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32株氟康唑耐药性白念珠菌被选为受试菌株;将分六段扩增出来的靶基因片段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选择SSCP分析有阳性结果的3个代表片段进行克隆测序。结果所有受试菌株SSCP分析均呈阳性结果,其中第六对引物的扩增片段系突变热点所在部位(细胞色素P450L1A1的高可变区),另外,耐药株之间也存在差异。且将诱变所得耐药菌落与其亲本的带型进行比较也得到了与上述类似的结果。通过测序共发现11个突变点,其中5个为有意义突变位点,且有4个位于第六对引物所扩增出来的片段之内。结论一个或一个以上部位的基因突变造成了这些菌株耐药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热带念珠菌、白念珠菌的ERG3、ERG11基因突变与其对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关系,以初步探讨热带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的机制。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3月-2016年10月期间临床分离的念珠菌52株,经体外药敏试验得到耐氟康唑的热带念珠菌6株、白色念珠菌1株;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分别扩增6株热带念珠菌与1株白色念珠菌ERG11、ERG3基因,将扩增后的产物分别进行双向测序;将测序结果与热带假丝酵母菌标准菌株、白色念珠菌标准株的序列通过BLAST比对分析,找出突变基因。结果 6株热带念珠菌ERG11基因序列共发现3个同义突变与2个错义突变,ERG3基因共发现4个同义突变,6个错义突变;1株白色念珠菌耐药株ERG11基因共发现2个同义突变与2个错义突变,ERG3基因共发现2个同义突变,未发现错义突变。结论耐药菌株ERG11或ERG3存在不同程度的突变,这些突变可能参与热带念珠菌、白念珠菌耐药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携带相同突变的耐氟康唑白念珠菌多个耐药基因的表达。方法:选取耐氟康唑白念珠菌14株(均携带相同的ERG11突变G487T和T916C),氟康唑敏感白念珠菌14株,通过实时定量PCR反应检测两组多个耐药基因的表达。结果:14株携带相同突变的耐氟康唑白念珠菌主动外排基因CDR1和CDR2 mRNA表达较敏感组显著增加(P0.01);而ERG11、FLU1和MDR1基因mRNA水平较敏感株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携带G487T和T916C突变的白念珠菌的耐氟康唑机制可能与主动外排泵基因CDR1和CDR2的高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由于唑类抗真菌药物在临床的长期广泛应用,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发生耐药的现象逐渐增多,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综述了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分子耐药机制主要有编码药物靶酶基因的表达增强或突变、编码药物流出泵基因的过度表达、生物膜的形成等.  相似文献   

5.
白念珠菌506株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体外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白念珠菌临床株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鉴定白念珠菌临床株,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即以前的NCCLS)推荐的M27-A2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MIC值测定。结果共收集白念珠菌506株,检测出氟康唑耐药株3株,剂量依赖性敏感株1株,耐药率为0.59%;伊曲康唑耐药株18株,剂量依赖性敏感株269株,耐药率为3.56%;其中1株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交叉耐药。结论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有耐药及交叉耐药现象的发生;伊曲康唑耐药率高于氟康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艾滋病患者的白念珠菌唑类耐药株中唑类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作用靶位基因ERG 11基因突变与耐药的关系.方法 用PCR对临床分离的93株白念珠菌的Erg11基因进行扩增、测序,DNAman软件将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的X13296进行比对,将突变碱基翻译为氨基酸,确定是否发生错义突变.结果 共检出40个碱基突变位点,包括27个同义突变位点和13个错义突变位点.耐一种药物的突变菌株中每株菌只发生一处错义突变或无错义突变,而耐二种或三种药物的菌株中每株菌还可以同时出现两处或三处错义突变.结论 ERG 11基因错义突变与白念珠菌耐药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紫等5种抗真菌药物对白念珠菌的药物敏感性,分析白念珠菌药物敏感性与其基因型的关系。 方法 根据M27-A2方案检测甲紫、两性霉素B、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对67株白念珠菌的药物敏感性。提取白念珠菌基因组DNA,应用PCR扩增白念珠菌25S核糖体 rDNA基因内含子区,根据PCR扩增片段将白念珠菌分为A(36株)、B(23株)、C(8株)基因型,分析白念珠菌不同基因型与药物敏感性的关系。结果 药敏实验结果显示,67株白念珠菌中,8.96%对氟康唑、2.98%对伊曲康唑、1.49%对酮康唑耐药,两性霉素B无耐药菌株。甲紫的最低抑菌浓度在0.125 ~ 4 mg/L。统计学分析显示,白念珠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与其基因型无明显相关关系,P值均 > 0.05。结论 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菌株的增多在临床用药选择上应引起注意,甲紫的抗真菌作用值得重视。白念珠菌基因型与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发生可能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氟康唑、特比萘芬及伊曲康唑对白念珠菌的体外敏感性。方法采用NCCLS公布的M27-A方案微量稀释法测定氟康唑、特比萘芬及伊曲康唑对22株临床分离的白念珠菌的体外敏感性。结果22株白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9株,敏感12株;对伊曲康唑耐药7株,敏感8株;对特比萘芬耐药12株,敏感3株。结论3种药物中氟康唑的敏感性相对较高,但仍有耐药现象,氟康唑与伊曲康唑存在交叉耐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DNA芯片技术鉴定念珠菌种和氟康唑耐药基因ERG11突变。方法 根据6种常见念珠菌内转录间隔(ITS2)区种特异性序列和白念珠菌ERG11基因中已证实可导致对氟康唑耐药的6种突变序列设计探针,制备DNA芯片,鉴定12条50 bp的念珠菌种特异性序列和ERG11突变序列及34株念珠菌(其中白念珠菌29株,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都柏林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各1株)。结果 ①芯片正确鉴定12条人工合成序列;②正确鉴定34株试验菌株的菌种;③正确鉴定29株白念珠菌ERG11基因中可致耐药的已知突变。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结论 用DNA芯片进行念珠菌菌种鉴定和白念珠菌ERG11突变筛查,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0.
白念珠菌临床株氟康唑敏感性试验与ERG11基因突变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白念珠菌临床株对氟康唑的敏感性,筛查临床菌株的ERG11突变,探讨其与耐药的关系.方法 收集鉴定白念珠菌临床株,采用微量稀释法和药敏纸片法体外测定试验菌株对氟康唑的敏感性.分段扩增ERG11基因的第295~777bp(483bp)、第723~1204bp(482bp)和第1179~1667bp(489bp)等3个片段,并测序.结果 共收集念珠菌80株,分离白念珠菌52株,52株白念珠菌均为敏感株.经测序的5株敏感白念珠菌ERG11基因共出现19处突变,其中14处为同义突变,其余5处错义突变(T495A、A530C、G640A、A945C、G1609A)分别可引起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酶的下列氨基酸改变:D116E、K128T、E165K、E266D、V488I.结论 白念珠菌临床株对氟康唑敏感性较高;E165K和V488I可能与耐药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1)检测氟康唑和特比萘芬对临床常见真菌的敏感性;(2)探讨并建立皮肤癣菌的标准药敏试验方法.方法以NCCLS M27-A方案试管法为基础,检测氟康唑和特比萘芬对24株念珠菌和20株皮肤癣菌的敏感性.结果氟康唑对大部分念珠菌的敏感性较好,对皮肤癣菌的敏感性较差,而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高度敏感.结论NCCLS M27-A方案具有重复性好、一致性高的特点,可应用于酵母菌和皮肤癣菌的体外药敏实验.  相似文献   

