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了解家庭因素对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减肥行为的影响,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健康减肥提供支持.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南京4所高职院校抽取4 17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健康危险行为及人口学特征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 高职院校大学生不健康减肥行为中呕吐、不健康节食、擅自吃减肥药的学生报告率分别为2.35%,3.04%,2.37%;健康减肥行为中锻炼和控制饮食报告率分别为25.31%,25.60%.女生采用控制饮食的健康减肥行为报告 率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58,P<0.01);家庭收入越高的学生健康减肥行为报告率越高(P值均<0.01).不同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学历和父母职业间大学生不健康减肥行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职院校城市和独生子女大学生比县城及乡村和非独生子女家庭学生更容易发生不健康减肥行为(OR值分别为1.495,1.536);母亲学历层次高是发生不健康减肥行为的保护因素(OR=0.748);母亲职业为教师、医生等公职人员是学生发生不健康减肥行为的保护因素(OR=1.288).结论 家庭因素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减肥行为影响较大.应加强家庭教育,正确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健康减肥.  相似文献   

2.
了解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为更好地预防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全国7个省的8 746名中学生进行计算机辅助匿名自填问卷调查,分析家庭因素与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关联.结果 在调查的8种健康危险行为中,59.87%的中学生存在至少1种,35.33%的中学生存在至少2种;男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72.83%)高于女生(47.11%),高中生(62.87%)高于初中生(56.96%)(x2值分别为602.019,31.739,P值均<0.01).男生的健康危险行为与居住地为农村(OR=1.70,95%CI=1.42~2.04)、独生子女(0R=0.78,95%CI=0.66~0.92)、父亲大专以上学历(OR=0.68,95%CI=0.50~0.93)、与父亲关系不融洽(OR=1.85,95%CI=1.43~2.40)、与母亲关系不融洽(OR=1.50,95%CI=1.07~2.10)、父亲管教不严(OR=1.74,95%CI=1.24~2.46)有关;女生健康危险行为和与父亲关系不融洽(OR=1.56,95%CI=1.24~ 1.95)、与母亲关系不融洽(OR=1.92,95%CI=1.44~2.56)、父亲管教不严(OR=1.65,95%CI=1.24~2.19)以及家庭生活氛围不融洽(OR=2.68,95%CI=1.72~4.18)有关.结论 打架、吸烟、饮酒、不良情绪等健康危险行为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亲子关系、父母管教、家庭氛围等过程性变量相较家庭结构变量对中学生行为影响更为明显.在预防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了解新疆高校维吾尔族大学生不良健康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维吾尔族大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新疆5所高校中随机各抽取2个年级,以年级内全体维吾尔族大学生共8 946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健康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新疆高校维吾尔族大学生不良健康行为报告率最高的为缺乏锻炼(87.09%),其次为不按时休息(67.85%),最低的是吸烟(15.74%).在饮酒、不吃早饭、不按时休息、上网时间>2 h/d方面男生的不良健康行为报告率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 227.68,206.45,75.29,13.01,P值均<0.01);女生在节食减肥和缺乏锻炼方面的报告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5.20,271.21,P值均<0.01).相关分析显示,维吾尔族大学生吸烟与饮酒、不吃早饭、节食减肥呈正相关,与缺乏锻炼呈负相关;饮酒与不吃早饭、缺乏锻炼、休息不规律、上网时间>2 h/d呈正相关;不吃早饭与节食减肥、休息不规律、上网时间>2 h/d呈正相关;节食减肥与缺乏锻炼、休息不规律呈负相关,与上网时间>2 h/d呈正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维吾尔族大学男生、独生子女、月生活费支出高、父亲和母亲学历低是不良健康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 维吾尔族大学生不良健康行为普遍较高,并存在聚集性特征,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4.
了解衡阳市女大学生月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衡阳市3所学校1 105名女大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 衡阳市女大学生平均初潮年龄为(13.18±1.25)岁,月经不规律发生率为47.51%,影响因素主要有月经不规律家族史(OR=3.99,95%CI=1.97~ 8.06)、睡眠质量差(OR=1.34,95%CI=1.12~ 1.60)、入睡时间晚(OR=1.26,95%CI=1.03~ 1.54)、饮食嗜辛辣(OR=1.50,95%CI=1.14~ 1.97)、使用止汗剂(OR=1.45,95%CI=1.11 ~ 1.91)(P值均<0.05).月经症状发生率达52.12%,影响因素主要有良性乳腺疾病史(OR=2.67,95%CI=1.22~5.89)、母亲痛经史(OR=1.92,95%CI=1.41~2.61)、睡眠质量差(OR=1.41,95%CI=1.19 ~ 1.69)、使用美白护肤品(OR=1.34,95%CI=1.01 ~ 1.76)、使用指甲油(OR=1.45,95%CI=1.06~1.98)、情绪抑郁(OR=1.47,95%CI=1.09~ 1.98)、厌学(OR=1.45,95%CI=1.13~ 1.85)、喝果汁(OR=0.63,95%CI=0.48 ~0.82)(P值均<0.05).结论 女大学生月经不规律及月经症状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多且复杂.应加强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性进行预防及干预.  相似文献   

