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和假体生存的重要因素。至今尚无明确的胫骨假体旋转对线的定位方法。目前常用的旋转对线定位方法包括关节外胫骨假体旋转参考标志和自我形合技术等,但关节外旋转对线不可靠,易受到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的影响,自我形舍技术一般会导致胫骨假体过度外旋,两者易导致胫骨假体旋转不良。近年有文献报道使用胫骨截骨面解剖标志来确定胫骨假体旋转对线,其中胫骨平台Akagi前后线及胫骨髁间棘间沟线较为可靠,易于术中定位,是目前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值得采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Pu-YI  SHENG  LIISA  KONTTINEN  MATTI  LEHTO  DAISUKE  OGINO  ESA  JAMSEN  JuHA  NEVALAINEN  JORMA  PAJAMAKI  PEKKA  HALONEN  YRJO  T  KONTTINEN  徐卫东 《骨科动态》2006,2(4):193-197
背景:采用国家和地区的关节置换登记系统资料研究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结果。该研究的目的是提供全膝关节翻修术的治疗结果,并以再次翻修为终点评估假体生存的预测指标。方法:从1990至2002年芬兰国家关节置换登记系统资料共包括全膝关节翻修术2637例,以再次翻修为终点对术后全膝关节翻修的假体生存状态进行分析。生存状态分析包括单变量和多变量统计及适合的诊断模型,以评价相对危险假设。结果:全膝关节翻修术后假体2年生存率为95%(1874膝)(95%可信区间,94%-96%),5年为89%(944膝)(95%可信区间,88%-90%),10年为79%(141膝)(95%可信区间,78%-81%)。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假体生存最显著的预测指标是患者的年龄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使用时间(即初次与翻修手术间隔的时间)。第一次翻修的年份和翻修原因也是预测生存率的重要指标。结论.70岁以上的患者、初次关节置换术后5年或以上施行翻修以及无髌骨半脱位的患者,预示全膝关节翻修术后假体生存率较好。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的加重(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以及降低治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均可以减少活动量,加上医生可能不愿对老年患者施行手术,使老年患者的再翻修率降低。 可信水平:预测性研究,Ⅱ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3.
 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 假体-骨界面处的微动影响着假体的长期生存率。通常使用固定在 假体和骨骼上的传感器来对这些微动进行测定, 这些传感器一般位于远离界面的位置。由于假体-骨系 统并非刚性, 所以这种做法可能产生误差。虽然对上述误差的具体数值无法通过目前的试验进行评估, 但可以通过有限元分析法(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复发性脱位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复发性脱位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自1999年7月~2007年1月,共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病人47例,其中复发性脱位13例。对该13例病人做CT及X线检查,了解假体是否松动及假体位置,分析脱位原因。利用稳定实验判断假体稳定情况。根据稳定情况及患者意愿,分别采取手法复位、假体部件调整及翻修治疗。[结果]13例患者均有假体位置异常,11髋稳定实验显示有异常。8例保守治疗中,5例手法复位后未再出现假体脱位;3例手法复位后仍出现脱位,每年脱位1~2次,患者认为可以接受。5例手术治疗中,4例通过组件调整而显示稳定,其中2例采用加长股骨头;1例调整防脱位内衬位置并采用加长股骨头;1例采用防脱位内衬及加长股骨头治疗。1例经部分假体组件调整治疗仍不稳定,更换髋臼和股骨假体。随访6个月~5年,平均2.7年,均未再出现假体脱位。[结论]假体位置异常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复发性脱位的主要原因,稳定实验显示有不稳定。治疗应根据脱位原因、关节稳定情况及患者意愿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有关人工膝关节适应证及手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汉平  李佩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16):1277-1278,1246
20世纪70年代受chamley低摩擦人工髋关节的影响,人工膝关节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现人工膝关节置换已成为临床最常用的手术之一,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接受。其手术并发症及假体松动率大大降低,假体的生存率达90%以上。现在全世界每年人工膝关节置换在50万例以上。目前临床上所用人工膝关节包括单髁、全髁表面膝关节和铰链式全膝关节以及特制肿瘤假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芬兰关节置换登记系统的资料分析,探讨全膝关节翻修术的治疗结果,并以再次翻修为终点评估翻修假体生存的预测指标。方法1990年至2002年芬兰国家关节置换登记系统共录入全膝关节翻修术2637例,以再次翻修为统计止点,对上述完整材料进行各种统计学分析,主要包括单因素分析中的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Cox回归分析及模型诊断。结果全膝关节翻修术后假体2年生存率为95%(1874膝)(95%置信区间,94%~96%),5年为89%(944膝)(95%置信区间,88%~90%),10年为79%(141膝)(95%置信区间,78%~81%)。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假体生存最显著的预测指标是患者的年龄及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使用时间(即初次与翻修手术间隔的时间)。预测生存率的其他重要指标有第1次翻修的年份及翻修原因。结论预测全膝关节翻修术后假体生存率较好的因素有:患者年龄在70岁以上、初次关节置换术后5年或以上施行翻修以及无髌骨半脱位。