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了解大学生抑郁症状现况及其与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3 609名大学生,使用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以及自编大学生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8.24%( 95% CI: 46.52% ~ 49.93%)。存在抑郁症状学生的生活事件及其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无抑郁症状的学生( 均P<0.01)。支持和帮助的朋友是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 OR = 0.324, 95% CI: 0.139 ~ 0.758%);宗教信仰( OR = 1.808, 95% CI: 1.131 ~ 2.891)和家庭暴力( OR = 3.567, 95% CI:为1.551 ~ 8.205)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生活事件中,负性人际关系事件( OR = 1.781, 95% CI: 1.392 ~ 2.279)、负性学习压力事件( OR = 1.551, 95% CI: 1.207 ~ 1.993)、负性健康适应事件( OR = 1.302, 95% CI: 1.053 ~ 1.609)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 均P<0.05)。结论 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负性生活事件是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有效预测因素,应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
探讨上海市初中生抑郁情绪与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为学校加强心理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Kutcher青少年抑郁量表中文版、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上海市普通初级中学3 648名初中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分别测量其抑郁情绪及生活事件情况.采用x2检验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研究对象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结果 上海市初中生抑郁情绪检出人数846人,检出率为23.2%.不同年级的初中生抑郁情绪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3.24,P<0.0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其他、健康适应、受惩罚、丧失6个因子均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4,0.54,0.51,0.41,0.40,0.26,P值均<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受惩罚、丧失得分对抑郁得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10,-0.08),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其他得分对抑郁得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9,0.26,0.04,0.22)(P值均<0.05).结论 上海市初中生抑郁与生活事件存在正相关关系,生活事件的部分因子对中学生抑郁情绪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描述大学生抑郁症状的现状,分析抑郁症状与健康促进行为的相关性,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所医学院2 797名大学生,采用贝克抑郁量表-Ⅱ(BDI-)和中文版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C)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6.7%,其中轻、中、重度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8.9%,5.4%,2.4%.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情况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98,P>0.05);不同年级大学生抑郁程度不同(x2=17.57,P<0.05);男生抑郁程度高于女生(t=4.48,P<0.05).有抑郁症状大学生的HPLP-C总得分及各子维度得分均低于无抑郁症状大学生(P值均<0.05).控制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城乡、年级等协变量后,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健康促进得分低于平均水平是大学生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OR=4.12,95%CI=3.26~5.22).BDI-Ⅱ总得分与HPLP-C总得分呈负相关(r=-0.402,P<0.01).结论 大学生抑郁检出率较高,抑郁现状与健康促进行为负相关.可通过提高健康促进行为降低大学生抑郁率.  相似文献   

4.
探讨偏执敌对与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为制定非自杀性自伤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南昌大学为现场进行现况调查,通过自制调查问卷、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3 854名大学生进行信息收集,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过去12个月大学生NSSI检出率为10.2%(393/3 854),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SI组偏执敌对和负性生活事件的得分均高于无NSSI组(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偏执敌对和负性生活事件是N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1).对于大学生而言,偏执敌对与负性生活事件的乘积交互项OR值(95%CI)为0.999(0.998~ 1.000),相加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交互作用归因比、交互作用指数分别为0.005,0.428%,1.031.结论 大学生偏执敌对和负性生活事件是非自杀性自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两者的交互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5.
