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构建临床用血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的血液制剂全程闭环智能路径,以实现血液制剂在临床用血全程质量和安全的实时控制、信息共享及质量持续改进。方法按照临床用血三级组织管理架构,依据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审定的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与技术指南,采用智能信息化实时控制手段对血液制剂全程质量和安全实施多部门全员参与,过程与环节控制,质量分析与持续改进。结果 1)针对血液制剂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采用智能信息化实时控制手段,对血液制剂全程的基础、环节、终末质量和安全进行了闭环路径智能实时控制及质量持续改进,涵盖了自体和异体成分血的路径轨迹;2)血液制剂全程闭环路径与临床输血、血液标本、质量分析与持续改进等,全程闭环路径间智能无缝对接,信息共享,具备血液制剂轨迹与患者轨迹交叉融合,智能信息检索与实时共享,全程路径轨迹实时控制,质量持续改进等特点。结论血液制剂全程闭环智能路径,实现了血液制剂在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轨迹化的质量和安全实时控制,有效保障了血液制剂质量与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构建血液标本全程闭环智能路径,以实现临床用血全程血液标本质量和安全智能路径信息化实时控制。方法依据临床用血全程血液标本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的全面质量管理要求,采用智能路径信息化实时控制手段对血液标本的操作和运行路径轨迹进行全程闭环构建。结果 1)通过对血液标本的路径生成、信息识别与核查核对、精确定位保存、有效期与免疫学状态、输血相容性检测状态与结果等操作和运行轨迹的信息智能检索与比对、操作提示与授权的路径化实时控制,实现了血液标本全程闭环智能路径质量和安全的全面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涵盖了供者和患者血液标本;2)血液标本全程闭环路径与临床输血、血液制剂、质量分析与持续改进等路径间无缝对接,实现了全程信息智能共享,具备路径轨迹全程闭环性、实时性、溯源性、智能控制性及质量持续改进等特点,实现了输血检测项目和血液标本免疫学状态实时控制的智能路径化、标准化;3)输血相关项目检测率和血液标本时限符合率的持续改进成效显著(P0.001)。结论血液标本全程闭环智能路径能有效保障临床用血全程血液标本质量和安全的实时控制,提升了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及其智能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临床用血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的全程闭环智能路径构建,以建立科学化、标准化、全程闭环路径智能化的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方法依据我国现行输血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的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按照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临床转归,全程质量和安全实时控制,做我所写、写我所做、质量持续改进的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总体要求,采用NET框架的B/S/S和C/S/S相结合的模式,应用Oracle数据库技术和SOA服务技术对临床用血的设备、人员、材料、环境、法则等要素进行全程闭环智能路径构建。结果 1)成功构建了全程闭环智能路径信息化的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体系;2)全程闭环智能路径涵盖了临床用血全过程,包括了临床输血评估评价、异体输血、自体输血与用血数据库,血液标本,血液制剂,质量分析与持续改进等,实现了路径间无缝对接,信息智能共享,全程实时控制及质量分析与持续改进;3)该路径具备了路径轨迹闭环化、过程溯源循证化、功能智能集成化、质量和安全实时控制化及质量持续改进的功能特点。结论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能有效实现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提升科学安全有效用血水平,为医疗机构和行政部门输血管理决策提供循证依据,同时亦为探索单病种个体化精准输血治疗和大数据临床输血循证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临床用血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中临床输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实现临床输血全程质量和安全实时控制与质量持续改进。方法按照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要求,采用.NET框架的B/S/S和C/S/S相结合的模式,应用Oracle数据库技术和SOA服务技术对临床输血的设备、人员、材料、环境、法则等全程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采取现场控制、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相结合的实时控制手段构建临床输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结果 1)成功构建的临床输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与血液制剂、血液标本及质量分析与持续改进等全程闭环智能路径间实现了智能无缝对接与信息共享;2)通过临床输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对质量和安全要素的实时智能信息检索与路径提示的前馈控制、智能路径的现场控制及智能信息共享的反馈控制,本院实现了临床输血全程质量和安全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及质量持续改进;3)该路径具备规范、智能、全程闭环、路径实时控制及质量持续改进等特点,全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应用成效明显。结论临床输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满足了医院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全程实时控制与质量持续改进的要求,在提高临床用血依从性,推行患者血液管理,减少输血需求,有效提升临床用血水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构建全程闭环智能信息化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以实现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的事前主动评价、全程实时控制和持续改进智能分析。