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瑜 《校园心理》2015,(2):135-136
<正>道德判断是个体根据道德准则或价值基准对另一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和事件赋予道德价值的活动[1]。其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觉、自主、自为的心理加工过程,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展示和表现。许多研究表明,个体的道德判断会受到推理的社会背景[2]、道德判断任务的指向[3]、道德两难问题的内容[4]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影响个体道德判断的主观因素上,道德心理学中长期存在的理性主义传统,非常强调认知的作用,而忽略了情绪的作用。根据新近研究发现,情绪状态这一主观因  相似文献   

2.
网络道德自律是人们对自身网络行为的自我约束,合理使用网络并有意识地遵守网络行为规范。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和虚拟性特征对个体的道德自律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然而,在网络使用中,不良、不法的网络行为层出不穷,如抄袭、人肉搜索、发表不良言论、游戏成瘾等。对于当代大学生,其网络道德自律水平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关系到网络安全、社会文明和国家未来。道德自律与心理健康看起来是两个毫无联系的概念,但已有研究表明二者紧密相关。心理健康的个体重视与他人的连接,对不良行为更加厌恶,因此其道德自律水平较高[1]。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认为,一个人能否成功地应付社交、工作与亲密关系方面的挑战,取决于其与别人交往、合作的能力,神经官能症、精神病、酒精中毒症、犯罪行为等心理失调被认为是社会兴趣发展不足导致的后果[2]。社会兴趣低意味着个体在社会活动中不愿意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道德判断量表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编制出适用于中国小学生的道德判断量表。方法在访谈、文献综述基础上,根据郑日昌教授对道德的4类型(自我、法制、道德、信仰)划分,并结合我国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研究运用因素分析技术,对493名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学生的道德判断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小学生的道德判断量袁的信效度都比较理想。结论编制出的小学生道德判断量表可适用于小学三~六年级学生道德判断发展情况的测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幼儿的心理理论和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99名3-5岁幼儿为被试,采用错误信念任务和道德判断任务,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1幼儿的心理理论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不显著,年龄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2在对道德行为的评价中,年龄及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年龄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对行为惩罚的判断中,年龄主效应显著,性别主效应不显著,年龄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3幼儿的心理理论与道德判断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控制了年龄因素之后,相关依然显著。结论:幼儿的心理理论与道德判断之间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对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道德判断情况.方法:从济南市某小学和中学分别选取五、六、七、八、九年级共1085名儿童青少年为被试,以攻击的道德判断问卷测查对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错误性和伤害性判断.结果:①从总体来看,被试对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错误性和伤害性的判断得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②被试对关系攻击的错误性和伤害性判断得分显著高于身体攻击.③女生对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伤害性和错误性判断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结论:儿童青少年能对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进行较为恰当的道德判断,但其判断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大学贫困生道德自我的状况及发展特点。方法:以大学生道德自我问卷为工具,对207名大学贫困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大学贫困生道德自我发展总体状况良好。从具体维度来看,大学贫困生家庭道德自我维度得分最高,其次是社会道德自我,个体道德自我得分相对最低。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大学贫困生个体道德自我得分相对较低,家庭道德自我得分相对较高(t=-2.232,2.018;P0.05);2大学贫困生道德自我发展具有性别差异。女生在家庭道德自我和社会道德自我得分上均高于男生(t=2.805,P0.01;t=2.255,P0.05);3大学贫困生道德自我发展年级差异显著(F=3.422,P0.05)。在总体道德自我上,呈现出"U"字型发展规律;个体道德自我呈现"下降-回升-再下降"的发展特点;社会道德自我呈现"大四快速提高"的"J"字型发展规律。结论:大学贫困生道德自我发展总体状况良好;大学贫困生道德自我发展具有性别和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7.
<正>亲社会行为是指在社交的场合中,个体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和允许的有利于他人和集体的行为,与所有攻击性行为对立[1]。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多少在一定层面上属于道德发展的问题,有关道德发展问题,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对儿童的道德如何发展以及发展的顺序和时间都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其中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提到个体的道德发展具体  相似文献   

8.
<正>学校适应是指个体在学校背景下的学习、行为、情感和人际等方面的综合适应能力[1]。作为衡量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校适应不仅影响着学生当前的身心健康,也影响着其毕业后的社会适应[2]。研究发现,大学生学校适应既与个体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等内在因素有关,也与个体同伴关系、社会支持等外在因素有关[3]。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遭遇逆境或重大困难时,有助于维持其良好适应的重要保护因素[4]。已有研究表明,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的人,能够更轻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道德概念的内涵及道德行为应包含的具体内容,编制1个用于测量道德外显行为水平的道德量袁。方法首先采用开放式问卷方法获取道德问卷的项目,然后编制了包含“爱心和尊重”、“公平正义”、“文明礼让”、“理性和责任”、“诚实守信”5个维度的初步道德自评量表。结果通过因素分析法对566名被试进行测试,发现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46,5个维度的α系数介于0.570~0.804之间。结论道德行为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争效度,可以初步作为测量个体道德水平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正中老年女性是乳腺癌的高发人群[1]。乳腺癌作为应激事件易使患者产生负性心理应激反应[2]。应激系统模型[3]提出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因素相互作用使个体产生生理心理的应激反应。积极心理学中的益处发现作为一种认知及行为上的积极应对[4],尚未有研究探讨社会支持与益处发现是如何相互作用对心理应激反应产生影响的。故本研究旨在调查中老年乳腺癌术后患者社会支持、益处发现与心理应激反应的关系,为改善乳  相似文献   

