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抗C1q抗体水平与其肾损的关系.方法 将118例SLE患者分为SLE活动组81例和SLE稳定组37例;非SLE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56例,正常对照组35例.抗C1q抗体采用ELISA法检测,抗ds-DNA抗体测定采用化学发光法,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采用速率法测定,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采用邻苯三酚红法.比较各组抗C1q抗体、抗ds-DNA抗体、β2-MG和24 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的均值差异和阳性率或异常百分比,并分析118例SLE患者血清中抗C1q抗体浓度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抗ds-DNA抗体、β2-MG和24 h尿蛋白定量的相关性.结果 抗C1q抗体浓度在SLE活动组为54.12±47.64 RU/ml,明显高于SLE稳定组9.87±19.36 RU/ml,非SLE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组(16.24±14.06 RU/ml)和正常对照组(0.84±1.28 RU/ml)(均P<0.01).抗C1q抗体在SLE活动组、SLE稳定组、非SLE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0.2%,10.8%,30.4%和0.0%.SLE活动组的抗ds-DNA抗体浓度也明显高于SLE稳定组、非SLE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SLE活动组的β2-MG和24h尿蛋白定量水平均高于SLE稳定组(P<0.05).以抗C1q抗体为变量,以SLEDAI、抗ds-DNA抗体、β2-MG和24h尿蛋白定量为因变量,分别进行相关分析,SLE病人血清中的抗C1q抗体与SLEDAI(r=0.483,P<0.01)、抗ds-DNA抗体(r=0.372,P<0.01)和β2-MG(r=0.277,P<0.01)呈正相关,而与24 h尿蛋白定量无相关性.结论 抗C1q抗体水平是判断SLE疾病活动性的重要指标,其浓度变化可作为临床判断SLE患者有无肾早期损伤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抗双链DNA 抗体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诊疗的价值。方法将SLE疾病患者68例分为SLE疾病活动组43例和SLE无明显疾病活动组25例;非SLE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33例,健康对照组26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血清中抗dsDNA抗体,比较该抗体在4组研究对象血清中的差异,探讨抗dsDNA抗体定量检测在SLE疾病活动组与SLE无明显疾病活动组间的应用。结果抗dsDNA抗体在SLE疾病活动组、SLE无明显疾病活动组、非SLE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间均值分别为126.41&#177;99.62、36.57&#177;65.10、10.87&#177;22.37和6.82&#177;11.09IU/mL;疾病活动组抗dsDNA抗体水平与其他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该抗体在SLE中与血沉、疾病活动指数呈正相关,与补体C3、C4水平呈负相关。结论抗dsDNA抗体定量检测对于SLE疾病活动性判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但不适合临床病程监测,即诊断的价值大于其监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rRNP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及评价活动性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印迹法检测SLE患者和其他风湿病患者的AnuA、抗Sm抗体和抗rRNP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ds—DNA抗体。并将SLE患者分为基本无活动组、轻度活动组和中重度活动组3组,观察SLE疾病活动度与4种自身抗体阳性率的关系。结果SLE患者中AnuA、抗Sm抗体和抗rRNP抗体的特异性为100%,抗ds—DNA抗体为90.6%;抗ds—DNA抗体的阳性率、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在4种自身抗体中最高,而抗Sm抗体最低。联合4种自身抗体检测SLE的阳性率为75.8%。抗ds—DNA抗体的阳性率基本无活动组与轻度活动组、中重度活动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nuA的阳性率各活动度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抗Sm抗体的阳性率中重度活动组与基本无活动组、轻度活动组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抗rRNP抗体的阳性率各活动度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rRNP抗体对SLE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联合检测可提高SLE诊断的敏感度。AnuA、抗ds—DNA抗体和抗Sm抗体可作于监测SLE疾病活动的指标,而抗rRNP抗体与SLE疾病活动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癌、肺炎患者血清中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抗髓过氧化物酶(MPO)抗体和抗蛋白酶3(PR,)抗体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07—2009年住院患者并确诊肺癌病例64例,炎性肺部疾病患者55例,健康体检者63例,采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MPO与PR,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发现PR3:肺炎组(1.804&#177;1.074RU/ml)与正常组(1.168&#177;0.662RU/ml)比较P〈0.0.05;肺癌组(2.878&#177;1.442RU/ml)与正常组(1.168&#177;0.662RU/ml)比较P〈0.0.05;肺癌组(2.878&#177;1.442RU/ml)与肺炎组(1.804&#177;1.074RU/ml)比较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MPO:肺癌组(2.277&#177;1.416RU/ml)与正常组(1.804&#177;0.824RU/m1)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本项研究表明:监测MPO与PR3对早期诊断肺癌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ISG15mRNA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的方法,在Light Cycler RealtimePCR检测仪上检测89例SLE患者(活动期50例、缓解期39例)、结缔组织病(CTD)患者34例(疾病对照组)、健康体检者35名(健康对照组)外周血PBMCs中ISG15mRNA的表达水平和含量。