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分析影响产后出血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2007年3月104例产后出血病历,分析产后出血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产后出血主要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胎膜残留、胎盘粘连、产道裂伤,出血量〈1000ml为63例(60.58%),出血量1000~2000ml为32例(30.77%),出血量〉2000ml为9例(8,65%);常规方法止血92例(88.46%),血管铅扎出血6例(5.77%),宫腔纱条填塞2例(1.92%),子宫切除4例(3.85%)。结论:产后出血是严重危及产妇生命的并发症之一,充分认识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使产后出血尽可能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中期妊娠引产出血原因以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产科进行中期引产的孕产妇作为探讨对象,寻找中期妊娠引产出血原因,并探讨不同护理方式对减少产后出血量的影响。结果:200例中期妊娠引产产妇中22例发生出血,出血率为11.0%,其中催产素(18例)引产产后出血2例,出血率为11.1%,米索前列醇和米非司酮(28例)引产后产后出血1例,出血率为3.6%,利凡诺尔(134例)引产后产后出血18例(13.4%),剖宫产取胎(11例)后发生出血1例,出血率为9.1%,水囊(9例)引产产妇产后未发生出血;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包括宫缩乏力、胎盘胎膜因素以及凝血功能障碍异常;观察组产妇引产后2h 和24h 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中期妊娠产妇引产后出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引发原因主要以胎盘胎膜残余、凝血功能障碍和宫缩乏力为主,针对引产出血原因给予术前心理疏导护理,可明显缩短出血时间和减少出血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剖宫产术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1997年,我院剖宫产产后出血106例(A组),并与同期阴道分娩产后出血213例(B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7.29%)明显高于B组(3.15%)(P<0.01);A组产后出血量的严重程度(>900ml)明显高于B组(P<0.01)。A组病人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80%)、前置胎盘(10.4%)、子宫切口撕裂(3.7%)。A组11例严重产后出血病人采用宫腔纱条填塞术止血,均成功止血。结论:我们认为,应该降低剖宫产率,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宫腔无菌纱条填塞是剖宫产术严重产后出血的有效处理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9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及特点。结果:产后出血原因有精神过于紧张10例(占11.11%),胎盘滞留19例(占21.11%),凝血功能障碍13例(占14.44%),子宫收缩乏力33例(占36.67%),软产道裂伤15例(占16.67%)。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结论:必须重视产后出血的防治工作,以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对60例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在60例分娩方式中,剖宫产是引起产后出血的最大诱因,本组共35例(58.3%),其次是在家中分娩后胎盘未娩出而引起的出血,本组共15例(25.0%)。60例出血原因为:宫缩乏力45例(75.0%),胎盘因素11例(18.3%),软产道损伤4例(6.7%)。 结论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强调入院分娩,做好产妇分娩时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时间、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2001~2004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96例产后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产后出血发生率2.6%,多数发生于产后2h内。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比阴道分娩发生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引起产后出血的病因依次是:子宫收缩乏力75例(78.1%)、胎盘因素11例(11.4%)、软产道裂伤9例(9.3%)、凝血功能障碍1例(1%)。结论 子宫收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防治措施关键是加强产前检查,严密观察产程,特别注意产后2h观察。及时发现子宫收缩乏力和其相关因素,及时防治;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医务人员助产技术,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产后出血90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90例产妇产后出血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同期分娩总数为4406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04%,其中产后2小时内发生者占94.44%,产后出血原因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61.11%)胎盘因素(27.78%)软产道裂伤(8.89%),凝血功能障碍(2.22%)经x^2检验巨大儿,双胎,妊高症,前置胎盘,人工流产史,手术产者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8.
刘芳 《中原医刊》2009,(22):33-35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探讨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的346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我院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67%,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263例(75.98%),胎盘因素48例(13.9%),软产道损伤30例(8.69%),凝血功能障碍5例(1.44%);其中治愈344例(99.42%),死亡2例(0.58%)。结论积极处理第三产程可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子宫压迫缝合术是治疗产后出血行之有效的止血方法,及时有效地防治羊水栓塞是避免孕产妇生命危险的关健。  相似文献   

9.