11.
领导理论和领导类型的研究一直是管理学、心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极为重视的课题[1]。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逐渐从简单的照搬西方领导理论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独特领导类型转变,领导的权变理论认为,领导效能的发挥不可忽视具体的情境因素,因此,在我国研究领导理论必须与中国典型的文化因素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领导效能。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和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个体的道德修养具有较高的要求,“忠”“仁”“义”“礼”等思想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与此同时,国内外一些企业由于领导者道德滑坡、见利忘义给组织发展和社会福祉带来的损害事件屡有发生,引起了人们对领导者品行的重新审视[2]。  相似文献   

12.
护士抑郁症状与特质应对、角色认知及控制感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抑郁症状对个体心理社会功能的影响几乎可以和抑郁障碍相比[1] ,有效地控制抑郁症状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体成功的人际交往、保持放松状态以及快乐感 ,还会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绩效和企业生产率[2 ,3] 。已有研究表明[4 ] ,角色认知是影响工作压力的一重要变量 ,它既直接作用于员工的工作压力 ,又通过控制感认知间接地发挥作用 ,即随着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的减少 ,控制感的增加 ,工作压力相应减少 ,为此 ,角色认知与控制体验也是联系个体压力应对和组织应激源的重要中介变量。目前 ,有研究表明[5- 7] ,通过减少组织应激源 ,如工作再设计、明确工…  相似文献   

13.
<正>决策和判断研究在经济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1]。无限理性假设作为经济学的核心假设,构成了新古典规范性决策理论的基石。直到1947年,Simon[2]考虑到在经济行为中人的心理因素的作用,提出了"有限理性"的观点,此后一系列理性决策公理(如独立性、不变性、可传递性公理)被违背,各种挑战不断出现,如圣彼得堡悖论和阿莱斯悖论[3,4],经济人假设以及偏好公理才受到研究者广泛质疑。此后,行为经济学的主要代表Tversky和Kahneman通过心理学实验实证地考察了现实中人们的判断与决策行为。  相似文献   

14.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它是人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格的自我调控。自我意识不仅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还影响着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末,素质教育的研究热潮在我国逐渐兴起[1]。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一种[2],它参与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会对个体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状况产生影响。对于个体而言,素质至少包括个体内在的心理内容以及个体的适应能力[3]。研究指出,性格品质、心理能力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性格品质是指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心理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和心理适应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4]。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情绪状态、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87名大学生被试,分成高兴、悲伤、愤怒和平静情绪组,让被试分别观看不同视频诱发相应情绪,然后回答有关道德判断的问题,这些问题分别涉及不同的时间距离(一年前、现在和一年后)和社会距离(自己和旁观者)。结果:有关医生困境道德判断的研究结果显示,情绪类型、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三者的交互作用显著。简单效应分析表明,悲伤的情绪状态下,被试从自己的角度分析问题时的道德决策水平在三个时间点均高于从旁观者的角度分析问题时的道德决策水平;被试以旁观者的角度分析道德问题时,平静状态的道德决策分数在三个时间点均高于悲伤状态下的道德决策分数;且一年前时间点上,平静状态的道德决策分数高于快乐状态下的道德决策分数,而愤怒状态的道德决策分数高于悲伤状态下的道德决策分数。对其它道德决策分数统计分析表明,情绪状态和社会距离之间及社会距离和时间距离之间的交互作用均显著,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愤怒和平静的情绪状态下,被试从自己的角度分析道德两难问题时的道德决策水平低于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时的道德决策水平;被试从自己角度分析问题时,其一年后的道德决策水平高于一年前的道德决策水平。结论:情绪状态、社会距离和时间距离共同对个体的道德决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谎言判断的双加工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关于谎言的研究分为两个主要的方向,其中之一就是探究普通人在判断他人是否说谎时的心理过程,以及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判断.早期解释谎言判断的心理学理论包括基本归因错误、分心假设和情境熟悉性假设,而近来双加工理论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动机、认知需求、判断时间、背景信息、探测效应和怀疑等方面的研究中得到了许多数据支持.目前对于谎言判断的研究存在许多争议,例如双加工是否是连续单维的过程,人们是否具有判断谎言的能力,未来的研究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18.
<正>心理弹性指尽管个体遭受逆境与强大压力后其心理功能仍能正常发展的心理现象[1]。心理弹性元理论强调了心理弹性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2],且新入职教师心理弹性具有明显的潜类别特征[3]。此外,心理弹性发展变化受社会支持和工作压力影响[4-5],且有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的差异[6]。增长混合模型(growth mixture model, GMM)是一种刻画不同亚群组发展趋势的计量模型,可以对样本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9.
谭俊英  徐丹梅 《校园心理》2009,7(6):413-415
<正>理想可以分为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是对崇高的社会制度的向往;个人理想是指在学业成就、未来职业、道德人格以及家庭生活方面的追求目标。根据认识能力的不同,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理想较多[1]。对小学生而言,这里的具体形象理想主要是指对学业成就和未来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有研究指出,情感会影响认知决策.为探究在认知决策中情感冲突的作用和脑内信息加工的神经机制,本研究应用统计参数图方法,分析了道德两难问题ERP的时空特征.根据道德违背的程度,实验材料分为涉及个人的高道德冲突情景和非涉及个人的低冲突情境.结果表明,随着道德判断的进行,差异性的电活动从双侧颞枕区向前额中区延续,高道德违背情境会更强地抑制额区和额中央区等的电活动.结果支持了道德两难问题是感性判断和理性判断双重加工的理论,并且证明理性判断的做出是通过情境认知和对情感处理抑制达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