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关村》2008,(4)
10年来,我一直在中关村办企业,对身边的中关村的巨大变化看得尤为真切。柳传志作为人大代表谈感悟时如是说。20年前中关村初创时,曾被骂为骗子一条街,如今已经成为历史的笑料。20年后中关村的发展成果,誉为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2.
构建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弘 《中关村》2005,(12):40-42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作用在于通过对先发者利益的保护来促进创新。知识产权体系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影响将是战略性的,关系到中关村企业能否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能否在公平的环境中和国外企业开展合作与竞争,能否在世界高科技发展领域占领制高点。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滞后制约中关村创新能力提升目前,在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观念错位,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未建立,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园区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一,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错位是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企业访谈的情况显示,中关村企业一方面对…  相似文献   

3.
中关村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有实力、有能力,也有吸引力,召开这么一个中关村有史以来最高级别的论坛。事实证明,无论是论坛层次、论坛规模还是演讲嘉宾水平、参会踊跃程度都证明了此次论坛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们的规划是以后每年的中关村论坛将是由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和企业,办成与国际接轨的高规格论坛,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创新和研发提供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4.
《中关村》2011,(11):12-12
中关村科技园海淀核心区是中国著名的高科技产业园区,目前已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797家,约占全市的60%,创新型企业10300家,占中关村示范区存量企业的65%,已经形成了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通信产业三大竞争优势产业和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四大潜在优势产业。其中,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成新增长点,新一代信息产业是核心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5.
提到中关村人们就会想到高科技产业,科技变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最直接的冲击,尤其是在这个转折的年代,人们在十年前还无法想象手机、互联网会如此地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而如今,这一切都来得那么迅速。如今,中关村在风风雨雨中经历了二十年的改革与发展,我们就选取几个人物作为中关村高科技的代表,看他们如何在中关村为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带来了新的技术革命。  相似文献   

6.
勒川 《中关村》2024,(3):42-43
<正>中关村持续激发分园改革发展活力,着力优化创新生态环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贡献力量!作为我国原始创新的策源地、自主创新的主阵地和高科技企业的出发地,2023年,中关村继续交出亮眼答卷:在全国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中蝉联第一,在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稳居首位。1—11月,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技术收入1.89万亿元,同比增长32.6%。中关村企业累计在津冀地区设立分支机构1万多家,北京流向津冀地区技术合同6758项,成交额748.7亿元。  相似文献   

7.
曹鲁湘 《中关村》2004,(4):70-71
在世人的印象中,中关村最大的优势就是“高科技”——高科技人才、高科技企业、高科技研究单位等等。在21世纪,中关村的这些高科技优势将会不断增强,中关村以高科技的全新面貌出现,全力发挥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沙磊 《中关村》2008,(12):14-17
“中关村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有实力、有能力,也有吸引力,召开这么一个中关村有史以来最高级别的论坛。事实证明,无论是论坛层次、论坛规模还是演讲嘉宾水平、参会踊跃程度都证明了此次论坛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们的规划是以后每年的中关村论坛将是由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和企业,办成与国际接轨的高规格论坛,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创新和研发提供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9.
马文良  张勇 《中关村》2005,(9):18-22
说起中关村,人们脑海中第一时间出现的是“海龙电子城”——到中关村购买电子产品,“去海龙”就成了最顺口的经典口头语。这个地处中关村核心地区、面积20000平方米的大型卖场,在消费者眼中无疑是中关村的代名词,是中关村高科技产业中名气最响的品牌之一。  相似文献   

10.
夏颖奇 《中关村》2008,(6):37-37
中关村现在地域面积232平方公里,高科技2企业已经达到了两万家,在中关村这块土地上,我们有很多的大学,国际级的重点大学有30多所,加上普通大学大约70所,国家级研究院、研究所、工程中心有200多个,中关村到现在为止上市公司已经达到了107家,所以这是中关村的内涵。很多外国人或者是来宾,包括中关村人也经常问到,中关村究竟是什么?过去的20年,中关村是中国的创新中心,是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中关村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这些年对中国有什么贡献?  相似文献   