以△Ct=Ct(待测基因)-α(内参基因)来比较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活动期SLE患者ISG15mRNA表达水平(ACt=2.04&#177;1.07)明显高于缓解期SLE患者(△Ct=5.48&#177;1.72,t=11.572,P〈0.01);活动期SLE患者ISC15mRNA表达水平(△Ct=2.04&#177;1.07)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Ct=5.90&#177;1.72,t=12.69,P〈0.01)和正常对照组(△Ct=5.66&#177;1.63,t=12.359,P〈0.01);缓解期SLE患者ISG15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人及疾病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SLE患者FBMCs中ISGl5mRNA的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评分指数(SLEDAI)评分及抗双链DNA抗体呈显著正相关(均P〈0.n1),与补体C3、C4呈显著负相关(均P〈0.01)。结论活动期SLE患者ISG15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疾病对照组和疾病缓解期,提示ISG15的表达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过程并与疾病的活动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ELISA检测抗核小体抗体(Anu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价值。方法用ELISA检测101例SLE患者、55例其他风湿病患者及30例对照血清中的AnuA,并观察SLE患者AnuA阳性组与阴性组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水平。结果SLE患者AnuA的阳性率为72.3%,其他风湿病患者阳性率仅为3.6%,正常对照组全部阴性。AnuA的敏感性显著高于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抗rRNP抗体(P〈0.01)。SLE患者AnuA阳性组与AnuA阴性组相比,IgG、IgA、IgM含量升高,C3、C4含量降低,除C4外,差异显著(P〈0.01)。结论AnuA可作为SLE诊断的标志性抗体之一,尤其是对抗ds—DNA抗体阴性的SLE患者更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免疫球蛋白、补体及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SLE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血清抗核小体抗体(AnuA)和其他自身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性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SLE患者血清中AnuA,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免疫印迹法检测抗Sm抗体,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lb)。结果59例SLE患者中,活动组与非活动组AnuA、抗ds—DNA抗体和尿mAlb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01,P〈0.05,P〈0.05)。结论血清中AnuA和抗ds-DNA自身抗体水平与SLE活动性有关,AnuA对SLE的诊断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抗C1q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 lupus erythematosus,SEE)活动性的关系以及在狼疮肾(lupus nephritis,LN)患者血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33例LN患者血清进行检测,并与43例无肾炎临床表现的SLE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将76例SLE患者按SLEDAI评分分为SLEDAI≥10分组和SLEDAI〈10分组两组,进行抗C1q抗体与SLE活动度相关性的分析。结果 LN患者血清中抗C1q抗体浓度及阳性率显著高于SLE对照组(P〈O.01)。同时SLEDAI/〉10分组,抗C1q抗体浓度及阳性率显著高于SLEDAI〈10分组(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中抗C1q抗体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分别以LN和SLEDAI作为因变量将抗C1q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nRNP抗体进行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以LN作为因变量人选的白变量有抗C1q抗体,抗Sm抗体(P〈0.05),以SLEDAI作为因变量人选的白变量抗C1q抗体(P〈0.05)。结论在LN患者中,存在着抗C1q抗体的高表达,抗C1q抗体在LN疾病中起较为重要作用。抗C1q抗体是反映SLE患者并发肾脏损伤的重要指标,在LN诊断和判定其活动性方面有重要作用,与SLE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能较好的反映SLE病情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了25例健康对照组和106例SLE患者血清中的ANCA、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SmDI抗体。结果对照组测定均为阴性。SLE患者中ANCA阳性率为47.2%(50/106),且均为环细胞核着色的核周型(pANCA);在ANCA阳性组及ANCA阴性组中:ANA及抗-SmDl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50/50)、91.1%(51/56):829/0(41/50)、67.9%(38/56),P均〉0.05;抗ds—DN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4%(47/50)、50%(Z8/56),P〈0.01。在活动性sLE(52例)和非活动性sLE(54例)中ANCA阳性率分别为84.6%(44/52);11.1%(6/54),P〈O.01。