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只有细节,生活才是真实的;只有细节,人物才是真切的;只有细节,情感才是真挚的;只有细节,作品才是精致的。  相似文献   

2.
《史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鲁迅先生曾称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指出司马迁在写史著时并“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这确为不刊之论。《史记》对后世的影响,绝不仅仅囿于史学领域,它几乎可以说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每一角落。  相似文献   

3.
蔚鼎奎 《科教文汇》2009,(25):118-118
细节描写是指对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一篇文章,真实、典型的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日本白桦派的著名作家里见辞.其作品以精细的心理描写见长,在心理剖析中包含理想主义的热情。以他的两篇小说《善心恶心》和《买妻谈》为中心,分别从心理描写、会话描写、细节描写等角度对他的写作特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孟玉婷 《现代情报》2006,26(5):224-224,F0003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中,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典型环境的描绘都离不开真实而生动的细节描写。  相似文献   

6.
孙诤 《今日科苑》2007,(2):117-117
生活因细节而丰富,作文因细节而生动,情感因细节而精致。细节是作文的彩笔,是作文感人的阀门。一篇作文要呈现深山之中小河的自然美,就应该时而窄细可跨,时而宽阔可行舟,时而水急如瀑,时而缓缓如潭。这宽阔处,这深潭处,便是作文的细节处,如不然文章就会平直如渠,味淡如水。我们常说的"作文空洞"就是指作文没有细节,让读者感到"没有东西"、"缺汁味"。如果用"王小玉,开始唱书儿,很动听,一会声音极高,一会又落得极低极细。"代替"王小玉便启朱唇……  相似文献   

7.
梁金连 《科教文汇》2009,(18):102-102
随着新课程的展开,对阅读和写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描写,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捕捉、赏析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并不断向读写迁移。  相似文献   

8.
陈东东 《知识窗》2014,(2):38-38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是记叙文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丁梦霞 《知识窗》2013,(24):69-69
《林黛玉进贾府》是小说《红楼梦》的重要章回,作者通过林黛玉的眼睛,让我们了解到“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贾府面貌,更重要的是通过描写未出场人物——贾赦和贾政的居处展示了一个事实——荣国府中作为嫡长子的贾赦大权旁落,次子贾政掌控荣府的大权,窥一斑见全貌。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程的展开,对阅读和写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描写,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捕捉、赏析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并不断向读写迁移。  相似文献   

11.
钟志坚 《科教文汇》2009,(2):234-234
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神情毕肖。细节描绘自然景物,主动传神,细节创造意境,意与境浑。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论述了《史记》体现的司马迁尊重历史、考证文献、实地调查、秉笔直书的求实精神,且注意到求实性和抒情性在《史记》中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史记·晋世家》与《左传》相关记载的比较,从记事、记人、记言等方面探讨二者在材料运用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明史记》是一部未完成也未曾问世的史学著作。本文旨在梳理这部史书编纂的缘起、过程和最后的命运,重点叙述了吴炎、潘柽樟为编纂《明史记》所付出的种种努力,包括吴、潘二人与钱谦益的书信辩难,以及钱谦益和顾炎武对《明史记》所给予的期盼和帮助。康熙初年的"庄氏史狱"给《明史记》的编纂带来了的致命打击,本文也叙述了吴潘二人受其牵连而惨死的过程,王锡阐和顾炎武对两位挚友的哀悼。最后则探讨了潘柽樟的异母弟不顾众多师友的规劝入明史馆参修明史原因和王锡阐等人对《明史记》遗稿的保存和整理等事。  相似文献   

15.
江秀娟 《科教文汇》2011,(16):75-76
司马迁的《史记》可谓是中国史学领域的一朵奇葩,对我们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对于《史记》的天人观,在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主要持"天人相分"的观点,但在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之下,仍然脱离不了天命论的影子。  相似文献   

16.
代瑞娟  邵晓岚 《科教文汇》2007,(8S):158-158
本文通过对《史记·晋世家》与《左传》相关记载的比较,从记事、记人、记言等方面探讨二者在材料运用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徐朔方先生从叙述时间不衔接和文字不顺两方面认定《史记·大宛列传》有错简。本文从原文语言逻辑的辨析入手,否定了徐文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的《史记》可谓是中国史学领域的一朵奇葩,对我们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对于《史记》的天人观,在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主要持天人相分的观点,但在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之下,仍然脱离不了天命论的影子。  相似文献   

19.
20.
吴海波 《今日科苑》2007,(6):129-129
《史记》与新闻报道同是基于事实,刨除时效性这一因素,新闻与史学有许多共通之处。学习司马迁对事实的艺术表达,将使新闻作品更具可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