59例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温文宁  牛刚  陈玉清  张颖 《广西医学》2005,27(9):1386-1388
目的 探讨发生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调查在我院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人次及出血原因,并对发生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产后出血的首要原因为宫缩乏力占55.93%;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3.03%)与阴道产产后出血发生率(4.60%)间差别无显著性(χ^2=1.73,P〉0.05);有人工流产、引产史者产后出血发生率(4.73%)与无流产、引产史者产后出血发生率(2.11%)间差别有显著性(χ^2=4.12,P〈0.05);有妊娠并发症产后出血发生率(5.46%)与无妊娠并发症产后出血发生率(2.31%)间差别有显著性(χ^2=8.13,P〈0.05);初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3.69%)与经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4.66%)间差别无显著性(χ^2=0.76,P〉0.05)。结论 防治产后出血的关键是减少宫缩乏力、积极治疗妊娠并发症及减少不必要的流产、引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我院20年来764例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其中以阴道炎最多,为234例(30.63%),慢性宫颈炎166例(21.73%),功能性子宫出血97例(12.70%),宫内节育器92例(12.04%)。恶性肿瘤50例(6.54%)。恶性肿瘤以宫颈癌最多,为27例,子宫内膜癌次之,为11例,随着年龄的增长,绝经时间延长,异常出血中因恶性肿瘤所致者可能性增。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预防产后出血的方法及产后出血后的抢救护理。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月住院分娩32例发生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结果:产后出血的原因分别为宫缩乏力21例(65.6%),软产道损伤10例(31.3%),凝血功能障碍4例(12.5%)。经过综合抢救护理,均获控制。结论: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才能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产后出血的及时抢救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方青  肖金松 《海南医学》2000,11(5):27-27
目的:探讨生育前人工流产与分娩时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收集阴道顺产分娩产妇837例,有人工流产史375例,无人工流产史462例。统计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出血量、第三产程时间,分析产生出血原因。结果:有人工流产史组产后出血发生率(10.1%)明显高于无人流产史组(3.9%)。产后出血量、第三产程在10分钟以上的比例均高于后者,胎盘粘连的发生率,有人工流产史组(21.05%)明显高于无人工流产史组(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产后出血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3440分娩孕妇中的90例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其产后出血的发生时间、出血量、原因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产后出血的原因:子宫收缩乏力占62.2%,胎盘因素占18.9%,软产道损伤占10.0%,凝血功能障碍占8.9%(8/90)。产后出血与既往流产史和妊娠合并症具有密切关系。结论: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很多,主要为妊娠合并症、流产史等有关,主要发生的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所以加强子宫收缩是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消化道出血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探讨防治措施。方法 对63例新生儿消化道出血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出血原因及防治途径。结果 63例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新生儿自然出血症10例(15.8%),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1.6%),应激性溃疡52例(82.5%)。应激性溃疡的原因主要有胎儿宫内窘迫及出生时窒息、早产、重症感染、硬肿、休克。新生儿自然出血症预后好,治愈率100%,应激性溃疡病死率5.8%。治疗除对症输血外,应禁食。应用维生素K1、甲氰咪呱、凝血酶、立止血有效。结论 应激性溃疡是新生儿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且为新生儿危重病症的合并症,加强围产期保健可减少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2003年2月~2013年3月发生产后出血分娩产妇68例的临床救治体会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产后出血的最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其次为胎盘因素和软产道损伤。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3.8%)较正常的阴道分娩(1.1%)高。68例患者经补充血容量,及时输液输血,改善微循环等积极抢救、精心治疗措施,预后良好,无一例死亡。结论:针对产后出血原因,积极预防和治疗,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47例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防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叶梅芳 《吉林医学》2008,29(9):741-742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常见原因及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的对策。方法:分析2003年6月-2004年6月阴道分娩1362例产妇中发生47例产后出血的原因。结果:47例产后出血产妇中有31例是宫缩乏力引起的,占68.8%;4例软产道创伤,占8.8%;7例胎盘因素,占15.5%;3例尿储溜,占6.6%。结论:宫缩乏力性出血是造成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要认真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加强产妇产程中的心理、生理、精神上护理,从而使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发生原因,讨论其护理与预防方法,有效的防治产后出血,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所发生的产后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产妇1314例中发生产后出血43例,其发生率为3.3%。引起产后出血的各种原因中,子宫收缩乏力居首位30例(69.8%),其次胎盘因素9例(20%)。结论加强早期妊娠检查,加强分娩监护和护理,产后出血发生后及时正确的治疗与抢救,对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孕产妇死亡率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发生率、出血量、影响因素及有效的临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1月64例产后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h内61例,占95.31%。宫缩乏力性出血46例,占71.88%,软产道裂伤5例,占7.81%,胎盘因素11例,占17.19%,凝血功能障碍2例,占3.13%。剖宫产及阴道助产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阴道自娩(P〈0.05)。有流产史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流产史产后出血发生率(P〈0.05)。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随胎产次增加而增加(P〈0.05)。本组患者全部救治成功,其中5例保守治疗无效,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止血成功,无1例死亡。结论:产后出血是多原因、多危险因素所致,加强孕前宣教及孕期管理,掌握剖宫产的指征及时机,提高医务人员助产技术及加强产时、产程及产后的监护,可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对降低产后出血率及孕产妇病死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引起产后出血的临床原因及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对2005年2月至2006年6月住院分娩的71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回顾性分析,探讨其病因及防治措施。结果71例产后出血原因:宫缩乏力45例63.38%;胎盘因素19例26.76%;软产道损伤因素4例5.63%;凝血功能障碍3例4.23%。54例产后出血经保守治疗,1例因合并DIC而行子宫次全切除术,11例行宫腔内水囊压迫止血,5例行子宫动脉介入术,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宫缩乏力、胎盘因素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流产和多次妊娠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水囊宫腔填塞是治疗产后出血及保留子宫的有效措施。介入治疗在治疗难治性产后出斑有显著止血效果。对经保守治疗措施无效者,应施行子宫切除术。  相似文献   

20.
探讨分析产妇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孕产妇7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产后出血患者的出血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早期检测和相应的护理措施为其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有22例患者由于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55%),有10例患者由于胎盘因素导致产后出血(25%),有6例患者由于软产道损伤导致产后出血(15%),有2例患者由于凝血因素导致产后出血(5%)。通过治疗,有1例患者因治疗无效,为其进行次全子宫切除处理,其余39例患者均被治愈,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8.75%。结论:产后出血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产后并发症,因此,为患者做好早期预防,并依据产妇的个体情况,为其选择适当的护理措施是降低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