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杂色曲霉素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两株杂色曲霉菌分别接种于4kg玉米豆粉固体产毒培养基,28℃静置培养35d。以甲醇-4% KC1(9:1)混合液及甲醇-三氯甲烷混合液浸提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 stin,简称ST),再用三氯甲烷萃取,经硅胶柱层析法初步纯化。在甲醇、乙腈、乙醚、丙酮等溶剂中多次重结晶,最后得到2271.6mg淡黄色针状结晶。经过熔点测定、元素分析、四种光谱学鉴定、薄层层析及高效液相色谱鉴定,确认该晶体为ST。纯度在99.9%以上。  相似文献   

2.
杂色曲霉素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将两株杂色曲霉菌分别接种于4kg玉米豆粉固体产毒培养基,28℃静置培养35d。以甲醇-4% KC1(9:1)混合液及甲醇-三氯甲烷混合液浸提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 stin,简称ST),再用三氯甲烷萃取,经硅胶柱层析法初步纯化。在甲醇、乙腈、乙醚、丙酮等溶剂中多次重结晶,最后得到2271.6mg淡黄色针状结晶。经过熔点测定、元素分析、四种光谱学鉴定、薄层层析及高效液相色谱鉴定,确认该晶体为ST。纯度在99.9%以上。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探讨了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r)在加有两类不同性质营养物的人胃液中产生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简称ST)的条件。发现在26℃斜面静置培养12天后可产生ST。加入半合成物质的最佳配伍是:蔗糖1,000.0mg;蛋白胨50.0mg;KH_2PO_4 7.5mg;MgSO_4·7H_2O_2.5mg;人胃液10.0ml,称之为SPKM人胃液培养基。加入天然物质的最佳配伍是:玉米粉0.5g;豆腐粉0.25g,人胃液10.0ml,称之为CS人胃液培养基。还进一步研究了pH值和培养时间对杂色曲霉产毒菌株在SPKM和CS人胃液培养基中生长及产生ST的影响。根据临床胃酸缺乏程度分级标准,分为pH 1.0,3.0,6.5,8.0四个组。发现在两种人胃液培养基中,无论是杂色曲霉生长,还是产生ST,pH3.0到6.5是发生质变的范围。在两种人胃液培养基pH为6.5时,37℃静置培养8天有痕量ST产生,10天后就明显增加。所以杂色曲霉产生的ST可能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易癌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杂色曲霉是曲霉属的常见种类,广泛分布于海洋、高等植物、红树林和节肢动物等生境中,近年研究表明杂色曲霉可产生生物碱、萜类、聚酮等结构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抗菌、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等活性。本文总结了2017—2022年间报道的37株杂色曲霉次级代谢产物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涉及325个次级代谢产物,其中新化合物111个。本文揭示了杂色曲霉的次级代谢产物与生境的相关性,对从更多生境来源的杂色曲霉及其它微生物资源来挖掘新天然产物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直接硅胶板薄层层析快速检出杂色曲霉素产毒菌株,简化了培养、萃取纯化等繁琐步骤,大大缩短样品检测所需时间,做到快速灵敏。检验时取生长待测菌株的琼脂块,直接以硅胶薄层板展开浸出溶液,显色后产毒株色谱带中毒素斑点清晰易辨。所用试剂、设备简单,费用低廉,容易掌握。尤其适用于大量菌株的分离筛选。应用此方法,检测了222个真菌菌株的产毒能力。  相似文献   

6.
海洋真菌杂色曲霉F62丁内酯类化合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巩婷  董世豪  朱平 《菌物学报》2014,33(3):706-712
为了深入研究相似蜂海绵相关真菌杂色曲霉F62的活性代谢产物,采用硅胶柱、凝胶柱色谱和HPLC等分离手段对其大米固体发酵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并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学技术对其结构进行鉴定,从中共得到6个丁内酯类化合物,分别为丁内酯Ⅰ(1)、丁内酯Ⅱ(2)、丁内酯Ⅲ(3)、丁内酯Ⅳ(4)、丁内酯Ⅶ(5)、Aspernolides A(6),其中化合物1在10μmol/L时表现出较强的抗炎活性,其IC50值为8.73μmol/L。  相似文献   

