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毒鼠强”是一种国家禁止生产和经营的剧毒鼠药,其化学名称为四次甲基二砜四胺,简称“四二四”。在集市上销售时,鼠药大多不以“毒鼠强”命名,而是称之为“没鼠命”、“一步倒”、“三步倒”、“猫王”、“闻到来”等,这些名称无一不在显示这种鼠药的极毒性,以促进药商销售。  相似文献   

2.
<正>高树中教授长期致力于针灸经典理论与临床研究,提倡学综经典、正本清源,在“四关三通”(“腕、踝、膈、脐”四关及通经、通络、通关)理论基础上,提出“颈关”概念,颈关即颈项部,颈关可沟通脑与上、中、下三焦,是脏腑清气上承于头面部以发挥濡养作用的必经通道,更是调节气机的关键之处。颈关与腕、踝、膈、脐四关同样重要,均属于“通关”理论,笔者现从理论渊源、位置、功能、临床应用4个方面浅析“通颈关”理论,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3.
不知不觉已近古稀之年。从生理上说,本人背不驼,腹不隆,眼不花,行动自如,精神矍铄;从事业上来说,本人工作大都从事文秘工作,退休后参加了地方志的修订,参加了地方交通史的编辑,热衷于关心下—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每年还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豆腐块”百余篇。因此,经常有人问我延缓衰老保健康的养生经,我总是乐呵呵地告诉他们七个字:“四乐”、“四要”、“四不要”。  相似文献   

4.
中医整脊学经过两千多年临床积累,形成其富于东方传统文化特色的治疗学。在中医传统思维指导下,结合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科学进行研究,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脊柱运动力学理论,即脊柱四维弯曲体圆运动规律、脊柱圆筒枢纽学说、脊柱轮廓应力平行四边形平衡理论和椎曲论。这些理论,施杞教授高度概括为“一圆一说两论”。在这些科学理论指导下,现代中医整脊学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三大治疗原则,运用手法、针灸、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练四大疗法以防治脊柱劳损病。在临床应用这“三则”“四法”,同时,根据辨证论治法则,实施“医患合作”“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腹病治脊”“腰病治腹”的八大应策。  相似文献   

5.
焦树德 《河北中医》2004,26(8):565-566
“痛在心口窝,三合共四合”。这是笔者在幼年时代,外祖父教我背诵的一句口诀。1941年笔者开业行医,在临床上亲自运用后,才渐渐对它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心口窝”指上腹部胃脘处,“三合”是三合汤,“四合”是四合汤。这句治病口诀是说对胃脘痛,要用三合汤治疗,必要时还须再加一汤(两味药),共成为四合汤。另外,还叮咛笔者要记住,此汤以治疗久痛难愈,或服其他药不效的胃  相似文献   

6.
肾性血尿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在治疗上较为棘手,常易反复。本病中医上可属“血尿”“溺血”“溲血”的范畴,杨洪涛教授在长期临证中认为肾性血尿以肺脾肾三脏亏虚为发生发展之本,外感和(或)内生之热邪是其重要使动因素,情志抑郁、枢机不利是其加重与反复的诱发因素,而瘀血是导致其迁延反复的继发性病理因素。“治血四法”中止血、化瘀、宁血、补虚四法涵盖补虚泻实,标本兼顾之意,其契合血尿之病机。杨洪涛教授四法灵活运用,临床往有验效。  相似文献   

7.
中药“四气”定性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属性,称为“四气”或“四性”。它同药物的酸、苦、甘、辛、咸等五味一样。作为中药的独特性能之一,对指导中医药临床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对此加以正确认识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围绕中药“四气”的定性问题,历来说法不一且各有所据。笔者就此浅析如下,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贯彻落实医改精神,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医疗服务。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在实施“星级护理服务”的基弛上,椎行“四个严格”,开展了“扬中医药优势,树三星级品牌”的星级服务创建活动。  相似文献   

9.
文凤  彭祉莹  张继苹  曲姗姗  黄泳  杨路 《新中医》2024,56(1):227-230
针对经络腧穴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庞杂、基础知识缺乏临床应用、考核形式单一,以及学生的专业 学习能力急需培养等问题,教学团队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三段四相”课程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三段 实施”即线上自主探索、线下任务驱动、课后交流应用;“四相整合”为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融 入日常教学、基础课程渗透临床应用、课堂学习延伸与课外拓展。“三段四相”模式结合了丰富的线上学习资 源、通畅的讨论答疑渠道、多维的评价体系,促成经络腧穴学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0.
刘明  张玥  陈会苓 《中医研究》2009,22(2):10-12
所谓“四畔”,是中医学对痈疽疮疡四周的描述。探究大量中医外科文献,四畔疗法是通过病灶四畔的特征,来辨识不同证候、不同疾病及其善恶顺逆的诊断方法,即着眼于纠正“四畔”的病理变化进行治疗和施药、施术于“四畔”的外治法。例如“箍围药”、“贴焙药”、“围针”治法等。这些有关“四畔”的辨证和治疗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四畔”理论。  相似文献   

