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心同德建立我国的微血管医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世界微循环研究领域的前缘正在向前推进,其范围也以加速度向外扩展,成为现代科学揭示生命系统分子水平奥秘的尖端学科,成为基础与应用的生物医学科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这一特殊领域得以进一步辉煌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微循环是遍布机体各部位的独立器官单位,信息独特而丰富,是活体细胞与外环境之间微妙的信息交流和物质交换的重要途径.从事基础与临床的科研工作者们在自己的研究实践中认识到了微循环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其研究中,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化学、物理和工程学的大量工具和分析手段,以研究微循环为突破口而揭开了在过去被认为非常复杂的许多难题.  相似文献   

2.
活体微循环观测是微循环研究的主要手段,脏器活体微循环是活体微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脏器活体微循环观测已涉及肠系膜、肾皮质等部位,而肠系膜微循环是研究脏器微循环的良好部位。可通过观察肠系膜微循环变化,来揭示多种疾病的发病机理、筛选有效药物、判断病情变化及预后等。  相似文献   

3.
冻伤微循环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冻伤微循环研究概况杨增仁*综述杜桂仙*审校微循环是指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1]。因淋巴液和组织液无色透明,不易直视,故活体可观察的微循环一般是指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等微血管及其血液循环动态[2]。微...  相似文献   

4.
大鼠活体微循环标本的制备法改进及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鼠活体微循环标本的制备法改进及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朱佐江①赵克森①微循环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已广泛应用于基础、临床应用和血液流变学的科学研究。1984年以来作者按国际通用的Baez法[1]和Gray[2]活体大鼠提睾肌、脊斜肌微循环标本制备法及兔耳窗微...  相似文献   

5.
用活体微循环检查与舌尖取材作超微结构切片法,对14例白血病和10例健康人作了研究。结果表明:1.白血病的舌质微循环与超微结构有多样变异。2.微循环状态与超微结构间有密切的关系。3.舌质超微结构多种变化与微循环是中医舌诊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微循环》杂志是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微血管医学专业学术刊物 ,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阅读对象为从事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血栓性疾病研究、教学和临床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和临床工作人员。来稿范围 :1.微循环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经验总结,微循环与微血管病的生理、病理生理和临床研究 ,微循环的调控机制 ,影响微循环内外因子研究 ,细胞、分子生物学与微循环 ,器官微循环 ,各种疾病的微循环 ,微循环在各类疾病发病与治疗中的作用 ,微循环与各类特殊环境的关系 ,特殊作业微循环 ,改善微循…  相似文献   

7.
对于科技期刊,丰富的稿源是其生存的根本,稿源质量是其提升影响力和发展进步的保证,而高素质作者队伍则是保障高水平、高质量论文的前提。《微循环学杂志》(以下简称本刊)作为中国微循环研究领域的旗帜性期刊,20多年来随着国家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而进步,随着微循环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始终立足微循环科研前沿,精心挑选微循环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充分展示多学科研究进展,深入报道医学技术方法的转化应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微循环》杂志是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学科的专业学术刊物 ,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阅读对象为从事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血栓性疾病研究、教学和临床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和临床工作人员。来稿范围 :1.微循环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经验总结 ,微血管与微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微循环的调控机制 ,影响微循环内外因子研究 ,细胞、分子生物学与微循环、器官微循环 ,各种疾病的微循环 ,微循环在各类疾病发病与治疗中的作用 ,微循环与各类特殊环境的关系 ,特殊作业微循环 ,改善微循环在疾病治疗中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微循环》2009,(4):235-235
为进一步推动全国休克和微循环领域的学术发展,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展示国内在休克和微循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经中国病理生理学会批准,由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暨广东省医学休克微循环重点实验室承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休克专业委员会和微循环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年会将于2009年11月6—9日在广州召开,会议主题为“休克与微循环的基础和临床”。  相似文献   

10.
<正> 甲襞微循环检测结果,常常能反映出人体疾病过程中全身和局部的改变。近年来微循环研究采用新的影象分析技术,使活体微循环的研究不仅能对血液循环中的微细结构作动态的观察,而且能从细胞和亚细胞水平进行深入研究,解决了许多发病学及治疗学的问题。为了从微循环的角度探讨血管性头痛中医分型治疗效应的微循环特征及其变化规  相似文献   

11.
借助一种新技术,测定活体动物的颅内压,在测定过程中,应用微循环显微镜通过颅骨窗观察了脑软膜的微循环。结果表明,随着颅高压增高,脑软膜的微循环障碍就越严重,表现出严重的细胞聚集和脑软膜微血管的扩张,最后脑软膜微循环停止流动,动物死亡。实验提示:临床上脑高压症必须早治,要在脑微循环障碍出现临床症状之前。  相似文献   

