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54例心房颤动抗栓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朝君  高长根 《安徽医学》2006,27(6):501-502
目的探讨目前心房颤动栓塞发生情况,抗栓治疗的现状,为房颤抗栓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经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心房颤动154例患者栓塞发生率、有血栓危险因素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情况,分析抗栓治疗现状。结果心房颤动栓塞发生率为25·53%(39/154),在有血栓危险因素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栓塞发生率为30·4%(28/92),抗栓治疗阿斯匹林使用比率高为94·81%(146/154),华发林应用率低为1·94%(3/154),在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非瓣膜性房颤92例患者中没有使用华发林治疗。结论心房颤动所引起栓塞发生率高,在心房颤动抗栓治疗不积极,应行规范化的抗栓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抗凝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11月~2010年9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56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及阿司匹林组各78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栓塞等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血栓栓塞等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疗效优于阿司匹林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要性,以降低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对自1998年5月~2000年5月曾在我院治疗的69例房颤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自2000年8月~2002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3例房颤患者给予静脉注射肝素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继之口服华法林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病情转归随访1年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用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抗凝治疗,INR达到国际标准2.5后,其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较仅服阿司匹林非抗凝治疗明显下降.抗凝治疗者出现1例上消化道出血,无出血性死亡病例.结论: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对降低心房颤动所致血栓栓塞性事件发生率有效,是提高心房颤动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低抗凝强度华法令对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效果及其安全性,研究简化的检测程序对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依从性.方法 将219例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华法令口服抗凝治疗,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低抗凝强度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为1.21%,标准抗凝强度组为0.9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抗凝强度组出血年发生率为5.1%,标准抗凝强度组为8.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发生.相对简化的检测程序能够提高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依从性.结论 低抗凝强度华法令能降低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发生率,出血发生率低,安全性好.低抗凝强度华法令组与标准抗凝强度组左房云雾状改变均消失.简化的检测程序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预防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确诊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95例,随机分为2组。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组(联合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1次/d)+双嘧达莫(100 mg,3次/d);阿司匹林组给予(100 mg,1次/d)。观察2组血栓栓塞事件、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随访时间12~28(20±7)个月。2组均无严重出血。联合治疗组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8.3%比18.2%,P<0.05),轻微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6%比8.1%,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预防老年非瓣膜性房颤血栓栓塞事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预防非瓣膜性房颤体循环栓塞发生的预防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高危房颤患者120例分为华法林抗凝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两组,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为0.17%,阿司匹林组为2.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不良反应为出血倾向及皮疹、消化道反应。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较单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降低非瓣膜性房颤体循环栓塞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有明显优越性,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现阶段房颤病人的流行病学变化、临床特征、评价目前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2007年4月出院诊断为房颤的590例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目前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结果瓣膜性房颤221例,占房颤病人总数的37.5%,非瓣膜性房颤369例,占房颤病人总数的62.5%(其中冠心病占31.6%,高血压病占28.3%,心肌病占10.1%,孤立性房颤占15.4%,其他占14.6%);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139例(23.7%),缺血性脑中风98例(16.8%),瓣膜性房颤伴缺血性脑中风41例,非瓣膜性房颤伴缺血性脑中风57例,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房颤发生缺血性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年龄〉75岁、外周血栓、心衰等;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的脑卒中发生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应用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疗165例,脑血栓患病率16.3%,应用华发林抗凝治疗217例,脑血栓患病率9.2%(p=0.041),提示华发林抗凝治疗的脑率中患病率明显低于阿斯匹林的抗血小板治疗。结论现阶段房颤的病因已发生明显的变化,非瓣膜性房颤已成为房颤的主要病因,房颤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房颤发生缺血性脑率中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年龄〉75岁、心衰、外周血栓等,应予积极抗凝治疗,持续性房颤与阵发性房颤的脑率中发生率是相同的,要加强对阵发性房颤的抗凝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心房纤颤患者的病因、临床类型和抗凝治疗现状.方法 对我院2002年1月~2007年3月共570例心房纤颤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房纤颤患者中阵发性、持续性和持久性房颤各占19.8%、8.1%、72.1%.风湿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病因(61.8%),其次是高血压(11.1%)和冠心病(6.1%).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23.2%,其中风湿性房颤为非风湿性房颤的5.3倍.风湿性房颠患者华法林应用率为88.6%,非风湿性房颤患者为23.1%,而37.3%的患者出院时未接受任何抗凝治疗.结论 风心病、高血压和冠心病是房颤最常见的病因;血栓栓塞是房颤的重要并发症,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到抗凝治疗的重要性,以减少房颤病人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和华法林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72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86例,利伐沙班20mg/d,肾功不全者15mg/d;华法林组86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将INR控制在2.0~3.0。结果:利伐沙班组发生栓塞3例,占3.49%;出血2例,占2.33%。华法林组发生栓塞4例,占4.65%;出血9例,占10.47%。两组间血栓栓塞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利伐沙班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相当,可明显减少栓塞事件,而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该药既有效又安全。  相似文献   

10.