11.
昝三军 《光明中医》2008,23(11):1727-1727
日前,在安徽省教育工会举办的“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授奖仪式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授予安徽省中医院等四家单位“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2.
“吕细”最早出自《流注通玄指要赋》,其中只载其主治,未对定位进行描述,因而古今医籍对其定位存在严重分歧。通过古今医籍进行考证后发现“吕细”穴存在四种争议,通过深入挖掘分析穴位名称的演变、归经、主治,最终考定其为“太溪穴”之别名,定位在“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  相似文献   

13.
《科学养生》2009,(4):56-56
《健康报》消息眼下,“大小三阳迅速转阴”、“肝炎可根治”等标题和字眼,会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乙肝,这个人类尚未攻克的疾病,竟然轻易就被一些民营肝病专科医院“吃点药、打几针”而轻松治好,创造着医学“奇迹”。北京丰台区体坛中医医院“孙医生”给出了“珍贵药方”,就是用“生物因子转阴汰”、“激活肝细胞肽”、“抗乙肝胎盘转移因子”和“甲硫氨酸维B1”四种药。  相似文献   

14.
婴儿湿疹中医又称为“奶癣”、“婴儿湿疮”、“胎敛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孕期过量蛋白的摄入及环境等因素的改变,湿疹在婴幼儿中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发展为重度湿疹,给家长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也使患儿生活质量降低。“四黄软膏”系我院儿科刘小鼎主任中医师多年潜心钻研总结的小儿外治膏药之一。因在本膏之前,刘主任尚研制了“一黄膏、二黄膏、三黄膏”等治疗小儿皮肤疾患的系列产品,“四黄软膏”系在原来“一黄膏”基础上改良而成,为区别,故命名“四黄软膏”。本膏药在临床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陈保红 《光明中医》2008,23(9):1247-1250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一部奠定我国临床医学基础的名著,该书以六经辨证所创立的方剂,因其药味少,配伍精当,疗效显著,被后世医家称之为经方。全书中共有375方、397条。载有“发热”的条文计有103条,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可知其发热在临床诊断上的重要。《伤寒论》对发热一症的描述有“发热”,“潮热”,“往来寒热”,“身无大热”,“身灼热”等等。  相似文献   

16.
翁心诚 《气功》2009,(6):550-552
俗言“人从脚下寒”、“人老脚先老”,古语“一趾之疾,能毁数尺之躯”。拳理名言“其根在脚”。庄子说“真人呼吸以踵”。太极四法,足为其一,太极“四梢”,足有其二(取四肢意),这些足以说明:脚在人身中何等重要。  相似文献   

17.
徐德 《养生月刊》2014,(2):100-104
追求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健康主要是靠自己,而不是靠医生,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说:“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医生是帮助本能的。”结合日常生活,笔者认为健康应从“四控一动”开始。什么是“四控一动”?“四控”就是控烟、控盐、控油、控体重。“一动”就是运动。  相似文献   

18.
析“平不入性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析“平不入性说”孙启明江苏省启东市吕四镇板桥街21号(启东226241)自《神农本草经》序例首先提出“药有寒、热、温、凉四气”以来,药性的四气分类法至今已沿用了二千年。四气,后世又称四性,始于宋代之寇宗,在“寒、热、温、凉”四气或四性之外,本还有平性...  相似文献   

19.
黄元御首创“一气周流”学说,即“中气斡旋,四维升降的气机圆运动”。在论治眼科疾病时亦强调“一气周流”之理论。他认为,生理上目为清阳之门户,清阳上达,则七窍空明。病理上,这一气不能正常周流,或左路清阳不升,或右路浊阴不降,或二者兼有悉可致眼疾。治疗中主张“中气之治、升达左路阳气、敛降右路阴气”,具体包括疏木清风、培土泻湿、敛金降逆。通过学习其眼科疾病的诊疗思想,有助于丰富、完善临床治疗思维和学术理论。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膜性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病,已成为成人肾病综合征最主要的病理类型,可归属中医学“水肿病”范畴。在脏腑风湿论和态靶辨治理论体系基础上,提出原发性膜性肾病从病机衍变上可分为“虚、伏、变、损”四个阶段,临床表现包含“虚、寒、湿、瘀、积、饮”六态。治疗上以麻黄附子汤合肾着汤为病靶主方,针对“免疫、病理、指标”三个内含靶标,根据六态灵活化裁,谨守“温阳化积,解表散寒”的治疗总则,构建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态靶辨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