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4年11月的某一天,到底是哪一天她根本没有记住,她脑子里只记得那天医生对她说的话:"子宫癌,要做子宫切除,然后进行化疗."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子宫癌?这怎么可能!老年妇女容易患这种病,而自己才刚刚26岁呀!  相似文献   

2.
清明时节,一位外地的朋友来电话索要《死亡如此多情》.他说当地买不到,而他又急需此书在老年大学做"教材",我马上将手头仅有的一册给他快递了去. 近年来,医学人文教育日受重视,对"生命至上,以人为本"原则的深入探讨和对医学本源的追溯,逐渐成为临床医生们在繁忙工作之余的热点话题,同道们扩大了专业阅读和非专业阅读的视野,提高了读书的兴趣,增加了思考的深度.  相似文献   

3.
我还是要站起来! 不是身体,是精神 她是北京某医院的护士长,3年前院里派她为一位重症肿瘤病人--脊髓室管内膜瘤患者做治疗.每天1小时、持续数月的治疗过程使她亲眼目睹了一个生命顽强的力量--这位重症病人从他被医学判为死刑的那天算起已经生存了8年.护士长说:"从来都是护士同情病人,而这一次,我却被病人鼓舞了."本刊闻讯后,特采访了这位护士长,并将她的口述整理成文刊于本期,希望读者读来有益.  相似文献   

4.
"李大夫,过节后我想早点上班,您说行吗?"这是一位40岁左右的乳腺癌患者,她刚做完保乳手术一个多月,正在内分泌药物治疗中,准备近期做放疗. "您做什么工作啊?"我问她. "我是白领."她很干脆地答到.  相似文献   

5.
最好的告别     
医院是一个每天都能见证生死的地方,生命的到来和结束都经常发生在医院.这给医生提出了一些特别的问题,如何与患者及家属谈论生死?如何处理悲伤?这些话题应该是医学和医生分内之事还是与医疗和医生无关?看了黄海力医生的故事,对他这样有温度的医疗赞许的同时,也想和大家聊一聊国外医院对待晚期患者及家属的方式——他们告别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见习医生周乐乐 网上炒作"2012世界末日说".…… 不由自主地,李兰妮想了想.她还有两个心愿没有了,一个关乎周乐乐,一个关乎他的爹地妈咪. 既然上帝要李兰妮继续活,那她就要履行职责.她读到圣弗朗西斯祈祷文中几句话,特意记了下来:"在仇恨之处,播下爱心;在伤害之处,播下宽恕;在怀疑之处,播下信心;在绝望之处,播下盼望;在黑暗之处,播下光明."末日到来之前,我们要做"和平之子".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精神病学和内科学教授O.L.Engel在《科学》杂志上批评当时流行的生物医学模式"仅关注疾病","不能解释并解决所有的医学问题",提出了建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构想。这一观点启发肿瘤界的有识之士对"医学究竟是什么、医学的目的是什么、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是否真正改善了肿瘤患者的生存状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使医生们对癌症疼痛及其治疗有了全新的认识,并在世界各地进行了广泛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女士到医院就诊,请医生检查她是否患有乳房疾病。医生检查后,确诊她的身体非常健康。医生奇怪地问女士,为什么会突然想到来做检查?这位女士不好意思地说,前一日晚上在与丈夫亲密时,丈夫感觉她的乳房中有硬块,于是第二天就陪她一起到医院检查来了。  相似文献   

9.
生命的尽头 医生的工作是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其中包括两方面:尽量减少疾病造成的影响,尽量保留患者的功能以确保其继续融入社会.很多医生只管治病,觉得第一个目标达成了,第二个自然水到渠成.如果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或必须在疗养院度过余生,换句话说,如果患者最终不能回归普通人的生活,那在很多医生看来,这也并不是一个"医学问题",对吧?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这是裘法祖院士2008年6月7日在CSCO肿瘤学进展暨同济医院肿瘤学科成立50周年学术大会上的发言,这篇讲话具有重要的意义.读来其言凿凿,其情殷殷,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发人深省.裘法祖院士是著名的外科专家,医学耆宿.他的一席讲话概括起来谈了3个问题,由浅入深,十分透彻.一个是全面培养,一专多能;一个是深入实践,不断创新;再一个便是勤奋工作,珍惜寸阴.这3点对今天的医生来说再朴素、再实际不过,正是所最需要的.科学技术包括医学科学的发展是曲曲折折前进的,没有坦途,更没有捷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经历着渐进积累和不断提高的过程;前辈们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归纳,是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的璀璨结晶,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做基础.这一讲话之所以弥足珍贵,就在于此.为此,本刊特登载这篇讲话,愿与广大青年医务工作者和肿瘤医生共同品味,细细研读,以期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个妇产科大夫,写本文的目的是因为有很多女性至今仍然在被很多医院和医生诊断为"宫颈糜烂",甚至进行着治疗,但是事实上宫颈糜烂其实不是病,是一种生理现象。什么是宫颈糜烂宫颈糜烂曾经是一个困扰了很多女性的所谓"疾病",去做体检,几乎是十有八九会被诊断为宫颈糜烂。要谈宫颈糜烂,可能还是需要从医生的教育开始谈起。中国医学  相似文献   

