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患者70例共72个病灶的资料,包括醛固酮腺瘤23个、皮质醇腺瘤18个、嗜铬细胞瘤17个及转移瘤14个.结果 醛固酮腺瘤平扫CT均值≤20 HU,21个呈轻度均匀强化.皮质醇腺瘤平扫CT均值≤25 HU,12个呈中度均匀强化;15个嗜铬细胞瘤呈重度不均强化;12个转移瘤呈中度不均强化.动脉期强化率:醛固酮腺瘤>嗜铬细胞瘤>皮质醇腺瘤>转移瘤;静脉期强化率:醛固酮腺瘤>皮质醇腺瘤>转移瘤,嗜铬细胞瘤>转移瘤;相对造影剂清除率:醛固酮腺瘤>皮质醇腺瘤>嗜铬细胞瘤>转移瘤.结论 肾上腺4种常见肿瘤的MSCT平扫、增强密度特征及其强化率、清除率存在差异,可作为这些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0例,共21个病灶。全部病例均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合有关文献并回顾分析其CT征象。结果瘤体通常较大,多大于5cm,呈圆形或类圆形,中等密度,常伴有囊变、坏死、出血,肿瘤强化明显。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征象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和腺瘤的CT表现,为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17例、腺瘤31例,对2组病例的影像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包括肿瘤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程度、是否见肿瘤血管及坏死囊变等.结果 嗜铬细胞瘤最大直径平均(52.2±20.2) mm,腺瘤最大直径平均(27.8±17.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实质部分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平均CT值嗜铬细胞瘤均高于腺瘤(均P<0.05).17例嗜铬细胞瘤,14例(82.4%)可在动脉期于肿瘤周围或肿瘤内见到肿瘤血管,12例(70.6%)可见坏死囊变,肿瘤边缘均未见环形或弧线样强化;31例腺瘤,3例(9.7%)见肿瘤血管,2例(6.5%)见坏死囊变,10例(32.3%)见环形或弧线样强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与腺瘤均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MSCT双期增强扫描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增强扫描动脉期是否可见肿瘤血管是两者的鉴别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嗜铬细胞瘤的MS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小平  赵余祥  陈奕奕   《放射学实践》2010,25(5):537-539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CT表现,并与肾上腺腺瘤、肾上腺腺癌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嗜铬细胞瘤多单侧发病,瘤体常较大,边界清楚,瘤体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坏死和囊变;增强扫描后瘤体实质部分或囊壁持续明显强化。恶性嗜铬细胞瘤CT表现为瘤体较大,边缘呈分叶状,常包埋临近大血管,浸润临近器官,局部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结论: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虽与某些肿瘤有一定重叠,但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邓亚  罗军德  解天梅 《西南军医》2011,13(5):830-831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CT、MR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临床资料,术前均行CT、MRI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MR征象。结果 6例均位于肾上腺区,无位于肾上腺外异位嗜铬细胞瘤,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呈较大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CT平扫呈软组织密度,T1WI信号强度类似肝实质,T2WI信号较高,肿瘤实体部分多明显强化,易发生坏死、囊变。结论嗜铬细胞瘤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MRI检查可较好地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大小、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合临床表现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各类肾上腺肿瘤,观察其CT征象,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醛固酮腺瘤肿块小,密度低;皮质醇腺瘤中等大小,中等密度;肾上腺原性腺综合征肿块较大,密度均匀;无机能性腺瘤与神经节瘤相似表现为肿块较大,密度略低;肾上腺皮质腺癌肿巨大,呈不规则低密度肾上腺转移癌肿块较在,密度不均匀,嗜铬细胞瘤肿块较大,密度不均匀。结论:C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及特征,评价螺旋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各类肾上腺肿瘤的CT征象,提出诊断与鉴别诊断要求。结果:皮质腺瘤14例,大小、密度中等;皮质腺癌4例,肿块较大不规则,密度不均匀,中心有低密度坏死;嗜铬细胞瘤9例,单侧瘤体较大,平扫密度不均匀,实质部分强化明显;髓质脂肪瘤3例,低密度的脂肪显示是其特征性CT表现;转移瘤5例,多为肺癌转移,肿块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不均匀,中等强化;肾上腺囊肿1例,凹值低而均匀,壁薄规则。结论:肾上腺肿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认真分析,结合临床及生化检查,可对其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8.
螺旋CT双期扫描诊断嗜铬细胞瘤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SCT)双期扫描诊断嗜铬细胞瘤的影像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19 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SCT平扫、双期扫描影像资料.结果 18/19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为单侧发病,发生肾上腺15例,肾上腺外4例.肿块较大,瘤界较清晰,16例出现坏死和囊变,1例出现钙化.增强双期扫描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结论 SCT双期扫描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闾长安  李国良  万红燕  陈宏伟  鲍健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109-1112
目的:探讨肺癌伴发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癌伴发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6例肺部肿块均为周围型肺癌,3例合并有其他肺部慢性病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6例均为单侧发生,1例有与嗜铬细胞瘤相关的内分泌症状,5例为无功能性肿瘤。肿瘤CT表现:类圆形肿块6个,呈分叶状2个;5例坏死、囊变;2例见液-液平;肿瘤长径2.5~14.0cm,平均约8.3cm;3例富血供,3例中等程度血供。结论:肺癌伴发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多为无功能性肿瘤,其较为特征性的CT表现是富血供、液-液平面及坏死囊变。  相似文献   

10.