5.
了解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生的正确洗手行为现状及其家庭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选取上海、广州、北京的34所民办随迁子女小学4 089名四年级小学生及其家长,用自填结构式问卷了解被调查学生近1周的洗手行为(包括洗手频率和方法)、学生与家长对洗手相关认知及家庭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结果 小学生正确洗手行为率仅为28.2%.家长对洗手必要情境认知的正确率(75.0%)高于小学生(41.6%)(x2=174.485,P<0.05),但家长对洗手方法的正确认知率仅为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小学生正确洗手行为呈正相关的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OR=2.09,95%CI=1.44~3.05),呈负相关的有母亲的文化程度较低(OR=0.57,95%CI=0.33~0.98)、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较低(OR=0.53,95%CI=0.33~ 0.86)、家长对洗手情境认知不正确(OR=0.53,95%CI=0.33~ 0.86)、小学生对洗手情境认知不正确(OR=0.24,95%CI=0.20~ 0.28).结论 中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生的正确洗手行为整体上不容乐观,并且存在家庭社会经济因素方面的不平等.要加强对随迁子女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洗手必要性和正确洗手方法的健康教育,尤其是男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母亲文化程度较低者.  相似文献   

6.
了解小学教师健康素养和小学生健康行为素养现状及相关性,为学校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机制改革提供路径.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宝鸡市金台区、陈仓区、陇县,在3个区县随机抽取12所小学,对四、六年级学生622名和全校教师334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教师健康素养具备率为46.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城乡(OR=2.30,95%CI=1.30~4.07)、性别(OR=2.62,95%CI=1.36~5.05)对教师健康素养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学生健康行为素养具备率为46.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城乡(OR=2.07,95%CI=1.33~3.24)、母亲文化程度(OR=2.01~2.41,95%CI=1.25~4.76)对学生健康行为素养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学生健康行为素养与教师健康素养之间Spearman相关系数r=0.69(P<0.05).结论 小学教师健康素养和小学生的健康行为素养之间呈正相关.提高小学生健康素养应首先提高小学教师健康素养.  相似文献   

