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对柳州市学龄期儿童进行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家长版)调查,分析柳州市学龄期儿童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7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柳州市27所小学11 205名学生进行长处和困难问卷(家长版)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性别和年级差异比较,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 柳州市学龄期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阳性检出率为4.1%~36.9%,其中困难总分阳性检出率为11.8%,女生情绪问题(9.1%)检出率高于男生(7.6%)(χ2=7.358,P<0.05)。不同性别儿童的SDQ困难总分和各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情绪症状和亲社会行为得分高于男生,男生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和困难总分得分高于女生(P<0.05)。各年级儿童在SDQ各因子及困难总分得分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年级儿童多动注意不能问题得分高于高年级儿童,而儿童品行、同伴交往及困难总分得分低于高年级儿童(P<0.05)。结论 柳州市学龄期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应针对不同年级、性别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山东省农村3~6岁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现状以及影响因素, 为开展有效的儿童心理教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8个幼儿园735名儿童, 采用中文版长处和困难问卷(Children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和自行设计的家庭基本情况问卷。结果 3~6岁儿童情绪和行为异常检出率为34.15%。男童的品行问题、同伴问题、困难总分的得分均高于女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亲社会行为得分低于女童(P<0.01)。由双亲看护的农村儿童的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困难总分得分均低于由非双亲看护的农村儿童(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独生子女、过去一年活动受限都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显著因素。结论 山东省农村3~6岁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 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开展有效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和睡眠状况与其情绪及行为问题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视屏时间与睡眠状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的联合作用。  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7年12月扬州市8所幼儿园的2 946名3~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视屏行为、睡眠状况和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等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视屏时间与睡眠状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影响。  结果  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视屏时间>1 h/d的学龄前儿童发生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时间<10 h/d发生多动、同伴交往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质量不良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01)。联合作用分析显示,睡眠时间<10 h/d合并视屏时间>1 h/d的学龄前儿童发生多动、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质量不良合并视屏时间>1 h/d更易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和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P<0.001)。  结论  视屏时间>1 h/d和睡眠质量不良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更易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柳州市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情绪和行为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以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468例ADHD儿童为病例组,采用长处与困难量表(SDQ)父母版比较ADHD儿童与1 404例正常健康儿童的情绪行为特征。结果两组SDQ得分比较,ADHD儿童情绪、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以及困难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儿童(P=0. 000),亲社会因子得分对照组高于ADHD组(P=0. 000)。不同性别ADHD儿童SDQ得分比较,女童亲社会行为得分高于男童(P=0. 022)。品行问题和多动注意不能因子得分在不同年级ADHD儿童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ADHD儿童多伴随情绪、品行问题、注意力集中不能等问题,ADHD男童的困难总分高于女童。ADHD儿童的干预训练要根据儿童行为特征及性别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国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年基金"我国学龄儿童主要慢性病干预模式及适宜技术研究"数据。应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家长版,分析我国8省21 480名6~13岁小学生的心理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SDQ困难总分(T)、情绪(E)、品行(C)、多动与注意缺陷(H)、同伴交往(P)及亲社会因子(S)平均分分别为(12.93±4.50),(2.30±1.93),(2.38±1.43),(4.02±1.66),(4.23±1.69),(6.29±2.10)。农村儿童在困难总分、情绪、多动与注意缺陷和品行因子得分均高于城市儿童(均有P<0.05)、同伴交往因子及亲社会因子得分低于城市儿童(均有P<0.05);家长文化水平低的儿童困难总分、情绪、多动与注意缺陷和品行因子得分高于家长文化水平高的儿童(均有P<0.05),同伴交往因子及亲社会因子得分低于家长文化水平高的儿童(均有P<0.05)。10.2%的家长主观认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上海市区学龄期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龄期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 按照受教育程度分组分层抽样,选取上海市4个区11所小学共2 446名儿童,使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其情绪和行为问题进行评定。结果 上海市7~12岁学龄期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阳性检出率为4.7%~25.9%,其中困难总分检出率为9.6%,男生注意多动不能问题的检出率高于女生(P<0.05),女生同伴交往问题的检出率高于男生(P<0.05),不同年级儿童在SDQ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和总的困难问题上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在PSQ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上得分均高于女生(P<0.001)。除焦虑和身心障碍,各年级儿童在SDQ和PSQ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与其他家人关系密切、与父亲关系密切、过分溺爱和粗暴打骂的教养方式。