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探讨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儿童期虐待与焦虑、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自评焦虑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和简版认知情绪调节量表(CERQ)对1510名大学生(有留守经历者386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儿童期虐待(35. 10±9.63)、焦虑(38.84±16.06)和抑郁情绪(40.62±16.02)上的得分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P0.01);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儿童期虐待与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焦虑、抑郁情绪之间呈正相关(r=0.25, P0.01; r=0.38, P0. 01; r=0.40, P 0.01),与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之间呈负相关(r=-0.29, P0.01)。焦虑、抑郁情绪与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之间呈正相关(r=0.28, P 0.01; r=0.32, P 0.01),与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之间呈负相关(r=-0.25, P0.01; r=-0.29, P0.01)。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之间存在呈正相关(r=0.80, P 0.01)。结论儿童期虐待不仅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具有直接影响,还可以通过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方法采用情绪调节策略量表(ERQ)与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对随机抽取的1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绪调节策略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在男性的表达抑制得分显著高于女性(t=14.590,P0.01)。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与情绪调节策略存在显著相关,回避型依恋与认知重评呈显著负相关(r=-0.45,P0.05),与表达抑制显著正相关(r=0.55,P0.05);焦虑型依恋与认知重评呈显著正相关(r=0.74,P0.05),与表达抑制呈显著负相关(r=-0.34,P0.05);依恋回避的大学生更多的使用表达抑制策略(t=-9.350,P0.01),依恋焦虑的大学生更多的使用认知重评策略(t=2.644,P0.01)。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与情绪调节策略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的情绪调节方式在知觉压力与抑郁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于2018年10月,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抽取海南省屯昌某部新兵837人进行现场心理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海南省屯昌某部新兵知觉压力、抑郁、情绪调节总分、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得分分别为20.84±7.52、42.79±9.87、46.46±7.26、30.88±5.61和15.58±4.56;独生/非独生子女的知觉压力水平、认知重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9、2.188,均P0.05)。不同文化程度新兵的知觉压力水平、抑郁水平、情绪调节方式及认知重评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13、3.393、3.520、6.542,均P0.05)。海南省屯昌某部新兵知觉压力水平与抑郁情绪、表达抑制呈显著正相关(r=0.698、0.311,均P0.01);与认知重评呈显著负相关(r=-0.277,P0.01)。抑郁情绪与表达抑制呈显著正相关(r=0.311,P0.01);与认知重评呈显著负相关(r=-0.323,P0.01)。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的情绪调节方式均在知觉压力对抑郁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结论某部新兵知觉压力水平与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的情绪调节方式及抑郁情绪密切相关。在高知觉压力下,多使用认知重评、少使用表达抑制有利于减少抑郁情绪的产生,促进新兵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4.
探究大学生手机成瘾、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为高校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9年5月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随机抽取山东省5所高校共l 70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手机成瘾、社会支持与抑郁得分分别为(32.84±9.30) (67.20±11.09) (11.61±8.65)分.低社会支持组大学生手机成瘾及抑郁得分[(34.93±9.11)(14.56±9.21)分]均高于高社会支持组[(30.54±8.96) (8.34±6.59)分](t值分别为10.01,15.89,P值均<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社会支持组中手机成瘾对抑郁变异的解释度低于低社会支持组(R2值分别为0.16,0.19,P值均<0.01).社会支持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抑郁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10,占总效应的21.0%.结论 大学生社会支持在手机成瘾对其抑郁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提升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有利于降低手机成瘾对抑郁症状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探究大学生感觉寻求、领悟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在感觉寻求与手机成瘾间的调节作用,为有效控制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抽取黑龙江省4所大学974名大学生作为被试,使用“感觉寻求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进行测评.结果 大学生手机成瘾者有188名,检出率为19.30%;不同年级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61,P<0.01),大三学生的手机成瘾得分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大四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得分高于大一学生(P值均<0.05).感觉寻求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正相关(r=0.443,P<0.05),领悟社会支持与感觉寻求、手机成瘾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13,-0.248,P值均<0.05).领悟社会支持在感觉寻求预测手机成瘾间起调节作用(AR2=0.117,β=-0.105,£=7.840,P<0.01).结论 大学生感觉寻求和手机成瘾的关系受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感觉寻求诱发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自我污名与残障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因果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为推动残障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1年10月(T1)和2022年4月(T2)使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河北开放大学特殊教育学院4个专业291名肢体残疾大学生开展2次追踪测试,使用残联自我污名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以及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建立以领悟社会支持为中介的交叉滞后模型。