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合成方法对稀土离聚体荧光性质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不同制备方法,即以丙烯酸丁酯与丙烯酸共聚物为基础,经离子交联而制得的稀土离聚体(方法Ⅰ)及以丙烯酸丁酯与盐基性单体丙烯酸稀土盐共聚而制得的稀土离聚体(方法Ⅱ)在荧光性质上的差异,研究了不同结构因素对它们的荧光性质的影响规律。随着体系中稀土金属离子含量的增大,方法Ⅰ所得离聚体出现了浓度淬灭现象,而方法Ⅱ所得离聚体则无此现象,从一个侧而反映了共聚集态差别。  相似文献   

2.
将磺化聚苯乙烯钠盐和锌盐离聚体在其Tg以上(128℃)和Tg以下(100℃)作退火处理。用红外光谱和动态粘弹谱考察了退火过程中离子聚集态的变化。退火使离聚体中原有的离子聚集平衡态被破坏,最终有利于离聚体中离子簇的形成。退火温度高于Tg时,由于链段的运动使离子簇形成明显加快。同样的退火温度下,钠盐离聚体比锌盐更易形成离子簇,这是由于二者的离子聚集单元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一系列离子浓度不同的磺化聚苯乙烯钠盐和锌盐离聚体,用红外不谱考察了经不同冷却强度处理后的离聚体结构。所得结构表明,冷却速率越快,离子簇越难形成。冷却速率对钠盐和锌盐离聚体离子簇形成影响的差异不用它们偶极-偶极运动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来解释。高离子浓度的离聚体在584cm^-1出现的新吸收带被认为是与离子簇内受限聚苯乙烯链形成的某种构象规整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离聚体增容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离聚体在共混体系中作为增容剂的增容机理及其对共混物性能的影响。离子基团与聚合物之间的特殊相互作用、多重离子对或离子簇在聚合物链之间形成的物理交联、离聚体基体与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原位”反应形成的共聚物提高了共混体系相容性;适量的离聚体使共混物的流变性能、热性能、结晶行为、力学性能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5.
将磺化聚苯乙烯钠盐和锌盐离聚体在其Tg以上(128℃)和Tg以下(100℃)作退火处理。用红外光谱和动态粘弹谱考察了退火过程中离子聚集态的变化。退火使离聚体中原有的离子聚集平衡态被破坏,最终有利于离聚体中离子簇的形成。退火温度高于Tg时,由于链段的运动使离子簇形成明显加快。同样的退火温度下,钠盐离聚体比锌盐更易形成离子簇,这是由于二者的离子聚集单元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无规离聚体/非极性溶剂体系的溶液行为,以及溶液的浓度、离子含量、离聚体的母体聚合物的分子量、平衡离子的性质、中和度、小分子盐和溶剂极性对这一行为的影响,并阐明该体系的溶液行为在本质上是由于离子对的偶极吸引作用而产生的分子内和分子间的离子聚集行为。  相似文献   

7.
通过DSC、DMA、TEM、SAXS和TG对SPS(磺化聚苯乙烯)及其离聚体的形态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磺酸基含量为9.83mol%的SPS中有磺酸离子的聚集。金属离子的引入使SPS离聚体的分子间作用力、微相分离程度增大。磺酸盐含量为4.70mol%以上的SPS离聚体中有离子聚集,离子簇直径为3~10nm。在磺酸盐含量为13mol%范围内,SPSNa离聚体基体的Tg1、离子微区的Tg2均随磺酸盐含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大。PS磺化、中和成SPS离聚体后,热稳定性增加,其顺序为:SPSZn>SPSNa>SPS>PS。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一系列离子浓度不同的磺化聚苯乙烯钠盐和锌盐离聚体,用红外光谱考察了经不同冷却速率处理后的离聚体结构。所得结果表明,冷却速率越快,离子簇越难形成。冷却速率对钠盐和锌盐离聚体离子簇形成影响的差异可用它们偶极-偶极运动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来解释。高离子浓度的离聚体在584cm-1出现的新吸收带被认为是与离子簇内受限聚苯乙烯链形成的某种构象规整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初步探索了SBS离聚体的制备方法,证明了这种离聚体的存在,并对其性能进行了一些试验。实验发现SBS离聚体对金属及玻璃有良好的粘合力,有一定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评述了离聚体共混物中产生的多种特殊相互作用,包括离子-偶极相互作用、离子-离子相互作用、氢键作用、络合作用和热塑性互穿网络(IPN)等,讨论了这些相互作用对体系相容性的影响及与材料性能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为新材料的研制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考察了离聚体增韧聚甲醛(POM)体系及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MBS)增容POM/离聚体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和亚微相态。研究发现,10%离聚体与POM共混可取得一定的增韧作用,乙烯-甲基丙烯酸-锌离聚体(EMMA—Zn)比乙烯-甲基丙烯酸-钠离聚体(EMMA-Na)具有更好的增韧效果。MB可成为POM与离聚体的增容剂。并具有协同增韧作用;亚微相态观察发现,离聚体在POM基体中呈“海-岛”结构分布;MBS可以提高离聚体的分散性及其与POM的界面粘结性,减小离聚体柱子的直径,最终提高了离聚体的增韧效果。  相似文献   