11.
最近,参加了中关村“双优”评选活动,许多在座的朋友都是中关村成长的见证人,这让我想起中关村的发展过程。从1980年10月陈春先创办北京等离子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到今天中关村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已经走过了23个年头。如果说从中关村实验区的建立算起,到现在也有15年了,整整15年。今天来说,回忆过去,总结经验,瞻望未来,商讨对策,对中关村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23年应该说是非常短暂的,但又是漫长的一段历史。23年中关村地区走过的路程大约分为三个段落。从1980年陈春先创建第一个民办企业,到1988年之前这一段,是中关村电子一条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硅谷     
金秋9月,一年一度的中关村电脑节在北京拉开了帷幕。曾几何时,中关村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一区九园和联想、方正、用友、紫光等17000多家高科技企业,以及北大、清华等80多所高等院校和以中科院为代表的200多家科研机构,成为中国高科技的象征和自主创新的策源地。有人将中关村比喻为“中国的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将产学研结合在一起,从20世纪60年代的半导体、70年代的计算机到90年代的互联网再到21世纪的创新服务,诞生了一系列新的产业形态,引导美国社会从工业时代过渡到信息时代,开了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先河。中关村能否…  相似文献   

13.
秦皇李 《中关村》2004,(5):66-67
中关村海淀园在北京上风上水之地,这“山水风光”成熟到一定程度,会自然向“下游”延伸。丰台在地理和产业上地处下游,得风气之先,也是应有之义。于是,中关村模式在丰台得以产生,并以“下游”的位势吸纳充实中关村模式的旖旎内涵,进而形成自己独有的北京IBI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最大化地培育与孵化高科技技术企业,并与毗邻的总部基地  相似文献   

14.
明星 《中关村》2010,(7):78-81
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的安博教育集团,在天津产业园区建立了安博数字艺术实训基地,联合企业和公立院校,打造产学研创为一体的动漫人才教育模式,帮助动漫专业人才充分就业,提升动漫产业技术水平,从而助推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这是安博在天津的长远构想。  相似文献   

15.
中关村广角     
《中关村》2005,(6):92-93
中关村挂牌创意产业先导基地2005年5月28日,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正式挂牌中关村。在这次由海淀区人民政府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办,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和中关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反映事实还是考核业绩,都是以数据说话。数据是最硬的道理,在所有事实中,数据是最有发言权的。我们在考察中关村的发展状况时,经常用来说明成绩的主要两个数字: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这两个指数都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尤其是在全球高科技面  相似文献   

17.
习牧歌 《中关村》2012,(7):17-17
1 说到高科技,说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说到未来中国的产业转型、产业革新,可能媒体上有一半的新闻都是中关村的。  相似文献   

18.
勒川 《中关村》2023,(12):60-63
<正>中关村的历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创新创业风云史——这里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还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试验田”,更是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诞生的摇篮和发源地。作为中关村的代表企业——汉王科技,2023年迎来了品牌诞生三十周年的重要时刻。回顾汉王科技的发展史,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他们用技术创新建设数字中国的初心历久弥坚,让人工智能在新时代的土壤里一路生花。  相似文献   

19.
张越 《中关村》2015,(4):60-61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相关负责人指出:"要建设好高科技产业园区服务体系,还应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其实帮助入园企业成功,就是帮助我们自己成功。"2000年,在北京北部的一片人烟稀少的菜地上,独具现代气息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拔地而起。如今转眼已过15年,这里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也是世界一流的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高端专业园区及享誉世界的生物医药创新中心。作为国内生物技术高端研发创新能力最强的专业化园区,以及中关村国家  相似文献   

20.
程桔华 《中关村》2007,(9):38-47
论坛综述:本届中关村发展论坛旨在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探索创新之路,针对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给予引导和指导,助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