7.
色曲霉素(ST)是一种致癌致畸的真菌毒素,已报道的检测ST的技术有TLC、HPLC、ELISA以及毒素基因的PCR检测技术。初步探索了酶生物传感器三电极系统对ST的电化学分析。在实验中,应用多壁碳纳米管作为分子识别元件ADTZ的固定化基质和传感器的电子传递体构建了Au工作电极,对ST进行CV和DPV分析,结果表明:ST在-600mV位置有一明显的特征还原峰电位,线性检测范围是8.32×10-5~6656×10-5mg/mL,检测下限为8.32×10-5mg/mL,响应时间10s,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应用薄层层析技术快速检出杂色曲霉素产毒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群飞  蔡一新 《真菌学报》1996,15(3):227-231
直接硅胶板薄层层析快速检出杂色曲霉素产毒菌株,简化了培养,萃取纯化等繁琐步骤,大大缩短样品检测所需时间,做到快速灵敏,检验时取生长待测菌株的琼脂块,直接以硅胶薄层析展开浸出溶液,显色后产毒株色谱带中毒素斑点清晰易辨,所用试剂,设备简单,费用低廉,容易掌握,尤其适用于大量菌株的分离筛选,应用此方法,检测了222个真菌菌株的产毒能力。  相似文献   

9.
相似蜂海绵相关真菌杂色曲霉F62活性代谢产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世豪  巩婷  朱平 《菌物学报》2011,30(4):636-643
研究了1株相似蜂海绵相关真菌F62的活性代谢产物,经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该真菌属于杂色曲霉。将F62菌株用大米固体培养基在室温(约25℃)下静置培养45d,经乙酸乙酯超声萃取得到粗提物。通过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HPLC等色谱手段,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分析手段可鉴定出其结构分别为Alantrypinone(1)、洛伐他汀(2)、甲酯型莫纳克林K(3)、土曲霉酮(4)、土震素B(5)和麦角甾醇(6)。化合物1系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离得到。首次对化合物3的碳谱数据进行报道。初步的药理研究表明,化合物4具有体外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10.
将黄曲霉毒素氧化酶(AFO)固定在壳聚糖(CS)-单壁碳纳米管(SWCNTs)杂交膜中,组装在聚邻苯二胺(POPD)修饰的金电极(Au)表面,制备了对杂色曲霉素(ST)敏感的生物传感器(AFO/CS-SWCNTs/POPD/Au)。运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交流阻抗技术(EIS)对电极组装过程进行了表征。循环伏安法研究表明,AFO在修饰电极上发生了准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是表面控制过程,其式量电位为-0.436V(vs.Ag/AgCl),说明包埋在CS-SWCNTs中的AFO和电极之间发生了直接电子传递。AFO修饰电极对ST具有明显的电催化作用,其表观米氏常数appKM为7.13μmol/L,催化电流与ST浓度在10~310n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7,检出限为3ng/mL(S/N=3),响应时间小于10s。组装的生物传感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重现性,连续检测20ng/mL的ST标准溶液11次,电流值RSD为3.9%;放置一个月后,其电流响应值仍为初始值的85.6%。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应用于实际样品检测时,其回收率在87.6%~105.5%之间...  相似文献   