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的加重(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及其治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均可以减少关节活动量,加上医师不主张对老年患者施行手术,使得老年患者的再翻修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生物固定C2型股骨柄人工全髋关节对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丢失方面的影响。方法31例C2型股骨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患者得到完整随访,包括X线片、Harris评分以及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密度,采用Gruen七区法,非手术侧作为对照。结果31例患者HHS评分优秀22例,良好8例,一般1例。X线显示所有柄都是稳定的,X线上未见明显假体周围骨密度改变。DEXA测量结果表明手术侧骨密度较非手术侧均出现下降,范围在2.42%~27.4%,平均6.67%,其中Gruen 4区和7区的骨密度下降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是-5.52和-7.08,P〈0.01)。结论 C2型股骨柄术后2年临床疗效较好,DEXA在评估THA的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方面比普通平片更敏感,THA术后股骨近端假体周围的骨丢失是存在的,尤其在股骨距区下降明显。假体周围骨丢失与假体设计存在关系。  相似文献   

8.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1997年7月~2004年10月,共收治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53~79岁。行CT及X线片检查,了解假体松动情况及假体位置,并分析脱位原因。无假体松动者,麻醉下手法复位、行稳定性试验。手法复位成功且稳定者,胫骨结节牵引4~6周。手法复位失败或不稳定者,原入路切开,根据术前及术中情况,调整offset值及部分假体组件。稳定者,关节囊修补,胫骨结节牵引4~6周。仍不稳定或松动者采用翻修手术。结果23例患者,1例松动者采用全髋关节翻修;10例手法复位治疗成功;12例手法复位后不稳定或失败患者中,5例行切开复位关节囊修补,2例采用加长股骨头增加offset值,2例改用防脱位髋臼内衬,1例采用加长股骨头并调整异常髋臼内衬位置,2例仍不稳定者采用全髋关节翻修。患者均获随访1~5年,平均1.9年。均未出现再脱位。术后1年Harris评分72~94分,平均87分。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应根据脱位原因和术中稳定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历史、现状和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不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它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技术阶段。Smith-Peterson医师在1948年建立了原始模型,最初的设计并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而仅仅是股骨侧的表面置换,历史上第一种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是由Charnley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的,假体承重面材料为teflon。这种假体出现了较高的早期失败率,Teflon的磨损是失败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立体影像学分析(roentgen stereophotogrammetric analysis,RSA)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迁移的评估价值.方法 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行组配式全髋关节置换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龄58~72岁,平均(60.23±5.64)岁.退行性骨关节炎32例,股骨颈骨折3例,髋关节发育不良2例.术后3、6、12、24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及RSA评估股骨假体的早期迁移度.结果 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26.36±10.56)分提高至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的(78.24±12.72)分、(84.51±16.05)分、(86.72±9.34)分及(87.55±8.9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无假体翻修病例,3例有轻微的大腿痛.RSA评估发现早期迁移幅度个体差异较大,术后3~6个月存在较高的初始迁移.36例于术后24个月达到临床和生物学稳定,1例表现为假体进行性迁移.股骨假体向远端迁移(1.37±0.59) mm、向后迁移(1.37±0.54) mm,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4个月内股骨假体向远端迁移与向后迁移呈正相关(r=0.3,P=O.O1),假体在横断面和矢状面上呈现出相对宿主骨界面稳定固定的趋势,股骨假体向远端及向后的倾斜或旋转移位主要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不同尺寸的股骨头假体和不同偏心距的组配式股骨颈假体与发生在各个方向的迁移度无相关性.结论 RSA为组配式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迁移度的早期评估提供了客观依据,可用于评估人工关节假体的早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人工关节外科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治疗严重髋膝关节病变的有效手术方法而广泛开展。现在骨水泥技术增加全髋假体的稳定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磨损仍是影响疗效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材料配方和制作工艺的改进,新型金属-金属假体的磨损率较低,微创小切口技术开始用于全髋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髋臼全髁假体设计改进上有活动载荷假体(如LCS假体),高屈曲度假体(屈曲150^。),单髁关节置换适用于下肢力线良好的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或骨坏死的患者,计算机辅助手术技术的应用使手术更精确完善。  相似文献   

12.