结论 不同性别、年级的儿童存在不同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不同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存在不同的影响因素,预防和干预时应加以区别和侧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了解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自拟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对1 280名3~6岁儿童进行调查评估。 【结果】 3~6岁儿童困难问题检出率为11.6%。情绪或行为异常检出率为33.9%。SDQ各因子异常检出率分别为情绪问题2.3%,品行问题7.1%,多动注意不能11.5%,同伴交往问题3.9%,亲社会行为18.6%。男童SDQ因子异常检出率,多动注意不能为13.4%、同伴交往问题4.9%及亲社会行为20.9%均显著高于女童8.8%、2.4%及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8~6.288,P<0.05)。儿童不同年龄间SDQ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5~19.206,P<0.001~0.05)。与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有关的影响因素为儿童性别及生活状况、父亲外出务工、母亲文化程度。 【结论】 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中国7省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对随机选择的3944名农村4~7岁留守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凋查.结果 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检出率为43.6%;其中,情绪问题检出率8.3%,品行问题检出率9.5%,多动注意不能榆出率8.7%,同伴交往问题检出率18.9%,亲社会行为检出率16.8%.男性留守儿童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年龄组留守儿童SDQ困难总分和各因子异常检出率相对较高,其中,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榆出率,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章得到照顾程度、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意愿以及其父母是否按时寄抚养费等因素与其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国7省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对随机选择的3944名农村4~7岁留守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凋查.结果 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检出率为43.6%;其中,情绪问题检出率8.3%,品行问题检出率9.5%,多动注意不能榆出率8.7%,同伴交往问题检出率18.9%,亲社会行为检出率16.8%.男性留守儿童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年龄组留守儿童SDQ困难总分和各因子异常检出率相对较高,其中,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榆出率,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章得到照顾程度、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意愿以及其父母是否按时寄抚养费等因素与其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中国7省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对随机选择的3944名农村4~7岁留守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凋查.结果 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检出率为43.6%;其中,情绪问题检出率8.3%,品行问题检出率9.5%,多动注意不能榆出率8.7%,同伴交往问题检出率18.9%,亲社会行为检出率16.8%.男性留守儿童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年龄组留守儿童SDQ困难总分和各因子异常检出率相对较高,其中,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榆出率,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章得到照顾程度、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意愿以及其父母是否按时寄抚养费等因素与其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母亲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为预防和干预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选择安徽省阜阳市3个区12所幼儿园4 100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长处和困难问卷(SDQ)、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分别调查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和母亲情绪症状。结果 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困难总分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15.7%,17.4%,20.0%,32.3%,15.1%和15.8%,母亲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7.9%,12.7%,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母亲无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儿童相比,母亲有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和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均增大(OR=1.76~6.35,P值均<0.01),其中母亲情绪症状对儿童情绪症状的影响作用最大,而母亲有压力症状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OR=1.40,P>0.05)。母亲情绪症状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关联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R=0.7...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与典型发育(TD)儿童母亲的焦虑状况,探索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其母亲焦虑水平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临床诊断招募55名6~12岁智商≥70的ASD儿童及74名TD儿童,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评估入组儿童母亲的焦虑情况,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评估两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表现。结果 ASD儿童组母亲状态焦虑得分与特质焦虑得分高于TD组母亲(t=5.272、4.484、P<0.05),ASD儿童SDQ困难总分及多动/注意力缺陷、情绪症状、同伴交往问题及品行问题因子得分高于TD组儿童(t=10.791、7.482、4.295、12.925、3.544),亲社会行为因子分(t=5.084)低于TD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校正混杂因素后,ASD组母亲状态、特质焦虑得分与儿童困难总分 [S-AI: β=0.83 (95%CI: 0.19~1.46); T-AI: β=0.60 (95%CI: 0.05~1.14)]、情绪症状 [S-AI: β=2.28 (95%CI:0.72~3.84); T-AI: β=2.04 (95%CI: 0.74~3.33)]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TD组母亲状态焦虑得分与儿童困难总分 [β=0.50 (95%CI: 0.03~0.96)]、品行问题 [β=1.74 (95%CI: 0.19~3.30)]存在正相关关系;特质焦虑得分与品行问题 [β=1.54 (95%CI: 0.09~3.00)]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ASD儿童母亲比TD儿童母亲更容易出现焦虑。