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中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人口承载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立华 《地理研究》1989,8(4):16-27
本文阐述了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人口承载量的估算方法,以自然小区为单位,对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及土地人口承载最作了估算,并对估算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3.
根据调查与计算,论述辽宁省耕地资源、粮食生产、人口的现状,以及到200O年的发展趋势。探讨耕地承载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2000年耕地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总结山东省耕地资源及人口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预测了2000年山东耕地生产能力及人口的发展趋势和消费水平,探讨了山东耕地的承载力问题,并提出提高耕地承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系统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相似文献   

6.
7.
8.
当今地球上最突出的一大问题,系粮食严重短缺。几乎每年有5000万人被挨饿,另有5亿人处于慢性饥饿,5亿人偶尔饥饿。但人口增长异常迅速。现在为51亿,据1990年世界人口发展报告,到2000年61亿,2025年80亿,2100年将达到110—120亿。城市人口到2000年将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中墨西哥城将达到2630万人,圣保罗2400万,孟买1600万,德里1300万,雅加达1280万。从理论上讲,粮食生产还具有较大潜力。热带和亚热带,每年可以收获二季或三季,按12亿公顷新垦土地计算,可生产出42亿t谷物单位。24亿公顷草地和牧场按每公顷5公担谷物单位计算可额外增加13亿t 谷物单位。21世纪,甚至在不扩  相似文献   

9.
基于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西安市为例,运用GIS、Geoda等空间分析方法来研究西安市人口空间布局与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西安市人口空间分布圈层差异较大,"东北-西南"轴向扩张特征明显.户籍人口的郊区化和外来人口的局部集聚同时存在.(2)西安市人口局部空间集聚造成"空间马太效应"不断增强,中心城区及相邻的部分近郊区街道共同构成了常住人口、外来人口的高密度集聚中心,东西两侧的远郊区则出现了集中连片的低密度人口洼地,且两类地区均呈现扩大趋势.(3)园区开发、大学城建设、行政中心迁移、老工业区转型以及城市更新改造等因素共同推动了西安市人口布局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11.
本研究运用重心分析模型,从移动方向、移动距离、空间相关性等层面,阐述了福建省1985-2010年耕地重心的动态演变规律;通过与同期人口和经济重心移动轨迹的对比分析,探讨了耕地重心时空变化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的空间关系。研究表明,福建省耕地、人口与经济重心均偏于几何中心东南,耕地重心更靠近几何中心,人口及经济重心则偏离显著;耕地重心呈东南-西北方向移动,并渐趋接近于几何中心,与人口、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轨迹完全相反。即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重心的南移、东移,是导致耕地重心呈现反向变化的主要推动力;耕地重心与人口重心的移动速度更为吻合,说明人口增长对耕地占用的影响更为直接,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城镇化过程对耕地的占用,是当前耕地资源所面临的最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耕地数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发展,福建省耕地非农化数量日趋增多,从而影响到人类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耕地非农化在当前是一个倍受关注的焦点,耕地数量又受诸多因素影响。本文以协调“吃饭”和“建设”的矛盾为出发点,通过回归分析,研究福建省人口增加、城市化水平、粮食单产与耕地资源的数量关系,寻求协调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发展,福建省耕地非农化数量日趋增多,从而影响到人类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耕地非农化在当前是一个倍受关注的焦点,耕地数量又受诸多因素影响.本文以协调"吃饭"和"建设"的矛盾为出发点,通过回归分析,研究福建省人口增加、城市化水平、粮食单产与耕地资源的数量关系,寻求协调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1988—2000年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凤  陈文惠 《福建地理》2003,18(2):12-15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的土地利用变化日新月异,本文在对福建省1988年和2000年2个时期陆地卫星TM影像判读分析的基础上,以GIS技术为支撑,对12年间的福建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为本省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规划以及生态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的土地利用变化日新月异,本文在对福建省1988年和2000年2个时期陆地卫星TM影像判读分析的基础上,以GIS技术为支撑,对12年间的福建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为本省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规划以及生态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2000 年来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增长及时空分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口是内容复杂、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的实体,区域的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与人口发展过程密切相关。本文基于长时间序列人口数据,利用模型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从时空结合的角度对黄土高原地区过去2000 年来的人口增长和和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总量变化受政策、历史事件及社会稳定程度等因素影响较大,历史时期呈现大幅波动,新中国成立后呈平稳增长的态势;②自然条件差异决定着黄土高原地区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经济布局、人口政策、技术进步、资源开发等因素对人口分布格局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相对较小;③1949 年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密度分布格局逐渐形成由东密西疏、南密北疏的半边对半边格局向外围密中间疏的环绕型格局转变的趋势,中心城市的培育和成长是导致人口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越南是中国重要的海陆邻国,开展其人口分布的研究对揭示越南人口发展规律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越南2000—2019年人口统计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了越南21世纪以来人口时空分布特征,并依据人口密度和人口增长速度进一步划分其人口演变类型,最后从地形起伏度,人均GDP和外商投资总额3个因素分析了越南人口时空分异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越南人口总量即将突破1亿大关,但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近年来逐渐稳定在1.10%左右。②“南北多中间少,东部沿海多,西部内陆少”是越南人口空间分布总体特征,这与其国土形状与地形特征紧密吻合。近20年越南人口高密度地区基本稳定,全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较小。③越南人口分布演变类型以中高密度慢速增长为主(61.91%),而人口快速增长地区可以分为社会经济发达地区的中高密度快速增长与西北部边境和西原地区的低密度快速增长两种类型。④以地形起伏度为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决定了越南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以人均GDP和外商投资总额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人口集疏过程的根本动力,但越南边境地区的人口快速增长则明显受到政府宽松的生育政策和对主体民族京族移民实边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00~2010年南京都市区人口空间变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南京市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研究南京都市区2000~2010年人口空间变动及其规律。研究发现,① 10 a间南京都市区各地域人口均呈现增长态势,近郊区成为人口增长最为剧烈的区域;人口重心逐渐向南移动,同时人口分布的核心区域有向内收敛的趋势。② 根据测定系数、F检验与图像分析的综合判断,对数正态模型能够较好拟合人口分布的单核心结构,两年份曲线的变化表明郊区化的主体仍然是近郊区,尚未发展到远郊化的程度。多核心模型的拟合表明南京都市区已初步形成多核心结构,且主中心对人口仍具有强大吸引力;而多核心与单核心模型同时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说明多核心结构尚未发育成熟。③ 南京都市区人口分布的空间异质性越来越高,人口分布趋于复杂,表明都市区正在向更加高级的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耕地持续利用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耕地的持续利用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类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文章论述了珠江三角洲耕地的现状,经济快速增长引发的耕地问题,认为耕地的持续利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土地生产力与承载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以向家坝库区耕地为研究对象 ,根据库区经济地理现状 ,确定土地人口载量研究区域 ,并利用GIS和RS技术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地形地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建立“空间·属性一体化”数据库。本文还建立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潜力递减法 ,进行以村级为单位的耕地粮食综合村尺度的近期和远景 (2 0 12 )土地人口承载量研究 ,提出与当地农业发展相一致的整个研究区环境容量。结果表明 ,与其它耕作方式相比 ,复种耕种可获得更大的人口承载量 ;库区环境容量已趋饱和 ,而且未来库区土地承载力呈下降趋势 ;通过改良品种、扩大水稻播种面积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