12.
PCR法扩增角鲨烯环氧化酶鉴定白念珠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扩增角鲨烯环氧化酶基因的开放读框,进行PCR来鉴定白念珠菌。方法:根据白念珠菌角鲨烯环氧化酶基因的开放读框中编码1MSSVKY^6的序列设计上游引物5‘-ATGAGTTCAGTTAAGTATG-3‘,编码^492NEIVR^496的序列设计下游引物5‘-CTATCTTACAATCTCGTTC-3‘,对白念珠菌ATCC11006,22株临床分离株,7株其它致病性念珠菌,8株致病性丝状真菌,1株新生隐球菌及1份人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并对PCR产物用酶切方法鉴定,结果:所有23株白念菌均可获得约1.5kb大小的PCR产物,16株其它致病性真菌及人的DNA标本均无扩增产物,PCR产物经BamHI酶切,产生两个大小分别约为1.0kb和500bp的片段。结论:利用设计的引物,扩增角鲨烯环氧化酶基因的开放读框,可以特异地鉴定白念珠菌。  相似文献   

13.
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PCR-RFLP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比较两相细胞在DNA水平的差异。方法分别抽提来自同一亲本、对氟康唑敏感性不同的白念珠菌(CA-1,CA-2,CA-4,CA-6,CA-7,CA-9,CA-11,CA-13~CA-17)菌丝相与酵母相基因组DNA,根据ERG11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包括部分上游和下游非编码区),扩增产物分别用AccⅠ和MunⅠ消化、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观察。结果各株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均能扩增出约1 734bp大小的目的片段,CA-7,CA-14,CA-16和CA-17株两相细胞ERG11基因RFLP图谱存在差异,其余受试菌株未见差异。结论从DNA全貌来看,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滚环扩增技术检测耐氟康唑白念珠菌的TAC1点突变,建立一种准确、快速、特异的检测核酸单点突变的方法,同时进一步了解TAC1点突变与耐药的关系。方法 收集33株耐氟康唑白念珠菌(8株来自美国,25株来自澳大利亚),根据文献报道的与耐药有关的点突变和挂锁探针设计原则设计4个挂锁探针。提取DNA、PCR扩增获得TAC1的三个目的片段;然后用滚环扩增技术检测耐药株的点突变。将滚环扩增所得结果与测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3株耐氟康唑白念珠菌中,有5株TAC1出现与耐药相关的点突变,分别为T225A(1株)和A736V(4株),其中4株菌来自美国。4株氟康唑敏感白念珠菌中TAC1未见与耐药相关的点突变。结论 滚环扩增技术能准确、快速检测核酸单点突变;TAC1点突变与耐药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氟康唑对念珠菌的敏感性,并研究酵母菌的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Etest法和美国国家临床试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微量法的可比性。方法采用Etest法和NCCLS推荐的药敏试验方案的微量稀释法测定30株念珠菌对氟康唑M IC值。结果采用Etest法和NCCLS微量法测定6株氟康唑耐药株对氟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M IC)值范围分别均>256μg/m l和>64μg/m l,23株临床分离株对氟康唑的M IC值的范围分别为0.05~2μg/m l和0.125~1μg/m l。Etest法和NCCLS微量法测定30株念珠菌对氟康唑的M IC一致率为83.3%。结论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Etest法和NCCLS微量法有较好的一致性、重复性,Etest法可作为一种较好的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方法在临床实验室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阴道分离的念珠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念珠菌在女性阴道黏膜所致的不同表现与其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NCCLSM27-A方案推荐的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对来自外阴阴道念珠菌健康携带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和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8种抗真菌药对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的MIC值几乎均比白念珠菌高。来自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菌株MIC值较高,而健康带菌者菌株的MIC值较低。耐药菌株主要来源于复发组,健康带菌者来源的白念珠菌菌株对伊曲康唑、氟康唑、酮康唑和制霉菌素未见有耐药菌株出现。结论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治疗中应重视非白念珠菌的耐药性,长期或间断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可能诱导耐药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