了解河南省9~15岁在校中小学生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现状及其与负性情绪、社会支持的关系,为相关部门制定工作方向和重点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1-6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河南省6个城市24所中小学5 867名9~15岁中小学生完成儿童生活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结果 河南省中小学生健康相关生存质量总分为(81.21±12.49)分.不同性别、学段、家庭月收入、主观父母关系、父母受教育程度的中小学生生存质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负性情绪与生存质量、社会支持负相关(r值分别为-0.51,-0.30,P值均<0.01),社会支持与生存质量呈正相关(r=0.29,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负性情绪得分对生存质量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3,P<0.01),而社会支持对生存质量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6,P<0.01);负性情绪与社会支持的交互项对生存质量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8,P<0.01).结论 河南省9~15岁中小学生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尚佳.社会支持能够缓冲抑郁、焦虑和压力等负性情绪对中小学生生存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了解宁波市中学生抑郁情绪现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宁波市4个地区的初中、高中抽取中学生1 939名,采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调查学生抑郁情绪现状,同时调查家庭一般状况、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等.结果 宁波市中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为17.23%;无抑郁组学生在健康状况、学习成绩、伙伴关系、父母和睦程度等均优于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父母教养方式中无抑郁组父母情感温暖因子评分高于有抑郁组,父母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因子低于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抑郁情绪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伙伴关系差、父母陪伴时间少、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低、父亲惩罚及母亲拒绝否认高、针对问题的解决及积极合理解释得分低、忍耐高(P值均<0.01).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对学生的抑郁情绪影响较明显.改善父母养育方式及学生的应对方式,可有效减少中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疫情下大学生在线学习期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0年6—7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皖南地区医学与非医学高校各1所,对其中3 781名医学与非医学大学生进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的网络问卷调查。  结果  医学院校大学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压力情绪检出率(30.03%,31.05%,14.50%)均低于非医学院校大学生(44.49%,46.22%,24.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1.49,88.26,63.08,P值均 < 0.05)。2所院校大学生线上学习期间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以中度为主(18.43%,20.68%),压力以轻度(9.41%)和中度(5.29%)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医学生、父母关系差、与父亲关系差、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对线上教学不满意的大学生容易出现抑郁症状(OR值分别为1.84,1.28,1.63,1.75,1.24)、焦虑症状(OR值分别为1.79,1.22,1.65,1.77,1.19)和压力负性情绪(OR值分别为2.09,1.41,1.58,1.29,1.48);女生相比较男生更不容易出现抑郁症状(OR=0.82)和焦虑症状(OR=0.74);居住地在农村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焦虑症状(OR=1.27);高年级学生更容易感到压力的存在(P值均 < 0.05)。  结论  在线学习期间大学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与压力负性情绪检出率较高。家庭和学校应及时关注大学生线上学习期间的心理健康,并针对不同特征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8.
了解维吾尔族大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和抑郁状况,为维吾尔族大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在新疆3所高校分层随机抽取2 80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和贝克抑郁量表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维吾尔族大学生存在严重抑郁的比例为1.46%,中度为5.42%,轻度为8.92%.维吾尔族男生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的比例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5,P<0.01).各年级不同抑郁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03,P<0.05).无抑郁大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分高于有抑郁症状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6,P<0.01);健康责任、营养行为、运动行为、人际支持、生命欣赏、压力处置各因子得分也高于有抑郁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另别为-9.41,-10.33,-9.68,-11.76,-15.11,-7.35,P值均<0.01).抑郁总得分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得分之间存在负相关(r=-0.404,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维吾尔族大学生健康促进得分在均分及以下学生患抑郁症状的风险是得分高于平均分学生的4.13倍.结论 维吾尔族大学生抑郁检出率较高,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抑郁之间存在负相关.应通过提高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健康促进行为改善抑郁状况.  相似文献   

9.
探讨青少年抑郁情绪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5-HTTLPR)及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为青少年精神卫生领域研究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于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期间,随机选取兰州市537名健康中学生开展抑郁量表(CES-D)、青少年生活事件自评量表(ASLEC)等问卷调查,并刮取口腔黏膜进行DNA提取及5-HTTL-PR基因分型.结果 中学生5-HTTLPR的SS,SL和LL 3种基因型检出率分别为56.43%,36.31%,7.26%.女生抑郁得分(42.12±10.29)高于男生(38.40±8.83)(t=-4.438,P<0.01).5-HTTLPR 3种基因型抑郁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98,P=0.137).生活事件对男、女生抑郁情绪有影响(t值分别为-5.159,-7.720,P值均<0.01),未发现5-HTTLPR基因型和生活事件对男、女生抑郁情绪存在交互作用(F值分别为1.147,1.133,P值均>0.05).结论 5-HTTLPR与健康青少年抑郁情绪相关性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探究初中生生活事件多维评定问卷的实证效度,为问卷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生活事件多维评定问卷、儿童抑郁症状障碍自评量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问卷,对绍兴市2所初中的3 19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t检验x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指标间的关联性.结果 绍兴市初中生应激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焦虑、学校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04,0.481,-0.468(P值均<0.01).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评分和阳性检出率均表现为应激水平高风险组高于低风险组,而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分和检出率则是相反(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风险应激性生活事件是中学生抑郁、焦虑和学校生活不满意的危险因素,OR值(OR值95%CI)分别为3.258(2.738~ 3.876),5.352(4.400~6.511),3.414(2.851~4.088).结论 中学生生活事件多维评定问卷具有良好的实证效度,可作为评价中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1.