7.
了解女大学生隐性肥胖现状及相关因素,为指导女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教育和锻炼促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8年10-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华北地区3所高校的2 975名女大学生进行身体成分测试,并采用问卷对其基本信息和生活方式进行调查.结果 女大学生隐性肥胖的检出率为33.18%,其中2.53%来自于低体重人群.女大学生中,吃外卖频率不同的隐性肥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98,P<0.01),每天都吃的相对于从来不吃的,发生隐性肥胖的风险增加(OR=1.49,95%CI=0.76~2.91);吃夜宵频率不同的隐性肥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80,P<0.01),每天都吃的发生隐性肥胖的风险增加(OR=1.78,95%CI=0.55~2.54);运动时间不同的隐性肥胖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49,P<0.01),不运动的发生隐性肥胖的风险增加(OR=3.20,95%CI=1.63~6.30).对体重满意度不同的隐性肥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7.54,P<0.01),不满意的发生隐性肥胖的风险增加(OR=3.47,95%CI=1.91~6.31);体重下步计划不同的隐性肥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6.40,P<0.01),想减肥的发生隐性肥胖的风险增加(OR=18.11,95%CI=5.54~50.13).结论 经常吃外卖、经常吃宵夜、不运动、对自身体重不满意和有控制体重计划的女大学生发生隐性肥胖的可能性成倍增加.  相似文献   

8.
了解北京市高中生饮酒相关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青少年过早饮酒和过量饮酒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3-5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18个区县的15 726名高中生进行健康危险行为自填问卷调查.结果 北京市高中生曾饮酒率为67.9%,13岁前饮酒率为35.2%,现在饮酒率为41.0%,过量饮酒率为16.6%.“与家人朋友喝”是北京市高中生饮酒的最主要原因.职业技术学校、男生、高二、母亲高中文化水平、重组家庭、人均月收入高和学习成绩差的高中生各项饮酒率均较高.有健康危险行为的高中生更容易出现饮酒相关行为,如有吸烟行为的学生更容易发生现在饮酒行为(OR=4.41,95%CI=3.90~4.98),有打架行为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过量饮酒行为(OR=2.00,95%CI=1.77~2.26),有性行为的学生更容易出现13岁前饮酒行为(OR=1.58,95%CI=1.36~1.84),有尝试自杀行为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过量饮酒行为(OR=1.67,95%CI=1.27~2.19).结论 在预防青少年饮酒相关行为时,应考虑年龄、家庭、性别等因素,并重视其他健康危险行为因素的影响,家庭和学校需尽早积极开展预防青少年饮酒行为的综合性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大学生童年期目睹家庭暴力的发生状况及其与大学生自伤和暴力行为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于2018年10月采用自编"安徽省大学生健康相关行为问卷"对合肥市4所高校4 03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探讨童年期目睹不同类型家庭暴力对大学生自伤和暴力行为的影响。结果大学生童年期目睹家庭情感暴力、轻度躯体暴力、重度躯体暴力的报告率分别为27. 6%,22. 4%,10. 7%。单因素分析显示,童年期有目睹家庭轻度躯体暴力、重度躯体暴力和情感暴力大学生自伤行为、躯体暴力、情感暴力和性暴力的报告率均高于童年期无目睹家庭暴力的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混杂因素)显示,童年期目睹父母间重度躯体暴力和情感暴力是大学生自伤行为(OR=1. 53,95%CI=1. 05~2. 23;OR=2. 15,95%CI=1. 51~3. 04)和情感暴力(OR=1. 65,95%CI=1. 16~2. 35;OR=2. 57,95%CI=1. 87~3. 53)的影响因素;童年期目睹父母重度躯体暴力是大学生躯体暴力(OR=4. 99,95%CI=2. 58~9. 62)和性暴力行为(OR=8. 68,95%CI=3. 30~22. 81)的影响因素(P值均<0. 05)。结论童年期目睹父母间家庭暴力会增加大学生自伤和暴力行为的发生风险,尤其是父母间重度躯体暴力。  相似文献   