其中ASD儿童母亲的焦虑水平与儿童情绪问题有关,TD儿童母亲的焦虑水平与儿童品行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中小班学龄前儿童父母亲职压力状况及其与儿童心理状况的关系,以期为幼儿教育和心理工作的拓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收集上海某幼儿园学龄前儿童51名,采用亲职压力量表(PSI)和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对其父母进行评定。结果 1)学龄前男童、女童在PSI儿童适应性(t=2.376,P<0.05)、接受度(t=2.517,P<0.05)、儿童总分(t=2.1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学龄前男童、女童在SDQ行为问题因子分(t=2.064,P<0.05)和社交行为因子分(t=-2.743,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SDQ困难总分与PSI总分显著正相关(P<0.01),SDQ各因子与PSI多个因子分相关(P均<0.05);4)半年后随访,PSI总分及儿童注意不能多动、适应性、要求、心境、接受度,父母竞争性、依恋性较基线时升高(P均<0.05)。结论 健康学龄前女童行为问题少于男童,社交行为优于男童。健康学龄前女童家长感受到的亲职压力较男童家长少。亲职压力与儿童行为表现相关,学龄前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家长感受到的亲职压力也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儿童心理行为状况,为改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提供依据。方法 针对本院医务人员子女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手机端发放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电子版进行调查,收集儿童心理行为健康相关信息。结果 本研究纳入观察病例共562份,年龄均值(8.06±3.251)岁。其中,男275名(48.9%),女287名(51.1%);学龄期儿童311名(55.3%),学龄前期儿童251名(44.7%)。SDQ困难总分评定异常者12.9%,边缘状态者18.1%,正常者69%。情绪问题 、品行问题 、同伴关系问题 、多动问题 、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各因子异常检出率分别为9.6%、9.8%、19.2%、18.1%、12.9%、7.8%。不同性别儿童SDQ困难总分、情绪症状、亲社会行为、品行问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多动问题、同伴关系问题评分分别为(3.87±1.471)分、(4.53±1.542)分,分别高于女生的(3.65±1.415)分、(4.31±1.5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96、7.65,P<0.05)。学龄前期儿童与学龄期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亲社会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期儿童同伴关系问题、多动问题、困难总分评分分别为(4.53±1.507)分、(3.85±1.298)分、(12.15±3.613)分,分别高于学龄前期儿童的(4.26±1.652)分、(3.54±1.402)分、(11.45±4.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6.57、14.32,P<0.05)。结论 调查发现,本院医务人员子女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应进一步核实诊断,根据不同的心理特征及年龄分类,及早给予心理支持和干预,并由心理医生对这一群体进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及夜间睡眠时间与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资料源自2015年3-6月中国长江中下游4个城市部分3~6岁学龄前儿童问卷调查。采用自编的"学龄前儿童发育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夜间睡眠时间和质量,通过长处与困难量表(SDQ)了解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情况,有效问卷共8 900份。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夜间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与情绪和行为问题之间的关联。结果 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率分别为9.0%、13.9%、18.9%、25.5%、13.6%和16.2%,除情绪症状异常率女童高于男童,其余各项异常率男童全部高于女童。睡眠质量好、较好和较差/很差分别为3.9%、52.9%和4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控制性别、年龄、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和父母文化程度等混杂因素后,与夜间睡眠较短的儿童相比,夜间睡眠较长的儿童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的风险较低,OR值(95%CI)分别为0.86(0.77~0.95)、0.85(0.78~0.93)、0.85(0.79~0.92)、0.87(0.81~0.93)、0.83(0.76~0.91)和0.82(0.76~0.89);与睡眠质量好的儿童相比,睡眠质量较差/很差的儿童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的风险升高,OR值(95%CI)分别为3.26(2.40~4.42)、2.86(2.16~3.78)、2.60(2.00~3.38)、1.96(1.52~2.54)、4.02(3.06~5.27)和2.56(1.96~3.35)。结论 夜间睡眠时间短和睡眠质量差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癫痫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为疾病干预提供临床指导。方法 2021年5月1日—11月1日选取安徽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92例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并按年龄和性别为匹配条件,选取合肥市4所中小学学生进行1∶1配对,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及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对384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癫痫患儿和正常儿童困难总分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5.00%与0.52%;癫痫儿童在情绪症状(t=33.343)、品行问题(t=23.123)、多动(t=19.499)、同伴交往问题得分(t=15.700)及困难总分(t=22.420)高于正常儿童,亲社会行为得分低于正常儿童(t=14.4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服药种类、服药依从性、发作频率、是否医保、家庭月收入、主要照顾者性别均是癫痫患儿情绪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癫痫儿童比正常儿童更易出现情绪行为问题,家庭成员及医务人员应予以重视,亟待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闽东地区幼儿情绪与行为问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及早干预与介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闽东4地8所幼儿园896名幼儿,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 家长版)对幼儿进行情绪及行为问题评定。结果 闽东地区3~6岁幼儿的情绪与行为异常总检出率为10.27%,其中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同伴关系及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0.16%、11.61%、13.95%、17.97%及9.82%;女童情绪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童(x2=11.983,P<0.01),男童多动/注意缺陷检出率(x2=5.889,P<0.05)及亲社会行为检出率(x2=4.035,P<0.05)高于女童;夫妻关系、教养态度是幼儿情绪行为异常的影响因素。结论 闽东当地幼儿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不容忽视,应重视早期发现,对不同群体开展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