结果 残障大学生T1、T2时期抑郁平均得分为(43.51±8.26,46.82±9.13)分。交叉滞后模型结果显示,T1自我污名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T2抑郁(β=0.17,P<0.01)。跨群组分析表明,T1领悟社会支持在T1自我污名与T2残障大学生抑郁间发挥纵向中介作用;自我污名可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女生(β=0.42)比男生(β=0.29)更强;领悟社会支持可负向预测抑郁,女生(β=-0.36)比男生(β=-0.19)更强(P值均<0.01)。结论 自我污名与残障大学生抑郁情绪间具有纵向因果关系,依照性别特征干预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对调节抑郁情况具备一定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分析医学生压力知觉、情绪调节策略与异常进食行为之间的关系,为指导医学生在面临压力情境时形成健康的进食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中文版压力知觉问卷、情绪调节量表和荷兰进食行为问卷,对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的山西省3所医科院校777名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专业医学生异常进食行为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医学专业类学生的异常进食行为总得分及限制性进食、情绪性进食、外因性进食3个维度得分均高于非临床医学专业类学生(t值分别为3.56,3.45,3.04,4.19,P值均<0.01);女生异常进食行为总得分及限制性进食与外因性进食得分均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2.28,2.58,2.46,P值均<0.05).压力知觉与异常进食行为呈正相关,认知重评与异常进食行为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9,-0.79,P值均<0.01).认知重评在压力知觉预测异常进食行为间起部分中介效应,效应值为36.89%,且男生的认知重评中介效应高于女生;表达抑制在压力知觉预测异常进食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无统计学意义,且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压力知觉既可直接又可间接通过认知重评影响医学生的异常进食行为.应帮助医学生形成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技巧,学会表达情绪并从新的视角建立对压力情境的认识,积极应对压力变化及其所产生的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灾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控制源和抑郁、焦虑的关系,为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心理控制源量表(I-E),对灾区高校整群抽取的27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抑郁、焦虑得分上,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灾区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就领悟社会支持而言,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朋友支持、社会支持总分,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抑郁、焦虑与心理控制源均呈正相关,与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因子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领悟社会支持在心理控制源对焦虑与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38.96%和41.18%。结论对灾区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和领悟社会支持进行干预是减少和预防大学生抑郁、焦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社会支持在网络成瘾与抑郁关系中的作用,为寻找抑郁诱因以及对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矫正等实践工作提供理论资料.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安徽省3所高职院校3 53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抑郁状况、网络成瘾、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情况,采用Process程序进行中介与调节作用分析.结果 大学生中有抑郁症状的有1 552名(43.90%),其中男生561名(45.65%),女生991名(42.96%).网络成瘾总分与抑郁得分呈正相关(r=0.30,P<0.01);社交焦虑各维度(社交恐惧、社会回避)与抑郁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4,0.27,P值均<0.01),社会支持各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与抑郁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5,-0.23,-0.17,P值均<0.01).调节作用分析显示社交焦虑在网络成瘾与抑郁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c'=0.06,P<0.01),网络成瘾和社交焦虑之间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β=-0.00,P=0.02).结论 通过增加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可以改善由网络成瘾引起的社交焦虑,从而能进一步减少大学生的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0.
考查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为提高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尊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一般健康问卷,对山东省内9所高校选取的847名在校本科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检出率为21.13%(179名).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领悟社会支持、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上均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t值分别为3.98,3.97,2.02,-4.56,P值均<0.05),领悟社会支持、自尊、自我效能感各量表得分与心理健康得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7,-0.59,-0.42,P值均<0.01);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8和-0.15),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04).结论 留守经历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可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心理健康,高校可通过提高个体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来提高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了解北京和哈尔滨中学生社会支持、希望与抑郁的关系,为中学生抑郁的干预提供基础支持.方法 方便抽取北京市和哈尔滨市1 152名中学生作为被试,完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学生希望量表和Beck抑郁量表第2版的测试,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用Mplus 7.0进行结构方程建模.结果 中学生抑郁的检出率为20.75%(239/1 152).女生高于男生(F=5.54,P<0.01);高三学生高于初一、初二学生,高二学生高于初一学生(F=4.12,P<0.01).社会支持、希望及各因子与抑郁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社会支持与希望间呈正相关(r=0.30,P<0.05).希望在社会支持预测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x2/df=3.87,CFI=0.90,TLI=0.91,RMSEA=0.05,SRMR=0.04,AIC=27 427.26,BIC=27 802.30),希望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6.17%.结论 社会支持既能直接影响中学生抑郁,同时也可通过希望影响抑郁.  相似文献   

12.
