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心包穿刺引流的进针选择、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3月114例心包积液患者实施研究。选择合适体位及进针路线,在CT引导下以Seldinger法穿刺置管引流心包积液。结果 114例患者均穿刺置管引流成功,未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操作时间18~30 min。结论 选择正确的穿刺路径对CT引导下穿刺引流心包积液有极大价值,对缓解临床心脏压塞症状可行性高,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CT导向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3例经CT导向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的心包积液患者临床资料。记录并对比患者置管引流手术前后的血压、心率及氧饱和度,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3例患者均1次心包置管引流成功。术中3例患者感觉轻度胸疼,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及无穿刺并发症的发生;心包置管引流前后患者的心率减慢,由(91.7 ± 12.5)次/min降至(86.7 ± 9.6)次/min(P < 0.05),收缩压由(104.3 ± 16.4)mmHg升至(107.4 ± 13.6)mmHg(P < 0.05)。结论 CT导向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穿刺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率低、准确且有效等特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穿刺引流心包积液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4例心包积液致心脏压塞患者在CT引导下以Seldinger法穿刺置管引流心包积液。结果所有患者均穿刺置管引流成功,无任何严重并发症。操作用时15~23min。结论当超声不能为心包穿刺引流准确定位的时候,CT引导下穿刺引流心包积液可行、安全。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皮同轴穿刺活检诊断颈部病变的技术成功率、诊断正确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5年4月—2012年10月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对20例颈部病变行经皮穿刺同轴活检术,分析穿刺成功率及活检准确性。结果 20例颈部病变患者在CT引导下接受20次经皮同轴穿刺活检,其中颈部软组织病变12例,颈椎病变8例。CT证实20次经皮穿刺的穿刺针皆位于颈部病变内,穿刺技术成功率100%。19次活检病理结果与临床最终诊断一致,诊断准确率95%。所有病例无穿刺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引导下经皮同轴穿刺活检术诊断颈部病变是安全、准确、微创的介入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评价IG4电磁导航系统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40例患者20例行IG4电磁导航系统辅助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20例行常规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记录2组定位时间、调针次数、扫描次数、辐射剂量、瞄准精度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IG4电磁导航系统辅助组中20例患者在穿刺过程中成功应用该系统,其肺活检平均定位时间为(10.05±1.75) min (7.5~14.0 min);穿刺针平均调整次数(1.10±0.31)次(1~5次);平均扫描次数为(3.30±0.73)次(3~6次);剂量长度乘积(DLP)均值为(724.25±186.23) mGy·cm (415.50~1 080.50 mGy·cm); 20次穿刺定位中,15次瞄准精度<5 mm,4次为5~10 mm,1次为13 mm,穿刺针瞄准精度均值为(4.72±3.33) mm(1~13 mm)。常规穿刺组肺活检平均定位时间(15.10±2.40) min (11~19 min);穿刺针平均调整次数(4.05±1.32)次(3~7次);平均扫描次数为(6.05±1.32)次(5~9次),剂量长度乘积(DLP)均值为(1419.10±387.59) mGy·cm (900.50~1 958.90 mGy·cm)。40例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平均定位时间、平均穿刺针调整次数、平均扫描次数、剂量长度乘积均值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电磁导航系统辅助下CT引导肺穿刺活检术可缩短定位时间,减少调针次数、扫描次数,同时可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影像引导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CT引导导管鞘辅助穿刺技术在微波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接受微波治疗的临床或病理诊断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1例,所有患者均先行TACE治疗,TACE治疗后1个月行经皮微波消融(MWA)治疗,共消融56枚病灶,最大径<3 cm 43枚, 3~5 cm 8枚, >5 cm 5枚。导管鞘辅助穿刺技术在传统穿刺基础上,先引入导管鞘,再经鞘管同轴送入微波针进行消融。采用传统微波针直接穿刺16例20枚病灶;导管鞘辅助穿刺25例36枚病灶。MWA治疗后1个月查增强MR评估疗效。结果 41例患者成功完成TACE联合经皮MWA治疗。两种穿刺术1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病灶最大径<3 cm两组1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而病灶最大径3~5 cm及>5 cm两组1次穿刺成功率则无明显差异(P>0.05);同一种穿刺方法不同大小病灶1次穿刺成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穿刺均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其中出血、血管瘘发生率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01),而针道转移发生率则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导管鞘辅助穿刺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减少原发性肝癌微波治疗中的穿刺次数,从而降低了出血、血管瘘等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股静脉穿刺套取中央静脉导管(PICC)体内断管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5例PICC体内断管患者于断管后1 ~ 10 d经股静脉穿刺,在透视下用鹅颈套圈或网篮导管套取PICC断管。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套取出全部PICC体内断管,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患者未诉不适,术后未见并发症。结论 经股静脉穿刺入路,利用鹅颈套圈或网篮导管有可能取出PICC体内断管,手术安全、便捷、创伤小,可做为PICC体内断管取出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通过CT引导下行同轴穿刺活检联合微波消融(MWA)治疗肺部肿瘤的效果,探讨其技术特点、安全性、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8月至2016年6月上海瑞金医院放射介入科收治的肺部肿瘤患者20例,共23个肿瘤接受CT引导下同轴穿刺活检联合MWA治疗(其中肺部原发性肿瘤9例,转移瘤11例),根据肿瘤大小和形状,设置相应的消融功率和时间。术后随访4~26个月,通过定期复查胸部增强CT以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行同轴穿刺活检病灶23个,肿瘤直径为0.80~2.40 cm,平均1.39 cm,行MWA病灶共23个,消融后即刻CT表现为病灶密度减低,穿刺活检阳性率为83.3%。