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索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在福建沿海季节性养殖的可行性,于2018年11月开展了新品种中间球海胆"大金"南移福州海域养殖试验。试养海胆分为大(壳径3 cm)和小(壳径1 cm)两种规格。采用当地现有的鲍养殖海域和设施,定期投喂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和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经过6个月的养殖,福州养殖的大规格海胆壳径达(55.90±2.63)mm,体质量(56.30±6.92)g,性腺指数15.02%±1.5%,海胆生殖腺发育处于成熟前期(Ⅲ期),性腺质量良好,且显著高于大连同期养殖的大规格海胆壳径(46.56±3.88)mm和体质量(39.07±5.05)g(P<0.05)。同时,福州养殖的小规格海胆壳径达(40.97±0.87)mm,体质量(23.18±0.37)g,性腺指数9.64%±1.00%。试养结果表明,冬春季中间球海胆可在福建沿海开展季节性养殖,采用现有海上设施和养殖笼,投喂鲜活大型藻类,海胆的生长速度显著优于同期大连养殖。中间球海胆福建沿海南移养殖是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以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为研究对象,探讨饲料中不同水平(0.0、0.5%、1.0%和2.0%饲料干物质)的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RA)对其存活、生长和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饲料中添加或不添加ARA饲喂56 d后统计12个网笼海胆的存活数量及体重变化,随后每个网笼随机选取10只海胆,无菌收集肠道内容物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组成。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含量水平的ARA对海胆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随着饲料中ARA添加量的升高,海胆的增重率先升后降。当饲料中添加1.0%ARA时,海胆增重率最高,且显著高于空白组和0.5%添加组(P0.05),但与2.0%添加组差异不显著(P0.05)。高通测序发现: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门水平的丰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属水平的丰度差异显著(P0.05)。各饲料处理组海胆肠道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丰度均较高;随着饲料中ARA水平的升高,海胆肠道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有升高的趋势(P0.05),弧菌属(Vibrio)和(Lutibacter)的丰度显著升高(P0.05);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软壁菌门(Tenericutes)则下降,但不显著(P0.05);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Candidatus Hepatoplasma)的丰度显著降低(P0.05)。因此,尽管饲料中添加ARA不影响中间球海胆的成活率,但饲料中添加1.0%~2.0%ARA较低添加量能够显著提高海胆的生长速率,且添加不同水平的ARA均显著影响了海胆肠道菌群组成,这不仅有助于明确ARA添加对中间球海胆存活、生长和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也为开发适合海胆的微生态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泥蚶生长性状相关AFLP分子标记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浙江乐清泥蚶养殖群体为育种基础群,经过2代连续选育获得了泥蚶快速生长品系,生长对比试验发现其在壳长、壳高、壳宽、总体质量等性状上都表现出了显著的生长优势。为了研究快速生长品系的遗传结构并筛查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利用AFLP标记技术对泥蚶快速生长品系和对照组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和电泳检测。采用40对多态性丰富的引物组合在64个个体中共扩增出2180条带谱,扩增位点总多态性比例达85.6%。从Nei’s基因多样性和Shannon’s信息指数反映的遗传多样性来看,选育品系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对照组群体。群体遗传分化系数GST(0.0224)和基因流Nm(22.2811)数据显示,两群体间遗传变异很小,存在明显的基因流动。通过比对AFLP指纹图谱的位点差异,在2180条扩增带中共筛选出了7个显著性差异位点,其中2个位点只在选育品系中出现,2个位点在选育品系中出现的频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另有3个位点在对照组中出现频率显著高于选育品系(P<0.05)。据此初步确定这些位点为与生长性状相关的候选标记。  相似文献   

4.
筏式养殖中间球海胆生殖腺发育周年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年 3月~ 1999年 5月间调查了筏式养殖体系中中间球海胆生殖腺发育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 ,海胆的个体大小及性别不同 ,生殖腺成熟期及生殖腺指数变化略有不同。A组 (壳径 3 5~ 5 0cm)海胆的成熟期为 6~ 10月 ,B组 (壳径 5 0~ 6 5cm)为 5~ 10月。壳径大的海胆生殖腺成熟早且成熟期长。雄性较雌性生殖腺发育较快 ,成熟较早 ,成熟期保持时间长。 10月底至 11月初生殖腺指数急剧降低 ,此时为繁殖高峰期。雄性个体的生殖腺指数在 3~10月间略高 ,其余时间无明显性别差异。除排放期和恢复期外 ,A组的生殖腺指数均略低于同期B组  相似文献   

5.
利用我国南方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与大亚湾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进行不同比例混养,探讨了紫海胆对马氏珠母贝贝体和养殖网笼污损生物的防除效果,以及紫海胆和马氏珠母贝的生长状况。试验设混养组(PA3、PA6、PA9)和对照组(P),即在养殖马氏珠母贝30只/层的基础上,分别混养紫海胆3、6、9、0个/层;另设紫海胆单养组(A3、A6、A9),养殖密度分别为3、6、9个/层。试验结果显示:各混养组及P组间马氏珠母贝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混养组紫海胆的存活率均接近100%,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PA6、PA9组马氏珠母贝的特定生长率大于P组(P<0.05),而PA3组与P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就马氏珠母贝的壳长日平均增长率而言,PA3、PA9组与P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PA6组显著大于P组和PA3组(P<0.05);PA6、PA9组马氏珠母贝的肥满度显著大于P组(P<0.05),PA3组与P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混养与单养各组之...  相似文献   