李杨  苏莹  黄子怡  付记萍 《西南军医》2011,13(2):228-229
目的探讨MRI对肾上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3例肾上腺疾病患者MRI检查资料,分析肾上腺增生、囊肿、腺瘤、嗜铬细胞瘤及肾上腺皮质腺癌、转移性肿瘤的MRI表现,并与临床症状、实验室资料相结合。结果肾上腺疾病与其形态变化密切相关,增生、囊肿、腺瘤具有较特征性MRI表现,可通过MRI检查确诊,但无功能腺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及其它腺瘤仅靠影像检查不能区分,应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资料进行诊断;肾上腺皮质腺癌、转移性肿瘤及嗜铬细胞瘤MRI表现相似,均可表现为较大的分叶状、不规则形肿块,信号混杂,内部有出血、坏死、囊变及钙化,要结合其各不相同的临床症状进行鉴别。结论 MRI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及分辨率,可直观显示肾上腺的形态学改变,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充足证据。  相似文献   

11.
肝肾间巨大占位性病变的CT定位诊断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及病理、临床证实的肝肾间巨大占位性病变45例,从解剖角度探讨了肝脏、肾脏、肾上腺及后腹膜巨大占位性病变造成CT诊断上相互混淆的原因,指出了CT定位诊断的要点,讨论了CT定位诊断的准确性,并与US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上腺间质肿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方法:对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间质肿瘤的CT和其中6例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肾上腺间质肿瘤包括骨髓脂肪瘤5例,囊肿2例,脂肪瘤、神经纤维瘤伴嗜铬细胞瘤、淋巴瘤、间皮瘤恶变、间叶组织来源恶性肿瘤各1例。骨髓脂肪瘤表现为不均质肿块内有显著的脂肪组织密度或信号;囊肿和脂肪瘤分别为均质的水和脂肪密度或信号;神经纤维瘤伴嗜铬细胞瘤为较低密度无强化肿块,MRI表现为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淋巴瘤、间皮瘤恶变及间叶组织来源恶性肿瘤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结论:骨髓脂肪瘤、囊肿、脂肪瘤表现有特征性,可明确诊断;其它表现为软组织肿块的肿瘤无特征性,诊断均需结合临床及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3.
肾上腺肿瘤的CT征象分析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其CT征象,提出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本组99例肾上腺肿瘤中,腺瘤32例,嗜铬细胞瘤41例,髓性脂肪瘤5例,皮质腺癌8例,转移瘤13例。结论: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评价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和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毅  蒲红 《放射学实践》2000,15(5):327-329
目的:总结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分析29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的CT资料。结果:各类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的密度、分布、大小、形态、边界和周围侵犯情况、远处相关病灶等方面有相对不同的CT表现特点。结论:仔细观察综合分析各种CT征象对正确诊断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告儿童后腹膜常见与不常见占位病变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对34例(32例经病理证实,2例随访复查证实)儿童后腹膜肿块病例完整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儿童后腹膜占位病变共有11种.以肾上腺瘤和后腹膜神经母细胞瘤最常见,畸胎瘤和肾胚胎瘤、新生儿肾上腺出血其次.肾上腺皮质癌较少见,罕见的有横纹肌肉瘤和血管外皮瘤。临床和CT特点各有其不同。结论:临床特点与CT表现相结合,极大部分儿童后腹膜肿块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肾上腺少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少见肿瘤的CT、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囊肿8例、髓质脂肪瘤7例、神经节细胞瘤3例、神经纤维瘤、原发恶性淋巴瘤及恶性间皮瘤各1例。结果:14例(93%)肾上腺囊肿、髓质脂肪瘤有其特征性的CT、MRI表现而确诊,1例假性囊肿术前误诊为肿瘤;3例神经节细胞瘤中,1例为等密度肿块,轻度强化,1例大部囊变类似于假性囊肿,1例呈实性肿块,伴有囊变和钙化灶,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神经纤维瘤大部囊变;原发恶性淋巴瘤及恶性间皮瘤符合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但与常见的肾上腺恶性肿瘤鉴别困难。结论:CT、MRI对肾上腺少见肿瘤的诊断价值相似,后者有利于肿瘤的定位;大部分囊肿和髓质脂肪瘤可明确诊断,其它肾上腺少见肿瘤较难或不能与常见肿瘤鉴别,确诊仍需结合临床及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分析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17例肿瘤中,4例位于纵隔,3例位于肾上腺,7例位于腹膜后间隙,2例位于颈部,1例为纵隔及腹膜后多发;肿瘤最大者约14.9cm×13.5cm×11.2cm;肿瘤边界清楚,其中8例表现为类圆形,9例形态不规则,其中2例呈嵌入性生长.17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低于肌肉密度,8例可见散在点状或小斑块状钙化,T1WI呈低信号,T2WI中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一般为条片状不均匀轻中度进行性强化.结论 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正确认识其影像表现,可对大多数病例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肾上腺结核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指明肾上腺结核的CT表现并估价CT诊断的可能性。回顾性复习了10例肾上腺结核的CT检查所见。CT检查,肾上腺结核依病期而有两种不同形态学复习:双肾上腺增大,内含低密度区,并呈状强化;双肾上腺部分或完全钙化。CT检查对肾上腺结核具有诊断价值,多数病例结合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可获得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