20例患者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2例,无变化1例,进展2例,治疗有效率85%。术后1例发生气胸,1例发生血气胸,1例出现急性渗出性胸膜炎,2例发热,无一例发生针道转移,无一例因MWA治疗导致死亡。随访至2016年10月,17例患者存活,3例转移性肺癌患者均死于原发肿瘤进展(分别为肠癌、食管癌及肝癌)。1年局部控制率为65%,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5.5个月(95%CI 16.6~23.4),1、2年生存率分别为90%、85%。结论 通过CT引导对肺部肿瘤行同轴穿刺活检联合MWA具有创伤小、活检阳性率高、安全性高、疗效好等特点,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是目前应用前景较好的介入治疗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明胶海绵颗粒联合凝血酶预防CT引导下卵巢癌穿刺活检术后针道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由同一工作组对65例临床怀疑进展期卵巢癌的患者进行CT引导下卵巢肿瘤穿刺活检,根据针道封闭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凝血酶封闭(n=30);B组采用明胶海绵颗粒+凝血酶针道封闭(n=35),比较两组手术用时和封闭后针道出血率的差异。结果 65例活检取材均成功,病理诊断49例为原发性卵巢癌,16例为卵巢转移癌;A组平均手术用时为33.6 min,针道封闭3 min后针道出血率为13.3%(4/30),延迟至5 min时均止血成功。B组平均手术用时为30.4 min,针道封闭3 min后均无针道出血。两组的平均手术用时和3 min针道出血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15,χ2= 4.973,P均<0.05)。所有患者术后临床观察48 h均无不良反应,随访3个月未发生肿瘤破裂出血等延迟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卵巢肿瘤穿刺活检具有微创、精确、安全的优点,与单独使用凝血酶比较,明胶海绵颗粒联合凝血酶预防穿刺后针道出血的作用更为迅速和有效。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对比超声及CT两种引导方式下进行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RFA)治疗的手术时间、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肝细胞肝癌RFA治疗患者158例,其中超声引导下59例;CT引导下 99例;统计使用超声/CT引导两种方式进行RFA治疗过程中手术用时的差别、术中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随访两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无疾病进展时间(PFS)和总生存期(OS)。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严重不良反应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193,>0.05),安全性相当。超声组平均手术时间(26.03 min)小于CT组平均手术时间(61.78 min),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 1)。超声组与CT组的局部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超声组的PFS和OS分别为287.0(157.9~416.1 d)和1 907.0 d(1 281.7~2 532.3 d)。CT组的PFS和OS分别为272.0(177.9~366.1) d和1 932 d。两者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在超声和CT引导下均能够完成肝肿瘤的RFA治疗,其中超声引导更加简单快捷,操作时间短,疗效相比CT引导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平滑肌肉瘤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的平滑肌肉瘤患者25例,采用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对治疗后局部靶病灶变化、术后疾病无进展生存(PFS)、生存率等进行动态随访观察,并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 本组25例患者,术后即刻CT扫描根治冷冻融13例(52%),显著减瘤冷冻11例(44%),有效减瘤冷冻1例(4%)。术后3个月复查CT,按实体瘤评价标准,完全缓解(CR)14例,部分缓解(PR)8例,病灶稳定(5D)1例,缓解率(CR+PR)为88%。局部PFS(9.4±6.2)个月,1年生存率64%,2年生存率48%,3年生存率32%。本组病例未见出血、肿瘤溶解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发生,术后出现发热、皮肤冻伤、术后即刻局部疼痛加重、神经损伤,对症处理后均消失或缓解。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氮刀冷冻消融术治疗平滑肌肉瘤近期疗效肯定,是一种安全可靠、值得推广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注射在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明确责任节段及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33例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CT引导下对可疑责任节段进行选择性神经根注射治疗,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进行评估。结果 选择性神经根注射术明确责任节段33例,其中单节段24例(72.7%),2节段9例(27.3%)。26例(78.8%)患者术中疼痛症状再现,伴加重,7例(21.2%)患者术中疼痛症状再现,不伴加重。术后VAS评分,20例(60.6%)显著有效,8例(24.2%)中度有效,5例(15.2%)无效,总有效率占84.8%;JOA评分,改善率优8例(24.2%),良12例(36.4%),中5例(15.2%),差8例(24.2%),优良中率占75.8%。结论 CT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注射有利于明确复杂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责任节段,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术中患者疼痛症状再现伴加重有利于术后疗效的预判。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对不明原因、无胸腔积液的胸膜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不明原因且无胸腔积液的胸膜病变患者经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的诊断结果及并发症。结果 本组62例患者,均经CT引导经皮穿刺成功取材1~2条,取材成功率为100%。59例患者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3例病理无法检出,诊断率95.1%。59例获病理结果的患者中转移癌33例(53.2%),恶性间皮瘤2例(3.2%),胸膜结核瘤18例(29.0%),非特异性炎症6例(9.7%)。发生并发症4例(6.5%),表现为疼痛(2例)皮下血肿和气胸各1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不明原因且无胸腔积液的胸膜病变,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诊断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微创、简便、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经皮冷冻消融滑膜肉瘤的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 方法 收集经病理学确诊为滑膜肉瘤20例患者,在CT引导下经皮行氩氦刀治疗并按照RECIST标准评价术后客观疗效。结果 根据术中CT评价冰球覆盖率,结果显示根治性冷冻为65%(13/20),显著减瘤冷冻为20%(4/20),有效减瘤冷冻为10%(2/20),无效减瘤冷冻为5%(1/20)。术后3个月疗效评价: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2例,疾病稳定3例,疾病进展3例,肿瘤直径缩小率为27%~43%,有效率(CR+PR)为70%。