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群体动态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87-2003年从河北省10个地区采集玉米小斑病标样,对分离出的288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在鉴定的年度范围内,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C小种、S生理型与O小种的分离频率在地区间和年度间存在显著差异,O小种的平均分离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小种,是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的优势小种。在年度间,C小种的分离频率也存在显著差异,T小种、S生理型、O小种的分离频率无显著差异。O小种具有不同致病力,强致病力菌株和中等致病力菌株的出现频率较弱致病力菌株高,强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河北省的东部和南部,弱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北部。  相似文献   

2.
用可溶性蛋白电泳法鉴定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从玉米小斑病菌T、C、O三个生理小种的菌丝中提取可溶性蛋白,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经多次比较试验,T、C、O小种的蛋白质图谱主带基本相同,个别带存在一定差异,而同一生理小种不同菌株间差异甚小.建议运用病原菌蛋白电泳的方法,作为小种分类、病害预测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玉米小斑病菌三个生理小种生物学特性比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米小斑病菌T、C、O三个小种及其毒素,在玉米同核异质自交系寄主上的反应、毒素产量,在不同培养基上与不同温度下菌落的生长速度、孢子形态、发芽方式、孢子萌发速度及产孢量的试验结果表明:T小种在T细胞质上、C小种在C细胞质上接种发病以及毒素致病都表现了较其它细胞质敏感,毒素的生成量T小种和C小种远比O小种为多,其它生物学特性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玉米小斑病致病真菌T、C与O三个生理小种孢子和菌丝的表面结构,发现在生理小种间,孢子、菌丝的大小,表面形态结构,产孢量等存在着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大豆灰斑病菌10个生理小种分别接种于美国的12个灰斑病鉴别寄主上进行抗性鉴定,参考美国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对这12个美国鉴别寄主抗性反应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2个鉴别寄主对中国灰斑病菌4号生理小种和对美国灰斑病菌1号生理小种的抗感反应一致,其它中国和美国灰斑病菌生理小种没有相似之处。美国鉴别寄主中的Bragg和Hood两个品种可在中国作抗源利用。建议在建立国际大豆灰斑病统一鉴别体系中,应采用Black-hawk的感病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西南地区不同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谱,促进抗病品种在生产上的直接利用。采用云南省、贵州省和四川省当前生产上主栽和即将推出的水稻品种(系)共267个,对2008年和2009年中国目前流行的水稻白叶枯病菌9个生理小种进行了品种的抗性评价。结果表明,C5、C7、C8、C9为西南地区的优势小种,其中只有云南存在抗C8小种的水稻品种,占总参试品种的10.11%。对不同白叶枯菌进行致病力分析表明,C8小种致病力最强,平均病斑长度达(23.7±8.3) cm。研究结果还表明,大面积种植的优质稻红优系列、‘滇屯502’对西南地区白叶枯病菌优势小种表现为高抗。  相似文献   

