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5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中宠物的饲养数量急速上升,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步显现,尤其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卫生与健康"问题,诸如狂犬病、弓形体病等"人兽共患病"引发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已引起社会和国家各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强化宠物源人兽共患病的防范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此类人兽共患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兽共患真菌病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兽共患真菌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人和动物的感染性疾病。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一些原本被认为是非致病或条件致病性的真菌,如曲霉、隐球菌、组织胞浆菌、马尔尼菲青霉等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不断增加,严重地威胁着人和动物的健康。本文主要介绍了皮肤、皮下组织及深部感染3类人兽共患真菌病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以阐明预防、控制人兽共患病发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新型冠状病毒、SARS病毒和鼠疫等新发和再发性动物源疫病多是由兽类及其媒介携带的病原生物直接或间接感染而引发的, 不仅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平衡造成了重大威胁, 而且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粮食安全和生物安全。结合我国重要陆生兽类疫源疫病发生的新情况和新特点, 本文重点总结了我国以陆生野生及非野生兽类(家畜为主)为重点的24种重要人兽共患病的监管情况, 并对这些疫源疫病的监管空缺进行了分析。由于病原生物的种类多及其感染传播方式多样, 我国人间和动物间疫情呈现多发态势, 新发和再发疫病防控面临严峻挑战。从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重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呈现为多部门、多层监管的局面。全球化贸易剧增、非法猎杀、非法交易、违法违规养殖、滥食野生动物陋习、检疫环节失察等导致了当前我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传染源头和传播链错综复杂, 加剧了人类与野生动物所携带的病原接触、感染和传播的风险。极端气候或灾害事件频发以及对新发再发传染病的认知不足导致难以从源头做好疫病防控。针对上述问题, 本文提出了从源头加强基础研究和全链条监管来积极防范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疫情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家庭饲养宠物日益增多,宠物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动物。然而,许多宠物是人兽共患疾病的重要传染源,随着人类与各种动物间"零"距离的接触,各种宠物携带的人兽共患病也悄然传入人类,给人们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犬、猫、鸟、鼠和其他宠物易感的人兽共患病毒病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本文对狂犬病、戊型肝炎、禽流感、淋巴细胞脉络膜脑膜炎、流行性出血热、西尼罗热等一些严重危害的宠物人兽共患病毒病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5.
过去的几十年,非幽门螺旋杆菌的研究迅速发展,他们不仅能感染和人类密切相关的动物,在人类的胃肠、肝胆及其他系统的疾病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类人兽共患病病原菌。  相似文献   

6.
<正>本综述着重于描述动物免疫作为预防人类疾病(人兽共患病)的一种方法。描述了所用疫苗的三种类型,所举例子有成功例子也有失败例子。Ⅰ类疫苗用于保护人和有经济价值的动物,这二者在病原体传播循环中都不起什么作用。讨论了开发Ⅰ类疫苗过程中,动物健康产业和人健康产业与管理机构之间合作的好处,描述了在动物和人中都能使用的疫苗的唯一例子(西尼罗病毒疫苗)。Ⅱ类疫苗是用于家养动物的疫苗,以免疫家养动物作为预防  相似文献   

7.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重要人兽共患病病毒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能对25种重要人兽共患病病毒进行筛查及鉴定用的基因芯片技术,本实验首先设计针对每种病毒的寡核苷酸探针并进行探针特异性的生物信息学验证.然后探索病毒核酸随机扩增方法,优化杂交动力学条件,建立本芯片标准的数据处理分析方法.最后用细胞培养的病毒和模拟临床标本验证芯片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表明,锚定随机PCR扩增法适合于本芯片病毒核酸的扩增;芯片杂交前用0.25% NaBH4进行封闭,最优杂交条件为51 ℃,2 h及50%甲酰胺浓度;芯片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及检测特异性.初步结果表明,本实验所建立的基因芯片技术可应用于对25种重要人兽共患病病毒进行筛查及鉴定.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宠物数量日益增多,宠物人兽共患病发病率日渐增高,本文对我国宠物重要人兽共患细菌病流行状况、原因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9.
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病原,但有关地方土猪EMCV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研究等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应用"细胞接种与RT-PCR方法相结合"技术,成功分离到国内首株淮南猪源EMCV,命名为HNXX13株,并对其进行了系统鉴定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粒子大小约为24~30nm,呈圆形,不耐酸和热,对胰蛋白酶敏感,对氯仿不敏感,二价阳离子没有保护作用,所感染BHK-21细胞的细胞浆内可见到特异的绿色荧光;基因组全长为7 725bp(GenBank登录号:KF771002),与不同动物源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1.0%~99.9%,与国内猪源参考毒株同源性为99.5%以上;基于全基因组序列和ORF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EMCV可分为G1、G2和G3 3个群,HNXX13株与国内其他参考毒株同属于G1群。研究结果表明,地方土猪可感染EMCV并引起发病,丰富了我国EMCV分子流行病学资料,并提醒在进行地方品种养殖中要充分考虑人兽共患疫病传播的生态学;EMCV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其传播具有一定的区域限制性;EMCV在地方土猪和鼠之间可能存在着交叉感染与传播;EMCV在感染地方土猪时可能会发生个别氨基酸的突变,以适应不同的猪种。  相似文献   