李萍  张维龙 《中外医疗》2011,30(22):38-39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的病因及治疗现状。方法对167例房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房颤病因以冠心病居首位,心脏瓣膜病、高血压次之,非瓣膜性房颤129例(77.2%),房颤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较高(75例,占44.9%)。发生血栓栓塞在抗凝与非抗凝治疗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临床医师要关注房颤的病因,重视房颤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1.
刘长萍  席新龙 《海南医学》2014,(19):2895-2897
目的探讨华法林抗凝剂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影响因素。方法筛选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接诊的58例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采取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者的年龄(〉75岁)、疾病类型(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肺疾病、心肌病等)、临床医师的治疗决策(对华法林的认识全面,不推荐华法林的治疗)以及患者因素(拒绝华法林的治疗,或是INR检测不方便)等都可以影响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疗效,但是只有患者的年龄和冠心病(OR=13.38)对华法林治疗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华法林抗凝剂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因素很多,其中患者的年龄、疾病类型可显著影响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Zuo HJ  Su JL  Lin Y  Zeng ZC  Wang JW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2):2246-2249
目的 探讨自然状态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依从性、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对疾病管理的需求,为开展房颤患者疾病管理,提高抗凝治疗的依从性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在北京安贞医院内科病房住院并且采用抗凝治疗(服华法林)的房颤患者.排除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儿科的住院患者以及住院前已规律服用华法林的患者.通过电子病例回顾收集患者患病及住院治疗信息,通过电话方式了解患者出院后1年时的抗凝治疗情况及对疾病管理的需求.结果 共有268例房颤患者接受电话随访.出院1年时抗凝治疗依从率为54.1%(145/268),性别、年龄、房颤类型、病程以及是否存在缺血性脑卒中病史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分别为1.74(95% CI 0.67~4.47),0.87(95%CI 0.30~2.53),1.59(95%CI 0.35~1.09),1.09(95% CI 0.61~1.93),0.44(95%CI 0.12~1.60).坚持服用华法林的患者中,60.7%(88/145)每月测量国际标准化测量值(INR),48.3%(70/145)INR值在2.0~3.0,1.4%(2/145)患者出现轻微鼻出血.停止服药的患者中,71.5%(88/123)在出院6个月内停药,主要原因是不知道需要长期服药(35.0%),以及治疗效果不好而换用阿司匹林(24.4%).约80%的患者希望在监测结果的解释、药物调整方面得到指导;73.1%(196/268)患者希望医生能定期随访,89.8%(176/196)患者希望通过电话随访,85.2%(150/176)希望随访频率为1次/月.结论 自然状态下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依从性以及INR达标的比率较低,患者停止服药的主要原因是对长期坚持服药的必要性不了解及治疗效果不理想.在房颤患者中进行疾病管理将满足大多数房颤患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367例心房颤动住院病例病因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病因和药物治疗情况。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367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各族别的引起房颤的病因中,汉族以高血压、冠心病为主,而哈萨克族以风湿性瓣膜病、高血压为主。高血压(P=0.022)、风湿性瓣膜病(P=0.000)、心肌病(P=0.022)在汉、哈萨克族房颤发生病因中有统计学意义。心室率控制药物以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使用最多;本组患者85.23%接受抗血栓治疗,其中抗血小板方法(78.64%)最多。结论该地区房颤患者病因分组、药物服用与全国及国外相关资料趋势接近。风心病、冠心病、高血压病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科住院患者不同临床病因、性别、族别心房纤颤(房颤)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 032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因、性别、族别构成以及不同病因房颤患者的性别、族别构成.结果:1 032例房颤患者中,高血压病、冠心病、风湿性瓣膜病分别占21.03%,8.82%,5.62%;男性、女性分别占57.85%,42.15%;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及其他民族分别占65.31%、25.68%、4.26%、3.49%、1.26%.从房颤的病因看,瓣膜病、心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房颤发生率依次为: 23.58%(58/246)、8.22%(6/73)、4.11%(40/974)、2.57%(217/8 442)、2.37%(26/1 095)、2.08%(92/4 374).结论:房颤发生可能存在性别和民族差异,男性高于女性,哈萨克族高于汉族、回族、维吾尔族族等民族;瓣膜病房颤发生率高于非瓣膜病房颤;高血压病房颤发生率较冠心病高.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合并心房颤动的rt-PA溶栓及抗凝治疗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卒中是老年人群中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与脑卒中发生相关的最常见的心脏病是心房颤动(房颤)。