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妍丽  黄毅  饶杰 《江西医药》2008,43(12):1389-1390
目的探讨中浆患者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68眼中浆患者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FFA:(1)根据渗漏形态分:墨渍样弥散型36眼,炊烟喷出型20眼,不典型渗漏12眼。(2)根据渗漏部位分:A区14眼,B区28眼,C区20眼,其中有6例病变位于视盘黄斑束间。P-VEP:(1)渗漏部位位于黄斑区和视盘黄斑束间的20眼P-VEP中P100波潜伏期明显延长,振幅显著下降;(2)旁黄斑区者20眼,视力影响较小,P100波潜伏期轻度延长、振幅轻度下降或不明显;(3)黄斑周围区者28眼,视力几乎不受影响,P100波潜伏期和振幅基本在正常值范围内。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对中浆患者的视力损害和预后情况都能作出很好的临床评估,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可以为中浆的治疗起到指导作用,对恢复时间的长短起到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眼球挫伤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36眼)眼球挫伤患者进行眼底镜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为视网膜震荡12例、视网膜挫伤10例、脉络膜裂伤3例、视神经挫伤4例、视网膜出血7例,各种眼底组织结构的损害有其特点。结论眼球钝挫伤眼底损伤表现复杂,对眼球挫伤的患者,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在处理眼球挫伤时应结合眼底检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而全面了解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从而早期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刘杰  孙林  甘玲萍 《淮海医药》2012,30(3):209-210
目的 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特征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检查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9例(132只眼)CSC患者的视力,男女发病比例,FFA的表现及病变分型.结果 CSC患者中男性比女性患病率高(8.21∶1),根据FFA检查结果表现可将眼底荧光渗漏分为7种类型,患者视力与渗漏点位置及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范围相关.结论 FFA检查可明确诊断CSC,清晰显示病变类型,并且可以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对筛检糖尿病眼底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使用眼底荧光造影检查法筛检糖尿病眼底病变的50例患者(100眼)的临床病例资料,所有患者给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50例患者(100眼)患者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后,45例患者(90眼)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眼底病变,病变主要表现为微动脉瘤、毛细血管荧光通透性较正常情况增强,渗漏,毛细血管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张、黄斑囊样水肿等。结论眼底荧光造影检查法筛检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眼底病变的准确率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静 《中国医药指南》2010,8(36):118-119
目的回顾性分析糖尿病相关性视神经病变(DON)的眼底表现及荧光血管造影(FFA)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9例(278眼)各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眼底及FFA等临床病例。结果 278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表现各异,视神经病变可无视力损害,也可有严重的视力下降。眼底检查发现视盘水肿、出血、充血、色淡等。FFA表现为视盘新生血管、视盘充盈缺损、荧光渗漏及视盘晚期染色。其中,合并视神经病变者150眼(53.9%)。结论糖尿病相关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生率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疾病进展有升高趋势。因此,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各期均需注意糖尿病相关性视神经病变,FFA检查有助于该疾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眼球钝挫伤后,视网膜的后极部及周边部可发生各种损伤。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可以提示血-视网膜屏障有无破坏,然而眼球钝挫伤患者眼底镜及荧光血管造影可无脉络膜的异常表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应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可清楚地显示脉络膜血管的循环过程。笔者应用共焦激光视网膜一脉络膜同步血管造影技术,对68例患者进行FFA和ICGA的检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分析视盘周围视网膜下出血患者的出血原因、部位和程度,并观察和血明目片联合复方血栓通治疗效果。方法:对45例患者45眼的眼部体征表现为视盘周围视网膜下出血(PPSRH)临床资料,并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对发病中心视力、出血部位、面积及范围总结,并结合观察和血明目片联合复方血栓通口服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45例PPSRH眼底体征表现,单纯PPSRH33眼,伴视盘表面出血6只眼,伴脉络膜破裂2只眼,伴视盘前出血及玻璃体出血4只眼。FFA提示与视盘边缘相连不规则遮蔽荧光,造影中晚期视盘周围分水岭存在点片状相对性荧光染色。经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后,视盘周围出血吸收明显,眼前黑影消失,部分视力提高。结论:视盘周围视网膜下出血是多种损伤致视盘分水岭区域小血管一过性渗漏所致,和血明目片联合复方血栓通治疗能促进出血吸收,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视网膜静脉周围炎(Eales病)与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Coats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表现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Eales病患者39例(57只眼)及Coats病患者11例(11只眼)的FFA资料。结果所选观察的Eales病和Coats病患者男性为多,FFA检查皆显示周边视网膜血管迂曲、扩张、大片毛细血管无灌注,Eales病主要侵犯视网膜静脉并常伴新生血管,Coats病侵犯视网膜动静脉,球形瘤样扩张处晚期荧光渗漏明显。