偏心距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心距作为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一项重要指标,其恢复情况对髋关节假体的临床效果和生存时间均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就偏心距对术后应力变化、假体稳定性和聚乙烯磨损三方面的影响作一简要回顾,并简单介绍能准确恢复预期偏心距的术前测量方法以及在假体类型选择上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3.
s.  BHAN  R.MALHOTRA  E.  KRJSHNA  KIRAN  SOURAV  SHUKLA  MAHESH  BIJJAWARA  曹沛宏 《骨科动态》2006,2(1):14-19
背景:低接触应力旋转平台(活动衬垫式)和Insall Burstein-Ⅱ型(固定衬垫式)全膝人工关节假体各自独立的长期稳定性已有报道,但我们尚未见有关这两种假体的中长期随访及对比性研究。 方法:对32例双侧膝关节畸形和术前活动范围均相似的膝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前瞻性评估,患者同意一侧膝关节行活动衬垫全膝关节置换,另一侧膝关节行固定衬垫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平均随访6年,使患者、医生和观测者的相关干扰降至最小,对两种假体进行对比分析,项目包括临床和X线片结果、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术后骨关节炎患者的功能评分和活动范围好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然而,对患者在膝关节协会评分、屈曲范围、主观表现或髌股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评估,没有发现活动衬垫式假体比固定衬垫式假体更好。X线片显示两者在假体排列上没有差异。两例使用活动衬垫式假体的膝关节需要再次手术,其中1例因衬垫脱位而需要早期翻修,另1例因深部感染而进行关节融合。 结论:我们发现中期随访患者的临床表现显示,活动衬垫式全膝关节置换术并不比固定衬垫式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更多的优点。活动衬垫式假体发生假体脱位和半脱位的危险性应给予重视,在发生脱位后要早期进行翻修。 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Ⅱ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14.