11.
杂色鲍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的胚胎发育分为个阶段共32个发育期,其中,卵裂阶段有13个时期:受精期、第1极体放出期、第2极体放出期、2细胞分裂早期、2细胞期、4细胞期、8细胞期、16细胞期、32细胞期、64细胞期、128细胞期、桑椹期和囊胚期。胚胎发育阶段有4个时期:原肠期、担轮幼体早期、担轮幼体晚期和担轮幼体孵化瞬期、胚后发育阶段有13个时期:担轮幼体期、面盘幼虫早期、面盘幼体中期、面盘幼体后期、匍匐幼体中期、铺匐幼体后期、围口壳幼体早期、围口壳幼体中期、围口壳幼体后期、上足分化幼体早期、上足分化幼体中期和上足分化幼体后期。幼鲍阶段有2个时期:第1呼吸孔出现早期,和1呼吸孔出现,须适宜水温范围内,随着水温升高,孵化期相应缩短,在水温18-34℃条件下,受精卵不同程度都能孵化,但孵化率和孵化时间则有很大差别。在水温18℃时,鲍卵从受精至开始孵化需经历11hr32min,孵化率占2.5‰,平均孵化期为26hr15min,孵化速率为0.0381,周限增长率为1.0010/hr;而在水温22℃条件下,经过7hr30min才开始孵化,平均孵化期为23hr5min,孵化速率为0.0415,周限增长率为1.0202/hr。鲍卵受精后,在水温为23.7-28.5℃、盐度为32.8‰-34.5‰(比重10223-1.0229)的条件下,只需经23-24d能发育为幼鲍(为第一个呼吸孔出现期)。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乳酸为唯一碳源,从酱香型酒醅中筛选能够利用乳酸的霉菌,根据菌株的菌落特征、菌丝形态及18S rDNA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对菌株进行鉴定,以透明圈法检测糖化酶等7种胞外酶产生能力,检测菌株对温度、乳酸及乙醇的耐受性,用GC-MS测定菌株的发酵产物。从酱香型酒醅中筛选得到一株霉菌JP7,该霉菌菌落上呈现1种以上颜色,中部为黄色,边缘为灰白色,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曲霉特征的菊花状分生孢子头。基于18S rDNA的系统发育分析,该菌属于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A. versicolor)。A. versicolor JP7具有产纤维素酶的能力,在改良YP培养基上形成的透明圈与菌落直径比为5。A. versicolor JP7对乳酸的耐受性较高,可达到50 g/L。在以乳酸为唯一碳源的发酵培养基中,A. versicolor JP7利用乳酸主要产生7种代谢产物,其中1,2-丙二醇和n-己烷的产量最高。分离自酱香型酒醅中的A. versicolor JP7具有较强的纤维素酶产生能力和较强的乳酸耐受性,利用乳酸能够产生工业原料1,2-丙二醇和n-己烷。  相似文献   

13.
真菌和氮素在食物链中与胃癌病因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等根据假设,即真菌与氮素通过食物链过程进入人体,由于真菌毒素或其代谢产物与胃内亚硝酸盐、胍类、胺类等合成致癌性亚硝基化合物,并在慢性胃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为胃癌,在我国胃癌高,低发区进行了综合考察。本文报告考察结果,发现胃液内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检出率最高,高低发区对比差异显著(p<0.001)。此菌与胃液的pH值、酸度、NO_2~-含量、胃粘膜活检结果关系密切。已知杂色曲霉产的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可诱发大鼠的腺胃癌,因此考虑此菌与人胃癌的发生可能有关,但是否为因果关系,尚需进一步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杂色山雀Parus varius是一种分布区域狭窄的小型森林洞巢鸟类,为东亚特有鸟类,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全球现有8个亚种.中国仅有2亚种,P.v.varius繁殖于辽宁东部山区,P.v.castaneoventris仅分布于台湾,均为当地留鸟;除P.v.castaneoventris以外,其他亚种在日本均有分布.本文根据国内外对该物种的研究情况,对其亚种分布、生态生物学、种群遗传结构及形态学等方面作了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杂色鲍足的显微与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娜  石和荣  李海云  柯浩  温山鸿 《动物学报》2006,52(5):I0001-I0002,968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隶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目、鲍科、鲍属。鲍的足是柔韧性很好的器官,它具有运动、支持、感觉与辅助捕获功能,是鲍生活中匍匐和吸附岩石等固着物的重要部位,因其首先接触环境而成为脓疱病、裂壳病、弧菌病等病病原体的主要侵袭部位,这些病可造成十分严重的鲍死亡现象。国内学者对鲍足的研究文献较少,仅有关于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足的组织学(崔龙波等,1997)及皱纹盘鲍足的粘液细胞的片断研究(王宜艳等,2004)报道。  相似文献   

