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本文对渭河洪水作了宏观预测,并用灰色拓扑预测模型预测渭河下游的1988年到2000年洪灾发生的时间,得出1997~2000年前后有可能出现大洪水或较大洪水的结论。并分析了三门峡库区防洪的紧迫形势,提出了防洪减灾建议  相似文献   

2.
提到东庄水库对渭河下游的防洪作用时,近几年常有一种说法,认为东庄水库在对渭河下游防洪上帮不了忙。其理由是:渭河下游洪水主要是以渭河来水形成的。据统计渭河华县站Qm〉5000m3/s的11次洪水组成,以泾河来水为主形成的仅有三次,不到30%(见表1)。表1渭河华县站Qm〉5000m3/s洪水组成由此看来,上述说法并没有大错。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因为如表1所统计的渭河华县站洪水流量,最大也只有8340m3/s,还达不到渭河下游堤防设计50年一遇的10300m3/s洪水标准。对于渭河下游大于30年一遇(30年-150年一遇)、以泾河来水为主形成的洪水…  相似文献   

3.
由于三门峡库区泥沙淤积造成的渭河下游河床抬高、南山支流倒灌、大量的水利工程设施,准确的洪水预报已成为渭河下游防洪抢险的难点。基于WebGIS平台,采用DEM高程数据、MIKE水动力学模型、考虑渭河主要支流汇入以及4座大型水库联合调度,建立渭河下游一维洪水预报、二维洪水演进、三维洪水仿真的渭河下游防洪风险评估决策支持系统。为渭河下游工程险情动态分析、洪水灾害评估、防洪调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可有效解决渭河下游受人类活动影响大、河床摆荡变动大的洪水预报、洪水数值模拟演进问题,为水库错峰调度、防洪风险评估、防汛决策指挥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正>1渭河下游堤防情况渭河综合整治后,渭河下游现有干流防洪大堤265.42km(左岸138.32 km,右岸127.10km)。其中西安城区段堤防防洪标准为300年一遇洪水,渭南城区段堤防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其余为50年一遇洪水防御标准,堤顶宽度均为20~50m。目前,渭河综合整治堤防主体工程除部分支流河口交通桥外,堤防加宽加高土方工程全面完工,多数堤防路面已经硬化,河道防洪能力显著提高。2近年来河道水沙及冲淤情况2.1近年来河道水沙情况2003年以来,渭河下游咸阳至临潼  相似文献   

5.
<正>1前言为防止渭河下游洪水倒灌支流,减轻支流堤防的防洪压力,降低支流堤防因渭河洪水倒灌的出险机率,自2011年以来,陕西省通过实施渭河综合整治项目,先后在渭河华县段遇仙河、石堤河、罗纹河三条南山支流入渭口建成防御渭河洪水倒灌工程。2基本情况渭河下游335m高程(大沽)以上华县防洪保护区(以下简称华县防护区)是渭河防洪的重点地区。该防护区东起方山河,西至赤水河,地势南高北仰,西高东低,区内从西向东依次有赤水河、遇仙  相似文献   

6.
排沙减淤治理渭河下游三门峡库区洪涝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三门峡水利枢纽修建前后渭河下游防洪形势的变化 ,分析了造成渭河下游防洪形势恶化的原因 ,提出了渭河下游三门峡库区洪水灾害的治理方略及措施  相似文献   

7.
渭河下游近期淤积发展情况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门峡水库于1960年9月建成并投入运用已38年。本文分析了渭河下游在近期的淤积发展情况,潼关高程一直居高不下,渭河下游泥沙淤积急剧增加,主槽过洪能力锐减,同流量洪水位迅速抬升,洪水灾害日趋频繁,防洪形势十分严峻,本文并对泥沙淤积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渭河下游的防洪和工程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潼关高程下降对渭河下游防洪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潼关高程抬升引起渭河下游大量泥沙淤积,给防洪带来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对渭河下游河道40多年的大断面地形资料进行分析和计算,探讨了潼关高程与渭河下游泥沙冲淤的关系,并分析了典型断面的水位变化。结果表明,潼关高程与渭河下游泥沙冲淤密切相关,潼关高程下降后,渭河会产生溯源冲刷。在大水少沙情况下,近槽滩地也会受到冲刷,但是洪水漫滩后滩地会发生淤积,由于主槽面积增加,过洪能力增强,中小洪水防洪压力减小;但如果发生高含沙漫滩洪水,滩地淤积,漫滩洪水水位反而有所抬高,大洪水威胁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9.
探析渭河下游防洪预警体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渭河下游防洪预警体系现状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河道情况复杂,洪水灾害频发,因此渭河防洪预警体系的建设对于渭河防洪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渭河下游已建成了水位遥测系统、雨量遥测系统、自动化缆道测流系统及防汛视频监控系统。1.水位自动测报系统水位自动测报系统始建于1998年3月,1999年4月建成投入试运行。该系统由三门峡库区水文局中心站(水文局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渭河2012年11月9日的暴雨、洪水、汇流情况,并与“03·8”、“05· 10”暴雨、洪水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对此次暴雨洪水特性进行了探讨,为渭河防洪保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011年9月渭河中下游秋淋降雨及洪水过程的分析表明:"11.9"洪水渭河下游呈现出洪水位高、持续时间长、洪峰沿程削减小以及临潼~华县区间洪水演进缓慢等特点,从洪水过程河道冲淤、河势变化及洪水灾害等方面探讨了洪水对渭河下游河道的影响,提出了复核保证流量与提高控导工程标准等防洪减灾建议。  相似文献   