12.
离聚体对PBT/PC共混体系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讨论了离聚体Surlyn9020对PBT/PC共混体系的结构及其缺口冲击性能和结晶行为的影响。共混体系中加入适量离聚体,可使其缺冲击强度有较大提高,PBT、PC间的界面相容性得到改善。DSC、WAXD测试表明,离聚体的加入使共混体系的最大结晶速率有所增大,动力学结晶能力基本不变,体系保持了快速结晶的特性,且共混体系的结晶度略有提高。但是,当离聚体的含量较高(≥15phr)时,共混体系的动力学性能和  相似文献   

13.
离聚物对PET/LDPE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双螺杆挤出机反应性挤出的方法合成了低密度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镧(LDPE-g-MALa)离聚物。与其它方法相比,该法具有工艺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的特点。我们将离聚物与PET,LDPE在双螺杆挤出机上熔融共混挤出,并用注射成型机制备标准样条,对共混物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发现离聚物有显著的增韧效果,另外,通过IR,DSC,溶解性实验,分子量的测定等还考察了离聚物对PET/LDPE共混体系的结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注射成型条件下尼龙1010的表-芯结构,讨论了注射率和模具温度,表-芯结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表面硬度等力学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陆钰佳  陈素文  张洋 《工程力学》2021,38(2):101-109
为系统研究中高应变率和不同温度下离子型中间膜的拉伸力学性能,进行了1 s-1~800 s-1和-40℃~60℃下的系列动态拉伸试验.基于试验结果,确定了离子型中间膜的关键力学参数,并着重分析了温度和应变率的影响:随着应变率的升高和温度的降低,离子型中间膜的初始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普遍提高,但极限应变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6.
高聚物共混及掺混材料界面形态与力学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共混及掺混材料的界面形态进行了观察,并讨论了界面形态与力学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力学性能的差异,明显地反映在材料的界面形态上。通过观察还表明,两相之间的粘结强度越高,表现出的力学性能越优异,这主要是改性后界面相的形成所做出的贡献。同时,还讨论了增韧增强机理。  相似文献   

17.
化学交联网络对聚氨酯脲弹性体的形态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化学交联网络对聚氨酯弹性体的形态、力学性能及热性能的影响。FT-IR的数据表明,不同交联网络的PUU弹性体具有不同的形态,随着交联密度的增加,弹性体的微相混合程度增加。DSC的结果揭示了软段区内由于化学交联键的存在,使得软段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8.
丁羟聚氨酯的结构,形态与性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一步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组成、不同硬段含量的丁羟聚氨酯,并以红外光谱、偏光显微镜、DSC、X光衍射仪、Instron材料试验机等对所合成样品的结构、形态及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扩链剂、硬段含量对C=O的氢键化程度以及体系的相分离程度都有影响;丁羟聚氨酯的T(?)约为—75℃,比纯丁羟的T_8约高6℃,表明该材料具有较高的微相分离程度;WAXS、DSC表明在MDI-丁羟聚氨酯中有结晶存在。丁羟聚氨酯的拉伸强度和硬度都随硬段含量的提高而增大,但伸长率下降,MDI-丁羟聚氨酯的性能优于DTI丁羟聚氨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