6.
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家系F1幼虫生长及遗传结构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群体存在2种壳色个体,简称白贝和褐贝。本研究通过近交和杂交方法建立了褐贝(♀)×褐贝(♂)、白贝(♀)×褐贝(♂)、褐贝(♀)×白贝(♂)和白贝(♀)×白贝(♂)4个家系,分别用1F、2F、3F和4F代表,每家系设3个平行,共12个家系。对各家系的卵径、幼虫的孵化率、成活率和生长性状等生物学参数进行了比较,建立了各个家系幼虫壳长、壳高的生长方程,并利用微卫星标记比较4个家系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壳色家系间卵径大小、幼虫的孵化率、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家系4F幼虫期壳长和壳高日生长速率均高于1F、2F和3F,且差异显著(P0.05),家系2F、3F和4F间幼虫期壳长和壳高日增长速率差异不显著(P0.05)。家系1F的遗传多样性最低;遗传相似性系数(0.6351~0.9772)和遗传距离(0.0231~0.4540)分析表明,1F和4F之间遗传相似性(0.6351)最低,遗传距离(0.4540)最远;不同家系间存在着遗传差异,1F和4F差异最大。本研究结果初步说明虾夷扇贝群体内白贝个体和褐贝个体之间产生了遗传分化,这种遗传结构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壳色家系在幼虫阶段生长性状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筏式养殖中间球海胆生殖腺发育周期年变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1998年3月-1999年5月间调查了筏式养殖体系中中间球海胆生殖腺发育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海胆的个体大小及性别不同,生殖腺成熟期及生殖腺指数变化略有不同。A组(壳径3.5-50cm)海胆的成熟期为6-10月,B组(壳径5.0-6.5cm)为5-10月,壳径大的海胆生殖腺成熟早且成熟期长,雄性较雌性生殖泉发育较快,较早,成熟期保持时间长。10月底至11月初生殖腺指数急剧降低,此时为繁殖高峰期。雄性个体的生殖指数在3-10月间略高,其余时间无明显性别差异,除排放期和恢复期外,A组的生殖腺指数均略低于同期B组。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饵料、家系及二者交互作用对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生长、摄食及变异的影响,利用两种饵料—裙带菜(Undaria pinnitafida)和配合饲料,对6个中间球海胆全同胞家系进行了60 d投喂,实验结束时测量了实验海胆的终末体重(FBW)和总摄食量,并计算了体重特定生长率(SGR)、饵料系数(FCR)和体重变异系数的变化(ΔCV),利用双因素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检验了饵料、家系及二者交互作用对FBW、SGR、FCR及ΔCV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与家系的交互作用对FBW和ΔCV无显著影响,摄食裙带菜的海胆较摄食配合饲料的海胆在终末体重(FBW)和整齐度(ΔCV)上表现出极显著的优势(P0.01),不同家系间海胆的FBW和ΔCV也有显著差异(P0.05)。饵料与家系的交互作用对体重SGR和FCR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在各家系内,裙带菜投喂下海胆体重SGR均极显著优于配合饲料投喂(P0.01);饵料系数(FCR)均极显著高于配合饲料投喂(P0.01);对于每种饵料,不同家系间SGR也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FCR亦是如此。两种饵料下家系SGR排位基本一致,说明家系与饵料在SGR上的交互作用是由于不同饵料下家系对SGR的影响程度有差异造成的,而家系FCR排位出现了较大变化则说明FCR受到交互作用的影响是由于不同饵料对不同家系的投喂效果不同造成的。本研究结果表明,家系选择可用于对中间球海胆生长、饵料系数和整齐度的遗传改良,饵料对这些性状的表现有显著的影响,对饵料系数进行家系选育时应注意家系与饵料的交互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间球海胆(♀)×光棘球海胆(♂)F1代的生殖腺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中间球海胆(♀)与光棘球海胆(♂)杂交F1代的生殖腺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母本中间球海胆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间球海胆的生殖腺颜色一般呈橙色或橘黄色(不同发育时期有所不同),结构致密;杂交海胆中有约90%表现为橙色和橘黄色,约10%呈黄色和浅棕色,约20%的个体生殖腺结构疏松,且和发育周期及色泽无关。杂交海胆的生殖腺指数与中间球海胆的变化基本一致,并且雌雄个体差别不明显。杂交海胆在生殖腺发育的整个过程中,生殖腺指数虽然也出现周期性的变化,但组织切片观察发现杂交海胆生殖腺发育不能象母本一样有明显分期,只有个别雌性个体能产生成熟卵细胞,雄性个体未见成熟精子。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个体的温度适应性,通过设置渐变升温和骤变降温连续实验,分析了不同温度状态下南极大磷虾的生存状态和腹足摆动频率的变化特征,并对不同体长组南极大磷虾的温度适应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渐变升温过程中,不同温度梯度的腹足摆动频率差异不显著(P﹥0.001),对1~5℃梯度内渐变升温有较好的生存适应性;在骤变降温过程中不同温度梯度的腹足摆动频率差异显著(P<0.001),对骤变降温的生存适应性较差。渐变升温过程中南极大磷虾对温度变化适应性存在显著的昼夜差异(P<0.05),白天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优于晚上,3~4℃梯度是影响渐变升温昼夜差异的主要梯度;骤变降温过程中昼夜差异不显著(P﹥0.05),在0~-0.5℃梯度内具有较为一致的适应性。不同体长组南极大磷虾腹足摆动频率差异显著(P<0.05),31~40 mm体长组个体的适应性较强,最大和最小体长组个体的适应性最弱,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温度变化对南极大磷虾生存状态的影响较大,骤变降温对南极大磷虾生存状态的影响大于渐变升温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