12.
渭河秋汛与减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涌泉 《人民黄河》2004,26(2):10-12
2003年渭河秋汛成灾,除了要考虑较小洪水及对下游河道冲刷等有利因素外,还要审视秋汛大洪水的成灾可能和减灾对策。要认识实际发生过的造成渭河、黄河大灾的秋汛特大洪水,如1841、1842、1843年连续3年立秋前后大洪水,1662年中秋前后大洪水和1819年伏秋相连大洪水,以及近100多年渭河、泾河、北洛河已经出现过的较大洪水。三门峡水库运用40多年后,渭河下游河道及河口淤积,水位上升,行洪输沙能力下降,在此情况下,大洪水的成灾几率增大,灾情加重。2003年秋汛过程说明,迫切需要加强渭河防洪控制工程建设,改善堤防状况,完善暴雨洪水监测预警系统,并且进一步提高当地居民抗灾能力。  相似文献   

13.
对2003年陕西渭河洪水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2003年陕西渭河洪水具有降雨时间长、雨量大、洪水总量大、历时长、洪水位高、洪水流速缓慢等特点。由于三门峡水库长时期高水位运行,渭河下游三门峡库区严重淤积,潼关高程居高不下,洪水顶托倒灌秦岭北麓渭河支流,以致有8条支流倒灌,三条支流决口,造成了严重的灾害。文中提出了要减轻渭河洪水灾害,首先要改变三门峡枢纽高水位运行方式,降低潼关高程。并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综合防治渭河洪水,加大渭河流域的防洪投资。  相似文献   

14.
小浪底水库受调水调沙和水库移民高程的限制,2000年汛期只有22.8亿m^3的防洪库容,可以部分发挥拦洪作用。按照2000年黄河防洪任务和不调度原则,在分析研究小浪底水库和其他防洪工程的防洪作用及调度运用方式的基础上,制定出2000年黄河下游各级洪水调度预案。  相似文献   

15.
渭河河道情况相对复杂,通过分析渭河户县段河势及洪水的特性,提出了渭河户县段护岸防洪保护措施.可供相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16.
渭河河道情况相对复杂,通过分析渭河户县段河势及洪水的特性,提出了渭河户县段护岸防洪保护措施.可供相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17.
渭河下游河段洪涝灾害易发,分析渭河下游防洪保护区的洪水风险,有助于完善渭河洪水防御体系,开展防汛应急工作和洪水风险管理。以渭河下游防洪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MIKE软件建立一维、二维耦合模型,采用实测洪水数据验证模型的合理性,进而模拟分析该保护区各溃口在相应类型和频率洪水条件下的洪水演进过程、淹没范围和淹没损失等。研究结果表明,渭河下游河势复杂多变,不同位置溃口溃决后的风险差别较大,同频率洪水下,最大淹没面积、淹没片区最大总损失、最大避险转移等发生在不同的片区。  相似文献   

18.
2022年7月中旬,黄河中游泾渭河流域部分地区发生连续强降雨,受此影响,泾河支流马莲河庆阳水文站发生1956年以来最大洪水,渭河临潼水文站形成渭河2022年第1号洪水。黄河水利委员会预判干支流河道来水,结合泾渭河洪水处理,利用小浪底水库水位较低的有利时机,联合调度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东平湖滞洪区等工程,实施了2022年汛期黄河调水调沙。在确保防洪安全和抗旱用水安全的前提下,塑造有利于水库、河道减淤的水沙过程,实现了水库多排沙和下游河道多输沙的目标,探索了高含沙洪水排沙调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渭河治理段内目前无水文站网,缺乏实测雨洪资料。通过对省院规划值、省水文图集洪峰流量、铁一院洪峰流量公式计算值和武山、首阳站实测资料结果的对比,选择了陇西县渭河汪家门段提防工程防洪标准按10年一遇洪水设计,河段设计洪峰流量为1 340 m3/s;施工导流的防洪标准按5年一遇洪水设防。  相似文献   

20.
2003年汛期,我省渭河下游遭受严重的决口淹没灾情,汉江下游发生严重暴雨洪水。诸多水库,尤其是直接影响渭河下游、汉江下游防洪安全的石头河、黑河、安康等水库也相继遭遇较大洪水。在省防汛指挥部的科学调度下,这些水库为下游江河削错洪峰,发挥了显著的防洪减灾效益。又临汛期,我们特刊发此文,以便于读者对当时水库洪水调度情况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