了解大学生心理韧性和生活满意度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提升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通过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合肥市5所高校2 5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心理韧性总体得分为(3.43±0.43)分,女生心理韧性水平高于男生(t=-3.416,P=0.001);大五年级学生低于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级学生(F=9.113,P<0.01);来自城镇地区的的大学生低于来自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大学生(F=5.544,P=0.004).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整体得分为(4.75±0.78分),大学生非谈恋爱者生活满意度总体得分高于谈恋爱者(t=-2.05,P=0.04);孤儿家庭的大学生总体得分低于双亲和单亲家庭(F=3.906,P=0.02).大学生心理韧性各维度和生活满意度各维度之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韧性(F=1 538.2,P<0.01,R2=0.381)及各维度(F=340.9,P<0.01,R2=0.406)对生活满意度均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大学生心理韧性可以很好地预测生活满意度.加强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提高其心理韧性水平,能够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提升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医学生气质性乐观与抑郁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医学本科生气质性乐观与抑郁体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为改善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方便抽取某医学院校在校本科生300名,采用生活取向测量问卷(LOT)、抑郁体验问卷(DEQ)、生活满意度问卷(SWLS)进行调查。结果男女医学生乐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独生子女乐观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乐观维度和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r=0.40,P<0.01),悲观维度与无助性抑郁和内射性抑郁维度显著正相关(r=0.39,0.49,P<0.01);悲观因子显著正向预测抑郁(β=0.491,P<0.01),乐观因子显著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β=0.357,P<0.01)。结论医学生的气质性乐观和抑郁、生活满意度有着密切关系,气质性乐观可能是影响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医学高校低年级学生亚健康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在大学生中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及科学干预亚健康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问卷调查4 952名学生亚健康的发生情况及其成因,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亚健康得分为14(7,27)分,检出率为38.1%,城镇学生的健康状况优于乡村(Z=-3.599,P<0.001);感觉疲劳(36.6%)、专注力低(29.6%)、记忆力差(28.1%)等是大学生亚健康的主要表现,亚健康得分高者的上述表现更严重。健康者的膳食情况(Z=-11.264,P<0.001)、体育活动(Z=-7.172,P<0.001)和不良事件数(Z=-14.207,P<0.001)等因素的得分均优于亚健康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习成绩(OR=1.647,95%CI:1.149~2.363,P=0.007)、体质指数(OR=1.117,95%CI:1.006~1.240,P=0.038)、不良事件数(OR=1.470,95%CI:1.154~1.874,P=0.002)和体育活动(OR=0.882,95%CI:0.790~0.985,P=0.026)等4个因素可能影响大学生亚健康的发生。结论 高校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健康状态,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活动。  相似文献   

14.