10.
了解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和减肥行为的流行现状,为探索体重认知与减肥行为的关联提供参考.方法 在2012年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全国7个示范基地共选取53 890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收集儿童青少年减肥行为与体重认知相关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体重认知相关变量与减肥行为的关联.结果 6~18岁儿童青少年消瘦检出率为6.9%,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4.3%.采取过减肥行为的小学生检出率为58.5%,初中生为65.9%,高中生为60.4%.在消瘦学生群体中,体重不满不会增加减肥行为的发生(P=0.29);而认为自己偏胖会增加减肥行为的发生(OR=5.28,95%CI=2.76~ 10.12,P<0.01).在体重正常学生群体中,对自己体重不满或认为自己体重偏胖的学生更容易采取减肥行为(OR=1.09,95%CI=1.03~ 1.16,P<0.01;OR=1.57,95%CI=1.44~1.71,P<0.01).在超重肥胖的学生中,对自己体重不满和认为自己偏胖均会增加减肥行为的发生(P值均<0.01).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和减肥行为发生率较高.体重不满是正常体重和超重肥胖学生采取减肥行为的危险因素,且认为自己偏胖是儿童青少年采取减肥行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了解大学生快餐食品消费行为现状,为有效开展大学生饮食行为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某医科大学一至四年级400名大学生,采用自编问卷进行快餐食品消费行为现况调查.结果 大学生过去1周外卖食品消费、打包带饭和在街头小吃或快餐店就餐的报告率分别为34.8%,62.8%和4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居住在城镇(OR=3.04,95%CI=1.72~5.37)和高中在学校寄宿(OR=1.66,95%CI=1.04~2.67)的大学生外卖食品消费频次更高;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大学生更可能选择打包带饭(OR=2.08,95%CI=1.36~3.18).此外,女生(OR=2.03,95%CI=1.33~3.09)和高中寄宿学校(OR=0.55,95%CI=0.36~0.83)是大学生在街边小吃或快餐店就餐的影响因素.结论大学生快餐食品消费行为报告率较高.应加强健康教育,减少快餐食品的摄入.  相似文献   

12.
探索攻击性、抑郁和焦虑与大学生自杀未遂行为的关系,为高校开展相应心理干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编的一般资料问卷、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修订版、贝克抑郁和贝克焦虑量表,对山东省内12所高校991名在校本科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自杀未遂行为报告率为2.93%(29/991).独生子女或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产生自杀行为(P值均<0.05).有自杀未遂行为组在攻击性(Z=-3.132,P=0.002)、贝克抑郁(t=-2.987,P=0.003)、贝克焦虑(Z=-4.720,P=0.000)等得分上与无自杀未遂行为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单亲(OR=8.494,95% CI=2.709~26.634)、指向自我的攻击性(OR=1.050,95%CI=1.025~ 1.074)和贝克焦虑(OR=1.038,95%CI=2.709~26.634)是自杀未遂行为的危险因素,言语攻击性(OR=0.967,95%CI=0.940~ 0.995)是保护因素.结论 身体攻击性、指向自我的攻击性、贝克抑郁和贝克焦虑等水平高的大学生是自杀未遂的危险人群.  相似文献   