7.
<正>(接上期)7.玉米小斑病菌毒素专化致死过程中寄主的抗性反应及凋亡现象研究单位名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该项目利用玉米小斑病菌不同小种(T小种、C小种和O小种)产生的致病毒素处理同核异质玉米材料,比较了处理后一些防御酶系的活性变化和抗病相关物质的产生情况,发现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致病型及其群体结构,采用病斑长度测量法研究了2014—2015年采自福建省7个地区的247个菌株侵染不同细胞质玉米品种‘C103T’、‘C103C’、‘C103S’和‘C103’后叶片的病斑型。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均可引起4个玉米品种发病,其病斑长度平均值介于1.15~5.40 mm、1.06~4.70 mm、1.09~4.84 mm和1.15~5.21 mm之间。根据病斑长度将病斑分为Ⅰ和Ⅱ型,其菌株出现频率分别为80.26%和19.74%。依据各菌株依次在4个不同品种玉米上的病斑型,供试菌株群体被划分出15个致病型,其中致病型CHP15(病斑反应型Ⅰ-Ⅰ-Ⅰ-Ⅰ)为优势型,致病型CHP11(病斑反应型Ⅲ-Ⅰ-Ⅰ)为亚优势型,优势型和亚优势型分别占供试总菌株数的57.49%和9.72%。不同地区菌株之间的致病型组成及其出现频率存在多样性。此外,其中的235个O小种菌株也出现了14个致病型,菌株间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分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发掘大豆品种资源中抗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优异等位变异,为培育抗灰斑病品种提供遗传信息和载体材料。以202份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鉴定材料抗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的抗病性。利用SSR标记进行全基因组扫描,采用TASSEL 3.0软件的GLM模型和MLM模型对大豆品种的灰斑病抗性与标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2种模型共同检测到12个与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抗性显著关联的位点,各标记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2.00%~15.47%,共同检测到增效作用的等位变异共有20个,其中增效表型效应值最大的等位变异是Satt549-263(18.88),载体材料为‘合丰29’;其次为Satt372-291(17.92),载体材料为‘合丰34’。发掘到的等位变异信息和载体材料为培育抗灰斑病品种亲本选配和后代等位条带辅助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SSR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40566为母本,以感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4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杂交得到F2代后连续自交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后,利用BSA法对500个SSR标记进行筛选,其中3个标记Satt565、SOYGPATR和Satt396在抗、感池间表现出稳定的多态性,并且在F2代个体中表现出抗性与多态性协同分离的趋势。3个标记与抗性基因的连锁顺序为Satt565—SOYGPATR—Hrcs1—Satt396,它们与抗性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12.7cM、6.5cM、14.7cM。推测抗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的基因可能位于C1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西南地区主栽油菜品种根肿病抗性,以期为合理品种布局提供依据,降低根肿病的危害和损失。结合病圃根肿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在四川安县、大邑、广汉三地区,采用病圃自然发病法,对80个油菜品种进行根肿病抗性评价,并对22个品种连续3年进行抗性跟踪。结果表明:三地区病圃根肿菌为存在基因型分化的4号生理小种;供试油菜品种中无免疫根肿病品种,安县、大邑、广汉三地感病品种分别占比88.75%、83.75%、87.50%,其中55个品种在三地区均表现感病,即不适宜在根肿病菌为4号生理小种区域种植;抗性跟踪评价显示不同品种的抗性稳定性存在差异。‘浙油50’、‘油罐罐’适宜安县地区种植,‘黄金荚’、‘金油858’、‘油研9号’、‘种都油998’和‘渝黄4号’适宜大邑地区种植,‘志远油8号’适宜广汉地区种植。‘绵丰油5号’、‘德名油1号’表现抗性丧失趋势;‘丰油精’、‘高油48’抗性不稳定;‘矮架早’抗性完全丧失。  相似文献   

12.
利用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诱导玉米获得抗病性。以一对同核异质玉米B37自交系为试材,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检测适宜诱导抗性的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诱导玉米抗病性的适宜诱导浓度,测定与抗病性相关酶的变化。经用1∶50和1∶60的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预处理植株,再接种高浓度(1∶10)毒素培养滤液处理的病斑面积分别为(0.30±0.14)和(0.36±0.17)mm2,而对照为(2.70±0.24)mm2,是处理的7.5~9倍,差异极显著。经0~72 h的动态检测,以1∶60预处理效果为最佳,与对照相比,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平均提高了23.4%,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平均提高了65.9%,有害物质丙二醛(MDA)的含量平均降低了28.2%。叶片内部所产生的生化反应与叶片表面的抗性病理反应相吻合,证实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滤液本身能够成功地作为激发子来诱导寄主-玉米获得抗性。  相似文献   

13.
玉米自交系圆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病由碳色长蠕孢菌侵染所致,目前世界上报道的圆斑病有三个生理小种。我国1978年前没有圆斑病菌生理小种的报道,1978年后玉米自交系上发生的圆斑病菌有两个生理小种,即生理小种1号和2号,主要危害果穗和苞叶。病菌先侵染苞叶并向果穗内蔓延,危害籽粒和穗轴并多从果穗顶部开始,先是花丝腐烂,苞叶褪绿干枯星云纹状,接着穗轴发病腐烂,颜色变成红褐色,然后通过籽粒胚部扩散至顶部,使籽粒霉变干秕,丧失生活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发掘大豆资源中抗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的优异等位变异和载体材料,为开展抗灰斑病品种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基础。以205份大豆资源构建的自然群体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利用117对SSR标记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应用GLM和MLM程序对标记与大豆灰斑病抗性开展关联分析。结果表明:205份大豆资源对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遗传变异系数为20.90%;2个模型共检测到与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关联的位点7个,表型变异解释率在7.58%~16.06%;发掘到增效等位变异36个,其中效应值较大的等位变异为Satt244-230(26.16)、Satt142-154(21.94)和Satt244-186(20.19),携带上述3个等位变异的载体材料均为野生资源,3个典型材料分别为12C8646、12C8670和12C6175;育成品种中具有最大增效值的等位变异为Satt142-189(8.94),有7个品种携带该等位片段,均为黑龙江品种,典型载体材料为东农43。 上述信息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抗源筛选。  相似文献   

