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网络传播形式中,网络恶搞视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并影响着他们的人生价值观。本文结合网络恶搞视频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解析网络视频短片在创作上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感化。  相似文献   

2.
红色经典是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的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红色经典弘扬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等文化精神,承载了特定时期的主流价值观。网络恶搞指网络上广泛流传的,以文字、图片、动画等为表现形式的,以滑稽、颠覆、讽刺等为表达方式的二度创作活动。近年来,对红色经典的网络恶搞现象迅速蔓延开来。以拼贴、戏仿、滑稽等无厘头方式解构传统红色经典的"恶搞",撕裂了红色经典中的所指能指,瓦解了红色经典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倾向。高度重视红色经典网络恶搞行为,不仅要清理各种无道德底线的网络恶搞,还应积极推进红色经典网络改编,以更好地推进红色经典的传播和弘扬。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以最近流行的"凡客体"为代表的"网络文字恶搞"现象层出不穷。现在,"网络文字恶搞"已经成为一种传播于互联网,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流行文化形式。通过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角度对"网络文字恶搞"流行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解读青年亚文化的特性,对教育工作者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迅速普及,青少年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体。网络使用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双向的,其积极影响能培养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激发学习动机和拓宽知识视野等,但是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特别网络成瘾是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杀手"。本文对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施正确父母教养方式有效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恶搞”又被称作“Kuso”文化,是一种以爆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当前的“恶搞”主要从网络上开始流行,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来表达个人的思想。它的滑稽和颠覆以及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让一些青少年模糊了对中国传统观念的认识,所谓的“正常”已成为一种荒诞。随着“恶搞”在网络上“新作不断”,课文恶搞、语言恶搞、短信恶搞、视频恶搞等正潮涌般侵蚀着中学生稚嫩的思想。那么,“恶搞”对中学生的心灵造成了怎样的伤害?它的兴起又对中学生存在哪些消极影响?就此现象,笔者对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采访。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网络》2011,(1):40-40
父母亲、研究者和教师一直在思考移动设备和互联网的传播对青少年是否有负面影响,包括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网络暴力等。政府也关注这些问题。FCC在2010年11月底表示将在华盛顿的高中召开"移动的一代"(Generation Mobile)论坛,讨论青少年频繁使用现代技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红色经典弘扬革命精神、革命理想和爱国主义等,为公众所广泛认同。网络恶搞是以娱乐消遣、滑稽、拼贴为主要手法的二度创作,也是文化娱乐化、生活狂欢化所形成的网络文化消费现象。网络恶搞红色经典背离了红色经典所承载的革命精神、爱国精神等,影响了人们对革命历史、革命英雄的价值认同。所以应当对网络恶搞红色经典持批判态度,引导网民弘扬红色经典,并以法律规范红色经典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8.
恶搞文化作为一种网络传播的亚文化,迎合了青少年网民的心理,加上商业助推,使得青少年成为受众主体,对青少年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要坚持网络文化的价值选择,创新网络管理方式,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网络恶搞是一种产生于娱乐消费时代,依托于现代电子传媒技术进行制作、借助网络进行传播以娱乐大众的新型创作形式。大学校园网络恶搞具有"无父"的解构性和全民参与的集群性特点,是人性自由、解放的进步,但也不可忽视地存在消解文化、流于肤浅的趋势,需要我们审慎关注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0.
当今网络,流行恶搞,但恶搞不一定"恶"。 有些是善意的,比如给国内外领导人和大明星画漫画、取外号,比如借用经典文艺作品的段落或者图片讽刺其他现象,属于"新式用典"。只要不是利用原来素材进行人身攻击等,就都属于一种艺术。  相似文献   

11.
王祥志 《学子》2014,(11):2-3
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却十分令人担忧。现阶段青少年教育中重物质轻精神、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成才轻成仁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青少年在所谓的现代意识的掩饰下,对传统文化表现出冷淡与漠视,对传统道德表现出叛逆与背弃,物质化、功利化倾向明显,个人行为失范、极端个人主义抬头的现象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2.
从恶搞文化看后现代媒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搞”是近几年才开始盛行的词语。随之形成的“恶搞”文化更是以燎原之势迅速在国内蔓延。对于“恶搞”文化的快速传播,媒介在幕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可以从“恶搞”文化的传播中看到后现代主义对于今天的媒介及其文本的影响。本文旨在对“恶搞”文化和媒介关系进行后现代主义的初步探寻。  相似文献   

13.
“恶搞”这个词用于描述一种现代文化,它通常包括所有类型的诙谐模仿。在日语中,“kuso”最初用于描述奇奇怪怪的事情和劣质品。2000年左右,这个词被引入台湾,并且迅速成为一种网络现象传至香港,而后又传至中国其它地区——中国人总是用“恶搞”这个词来表达它的意思。“恶搞”这个概念源自一种新型游戏——恶搞游戏。引入这种游戏的目的在于教玩家们如何欣赏和享受劣质游戏——例如学会欣赏游戏中一些无法忍受的错误,而不是为此而觉得沮丧。这种理念很快便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14.
张志红  刘硕 《考试周刊》2013,(73):164-165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时代提出的紧迫课题,又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调查表明,当前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诸多矛盾与问题。作者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90后”青少年文化的特点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后"青少年是伴随中国崛起的一代,是受市场经济影响最深的一代,也是受信息化冲击最强的一代。"90后"的青少年文化在整个文化系统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他们的文化具有鲜明的特性,能够折射出未来国家文化发展变化的方向,因此"90后"青少年文化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网络游戏和网络音乐为代表的网络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在享受便捷的信息传递、丰富的娱乐内容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色情暴力等不良网络信息泛滥、博客披露他人隐私、网络“恶搞”挑战道德底线、网络音乐和视频侵犯知识产权……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着大众对网络文化的审美情趣,特别影响着青年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大学生作为网络文化的消费者和建设者,该如何作为?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基于网络技术而产生的"网络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大学校园里传播,迅速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之中,形成了大学生网络文化这种独特的校园文化现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高校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提出营造积极、健康高校网络文化氛围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网络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当代青少年的学习与休闲方式,网络成为当代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课余生活的主要阵地,同时农村青少年上网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本文以传播学——分众化理念为视角,以网络传播为主线,提出了一些对农村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以期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网络传播对农村青少年影响的关注,促进当代农村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郭微 《考试周刊》2011,(69):231-232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让幼儿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摆在每一个幼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必要而有难度的课题。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作者在幼儿教学实践中尝试把幼儿传统文化教育融于区域活动中。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区域活动,以其特有的美和乐趣使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获得了有益一生发展的知识与体验,成为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有效的、积极的承载方式。在区域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丰富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形式,避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说教"、"灌输"等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幼儿传统文化教育变得生动有趣,浅显易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21,(1):33-34
我国的发展进程越来越快,科学技术的水平也在迅速提高,人们反而忽视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对于相当大一部分初中生来说,网络世界和电子产品要比枯燥的传统文化学习更具吸引力,这一现象也直接导致学生的文化意识薄弱。在当前教育工作中,尤其是初中教育阶段,在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当代语文教师考虑的重要问题。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同样也是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主要探究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