10.
石秀茹 《生物学通报》2005,40(12):17-18
进入21世纪后。人兽共患病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狂犬病作为主要的人兽共患病之一.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介绍了狂犬病的概念、病原、流行病学、症状、诊断、免疫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宠物是多种人兽共患病病原的宿主和传播媒介,由于传统宠物、另类宠物和进口宠物的增多,宠物来源的感染性疾病有了高发的趋势。本文总结了狗、猫、啮齿类、鸟类、鱼和爬行类宠物可能带有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引发的疾病和传播途径。并概括了防控宠物源性感染性疾病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2005年,我们进行了部分动物园饲养野生动物使用疫苗情况调查,了解到动物园动物使用36种疫苗预防31种疫病,其中涉及人兽共患病9种,7种疫病是动物园动物没有明确发生但在进行免疫预防的疾病。调查发现所用疫苗没有适应野生动物使用的疫苗和相应的免疫程序,疫苗接种均是参照家畜家禽的使用剂量和程序,大部分动物园动物没有进行禽流感、狂犬病等人兽共患病的监测,动物园之间的技术交流较少。主要原因是技术落后、设备缺乏、人员不济。应加强对圈养野生动物疾病防控技术的研究,加强对动物园动物重要疫病的监测,进一步加强动物园之间对疫病信息的交流和防疫资源的利用,加大对动物园动物疫病的研究投入。  相似文献   

13.
预防人畜共患病必须确立"人病兽防"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畜共患病(zoonosis)也称人兽共患病,是指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疾病.它是由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原虫和蠕虫等病原体所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总称.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宠物走进了人们的家庭,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宠物也是人兽共患病的重要传染源和传播媒介。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犬、猫在人兽共患病的防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已报道的200多种主要的人兽共患病中,与宠物犬、猫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有70余种。随着宠物犬猫数量的大幅攀升和宠物业的飞速发展,我国人与犬猫共患病可能会出现逐步高发的趋势,疫病防控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为了完善宠物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防疫监督体系,对人与犬猫共患病实行有效的防控,本文就完善法律法规、形成综合管理机制,加强卫生监督、强化无害化处理、培养专业人才以及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等6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类新发传染病中, 有60.3%是人兽共患病, 其中71.8%源于野生动物。野生动物是许多病原体的贮存库, 对人类和饲养动物会产生潜在的生物安全威胁。目前, 中国针对饲养动物疫病的监测检测系统和法律法规较为健全, 但针对野生动物的疫源疫病监测仍比较薄弱。根据“One Health”的理念,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有效监测与相应防治措施的落实, 不仅可以为人兽共患病的大规模流行做出预警并降低其几率, 同时也为野生动物种群的健康提供了保障。本研究通过国际案例的比较分析, 提出有效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系统特征。同时, 通过对我国现有监测体系的研究分析, 结合利益相关方访谈以及实地调查, 提出了完善现有系统的主要措施建议。建议包括: (1)推进不同政府部门间的资源互通, 提高国家疫病监测体系应对跨学科、跨领域问题的综合能力; (2)针对人及饲养动物与野生动物接触频繁的生产生活方式, 应建立重点监测管理和响应机制; (3)提高对科学技术的重视, 包括建立野生动物疫病参考实验室、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等, 保障科学的监测方案和检测方法; (4)建立基于公众和现有监测资源的信息上报、汇总系统, 提升野生动物疫病监测的公众参与度和信息透明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2003年至2007年湖南省实验动物中沙门氏菌、汉坦病毒、仙台病毒、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弓形虫病等几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病的流行病学进行调查。方法按《GB14922.2-2001》和《GB14922.1-2001》抽检动物。结果实验大、小鼠汉坦病毒(HV)和仙台病毒(Sendai)出现抗体阳性,实验小鼠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出现抗体阳性,实验鼠沙门氏菌(Salmonella)检测结果阳性,实验大鼠和普通级兔弓形体(Toxoplasma)检测结果阳性。结论应加强对实验动物流行病学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禽流感与猪流感病毒:跨越物种传播的新认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今年在墨西哥暴发的流感疫情来源于一种新的流感病毒:甲型H1N1病毒.这种病毒包括人源,禽源和猪源等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片段,为混合毒株.比较了禽、猪和人的流感病毒在其天然宿主中的致病机理,主要目的是评估猪和禽的流感病毒成为人兽共患病的可能性,同时还评估猪在禽流感病毒传入人的过程中可能起到的作用.禽流感和猪流感作为人畜共患疾病,在流感病毒从动物到人的传播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猪作为流感病毒的中间宿主,具有混合器作用,人、猪、禽流感病毒可在其体内进行基因重排产生新病毒,并可能跨越种间屏障感染人类.但是流感病毒本身的跨越种间障碍传播不足以引起人流感的大暴发,动物流感病毒必须经过显著的遗传变异后才能使其在人群中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8.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现象十分普遍,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的菌株不断出现,给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文中从我国动物源耐药性研究的主要问题、细菌耐药性形成和传播机制以及耐药性防控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耐药性的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宠物饲养的盛行,与宠物相关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愈加得到高度重视。为了避免和减少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流行,本文就几种重要的宠物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诊断及防治等作一介绍,以期提高认识,防患未然。  相似文献   

20.
由于我国宠物收容管理法规和措施缺乏,导致宠物管理不到位,导致流浪动物犬和猫咬伤人,传播人兽共患病,形成社会矛盾,有损于政府形象。本文研究美国等发达国家宠物收容管理,以提高我国宠物收容管理水平,探讨建立新的宠物管理办法与措施,减少流浪动物,防止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使人和宠物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