12.
胰腺微循环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为揭示胰腺微循环通道的结构与功能,用保留动态信息和组织信息于静态样本的微循环光镜和扫描电镜研究法、FITC红细胞标记胰腺微循环活体荧光显微观察法,对人、猴、狗、鼠、兔胰腺微循环通道的构筑特征、胰腺活体微循环的动力学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胰腺小叶为胰腺微循环形态与机能的基本单位,小叶内动脉与小叶内静脉之间包括了胰腺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两极毛细血管床;②胰腺微循环的流向是由内分泌部流向外分泌部,胰岛-腺泡门脉循环是胰腺微循环的基本特征;③胰腺小叶多由独支的小叶内动脉供血,相邻小叶内动脉及其分支间无吻合存在,属终动脉,这一解剖学特性是急性胰腺炎局部缺血及小叶内灶性坏死的解剖学基础;④生理状态下胰腺微循环表现为稳定的毛细血管灌注形式,灌流量为1.18±0.05nl/min;急性胰腺炎早期出现FITC-RBC流量减少、微循环灌流不足和机能毛细血管密度减少,提示胰腺小叶为胰腺微循环结构与机能的基本单位;胰岛-腺泡门脉循环是胰腺微循环的基本特征;胰腺小叶内动脉具终动脉的特性是急性胰腺炎局部微循环紊乱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微循环》杂志是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微血管医学专业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阅读对象为从事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血栓性疾病、微血管医学、心脑血管病研究、教学和临床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和临床工作人员。来稿范围:1.微循环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经验总结,微循环与微血管病的生理、病理生理和临床研究,微循环的调控机制,影响微循环内外因子研究,细胞、分子生物学与微循环,器官微循环,各种疾病的微循环,微循环在各类疾病发病与治疗中的作用,微循环与各类特殊环境的关系,特殊作业微循…  相似文献   

14.
关于肾脏微循环活体观察的实验资料国内报道较少,而且主要是通过肾表面微循环的活体观察间接了解肾小球微循环的变化。因此对活体肾脏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尤其对肾血液微循环动态的直接研究受到一定限制。我们参考Steinhasen等人(1983年)用雄性大鼠复制肾盂积水模型的手术方法,给54只雌雄两性的  相似文献   

15.
耳蜗缺血的动物实验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及双侧颈总动脉、单侧椎动脉阻断造成不同程度的豚鼠耳蜗供血下降的实验模型,并应用活体动物耳蜗微循环的研究方法,观察了豚鼠耳蜗微循环的改变。发现此方法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耳蜗血流下降,是研究耳蜗微循环与听功能关系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微循环》2006,10(3):M0002-M0002
由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生理研究室刘育英教授编著的《微循环图谱》精装本,由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8月正式出版。该书以编著者30多年的研究资料为基础,通过活体观察、塑料铸型、墨汁灌注等微循环研究方法录制和拍摄了大量微循环的图像,从中精选了885张照片,记录和显示了肠系膜、小肠、胃、心、脑、肝、肾、甲襞、球结膜、口唇、舌、淋巴等23个组织器官微循环的形态、流态及其异常变化,编成微循环图解。图谱共有五章,分别介绍了微循环血管形态、结构、血流动态和微循环障碍对血管构型、血流异常及细胞黏附、血管损伤和微循环变化与临床疾病的关系。图谱采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系统地说明微循环的基本理论和微循环障碍时微循环流态和血管形态等的变化。部分珍贵的微循环动态图像,尚属首次发表。通过参阅本图片介绍,让读者对微循环形态、动态变化有一定认识,对进一步了解微循环病理生理的基本知识,认识微循环障碍及其机理有一定帮助。本书适合医学院校学生、心脑血管病医生、研究生、医学专业研究人员及微循环检测人员等阅读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卷首寄语     
在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鼓舞下,各条战线上都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形势,尤其在科学技术领域,作为第一生产力,正在稳步、扎实地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及血栓性疾病的研究,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在过去的几年里均取得了巨大成果。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巨大的临床实际意义也为医学界和患者更广泛、深入地接受。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必将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涉及…  相似文献   

18.
1.微循环的现代概念: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细胞、组织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它包括血液微循环、淋巴微循环和组织微循环三个部分。目前血液微循环的研究较多,研究对象涉及人体和多种实验动物,研究部位包括体表组织和内脏器官;而淋巴微循环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对象主要是实验动物;组织微循环(组织通道)的研究由于技术尚未成熟,所以少有报道。  相似文献   

19.
心脏是血液输送的动力器官,一生中无休止地进行跳动。随着心脏收缩和舒张的运动,心房心室内压和心肌的压力也随之出现周期的变化。依靠心脏的收缩舒张运动,将血液排出,经血管输送到全身所有的组织、器官。心脏是输送血液的动力泵,而心脏本身也需要血液的供给,因此它是人体依靠自身的动力来供血的唯一器官。心脏微循环的变化直接影响心脏功能及全身的微循环,因此心脏需要一套特殊的供血系统。由于心脏一直处于跳动状态,很难在活体状态下直接观察心脏的微血管。有关心脏微循环与临床微循环的变化,主要来自形态学研究及临床外周微循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微循环》2009,(2):M0002-M0002
为进一步推动全国休克和微循环领域的学术发展,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展示国内在休克和微循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经中国病理生理学会批准,由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暨广东省医学休克微循环重点实验室承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休克专业委员会和微循环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年会将于2009年11月6-9日在广州召开,会议主题为“休克与微循环的基础和临床”。届时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开展交流。现特向全国同仁征集会议论文,欢迎投稿及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