13.
探讨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与亚健康症状的关系,为青少年亚健康的教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6所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3 069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基线调查未检测出亚健康症状的学生继续进行为期9个月的随访.结果 基线亚健康症状的检出率为52.46%.1 204人完成随访,随访期间亚健康症状的新发率为13.87%.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共同筛选,偏食(OR=1.629,95%CI=1.092~ 2.430)、不良减肥行为(OR=2.410,95%CI=1.334~4.354)、故意伤害(OR=1.930,95%CI=1.249~2.984)是躯体亚健康症状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吸烟(OR=2.849,95%CI=1.106~7.340)、自杀(OR=3.380,95% CI=2.000~ 5.714)是心理亚健康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偏食(OR=1.574,95%CI=1.125~2.200)、故意伤害(OR=1.586,95%CI=1.079~2.330)、自杀(OR=2.742,95%CI=1.682~4.470)是中学生身心亚健康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重庆市中学生的亚健康检出率较高.应持续关注这一领域,并为减少健康危险行为的暴露而开展适当的教育和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江苏籍大一新生健康素养现况及影响因素,为开展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提升行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7年10月—2018年10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苏省20所高校15 602名江苏籍大一新生,使用标准健康素养问卷通过“江苏高校大一新生健康数据管理系统”线上调查,应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  结果  江苏籍大一新生健康素养水平为20.2%,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基本技能3个方面素养水平分别为23.0%,30.7%和31.5%;6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72.8%)、科学健康观(58.7%)、传染病防治(28.5%)、健康信息(28.2%)、基本医疗(20.3%)和慢性病防治(15.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校类型、家庭居住地、地区、是否独生子女、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结构是江苏籍大一新生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本科院校(OR=2.77,95%CI=2.47~3.11)、城市(OR=1.20,95%CI=1.07~1.34)、苏南地区(OR=1.10,95%CI=1.00~1.22)、独生子女(OR=1.13,95%CI=1.03~1.25)、母亲文化程度为专/本科及以上(OR=1.53,95%CI=1.30~1.79)以及父母健全家庭(OR=1.16,95%CI=1.00~1.34)的学生具有更高的健康素养水平。  结论  江苏籍大一新生健康素养水平一般,健康素养3个方面、6类问题的发展不均衡。健康素养是社会、家庭、个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针对重点问题加大健康促进力度,有效提升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年8—12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辽宁省、上海市、内蒙古自治区、广东省、四川省共计10所幼儿园,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卷》(CPEBQ)对1057名学龄前儿童看护人进行调查。运用卡方检验和有序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儿童饮食行为的家庭人口学特征差异。结果发现7种饮食行为中,挑食检出率占比最高为58.0%,情绪性进食最低为1.8%。男孩(OR=1.31,95%CI:1.02~1.68)和独生子女(OR=1.30,95%CI:1.01~1.67)是挑食的危险因素;母亲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1.77,95%CI:1.12~2.78)是食物响应的危险因素;5岁年龄组(OR=0.55,95%CI:0.39~0.77)和家庭共同进餐每周超过6次(OR=0.31,95%CI:0.11~0.93)是不良进食习惯的保护因素;男孩(OR=1.41,95%CI:1.10~1.80)和独生子女(OR=1.45,95%CI:1.11~1.90)是过饱响应的危险因素;5岁年龄组(OR=0.50,95%CI:0.25~0.99)和家庭共同进餐每周4~5次(OR=0.23,95%CI:0.06~0.91)以及家庭共同进餐每周超过6次(OR=0.19,95%CI:0.05~0.76)是没有主动性进食的保护因素。结论家庭人口学特征影响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但不同饮食行为影响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经济角度剖析大学生外卖食品消费的影响因素,为规范和管理当前外卖食品现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江西省上饶市某大学2 610名学生,对消费外卖食品频率、食品内容、包装及社会经济影响因素进行调研,采用x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学生社会经济因素对外卖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 大学生点外卖食品发生率为74.8%,不同学院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4.72,P<0.01).家庭居住市区的大学生选择外卖食品报告率(81.5%)高于城镇或县城(78.7%)和农村(70.8%);独生子女(81.0%)高于非独生子女(72.5%);每月生活费高水平的(86.0%)高于中等水平(77.2%)和低水平(65.8%);家庭居住地、是否为独生子女、每月生活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8.36,20.20,62.17,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农村学生(OR=1.81),非独生子女(OR=1.62),每月生活费<1 000元(OR=3.23),父亲学历初中、小学毕业、小学未毕业或没上过学(OR值分别为1.57,1.48,1.90),母亲学历小学毕业、小学未毕业或没上过学(OR值分别为1.58,1.73)的学生更倾向点外卖行为.结论 大学生点外卖行为与家庭居住地为农村、非独生子女、中等消费水平及父母初中以下学历有关,且出现多次复购行为,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  相似文献   