结论 Eales病与Coats病不同的FFA表现,有助于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联合光学相干断层照相在诊断治疗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6例视网膜脱离经眼底镜,三面镜检查未发现裂孔者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联合光学相干断层照相。结果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5例为后极部为主,可伴有中周边多灶性针尖样和斑驳样荧光,后期可见渗漏增强,1例患者表现为多灶性强荧光渗漏,OCT检查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色素上皮层结构破坏,治疗针对病因及抗炎对症治疗后恢复。结论由于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一般伴有全身病(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眼部的严重葡萄膜炎包括特发性葡萄膜炎,交感性眼炎,严重的视网膜由于渗出性视网色素上皮病变(如特重型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脉络膜渗漏症等,而上述病变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以诊断,OCT可以动态观察本病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因此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联合光学相干断层照相的影像检查对于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诊断及观察治疗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特点,评估P—VEP对上睑下垂患儿双眼视觉功能检测的意义。方法对53例2~4岁单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进行P—VEP检查,比较双眼P—VEP的P100潜伏期及振幅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上睑下垂眼VEP P100波潜伏期较正常组延长(P〈0.01),振幅低于正常眼(P〈0.01)。轻度上睑下垂眼P—VEP P100波振幅与中度及重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与重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度上睑下垂眼P—VEP P100波潜伏期与中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重度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与重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双眼P—VEP P100波振幅及潜伏期存在差异,根据患儿视觉发育程度进行手术时机选择的同时,应注意术后矫正弱视。  相似文献   

11.
王霞  裴承华  丁爱东 《中国医药科学》2014,(16):211-212,216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早期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300例(273只眼)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皆用检眼镜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两种检查方法。结果采用检眼镜检出病变数153例,病变率为56.05%;后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发现FFA检出病变数251例,病变率为91.94%,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诊断正确率较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FA检查病变种类主要包括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55例,占病变数的21.91%;增生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73例,占29.08%;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65例,占25.91%;糖尿病性黄斑病变35例,占13.94%;糖尿病性视神经乳头病变23例,占9.16%。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对前置镜不能发现的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做出确诊。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52岁,因视力下降2d,于2003年3月16日来院就诊。检查:右眼义眼。3a前因外伤,眼球摘除。左眼视力0.1,均不能矫正。眼底见少许出血,其余未见异常,眼压正常。视网膜电图正常,视觉诱发电位振幅降低,潜伏期延长。初步诊断:左眼视神经病变。2003年3月15日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彩色眼底像示:左眼颞侧距视盘1个视盘直径视网膜脱离,达上下血管弓。  相似文献   

13.
谢兵  李红  蔡善君  曾小平 《贵州医药》2008,32(2):124-125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多见于20~50岁的青壮年男性,表现为突发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变小,眼底检查黄斑区神经上皮层盘状脱离,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表现为早期荧光素渗漏,随时间呈墨迹样、炊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眼底改变及分期,为临床激光治疗眼底病变提供依据。方法对38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770只眼进行FFA检查,分析DR的分期,并进行激光治疗。结果轻、中度非增殖期患者478只眼,局部激光治疗黄斑水肿及环形渗出病变。重度非增殖期及增殖期患者292只眼,需做大面积播散性光凝或全视网膜光凝。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早期及定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DR进行分期,并根据分期选择激光光凝,可以很好的保持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15.
眼球钝挫伤引起的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是眼外伤后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可表现为多种不同的眼底改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是眼底病变常用的检查方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可以动态观察视网膜脉络膜血循环状态、明确受伤的性质、部位深浅,以指导治疗。现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98例眼钝挫伤FFA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  相似文献   

16.