方法 1)依据以患者为中心、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对临床用血全程、多部门参与人员、质量和安全进行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与质量持续改进;2)通过信息系统逻辑层支持临床用血全程质量和安全指标评价的逻辑管理,多维分析模型支持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结果 1)通过对临床用血全程操作和运行状态及轨迹的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信息共享与多维数据分析处理,采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持续改进智能分析,构建了全程闭环智能信息化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体系;2)具有质量和安全的全面性,过程与环节控制的实时溯源性,管理方式的事前主动评价性,管理手段的智能集成性,PDCA管理方法的科学性等特点;3)临床用血质量管理指标持续改进取得显著成效。结论全程闭环智能信息化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能有效提升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水平,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决策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构建临床输血评估评价全程闭环智能路径,以实现单病种个体化循证输血评估评价,有效提升患者血液管理和科学安全有效用血水平。方法以三级组织管理和三级临床输血评估评价为基本架构,贯穿于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路径间无缝对接,智能实时控制与信息共享。结果 1)临床输血评估评价全程闭环智能路径涵盖了输血前、输血过程中评估与输血多学科诊疗,输血疗效评价及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的全过程;2)具有全程组织管理、多部门全员参与,评估评价的个体化、系统性、全面性,过程控制的智能路径化与信息实时共享,质量持续改进智能化分析等特点,实现了临床输血评估评价的多部门全员参与、事前主动评价、全程闭环路径实时控制与质量持续改进。3)应用数据显示,医院输血前评估率、输血后评价率、输血合理率、自体输血率、术中自体输血率、微创手术率等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分别由2013年的93.30%、89.72%、96.01%、20.01%、57.77%、25.45%上升到2015年的98.60%、95.87%、99.43%、27.36%、75.59%、28.97%(P0.01),医院出院患者输血率、异体输血率分别由2013年的9.13%,7.84%下降到2015年的5.92%,4.77%(P0.01),出院患者均异体RBC量和均RBC量、手术台均异体RBC量和台均RBC量分别由2013年的0.26 U、0.36 U,0.18 U、0.42 U下降到2015年的0.21 U、0.29 U,0.08 U、0.31 U,均呈持续下降趋势。结论临床输血评估评价全程闭环智能路径对提升患者血液管理和科学安全有效用血水平,减少患者输血需求,指导单病种个体化循证输血与质量持续改进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探讨其在输血不良反应质量管理与输血安全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按照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总体要求,在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架构基础上,对输血不良反应工作流程实施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以保障临床输血安全;2)对智能路径应用以来本院2013年-2015年6月21 284名出院输血患者做输血不良反应质量持续改进分析。结果 1)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的构建,优化了输血不良反应工作流程,实现了临床输血过程监测的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与信息共享,有效提升了工作依从性、规范性,提高了临床用血工作效率和质量管理水平;2)本组出院输血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2%(132/21 284),其中红细胞、血浆输注的发生率(33.33%、45.45%)明显高于血小板、冷沉淀(18.94%、2.27%)(P0.05);过敏反应发生率(81.82%)较非溶血性发热反应高(17.42%)(P0.05);≥18岁病例的发生率(81.06%)高于18岁病例(18.94%)(P0.05),有输血史病例的发生率(62.12%)高于无输血史病例(37.88%)(P0.05),而有、无妊娠史病例间差异甚小(P0.05);输血不良反应绝大多数(90.15%)发生在输血过程1 h,其中以输注30 min-1 h最多见(P0.05)),占68.18%。结论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的构建与应用实现了输血不良反应工作流程与质量控制的规范化、精细化、智能路径化,有效提高了临床用血质量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能为临床用血质量持续改进和输血安全预警决策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构建临床输血智能化路径管理体系,分析实施后医疗机构临床用血趋势。方法 采用输血智能化路径管理系统与三级组织管理构架,实施临床输血全程闭环路径管理体系,实现输血质量数据的实时监控与统计分析。结果 1)成功构建科学、安全、规范的临床输血路径管理体系,能对输血过程中各节点执行情况进行记录,使临床输血全程质量及安全得到实时控制及质量持续改进。2)应用数据显示,与2012年相比,我院2016年在出院人次及手术人次均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总输血量控制良好;出院人均总用血量、手术人均总用血量、出院患者人均红细胞用量等指标均呈持续下降趋势(P0.01)。结论 临床输血智能化路径管理下我院用血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临床输血智能化路径管理系统对提升血液质量和科学安全有效用血水平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同时为临床输血规范化管理和输血数据的区域性汇总、分析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临床输血路径管理体系中输血闭环管理模式对临床用血过程管理规范化的促进作用。方法 根据闭环式临床输血管理系统中各功能模块对临床输血过程中各节点的控制流程,分析各功能模块功能的完整性、实用性以及在输血规范化管理中的作用。结果 闭环式临床输血管理可科学监控临床输血全程关键节点。