17.
了解中国15个省市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制定适合学生的健康教育策略与计划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60所高校,对方便抽取的7 555名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调查.结果 全国15省市大学生对于国家明确规定的8条大众需要掌握的艾滋病基本知识(简称“国八条”)知晓率为77.4%.不同专业、上大学之前生活的地域、婚恋状态学生的艾滋病“国八条”知晓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理科(OR=1.324,95%CI=1.145~1.531)和医科(OR=1.421,95%CI=1.204~1.678)是“国八条”知晓的促进因素,未婚有恋人或已婚(OR=0.847,95% CI=0.750~0.957)是“国八条”知晓的阻碍因素,来自媒体网络的知识(OR=1.654,95%CI=1.556~1.757)和来自学校的知识(OR=0.702,95%CI=0.661~0.745)是促进因素,来自家庭的知识(OR=1.242,95%CI=1.166~1.323)是阻碍因素(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不全面.应通过网络媒体、学校健康教育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8.
描述大学生抑郁症状的现状,分析抑郁症状与健康促进行为的相关性,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所医学院2 797名大学生,采用贝克抑郁量表-Ⅱ(BDI-)和中文版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C)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6.7%,其中轻、中、重度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8.9%,5.4%,2.4%.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情况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98,P>0.05);不同年级大学生抑郁程度不同(x2=17.57,P<0.05);男生抑郁程度高于女生(t=4.48,P<0.05).有抑郁症状大学生的HPLP-C总得分及各子维度得分均低于无抑郁症状大学生(P值均<0.05).控制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城乡、年级等协变量后,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健康促进得分低于平均水平是大学生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OR=4.12,95%CI=3.26~5.22).BDI-Ⅱ总得分与HPLP-C总得分呈负相关(r=-0.402,P<0.01).结论 大学生抑郁检出率较高,抑郁现状与健康促进行为负相关.可通过提高健康促进行为降低大学生抑郁率.  相似文献   

19.
探讨独生子女与儿童青少年低身高发育等级的关联以及果蔬摄入和体力活动对该关联的影响,为探究和改善独生与非独生子女身高发育等级的差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中国7个省市抽取93所中小学校40 978名7~17岁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采用多水平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独生子女处于低身高发育等级的概率更低(OR=0.63,95%CI=0.58~0.67);多水平模型发现,独生子女处于低身高发育等级的概率依然较低(OR=0.78,95%CI=0.73~0.85),且每日中/高等体力活动时间≥1 h(OR=0.92,95%CI=0.85~0.99)和每日蔬菜水果摄入量≥5份(OR=0.83,95%CI=0.75~0.92)也可降低处于低身高发育等级的概率.分层分析发现,果蔬摄入和体力活动充足时,独生与非独生子女身高发育等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独生子女是儿童青少年身高发育可能的影响因素,充足的果蔬摄入和体力活动可改善非独生与独生子女身高发育等级的差距.应采取有效的行为干预措施,保护儿童青少年身高健康发育.  相似文献   

20.
何春刚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2):1873-1876
了解高校大学生体力活动、视屏时间与肥胖之间的关系,为有效控制大学生体重,保障身心健康提供支持.方法 在南京所有大学中随机抽取4所高校,每所学校各随机抽取10个教学班级,班级内全体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抽取40个班级2 049名学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及身高和体重的测试.结果 不同性别大学生体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13,P<0.01);不同父亲体重大学生的体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14,P<0.01).对性别、年龄、被动吸烟、吸烟、母亲文化程度、与室友的关系、家庭经济水平、饮食等因素调整后,高校大学生视屏时间≤2 h/d可以降低超重(0R=0.78,95 %CI=0.32~0.92)和肥胖的风险(OR=0.77,95%CI=0.36~0.95).高校大学生视屏时间≤2 h/d和每周中等强度锻炼次数≥5次交互作用对降低超重的风险起到更大的作用(OR=0.51,95%C I=0.11~0.83),同时对肥胖的风险性降低起到一定作用(0R=0.48,95%CI=0.27~ 0.97).结论 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不足和视屏时间较长与肥胖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