此外,术后3个月及6个月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5%、35%,疼痛缓解率85%(17/20)。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最长随访时间41个月。术后并发症包括暂时性疼痛、皮肤冻伤、轻度神经损伤、胸腔积液、膀胱瘘。结论 CT引导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滑膜肉瘤不良反应轻,安全性高,近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胸神经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开胸术后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采用CT引导下胸神经根脉冲射频治疗开胸术后胸廓切口痛患者20例,其中右侧胸廓切口痛8例,左侧胸廓切口痛12例。所有胸廓切口痛患者均接受胸神经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每周1次,共行2次。并在治疗后1、2、3和6个月使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估胸廓切口疼痛程度。同时记录每个月阿片类药物消耗量且通过利兹评估神经病症状和体征问卷调查(LANSS评分)评估神经病理体征。结果 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开始跟踪随访,治疗后1个月患者VAS评分显著改善,并且随着时间持续改善,并可持续至6个月。所有患者的阿片类药物的消耗量也在显著下降,而且LANSS评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显著下降。结论 CT引导下胸神经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开胸术后胸廓切口痛有效,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疼痛的程度,有效改善生存质量。胸神经背根节脉冲射频之类的神经调节方法是对于延缓胸廓手术导致胸神经病变进展的有用选择。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分析CT引导下125I粒子治疗腹膜后恶性肿瘤不同穿刺路径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CT引导下经肝、经胃、经十二指肠、经肠系膜间、经胸腰髂肋肌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腹膜后肿瘤患者,其中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21例、胰腺癌4例。患者术前均行充分的肠道准备,应用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术前计划;CT引导下,根据病灶位置不同选择相应的穿刺路径,采用1~3支植入针植入125I粒子;术后即刻扫描CT行验证计划。结果 2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经肝路径21例,经胃路径9例,经十二指肠路径2例,经肠系膜路径2例,经胸腰髂肋肌路径5例。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出血、腹膜炎、呕血、黑便等穿刺相关并发症。术前与术后粒子总活度、粒子数目及周边剂量(D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上5种穿刺路径安全、可行;经空腔脏器植入时,需要有严格的外科围手术期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究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MWA)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139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将139例NSCLC患者分为两组,MWA组(n=65)和胸腔镜组(n=74)。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相关指标及生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肿瘤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死亡病例。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胸腔镜组和MWA组分别为20/74和14/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腔镜组肿瘤100%切除,MWA组肿瘤完全消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W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低于胸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WA组患者1、2年总生存率(OS)和无瘤生存率(DFS)与胸腔镜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WA组患者平均总生存时间及平均DFS与胸腔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WA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Ⅰ期NSCLC疗效相当,且较为安全。MWA治疗Ⅰ期NSCLC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费用均低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所致吞咽困难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使用简易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伴吞咽困难,不能正常进食,行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观察术中、术后呼吸功能及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及术后1、3 d无创血压(NIB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和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以上,1例患者出现胃造瘘口渗液,给予更换16 F胃造瘘管后渗液消失,1例患者出现胃造瘘口感染,经抗炎治疗后,感染痊愈。另1例患者2个月后出现胃造瘘管脱出,给予更换胃造瘘管。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和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不影响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呼吸功能,而且相关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运用CT引导下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6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分成射频热凝组和药物毁损组,射频热凝组患者83例,药物毁损组患者82例。射频热凝组采用CT引导下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药物毁损组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表阿霉素化学毁损治疗三叉神经痛,于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3年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变化、治疗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指标。结果 射频热凝组优良率明显优于药物毁损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射频热凝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VAS疼痛评分比较,观察组更低,且远期疼痛情况稳定,总体治疗效果突出。结论 采用CT引导下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