医师模块实现了申请过程中输血指征智能评估和临床症状强制性评估、监控输血知情告知和输血前传染性指标的检测、医师申请权限管理、门诊输血的自动划价、输血申请单的完整性并实现了患者标本有效性提示等功能。护理功能模块实现了各时间节点扫码记录、患者身份和血袋信息扫码识别、输血过程记录、输血不良反应记录等功能。输血科功能模块实现从血液入库到血袋回收的全程监控、输血相容性试验的管理和质量控制、从输血科主界面一键登录电子病历系统监控合理用血等功能。大量输血审批模块实现了远程电子审批且未审批的常规输血申请单禁止打印。自体输血治疗模块从采血前评估、输血方式选择、血液管理到输血后评估通过智能信息检索与路径实时控制,实现了质量和安全前馈控制。结论 临床输血路径管理体系中的输血闭环管理可有效提升临床输血安全性和输血质量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医院可以对临床用血全过程实时监控的闭环式管理模式。方法由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临床用血管委会)整合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移动护理系统、手术麻醉系统、输血管理系统以及临床用血评估系统,输血科应用信息化手段管理输血申请与审核、库存预警、血清学相容性检测、血液发放、临床输血、自体输血管理、输血不良事件上报、申请用血评估以及输血后评价各个步骤,使全院的临床用血全过程处于临床用血管委会和输血科实时监控的闭环管理中。结果临床用血过程闭环管理实施前后3年的平均数据显示住院患者人数增加15.11%的情况下,临床用血总量减少4.44%,人均用血量减少14.64%;手术台数增加14.09%的情况下,手术用红细胞减少18.45%,手术科室自体血输血比例增加9.02%;临床用血过程闭环管理规范医院临床科室的用血行为,规范了输血科的用血管理,减少了手工录入环节导致的人为误差,保障了临床用血信息的准确性,提高了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可控性。结论临床用血闭环式管理有效提高了医院临床用血安全性、可控性会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实现临床输血的全程信息化管理,临床确保科学、合理、安全输血.方法 开发输血信息管理系统(TIS),包含医生、护士、输血科3个主要功能模块(工作站),应用于临床输血全程管理中.结果 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电子病历和等级评审中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的要求,有效地改善临床输血工作,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结论 输血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实现临床输血的全程管理,统计查询方便,能有效地实现持续质量改进,推动科学合理和安全用血.  相似文献   

12.
张英  阮文珍   《护理与康复》2021,20(12):83-85
目的 观察智能输血管理系统在临床输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血液科2018年10-12月(应用前)的患者81例(输血215例次)为对照组,2019年10-12月(应用后)的患者90例(输血262例次)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模式执行输血流程,观察组采取智能输血管理系统模式执行输血流程,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及时率及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输血及时率较对照组提高、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结论 智能输血管理系统的应用有助于安全用血,保障用血及时性,降低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实现输血的闭环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护理不良事件上报信息的闭环管理,缩短管理路径,提升管理效率,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营造和谐的护理安全文化氛围。方法;将医院现有网络信息资源和北京市医政信息管理平台相结合,通过风险评估、预警提示、信息上报与整改分析、漏报筛查四个环节,快速、有效获取不良事件相关信息,科学、立体分析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客观、纵向发布不良事件数据结果,持续改进管理措施,动态评价改进效果,应用信息系统缩短闭环式管理路径。结果:2016年卜5月压疮、跌倒/坠床、管路滑脱、用药错误、意外事件、所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2015年同比下降32.35%、40.00%、7.14%、33.33%、42.86%和30.43%,2016年压疮和所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2015年同期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护理不良事件上报信息闭环管理有助于提升护理安全管理意识及效率,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闭环式输血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临床输血的实用性、安全性和可控性,提高工作效率。方法连接、整合输血信息管理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医院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实现相关信息共享,将输血申请与审核、血清学相容性试验、血液发放、输注及输注后评价、输血不良事件报告等完整输血管理过程中的所有要素串联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工作流程,防止过程或要素遗漏,减少人为干预,使临床输血管理做到自动化、程序化、完整化。结果输血科工作效率和临床合理用血水平大幅提高,规范了输血过程,差错发生率明显降低,杜绝了输血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临床用血安全。结论闭环式输血信息管理系统能有效提高医院的输血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医院临床用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提供参考。方法对泸州市人民医院2009~2012年临床用血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已达到三级医院规定标准,悬浮红细胞和血浆是使用最普及的血液成分,除2011年以外临床用血都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严格按照临床用血全程质量控制和管理安全标准执行,严格控制输血适应症,能有效节约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16.