急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应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方法探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FFA)的病理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了38例42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及3例5眼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PION)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42眼AION和3例5眼PION的FFA检查:臂一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32眼,盘周脉络膜荧光充盈缺失12眼,视盘全部或部分荧光素充盈延迟或充盈缺损,并伴有相应的视野缺损,晚期视盘缺血呈强荧光或荧光素渗漏42眼,呈均匀一致弱荧光5眼。结论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发病突然,PION比AION的视功能损害更加严重,治疗、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532nm激光对49例(74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患者采用VISULAS532nm眼底激光治疗仪进行视网膜激光光激术,术前经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或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视野、血压、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术后3~6个月再次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对无灌注区或新生血管未消退者追加光凝。随诊6个月~1年。结果:49例(74眼)中,视力提高58眼(78.4%),视力无变化14眼(18.9%),视力下降2眼(2.7%)。期间2眼病情不同程度有所发展,均与血糖控制不稳定有关。视网膜病变改善有效率79.7%,新生血管大部分萎缩,视网膜水肿消退,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弥可保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凯尧 《江西医药》2007,42(11):979-981
目的 评价弥可保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方法 经临床检查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诊断为CSC的患者86例(86眼),分为弥可保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43眼),并对治疗前后的眼底、视力及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等进行比较.结果 弥可保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5.9%,视力提高率69.8%,血管造影荧光素渗漏消失率53.5%;对照组分别为23.3%、30.2%和25.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弥可保治疗CSC可快速修复其视网膜外层组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63例(共126眼)糖尿病疑似视网膜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OCTA检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观察患者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厚度及视网膜微血管异常情况。同时以间接眼底镜诊断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计算OCTA、FFA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经间接眼底镜诊断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46例,占73.02%;OCTA检查诊断的灵敏度为86.96%,特异度为76.47%;FFA的灵敏度为78.26%,特异度为64.71%,经χ~2检验,OCTA的灵敏度、特异度均明显高于FFA(χ~2=4.21、5.32,P=0.040、0.021)。结论 FFA、OCTA均为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OCTA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明显高于FFA,可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筛查及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特点。方法经我院临床检查确诊为 AZOOR 的病例15例(15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视野、视网膜电图(ERG)、眼底自发荧光照相(FAF)、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观察他们的临床特征。随访3个月~2年,观察他们的预后及转归。收集患者的所有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5例均为单眼发病。所有患者均为近视眼。就诊时主诉视物模糊12例,其中伴闪光幻觉5例、伴视物变色3例;眼前暗点或黑影遮挡3例。眼底无明显改变者10只眼(占66.67%),黄斑区有小片状陈旧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灶分布者2只眼(占13.33%),黄斑区色素紊乱者3只眼(占20%)。11只眼表现为中心暗点或旁中心暗点,占73.33%;4只眼表现为生理盲点明显扩大累及中心凹旁,占26.67%。视网膜电图(ERG)检查均表现为所有患眼均表现为杆体反应、最大反应、椎体反应、闪烁反应中 a、b 波幅值不同程度下降。5只眼行 P-VEP 检查显示 P100波峰幅值不同程度下降。 FD-OCT 检查所有患眼的眼底后极部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反光带紊乱,变薄或局部缺失,这些异常改变与视野缺损区相对应;在 FAF、FFA、ICGA 检查中无明显异常改变。随访3月~2年,15只眼的 BCVA 及视野缺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OCT 检查也显示 IS/OS 层反光带逐渐恢复,其中有8只眼(占53.33%)的 BCVA 恢复到发病前水平,5只眼的视野及 OCT 检查完全恢复正常(占33.33%)。结论AZOOR 以青年女性、近视眼发病为多见;早期眼底无明显改变。视野、电生理及 OCT 检查均有异常改变,对诊断有临床意义。但是 AZOOR 的诊断需要综合其临床特点、视野、电生理及 OCT 检查,逐一排除其他疾病才能确诊。 OCT 检查由于能够动态监测 IS/OS 层的改变状况,而且方便、经济、直观、无创,还非常适合于随访。 FAF、FFA、ICGA 对其诊断无明显帮助,但在鉴别诊断中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