了解大学生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特征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锻炼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运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锻炼动机问卷,对分层随机抽取的扬州某高校1 16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大学生锻炼行为3个维度男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3,4.68,4.37,P值均<0.01);大学男生摄人调节、无动机维度得分分别为(1.72±1.16) (0.45±0.21),低子女生的(1.96±1.09) (0.30±0.12)(P值均<0.01).大学生内部动机(r=0.21~0.33)、整合调节(r=0.21~0.43)、认同调节(r=0.22~0.42)以及摄入调节(r=0.13~0.26)分别与锻炼频率、锻炼持续时间、锻炼强度呈正相关(P值均<0.01);男大学生无动机维度与锻炼频率呈负相关(r=-0.21,P<0.05);女大学生锻炼动机外部调节和无动机维度与锻炼频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5,-0.15,P值均<0.05),无动机维度与每次锻炼时间呈负相关(r=-0.12,P<0.01).整合调节(β男=0.21,β女=0.39,P值均<0.01)和认同调节(β男=0.26,β女=0.19,P值均<0.01)是大学生锻炼频率的预测指标;整合调节是大学生锻炼持续时间预测指标(β男=0.16,β女=0.21,P值均<0.01);摄入调节是女大学生锻炼强度预测指标(β=0.12,P<0.05).结论 不同性别大学生锻炼行为、锻炼动机存在差异;自主性动机能预测大学生锻炼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抑制控制训练联合积极情绪训练)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效果。方法 对河南省3所高校600名大学生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其手机依赖情况进行调查,筛选存在手机依赖大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66人)与观察组(67人),对照组给予抑制控制训练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积极情绪训练干预,比较2组干预前后手机依赖程度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结果 干预前2组手机成瘾量表评分、手机使用时间、心理弹性量表评分、认知情绪调节量表评分、抑制冲突效应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手机成瘾量表评分(37.11±5.01)分,低于对照组的(41.25±6.33)分;观察组手机使用时间(2.72±0.71)h,低于对照组的(3.37±0.55)h;观察组认知情绪调节量表评分(88.79±5.66)分、心理弹性量表评分(76.63±3.97)分,高于对照组的(81.14±4.79)分、(71.75±4.55)分;观察组抑制冲突效应量(40.35±10.22)ms,低于对照组的(45.14±5.66)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评分与认知情绪调节量表、心理弹性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397、-0.453,P<0.01),与冲突抑制效应量呈正相关(r=0.498,P<0.01)。结论 手机依赖直接影响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及心理韧性;而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开展抑制控制训练联合积极情绪训练,可减轻大学生手机依赖,提升认知情绪调节能力及心理韧性,改善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探讨儿童期受忽视、社会支持与中职生自伤行为的关系,为减少中职生自伤行为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来自辽宁省5所中职院校学生814名,采用童年期被忽视问卷(CNS)、青少年自伤行为问卷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问卷进行测量.使用回归分析和Bootstrap程序对社会支持在童年期受忽视与中职生自伤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 中职生童年期受忽视总分和各维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r=-0.442-0.195,P值均<0.01),而与自伤行为得分呈正相关(r=0.241 ~0.419,P值均<0.01);社会支持总分与自伤行为呈负相关(r=-0.237,P<0.01).儿童期受忽视对中职生自伤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β=0.418,P<0.01);社会支持在儿童期受忽视与自伤行为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41%.结论 中职生社会支持在儿童期受忽视与自伤行为间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弹性、情绪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对江苏省徐州市某高校的36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不同性别、年级大学生手机依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性别=-0.206, F 年级=0.645,P>0.05)。与非手机依赖的大学生相比,手机依赖学生的消极情绪得分较高,心理弹性、积极情绪的得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消极情绪=4.297,P<0.01; t 心理弹性=-2.620,P<0.01; t 积极情绪=-2.433,P<0.05)。手机依赖与心理弹性、积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 r =-0.164, r =-0.122,P<0.05),与消极情绪显著正相关( r =0.252,P<0.01)。消极情绪在手机依赖与心理弹性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2.21%。结论 消极情绪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弹性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运用情绪调节,提升情绪调控能力,对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探讨大学新生应对效能在心理应激与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为大学新生心理应激的应对和适应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和应对效能量表,对从南通大学随机抽取的277名大学新生心理应激、适应和应对效能进行评估,同时采用被试者纵向研究设计,每间隔8周测量1次,共施测3次,数据分析评估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追踪期间,大学新生心理应激、适应状况的时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80,3.13,P值均<0.01),应对效能时间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0.09,P>0.05);大学新生心理应激水平不断提升,学期中段时达到峰值并持续到学期末(P值均<0.01);大学新生适应呈“V”型趋势,首测、中测、后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新生应对效能3次施测均低于中国大学生常模(t值分别为-11.86,-11.90,-12.26,P值均<0.01).