16.
2004~2006年的3~7月,在辽宁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杂色山雀(Parus varius)的繁殖及繁殖成功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杂色山雀主要营巢于海拔400~900m的阔叶杂木林、针叶林及林缘地带;繁殖期在3~7月,其洞巢种类多样,筑巢期约15d;巢为碗状,巢结构的2/3由苔藓构成;窝卵数为6~8枚,平均(6·92±0·92)枚(n=13);雌鸟单独孵卵,孵化期为(14·00±0·00)d(n=10);育雏由雌雄鸟共同承担,育雏期为(17·50±0·58)d(n=4)。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为50·95%,繁殖力为2·22。人为干扰是造成卵和雏鸟损失的主要原因,占总损失的74·19%。  相似文献   

17.
杂色鲍齿舌的显微与亚显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鲍的消化生理学、鲍的齿舌形态构造与鲍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石蜡切片、Harris苏木素-伊红染色,光学显微技术及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较全面地观察研究了杂色鲍的物理消化器官-齿舌的显微与亚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大龄幼鲍”和“成鲍”的齿舌齿式为:∞+5+1+5+∞,即齿舌由1列中央齿,每边5列侧齿和不定数的缘齿构成。随着鲍龄的增加,齿舌的长带状的基本形态保持不变,但长度和宽度都有所增加,长度的增加是由其齿舌横排数目的增加,舌齿大小的扩大及邻近横排舌齿的间距的增加造成;齿舌宽度的增加是由其舌齿宽度的扩宽,第3到第5侧齿的定期增加,缘齿数目的稳定线性增加造成。  相似文献   

18.
杂色鲍溃疡症组织的病变主要在足部和外套膜 ,皮下结缔组织出现大量空泡变性 ,肌纤维紊乱直至断裂消失 ,细菌在组织间隙生长。发病后期消化系统出现病变 ,消化功能受阻。超微结构观察表明 ,足部、外套膜、消化道组织细胞均发生线粒体肿胀 ,内嵴变少甚至消失 ,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内膜性空泡 ,内质网膨胀 ,核变形 ,提示本病致死原因可能为能量衰竭。  相似文献   

19.
2012年3~7月,对辽宁仙人洞自然保护区9巢18只杂色山雀(Parus varius varius)个体及其雏鸟的鸣声进行了录音,共获取了9种类型鸣叫(呼唤、警戒、报警、恫吓、驱逐、惊叫、喂食、雏鸟乞食、集群)和5种类型鸣唱.通过语图分析得出音节类型18种,频率范围为800 ~18 900 Hz.对杂色山雀不同个体鸣声特征参数的比较发现,鸣声的句子和音节时长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最高频率、最低频率在不同个体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实现了对杂色山雀繁殖期鸣声参数的量化,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其繁殖行为.  相似文献   

20.
杂色山雀双亲差异性育雏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单配制鸟类的配偶双方在抚育子代时常存在性别差异,不同鸟种的雌雄双亲往往采取不同的育雏策略。以杂色山雀(Sittiparus varius)为研究对象,2017年3—7月对繁殖巢箱进行录像监测,记录杂色山雀育雏期亲代投入情况。分析结果显示:1)双亲递食率在育雏前期(4—6日龄)无显著差异,而育雏后期(10—12日龄)雌性的递食率显著高于雄性。2)雌性亲鸟后期递食率较育雏前期显著增加;而雄性亲鸟育雏前期和后期递食率无显著差异。3)雌性递食率与自身喙宽呈极显著正相关,雄性递食率与双亲体征参数均无相关关系。总的来说,在育雏阶段,杂色山雀雌性亲鸟的递食率随着雏鸟的需求和自身身体质量发生调整,雌性在育雏后期递食率显著升高,而雄性亲鸟递食率无变化,这可能与育雏期双亲投入分工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