乔瑞红  苗秋香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0):1516-1519
  目的  了解高校大学生不同手机成瘾变化趋势与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之间的关联,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和预防手机成瘾提供参考。  方法  2018—2019年对河南2所高校的1 824名2018级大学生进行手机成瘾、抑郁、焦虑状况5次随访调查,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变化轨迹及其与抑郁焦虑之间的关联。  结果  第5次调查中,高校大学生手机成瘾平均得分为(43.19±5.51)分,焦虑检出率为34.21%,抑郁检出率为40.73%。在城乡、不同班级排名、睡眠时间方面,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65,3.79,3.82,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手机成瘾变化趋势平稳组学生相比,高成瘾-升高组(OR=3.21,95%CI=2.33~4.41)、低成瘾-急速升高组(OR=8.39,95%CI=5.08~13.78)发生焦虑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高成瘾-升高组(OR=3.31,95%CI=2.39~4.51)、低成瘾-急速升高组(OR=4.51,95%CI=2.81~7.15)发生抑郁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  结论  高校应关注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尤其手机成瘾问题集聚上高的学生应重点关注,以有效降低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等负面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李娇  乔娟  周勤  朱相华 《中国校医》2022,36(10):724
目的 探讨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危险行为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3所高校2 371名大学生,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等进行现场测评,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Amos 7.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929名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的危险行为总发生率为92.2%,高于1 442名无儿童期受虐待者的 89.3%(χ2=5.622,P=0.018),其中熬夜(30.2% vs 20.0%)、有害物质使用(23.6% vs 15.3%)、自杀自伤意向(12.2% vs 5.6%)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228、25.905、32.230,P<0.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儿童期虐待对人格、焦虑抑郁、生活事件有直接影响(β=0.335、0.142、0.273,P<0.001),而对危险行为无直接影响(P>0.05);人格、焦虑抑郁对危险行为有直接影响(β=-0.615、0.609,P<0.001);人格对生活事件、焦虑抑郁有直接影响(β=0.453、0.742,P<0.001);生活事件对焦虑抑郁有直接影响(β=0.107,P=0.004),而对危险行为无直接影响(P >0.05)。结论 人格特质、应激压力、焦虑抑郁作为中介变量,调节着儿童期虐待对大学生危险行为的影响效应,对大学生的危险行为进行干预时需注意儿童期受虐待经历的不良影响,减轻应激压力,舒缓焦虑抑郁情绪,重塑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了解安徽省卫生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实施有效的心理卫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安徽省3所省属卫校的2500名大中专生使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研究对象的主要心理问题为人际关系敏感(6.9%)、强迫(6.4%)和抑郁(5.7%);女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中专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专生(P<0.05);不同年级学生的SCL-90各因子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各因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城市、城镇、农村的卫校学生各因子得分依次增高,在人际关系、强迫、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上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卫校大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应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返校大学生抑郁、焦虑情绪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后续开展有效的情绪疏导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首批返校的2 697名大学生进行自编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等。  结果  首批返校大学生抑郁检出率为31.8%,焦虑检出率为1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产生抑郁情绪的风险是男生的1.28倍;因疫情致家庭损失的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的风险是无家庭损失的1.30倍;外向性格(OR=0.62)、中性脾气(OR=0.55)及温和脾气(OR=0.46)、每周体育锻炼次数适中(1~2次:OR=0.73;3~4次:OR=0.65)与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呈负相关;早餐次数较少与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呈正相关。独生子女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风险是非独生子女的1.61倍;因疫情致家庭损失的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的风险是无家庭损失的1.45倍;中性脾气(OR=0.67)及温和脾气(OR=0.56)、每周体育锻炼1~2次(OR=0.67)与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呈负相关;从来不吃早餐(OR=2.03)与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呈正相关。  结论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首批返校大学生群体抑郁检出率较高。学校应针对有因疫情所致损失经历、独生子女、具有不良早餐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学生及时开展有效情绪疏解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护理院校在校护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720名护理院校在校护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结果①在校护生SCL-90中的总均分、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t=5.383,10.341,4.244,7.226,8.010,7.147,P<0.001)。②在校护生心理健康依次受专业满意度、学历、家庭经济的影响(重要性依次为0.332,0.265,0.226)。③SCL-90各因子分与生活事件各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EPQ总分、EPQ-N及EPQ-P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EPQ-E(除躯体化、敌对、其他外)及EPQ-L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护理院校在校护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专业满意度、学历、家庭经济、生活事件、人格特征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各护理院校应积极采取因人而异的措施以提高护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西藏高原地区大学生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为改善高海拔地区人群的睡眠质量,缓解抑郁、焦虑症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10—11月,使用中文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西藏大学1 288名大二、大三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测查,对测查结果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被试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平均得分为(5.32±2.94)分,20.5%(264名)睡眠质量差。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46.0%(592名)和24.4%(314名),20.4%(263名)的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症状并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藏族、吸烟、饮酒、睡眠质量差的大学生患抑郁的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1.55,1.80,1.51,1.67,5.60),藏族、饮酒、睡眠质量差的大学生患焦虑的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1.52,1.91,10.22)(P值均 < 0.05)。  结论  西藏高原地区大学生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症状存在密切关系。高校心理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睡眠质量问题,尤其要重点关注存在睡眠障碍的个体,从而降低大学生群体抑郁焦虑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