结论ANCA在sLE患者中检测与ANA及抗-SmD1抗体没有相关性,与抗ds—DNA抗体正相关,活动期SLE患者中ANCA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活动期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核小体抗体、抗组蛋白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联合检测在SLE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斑点法对199例SLE患者,309例其他弥漫性结缔组织病(CTD)患者和72例正常组进行上述3个抗体的联合检测,并与SLE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核小体抗体在SLE组、CTD组和正常组中的阳性率为47.24%、0.97%和0.00%;抗组蛋白抗体为41.71%、0.97%和0.00%;抗双链DNA抗体为33.17%、0.65%和0.00%,上述各组内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核小体抗体、抗组蛋白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在SLE组中的特异性分别为96.91%、96.51%和97.06%;任何两种或三种抗体同时阳性对SLE的特异性为100%。三种抗体在SLE活动组中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活动组(P〈0.01);抗核小体抗体与WBC、HB、C3、C4、胸膜炎等指标间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联合检测抗核小体抗体、抗组蛋白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对SLE中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抗核小体抗体的敏感性最高且与SLE病情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DNA280免疫吸附柱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收集治疗前后患者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滴度、血常规、尿常规、24h尿蛋白定量以及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免疫吸附治疗后,患者ANA、ds-DNA抗体滴度明显下降,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DNA280免疫吸附器能有效减少重症SLE患者的ANA、ds—DNA滴度水平,并且安全、无明显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抗核小体抗体(Anu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SLE患者60例。其中狼疮性肾炎(LN)36例,SLE非肾炎者24例。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SLE患者组的血清AnuA,同时进行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的检测。结果 AnuA对SLE诊断的特异性为98.6%,敏感性为55.0%,显著高于抗-Sm抗体(P〈0.01),但与抗-dsDNA抗体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SLE患者组AnuA与抗-Sm抗体之间无相关性(P〉0.05),但与抗-dsDNA抗体显著相关(P〈0.01),联合检测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诊断SLE的敏感性达76.7%;LN组的AnuA和抗-dsDN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75.0%和63.9%,均显著高于SLE非肾炎组(P〈0.01)。结论 AnuA对SLE具有高度特异性和较高敏感性,是SLE的另一标志性抗体,联合检测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能有效提高SLE的实验诊断率;血清AnuA的检测有助于LN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尿胱抑素C(CystC)在早期糖尿病肾病(D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在本科住院或门诊体检的23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按24h尿白蛋白含量分为两组:A组(正常白蛋白组)和β组(微量白蛋白组)。A组118例,符合尿微量白蛋白(mALβ)〈30mg/24h,β组120例,符合mALβ30~220mg/24h。检测尿CystC、尿p微球蛋白(β2-MG),比较尿CystC与尿G:-MG诊断早期DN的临床价值。另设健康对照组(C组)210例。【结果】三组各检测指标均为偏态分布,经非参数检验分析,三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尿CystC和尿口2-MG与年龄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CystC与尿β2-MG呈正相关(r=0.499,P〈O.01),二者均与24h尿蛋白呈正相关(r-0.239,0.265;P〈0.01)。尿CystC、尿82-MG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剐为0.645、0.794,95%可信区间分剐是0.577~0.713、0.737~0.850。尿CystC的AUCROC(0.645)〈尿p2-MG的AUCROC(0.794)。【结论】尿CystC、尿口2-MG均为检测早期DN的敏感指标,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尿p2-MG相比,CystC诊断旱期DN的敏感性低于尿&-MG.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99mTc-DTPA肾动态显像评估早期狼疮性。肾炎患者肾小球功能损害情况。方法对55例肌酐正常的狼疮性肾炎患者进行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GFR,同时行血清肌酐、血尿素氮、血清补体C3、C4、ds—DNA测定和24h尿蛋白定量等常规检查。结果55例患者中,GFR在正常范围的仅有15例,占27.3%;GFR下降患者40例,占72.7%。40例肾小球损害的患者中,23例为轻度肾小球损害,17例为中度肾小球损害。肾小球损害组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肾小球损害组24h尿蛋白定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6),补体C3、C4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患者年龄、血清肌酐和24h尿蛋白定量均与GFR值负相关(P〈0.01)。