约2/3合并房颤的脑卒中患者,其脑卒中的发生是由心源性栓子导致的。脑卒中合并房颤在无溶栓禁忌证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疗效较无合并房颤患者差;在有溶栓禁忌证时,抗凝治疗为预防脑卒中合并房颤患者再次栓塞最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新抗凝药物达比加群将成为华法林的有力替代者。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且与年龄相关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及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的发病率均逐渐增加。老年患者由于认知及各器官功能减退,加之共病、并发症增多,服用药物也随之增多,其抗凝治疗变得复杂。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增加了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选择。现就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现状、抗凝治疗的必要性及挑战、用药选择等问题进行回顾综述,以助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凝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房颤再发率和持续性房颤发生率的影响以及对肾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8例高血压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辛伐他汀组常规治疗的同时,予口服辛伐他汀20m/d;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跟踪24个月,观察2组治疗1年后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并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肾素、AngⅡ的表达水平。结果辛伐他汀组房颤再次发作6例(17.6%)明显低于对照组12例(35.3%);辛伐他汀组转为持续性房颤2例(5.9%),亦明显低于对照组4例(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肾素、AngⅡ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并发阵发性房颤的患者应用辛伐他汀治疗,能够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减少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而且降低血清肾素、AngⅡ的水平,后者可能与房颤的再发相关,提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具有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急诊科心房颤动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方法调查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心房颤动患者129例,采用“病人心房颤动知识调查问卷”进行。结果所有调查对象的问卷得分为(16.95±3.17)分;得分最高的及得分最低的项目分别为心房颤动症状、抗凝治疗;发病次数不同、婚姻状况不同患者间问卷得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的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知识的掌握较为不足,所以心房颤动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的实行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抗凝治疗这方面的知识的宣传要加强实施力度,重点人群为初次发病及其非在婚患者。  相似文献   

19.
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心房纤颤66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Cox从1991年采用手术切割加冷冻方法治疗心房纤颤(AF)^(1),但手术操作复杂,有潜在术后出血的危险性,使这一方法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为此,我们采取措施以克服上述不足。方法 1995-0/1999-04我们在为6例风湿性二尖瓣病患施行瓣膜置换时,采用心内直视射频消融迷宫术对其合并的AF予以治疗,66例中男30例,妇36例,平均年龄43.5万。AF病史最短1a,最长30a,平均34.6  相似文献   

20.
岑强  杨明  王青 《北京医学》2011,33(1):5-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B型利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2月连续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10例,根据超声心动图(UCG)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ECG将患者分为房颤组(AF组,116例)及无房颤组(NAF组,104例),测定2组患者的血清BNP、hs-CRP水平。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血清BNP、hs-CRP水平其与房颤之间的关系。结果 AF组中阵发性房颤59例,持续性房颤24例,永久性房颤33例。AF组患者的BNP(198.66±118.84pg/mlvs.86.37±66.97pg/ml)与LVMI(127.19±28.05g/m2vs.83.70±17.22g/m2)明显高于NAF组(P〈0.01)。永久性房颤患者BNP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242.45±134.37pg/mlvs.178.95±102.72pg/ml,P〈0.05),而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患者BNP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间hs-CRP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血压房颤患者BNP与患者LVMI、LA、房颤持续时间成正相关,与LVEF成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患者血清BNP水平升高,房颤的可能性增大。hs-CRP与房颤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BNP与高血压房颤之间关系密切。BNP可作为高血压左心室心肌肥厚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