提高临床中药饮片应用能力,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临床上很多中药单体或者成分复方的使用正在远离中医理论的指导,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阐明中药方药机制的研究没有与中医理论结合起来。本文借鉴中医学对智力的认识,以益智健脑类方药对智能障碍类疾病的防治研究成果为依据,对益智健脑方药的中医机制研究思路进行梳理和探讨,认为从改善脑供血角度探讨养心方药益智的机制,从改善物质代谢和保护脑血管的角度探讨健脾方药益智的机制,从改善脑的自身功能的角度探讨补肾方药益智的机制,有利于阐明益智健脑方药中医机制,为这类新药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加速中医药方药现代化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华东、华中不同地区3家医院"十八反"中乌头组反药应用情况进行临床调研和对比分析,探讨"十八反"乌头组反药同方配伍在临床应用的现状及特点。方法:从不同地区的临床应用处方中收集含乌头组"十八反"药对的处方,采用关联规则的方法分析药物的配伍特点。结果:"十八反"同方配伍分析显示,在两地区的临床处方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药对是附子-半夏的配伍,支持度为44.45%,占有较大的比重,达到所有调研处方的一半;两地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半夏,支持度达到76.24%;取支持度前10的药物比较,核心药物除附子、半夏外,华中地区前10的药物多是温中补气类药物,如干姜、白术、党参等,而华东地区前10的药物多是活血养血类药物,如当归、川芎、丹参等;取支持度前10的药对比较,除附子-半夏外,华中地区临床应用的核心药对主要为化痰温中类药物配伍,如半夏-甘草、半夏-干姜等;而华东地区则主要是以活血补气类药物配伍,如白术-半夏、当归-半夏等;在两地区处方中出现的核心药组频率最高的为附子-甘草-半夏三药的配伍,支持度高达59.73%,在所有药组的应用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结论:临床存在"十八反"乌头组反药同方配伍应用情况,其中以附子与半夏的配伍应用为多,但是"十八反"同方配伍药物在两地区临床上的应用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中药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检索筛选CNKI中运用中医方剂治疗FD的文献,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方剂中各种药物的实用频次、性味归经和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共筛选中医药治疗FD文献1 513篇,处方161个,中药132味,归纳分析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对,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4个,新处方7首。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对现代文献进行用药规律研究,可获得传统文献整理和统计不能发现的隐性知识和信息,为临床治疗FD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任钧国  刘建勋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413-3415
中药复方新药在中药新药研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最佳载体,是中药新药研发的主要形式。虽然复方的来源途径比较多,但能否成为新药,复方组成的必要性、合理性、科学性则成为中药复方新药研发的关键。该文针对中药复方新药的组方设计的关键问题,从中药复方新药的来源、分类、组方设计等方面进行论述,为中药复方新药的研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大黄为泻下通便之良药,是临床常用的中药,见于多种复方配伍中。测定配伍前后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是目前研究大黄配伍机理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对大黄复方及药对配伍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其配伍机制和合理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的中药新药处方发现研究思路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对中药新药处方发现模式及其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药新药处方发现的新工具-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并详细阐述应用此方法进行中药新药处方发现的研究思路。主要包括:建立病证方剂数据库;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快速筛选出中药核心组合;对筛选出的中药核心组合进行专家判断,从而确立用于中药新药研发的候选处方。此方法的应用将为中药新药处方快速发现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论“合方”应用之理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方是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方剂组合应用的方法,是方剂加减变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合方的应用以病机病证的变化为依据,当病机病证表现单纯时,单一方剂即可满足临床病情的需要,当病机病证比较复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症存在时,合方之应用就突出了其功效上的优势,灵活地适应了临床病情的变化。因此合方运用在整理前人经验,提高临床疗效,乃至中医方药规范化等方面都是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