12.
本期刊发的《面对死亡,医生如何选择》是编译于外科医生肯?穆尤睿(Ken Murray)2011年11月23日发表在一英文网站上的文章,文章的编译者是陆军总医院在读研究生高伟健医生.一个未到而立之年的年轻人能够关注"面对死亡,医生如何选择",本身就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然,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因为作为一个对医学的本源和自己从事的职业有正确认知的医生,无论年纪长幼,都应该对自己必然要面对的死亡有一个现实的考量,否则,如何帮助患者理性地认知死亡?  相似文献   

13.
小赵的舅妈最近住院了,听说是因为胃癌.其实他舅妈胃疼的老毛病好多年了,一直没重视,也没系统治疗过,她自以为"久病成医",每次吃些药对付对付就过去了.但这次看来情况有些严重,做了胃镜,医生说是胃癌,需要手术.  相似文献   

14.
何晓兰是杭州一家医院的药剂科药师,1992年3月的一天晚上,她在家里洗澡时自觉左侧乳房有明显的疼痛感,很快被确诊为乳腺癌中晚期,必须尽快手术。第一次手术整整进行了四个多小时,由于腋下淋巴结部位已经出现病灶转移,一周后医生又给她做了第二次手术。术后何晓兰又按照医生的要求做了10次化疗。比何晓兰小6岁的方彩玉是2003年10月在一次体检时被查出患上乳腺癌的,住院手术的那几天,她在病房里哭个不停,她的哭声引来了同患乳腺癌的张花英。  相似文献   

15.
文珊 《癌症康复》2004,(6):16-18
这是一本厚书,有705页.作者克里斯蒂安·诺斯鲁普是位妇产科医生,她在此书出版后的1个月里,总是噩梦不断,梦见有人进了她的卧室,要杀她……她在尖叫中惊醒. 为什么?因为她一直过着一种职业的双重生活:一面是公开的自己,亳不张扬地混在医院和同事中间,每天上班、给病人看病、作手术;另一面是真实的自己,在单独的办公室和在家里写书,告诉病人们她真正相信的.  相似文献   

16.
江南春景     
姜萍 《抗癌之窗》2012,(7):F0003-F0003
姜萍宜昌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同时她还是一名医生,喜欢旅行、喜欢摄影。她说:“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是我的使命;而通过摄影传递美好,一定会令人心情舒畅。”  相似文献   

17.
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循证医学和个体化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由经验医学转变为以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EBM),这一指导临床医学实践的新模式,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个体化治疗"也是肿瘤综合治疗中不可忽视的原则之一,在肿瘤的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循证医学"和"个体化治疗"这两个概念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现代肿瘤专科医师,必须掌握这些概念并在实际工作中努力贯彻、综合运用,才能制定合理的肿瘤综合治疗方案,最大限度维护患者的利益、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据《中国科学报》8月20日消息报道,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呼吸病防治联盟"在国内率先推出物联网医学"3+2"肺癌早期诊断法。患者只要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将病情、病历等发给呼吸科"肺结节专病门诊"医生,同时上传CT片、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及肺功能信息,医生则在电脑前分析鉴别并及早发现早期肺癌,而那些可疑的小结节也将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中。据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主席、中山医院呼吸科白春学教授介绍,中国肺癌5年生存率仅约  相似文献   

19.
整体护理是社会发展、医学进步的产物,是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而产生的新的护理模式.这一模式要求护理工作者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将疾病与患者视为一个整体,把生物学的患者与社会、心理学的人视为一个整体.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疾病护理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心理护理知识,将"了解患者"的工作做得更好,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20.
当美国女子职业高尔夫协会教练、全国职业高尔夫球俱乐部董事长帕蒂·本森正沉浸在她最喜欢的高尔夫运动中时,接听了一个改变她一生命运的手机电话.她的医生在电话里说,她最近的一次血液检查的指标高于正常值."也许是子宫内膜异位,或者是卵巢癌."医生说,"你应该立刻做手术."帕蒂一下子跌坐在板凳上哭了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