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实现了"从血液中心到血管"的输血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信息化闭环管理,同时与血液中心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检验科实验室信息系统,临床血液智能化管理系统信息共享,更好的实现了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用血周期,保证用血质量和确保输血安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智慧型闭环移动护理管理系统在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信息管理系统(7.0.2)与输血科(血库)信息管理系统(6.4.0.56)整合,优化输血护理流程,实现输血智慧化闭环护理管理。设对照组:通过HIS选取2017年1月~12月(闭环管理实施前)入住本院血液内科行输血治疗的患者789人;观察组:2018年1月~12月(闭环管理实施后)入住本院血液内科行输血治疗的患者836人。采用自行设计的输血规范管理查检表,规范执行条目数为分子、查检总条目数为分母得出规范执行率。对闭环管理实施前后血标本采集规范查对率、取血后30 min输注率、床旁输血双人核查执行率、输血巡视规范率、4 h红细胞输注完毕率及输血护理记录规范率做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做统计分析,评价用血质量管理改进效率。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涉及输血的临床科室(血液内科、心外科、手术室、综合ICU)护士长共8名做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围绕智慧型闭环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中的效果展开,对访谈结果做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床旁输血双人核查执行率为100%(836/836)vs 97.72%(771/789),血标本采集规范查对率99.04%(828/836)vs 97.34%(768/789)、取血后30 min输注率97.97%(819/836)vs 95.06%(750/789)、输血巡视规范率99.28%(830/836)vs 94.93%(712/789)、4 h红细胞输注完毕率99.16%(829/836)vs 97.47%(769/789)及输血护理记录规范率100%(836/836)vs 89.73%(708/789)(P0.05);输血质量控制记录、质控结果汇总、质控结果反馈耗时明显缩短。结论智慧型闭环移动护理管理系统应用于临床用血质量管理,有效提升了输血(时间)效率和护理质量,有助于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构建信息化闭环管理系统,实现"临床输血全过程"的实时监控。方法依据我国现行临床输血相关文件及法律要求,将输血科工作与临床输血需求相结合,陕西省人民医院输血科联合西安天网软件技术公司开发完成临床用血闭环管理系统。结果该软件实现了从血液入库到血袋销毁、从临床医生输血前评估到输血后评估等"临床输血全过程"、完整输血电子病历、完善临床用血三级审核制度以及建立临床用血统计分析模块等信息化闭环管理,实现了医院HIS系统、检验LIS系统以及输血科管理系统的无缝连接,实时准确采集和监管各环节数据,形成输血医疗全过程的闭环管理。结论临床用血闭环管理系统对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规范临床用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按临床路径管理的要求制定标准化输血和质量监控流程,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构建临床输血闭环管理体系。初步建成了输血前评估、输血申请和审批、标本采集和运输、血液库存管理、血型复检和输血相容性试验、发血和取血、输血前准备和核查、输血过程巡查、输血后效果评价、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血袋回收等全程各节点的闭环式管理和监控体系。经多家医疗机构试运行,可为临床输血提供高效、安全、可溯源的临床输血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确保临床实验室实验结果准确性和持续改进检验质量,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方法按照输血操作规程用微柱凝胶法、试管法通过手工加样实验操作方式检测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发放的全国输血相容性室间质量评价质控样本。结果抗体筛查试验中,待检样本可能因抗体筛查检测试剂批号的不同,引起反应格局不同。结论参加输血相容性室间质量评价,可以确保临床实验室实验结果准确性,能够持续改进检验质量,提高实验室检测水平和统一实验室检测标准,从而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