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德林主任医师在50余载的临证中,主张“鼓邪出、内畅遂”,具体在脾胃病的应用中即主张通降之法。中医学理论认为,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主运化,就是将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传输至全身,故有“后天之本”之说。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为脾胃的运化做准备,胃以降为和。在脾胃病的治疗中,王师着重于疏通气机,调其升降,消其郁滞,流畅气血,推陈出新,导引食浊瘀滞下行,给邪以出路。脾胃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气机郁滞,食浊瘀滞等形成,由于气机瘀滞,食浊瘀滞,首先影响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因而气血精微无以化…  相似文献   

2.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完善了辛开苦降法的理论内涵,扩大了辛开苦降法的应用范围,创制了辛苦寒、辛苦温、辛苦热、辛苦淡法治疗脾胃疾病的方剂,发展了辛开苦降法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王全芳 《基层医学论坛》2014,(16):2131-2132
目的:探讨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脾胃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患者接受辛开苦降法治疗,对比分析2组观察对象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组临床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退出病例和脱落病例,且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症状,试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辛开苦降法是脾胃病有效的治疗方法,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苦辛法治疗脾胃湿热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脾喜燥恶湿,最易被湿所困。湿热为患,氤氲弥漫,最易盘踞中焦,形成脾胃湿热证。若药之不当,缠绵难愈。笔者受其“湿热之邪非辛不通,非苦不降”之论的启示,临床用苦辛法治疗脾胃湿热证,每获效验。  相似文献   

5.
6.
江育仁教授脾胃病治法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育仁教授是当代中医儿科学术界的泰斗 ,一代宗师 ,享年 87岁 ,从医近 70年 ,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严谨独特的学术思想 ,尤其对于小儿脾胃疾病深有研究 ,在辨证论治方面既有特色亦有创新 ,值得我们后学者认真学习。笔者缅怀江老 ,整理了他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以供同道探讨研究。1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江育仁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疳证、泄泻等疾病时 ,广泛应用运脾法 ,临床实践证实这一治疗法则有独特的临床效果和深远的学术意义。江育仁教授总结数十年临床经验 ,认为小儿“脾常不足”是导致容易发生脾胃病的主要原因 ,小儿…  相似文献   

7.
以通降法治疗胃脘痛的体会李容娟(广西桂林市中西结合医院中医内科)关键词胃脘痛;通降法胃脘痛系指胃脘近心窝处(剑突下)疼痛为主的疾病。包括西医命名的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病。凡是受凉、受热、饮食无节、精神过度疲劳、肝气郁滞均...  相似文献   

8.
杨晋翔教授治疗脾胃病用药经验如下:1"通降"论治脾胃病常用药对:旋覆花、代赭石;焦槟榔、大腹皮;香附、紫苏梗、陈皮;预知子、绿萼梅;2清利法治脾胃病,杨教授在辨证基础上常加用清利湿热药,常用药对:藿香、佩兰;通草、淡竹叶;黄连、吴茱萸;柴胡、黄芩、清半夏;3活血法治脾胃病,杨教授常在中药配伍中佐以活血化瘀之品,常用药对:川楝子、延胡索;牡丹皮、赤芍;丹参、沙参。  相似文献   

9.
10.
辛开苦降法是治疗脾胃病的基本方法,东汉张仲景开本法之先河,后又被历代医家不断充实发展,一直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该文介绍了姜树民教授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是我国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现代医疗技术并无理想的根治手段,而中医药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刘龙民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后,学验俱丰,在冠心病的治疗方面善于从脾胃进行论治,效果显著,文章从理论来源、临证分型、主要治法进行简要总结,并有病案举例。  相似文献   

12.
寒热并用的组方策略首见于《黄帝内经》,主要应用于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孙冰认为脾胃病的重要病机是寒热错杂,核心病机为脾寒胃热。脾为太阴,其气易虚,虚则有寒;胃为阳明,受邪易实,实则易热,因而治疗以寒热并用为基本大法,选方宜以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乌梅丸等具有寒热平调作用的方剂为基本方,药物多以黄连、黄芩配伍干姜、吴茱萸、附子,同时强调治疗时应注意脾胃的生理特点,配合健脾益气、疏肝行气、养阴生津的党参、白术、柴胡、玉竹、麦冬、沙参、生地黄等药物,从而达到寒热并用以调阴阳,辛降并进以顺其升降的目的,无论是指导脾胃病的临床治疗,还是阐述方剂的组方原则,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脾胃的气化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理论与临床两方面探讨与反证了脾胃间存在着阴阳相助,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的气化结构,揭示脾胃生理的内在机制,说明脾与胃密切的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之咽-食管-胃三联征的临床经验。[方法]根据咽-食管-胃三联征的特点,分别从咽-食管-胃三联征之“咽”“食管”“胃”的病机、症状及经方运用等方面论述中医治疗的辨证思路和治疗特色,并附以疗效明确的验案。[结果]咽-食管-胃三联征之“咽”最常见的病证是“咽炎”,可归为中医学的“梅核气”,以顺气化痰、解郁散结为法,方选半夏厚朴汤;“食管”最常见的病证是“反流性食管炎”,可归为中医学的“吞酸”“反胃”“嘈杂”等,以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为法,方选旋覆代赭汤;“胃”最常见的病证是“胃食管反流病”,可归为中医学的“胸痞”,以健脾益气、顺降胃气、清肝胆热为法,方选旋覆代赭汤及半夏泻心汤。经方方小、效佳,重在抓住主要病机,切中治疗关键环节。所附验案辨证为胃虚气逆,同时伴有肝气不舒,运用经方旋覆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施治,治疗两周后症状基本消失。[结论]以经方治疗咽-食管-胃三联征,通过疏肝调脾、和胃降逆之法,条畅中焦气机,方证对应,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肺系疾病从脾胃论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论述与肺与脾胃在生理,病理诸方面的密切关系;提出了肺系疾病从脾胃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讨论了肺病从脾胃论治之常用7法:即健脾化痰法,芳香醒脾法,健脾利水法,通腑降气法,健脾补肺法,养胃益肺法,补益脾肾法等,对肺系疾病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黄孟君教授论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孟君,湖南长沙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专家,从事医疗、教学工作40余年,善长使用升降理论治疗内科杂病,尤其是脾胃病方面,每每能起病沉疴。笔者有幸师从黄老学习,在跟师门诊临证的一年半里,中医临床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脾胃病方面,感悟颇深。现将黄师运用升降理论治疗临床常见脾胃病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7.
黄政德教授从寒热错杂辨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政德教授,主任医师,中医内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省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带头人,擅长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黄政德教授在辨治脾胃病方面有独到的临床经验,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疗效显著,现将黄政德教授从寒热错杂辨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8.
张介眉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临床专家,在50余载临床实践中对内科疾病的辨治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擅长治疗脾胃病。张师非常注重辩证论治,遣方用药亦独具特色。现举其辩治脾胃病验案4则,以馈同道。  相似文献   

19.
采用运脾法针药结合治疗小儿脾胃病的临床运用心得。   相似文献   

20.
庞连晶 《中医学报》2016,(10):1500-1502
情志因素变化可引起五腑功能活动的异常,七情内伤,直接影响相应的脏腑,使脏腑的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各种疾病发生。然而根据五行的归类及生克制化乘侮关系,情志异常对五脏的影响最终均会导致脾胃相关疾病的产生。因此,治疗与情志相关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调理脾胃功能变化,以促进五脏病变的恢复,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