首测、中测、后测心理应激与适应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2,-0.31,-0.32,P值均<0.05);应对效能与适应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6,0.41,0.45,P值均<0.01);心理应激与应对效能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3,-0.31,-0.33,P值均<0.05).应对效能在心理应激与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结论 应对效能在心理应激和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或抵消心理应激对适应产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调查山西省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为制定大学生体育锻炼促进计划和实施相关行为干预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山西省5所高校的932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体育锻炼阶段评定问卷和体育锻炼态度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利用EpiData 3.1和SPSS 20.0对收回的有效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 大学生处于意向阶段的人数最多(303人),维持阶段的人数最少(73人).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总体得分较高(242.72±28.44)分,态度较积极,但行为控制感(22.14±4.75)、主观标准(17.38±3.41)和失败焦虑(13.80±4.23)3个维度的得分低于量表均分.在行为习惯、行为意向、行为控制感3个维度上,男生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4.663,3.908,6.780,P值均<0.05);女生目标态度、行为认知及失败焦虑得分均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2.181,-3.848,-2.533,P值均<0.05);在行为认知维度上,2014级低于其他年级(F=3.830,P<0.05);不同城乡、BMI水平者体育锻炼态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体育锻炼态度总分及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5个维度的得分,从意向前阶段到维持阶段呈持续上升趋势(P值均<0.05).结论 应根据院校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行为阶段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采取相应措施对大学生不同阶段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菜单式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学生社会自我效能感在虚荣特性与网络强迫性购买行为间的调节作用。方法 利用社会自我效能感量表,虚荣特性量表和网络强迫性购买行为问卷对山东省某高校20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网络强迫性购买行为男生得分(36.40±9.72)分,女生得分(39.94±10.37)分,在性别上存在差异(t=-2.514,P<0.05);社会自我效能感与网络强迫性购买行为呈负相关(r=-0.512,P<0.001),社会自我效能感与虚荣特性之间存在正相关(r=0.474,P<0.001),虚荣特性中的身体外表观感维度与网络强迫性购买行为中的失控支出维度正相关(r=0.212,P<0.001);社会自我效能感与虚荣特性中身体外表关怀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764,P<0.001)。结论 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网络强迫性购买行为,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虚荣;社会自我效能感越高,越不容易产生网络强迫性购买行为;社会自我效能感在身体外表关怀与花费倾向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女性社区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按类分层、分段、随机、整群的抽样方法抽取167名杭州市女性社区工作者,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社会支持量表(SSR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调查。结果杭州市女性社区工作者的主观幸福感中正性情感和体验得分远大于负性情感和体验,分别为4.43±2.90、2.61±2.52和7.26±3.94、4.37±3.26;正性情感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r=-0.237,P〈0.01);主观幸福感现与焦虑情绪、抑郁情绪、特质应对(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社会支持(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存在不同程度相关;影响总幸福度的因素依次为消极应对、积极应对、主观支持、利用度、SDS、文化程度(-4.757,P〈0.01;3.457,P〈0.01;2.985,P〈0.01;-2.722,P〈0.01;2.417,P〈0.05)。结论杭州市女性社区工作者总体自觉幸福和满意,其主观幸福感与文化程度、焦虑抑郁情绪、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考察大学师范生完美主义、主动拖延与焦虑的关系,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主动拖延量表、焦虑量表,对方便抽取的潮州市2所师范院校1 589名师范类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男生完美主义、主动拖延得分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4.35,8.58,P值均<0.01),理工类学生主动拖延得分高于文史类学生(t=-3.54,P<0.01).师范类大学生完美主义、主动拖延与焦虑间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21,0.20,P值均<0.01),完美主义与主动拖延间也呈正相关(r=0.37,P<0.01).完美主义(β=0.21,P<0.01)、主动拖延(β=0.20,P<0.01)在单独及共同进入回归方程时(β=0.15,P<0.01)均能预测焦虑.主动拖延在完美主义与焦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师范类大学生完美主义、主动拖延与焦虑关系密切.可通过改善完美主义和主动拖延水平,提高大学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