正作者分析了462例全膝置换术患者资料,评估胫骨假体周围骨吸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钴铬钼金属胫骨假体周围放射透亮线多于钽金属胫骨假体,骨密度下降更严重。同种金属胫骨假体周围骨吸收个体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男性、骨质疏松、术前严重膝内翻、更长的随访时间以及更低的体重指数增加假体周围骨吸收。假体周围骨吸收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比较陶瓷对陶瓷(CoC)与金属对聚乙烯(MoP)在中青年患者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03—2009-05采用第3代CoC行THA 68例(CoC组)和采用MoP行THA 43例(MoP组)的临床资料。采用Harris评分及UCLA评分评估患者髋关节功能和活动水平,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假体生存情况,采用影像学征象评估骨溶解、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并记录陶瓷假体碎裂、吱吱音等陶瓷假体特异性并发症。结果CoC组获得平均9.7(5~13)年随访,MoP组获平均10.5(5~15)年随访。MoP组均发生不同程度骨溶解,CoC组未见骨溶解;MoP组11例髋臼侧松动,5例股骨柄假体松动,下沉2 mm,而CoC组未见假体松动;MoP组聚乙烯平均线性磨损是0.25 mm/年,CoC组陶瓷内衬几乎无磨损,无法精准测得。MoP组以翻修手术作为终点的假体5年及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5.7%和80.4%,而CoC组为98.6%和97.3%,其中,MoP组的翻修都与假体松动有关,而CoC组是因3例三明治陶瓷内衬碎裂引起。结论第3代CoC与MoP假体比较,更能满足活动量大、使用寿命长的中青年患者行THA的需要,中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人工全髋置换术中偏心距与软组织平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兴中  肖鲁伟 《中国骨伤》2008,21(3):184-186
目的:分析标准股骨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颈长和股骨矩保留对偏心距重建的作用,并研究偏心距重建对软组织平衡的影响。方法:68例(71髋,男30例,女38例;年龄17~89岁,平均63.5岁)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并获得随访,采用Harris评分,Cybex-6000等速测定患髋外展肌力,测得偏心距、股骨矩、假体颈长,综合评估手术结果。结果:假体颈长对偏心距的影响较股骨矩大(t=3.07,P〈0.01),并与偏心距呈正相关关系(r=0.642,P〈0.001,但两者对Harris评分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P〉0.05)。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后偏心距较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和股骨颈骨折患者小(t=2.91,3.31,P〈0.01)。偏心距获得重建的髋关节术后外展肌力较偏心距重建不足者优(P〈0.05)。结论:采用标准股骨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颈长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偏心距的重建作用大于股骨矩的保留,偏心距的重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软组织平衡中主要起到增强术后外展肌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全聚乙烯关节假体植入后关节面磨损的发生率较高,磨损产生的碎屑微粒易导致骨质磨损和关节的无菌性松弛,特别是在年轻和高活动需求的病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第二代全金属关节假体的临床应用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对于年老和低活动需求的病人,有必要认真评估不同材料关节假体的实际效果。该项研究的目的是评估金属-聚乙烯关节假体和全金属关节假体的中期临床  相似文献   

18.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偏心距重建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标准股骨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颈长和股骨距保留对偏心距重建的作用,并分析偏心距重建对软组织平衡的影响。方法68例(71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并获得随访。术中确定双下肢等长、髋关节稳定及周围软组织紧张度适中。术后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手术结果,Cybex-6000等速测定患髋外展肌力,通过手术记录和X线片测量获得偏心距、股骨距、假体颈长、外展肌力臂,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假体颈长对偏心距的影响较股骨距大(P<0.01),并与偏心距呈正相关关系(r=0.642,P<0.001),但两者对于Harris评分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后的偏心距较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P<0.01)和股骨颈骨折患者小(P<0.01)。颈于角与偏心距外展肌力臂比呈正相关关系(r=0.25,火0.05)。偏心距重建较好的髋关节术后外展肌力较偏心距重建不足者优(P<0.05),且两者呈相关关系(r=0.29,P<0.05)。结论偏心距的重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软组织平衡中主要起到增强术后外展肌力的作用。采用标准股骨假体重建术后股骨偏心距,股骨假体颈长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偏心距的重建作用大于股骨距的保留,在诸多影响因素中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全膝关节置换假体设计标准 20世纪60年代末,全膝关节置换假体(TKRs)的设计得到很大的发展。在材料或设计特征方面都有大量的创新,但是大部分新设计都是在原有设计基础上的改进与提高。这样的设计发展进程的优势是确保已经被证明成功的设计特征保留下来,新的设计特征在采纳之前会被仔细评估。尽管如此,仍然有必要阐述一下TKRs设计标准,以使新的设计规范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后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本组共随访髋臼骨折后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32例32髋,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45.3岁。本组患者全部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所有假体均采用生物型假体。采用Harris、UCLA评分对患者术前术后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拍摄标准双髋正位片对假体状态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本组患者平均随访26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42.5分增加到术后93.6分,UCLA评分由术前3.2分增加到术后8.1分,改变有统计学差异。影像学评估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关节脱位、感染及明显假体周围骨溶解等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臼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手段,术中尽量采用生物型假体,近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