15.
吴秀红 《作物杂志》2004,20(1):15-17
对黑龙江省大豆主栽品种进行灰斑病生理小种水平上的抗性鉴定,10个生理小种对主栽品种的致病率在37.5%~85%之间,最高为6号生理小种。主栽品种中,有的只具有单一的专化抗性,有的则可以分别抵抗几个甚至全部生理小种,具有广谱抗性,抗8个以上生理小种的品种共5个,占主栽品种总数的25%,感8个以上生理小种的品种共6个,占主栽品种总数的30%。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北部七县市玉米大斑病菌小种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流行常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而该病的发生与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密切相关,新生理小种的出现往往导致生产上玉米品种抗性丧失。为此,在玉米主产地及时准确地调查该地区大斑病菌的小种变异,对指导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生产推广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黑龙江省第三、第四积温带玉米产区的7个县市中采集病害标样,通过组织分离获得了21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经采用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接种鉴定,发现在上述区域内仅有13N和23N 2个生理小种,小种构成较为简单,并且以13N号小种为主。  相似文献   

17.
1981~1990连续10年进行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群及分布的研究,先后对总计435个菌株鉴定为7群12~18个小种。在明确各地区小种分布的同时,确定各地优势小种一直为ZG群,与生产上栽培品种抗性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相一致。用日本单基因品种对多数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具有Pi—Z~t,Pi—b,Pi—ta,Pi—ta~2,Pi—K~m基因型的品种致病率较低,对其它基因型品种致病率较高。稻瘟病菌变异的研究表明,从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穗颈稻瘟病斑上分离的单孢,接种鉴定所属小种有差异;同一病斑上多次继代分离的单孢,其生理小种差异也很大。由此证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有很大变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解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致病性及其群体结构,[方法]研究了2014-2015年采自福建省7个地区的247个菌株侵染不同细胞质玉米品种C103T、C103C、C103S和C103后叶片的病斑型,[结果]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均可引起4个玉米品种发病,其病斑长度平均值分别介于1.15 mm-5.40 mm、1.06 mm-4.70 mm、1.09 mm-4.84 mm和1.15 mm-5.21 mm之间。根据病斑长度将病斑分为I和II型,其菌株出现频率分别为80.26%和19.74%。依据各菌株依次在4个不同品种玉米上的病斑型,供试菌株群体被划分出15个致病型,其中致病型CHP15(病斑反应型I-I-I-I)为优势型,致病型CHP11(病斑反应型II-I-I-I)为亚优势型,优势型和亚优势型分别占供试总菌株数的57.49%和9.72%。[结论]不同地区菌株之间的致病型组成及其出现频率存在多样性。此外,其中的235个O小种菌株也出现了14个致病型,菌株间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分化。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我国主栽品种对番茄疮痂病抗性状况,本研究以我国番茄疮痂病主要小种T1和T3的菌株接种我国目前种植的39个番茄品种,并通过分子标记进行分析和辅助育种.结果表明,虽然有些品种具有了抗性材料的特征条带,但所有材料对T1和T3小种都不能产生过敏反应.采用与T1小种抗性位点Rx3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成功地将抗病品种OH9834的抗性位点Rx3转移到9个不同的感病品种中,获得了抗病植株.从本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番茄品种缺乏对番茄疮痂病的抗性,同时也表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用于番茄疮痂病的抗性育种中.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丰抗13抗条锈病基因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辛志勇 《作物学报》1984,10(4):217-222
用13个条锈菌生理小种接种,冬小麦丰抗13抗40E8、104E9、108E9、108E141、171E138和109E9等生理小种。应用单体遗传分析确定丰抗13可能具有3个抗条锈病基因。在对生理小种108E141的抗性上,丰抗13同中国春有一对基因的差异,抗病性为显性,该基因位于染色体2A 上。抗该生理小种的基因也抗40E8、104E9和108E9。已知位于2A 上的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