结论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GFR,可判断SLE早期肾小球功能损害,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LN患者及对其进行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和抗整合素αvβ3抗体测定在鉴别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1SA法分别测定40例ITP患者,43例SLE患者及44名正常人血清中的AECA和抗整合素αvβ3抗体水平。结果SLE组、ITP组患者血清AECA、抗整合素αvβ3抗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LE组患者血清AECA、抗整合素αvβ3抗体水平及阳性率显著高于ITP组(P〈0.01)。结论血清AECA和抗整合素αvβ3抗体的测定在鉴别诊断ITP和SLE中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红  王美美  陈巧林 《检验医学》2007,22(2):105-107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抗β2糖蛋白Ⅰ(β2GPI)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半定量测定56例SLE患者及4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抗β2GPI和抗心磷脂抗体(ACA)阳性率。结果SLE患者血清抗β2GPI和ACA阳性率分别为69.6%、80.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SLE伴有血栓栓塞症状或病史者抗β2GPI为94.1%,高于无血栓栓塞症状的SLE患者(P〈0.01)。结论SLE患者抗β2GPI的高表达与其临床症状,尤其是血栓栓塞症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随机尿蛋白,血清胱抑素C比值与24h尿蛋白定量的相关性。方法 对74例不同肾脏疾病和不同程度肾功能的患者进行24h尿蛋白定量和随机尿蛋白,血清胱抑素C比值、随机尿蛋白,尿肌酐比值、随机尿蛋白,尿渗透压比值的相关分析。结果 随机尿蛋白,血清胱抑素C比值、随机尿蛋白,尿肌酐比值、随机尿蛋白,尿渗透压比值与24h尿蛋白定量具有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6(P〈0.01)、0.698(P〈0.05)、0.723(P〈0.01)。结论 随机尿蛋白,血清胱抑隶C比值可替代24h尿蛋白定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nti—CCP)、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ENA抗体联合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20例RA患者(RA组);20例确诊为非RA自身免疫痛患者(非RA患者组)和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RF、Anti—CCP、ANA、抗ds—DNA、抗ENA抗体。RF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Anti—CCP采用化学发光微粒予免疫检测法,ANA,ds—DNA抗体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抗ENA抗体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法。结果1.RA组患者的RF的阳性率为55%、And—CCP的阳性率为80%、ANA阳性率分别为65.0%、抗ds—DNA的阳性率为5.0%、抗ENA抗体阳性率为5.0%,五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非RA组患者的RF的阳性率为20.0%、Anti—CCP的阳性率为5.0%、ANA阳性率分别为60.0%、抗ds—DNA的阳性率为5.0%、抗ENA抗体阳性率为30.0%,五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8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RA患者中RF、AInj—CCP阳性率较高.五者的联合捡测可提高捡出率.对RA病情的鉴别诊断及发展和疗效的观察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的水平,探讨其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SLE患者60例,根据SLEDAI评分,分为活动组(≥10分)和稳定组(〈10分)各30例,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HMGB1水平。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与SLE临床及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SLE患者HMGB1血清水平较正常和稳定期SLE患者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稳定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MGB1水平与SLEDAI、24h尿蛋白水平、抗C1q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成正相关(P〈0.05),与C4成负相关(P〈0.05),抗ds-DNA抗体阴性组与阳性组HMGB1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感染、淋巴细胞百分比、血沉、C反应蛋白、C3、抗RNP抗体、抗SSA或SSB抗体等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活动期SLE患者血清HMGB1水平升高,且与疾病活动指标具有相关性,提示HMGB1可能作为促炎因子在SLE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玉增 《临床医学》2014,(5):121-123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提取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林州市人民医院儿科诊治的60例小儿紫癜性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运用常规西药对症支持治疗,设为对照组。另外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中医药物的治疗,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24 h 尿蛋白定量、血β2-MG (β2-微球蛋白)、尿β2-MG 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24 h 尿蛋白定量、血β2-MG、尿β2-MG 均优于治疗前,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 尿蛋白定量、血β2-MG、尿β2-MG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可显著改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